给药途径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药物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人体内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和药效的持续时间。
正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和副作用的减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口服给药、皮肤给药、注射给药和其他给药途径等方面介绍药物给药途径的相关知识。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它是指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到达肠道而被吸收。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药物的选择性较好,可以附加进食或禁食的要求,适用于大多数人群。
此外,口服给药可以减少一次只能送入有限剂量药物的局限性。
不过,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溶解度、胃酸的影响等。
有些药物在胃酸的影响下难以吸收,需要与食物一同服用,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二、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或局部黏膜以发挥药物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如贴剂、药膏、喷雾等。
皮肤给药途径适用于皮肤病变、局部感染和较小面积的治疗。
皮肤给药途径具有区域性、近乎无痛、无干扰等优点,适用于那些口服给药方法无效或不合适的情况。
然而,皮肤给药途径的吸收时间相对较长,药效的起效时间较慢,而且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皮肤病变和药物本身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引入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一种给药途径,常见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注射给药途径常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药效浓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它可以绕过胃肠道和肠道的药物吸收环节,直达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药物作用。
然而,注射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并且使用的器械要求较高,同时也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四、其他给药途径除了口服、皮肤和注射给药途径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给药途径。
例如,眼药水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耳朵滴剂适用于耳朵感染的治疗,局部雾化吸入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等。
这些给药途径的特点主要在于局部应用,比较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1.掌握硫酸镁的药理作用。
2.掌握小鼠灌胃给药及腹腔注射的方法。
3.观察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的药理作用是否一样。
【原理】硫酸镁是一个典型的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其口服在胃肠道形成高渗透压,使肠腔外水份向肠腔渗透,最终导致肠容积增大,对肠壁刺激增加,导致肠蠕动加快,出现泻下作用。
静脉注射硫酸镁主要作用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扩血管降低血压、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产生肌松作用等。
【材料】1. 动物小白鼠6只2. 药品 15%硫酸镁3.器材小鼠灌胃器、注射器、针头、小天平【方法】1. 小白鼠标号、称重、分组。
2.Ⅰ组 i.p. 15%MgSO4溶液 0.2ml/10gⅡ组 i.g. 15%MgSO4溶液 0.2ml/10g3.以存活或死亡观察小鼠灌胃及腹腔注射等量硫酸镁所致药物效应不同。
【思考题】1.给药途径不同,为什么会影响药物作用?2.比拟各种给药途径的优缺点?实验二:有机磷农药中毒与挽救【目的】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症及阿托品、解磷定二药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挽救效果,初步分析其挽救原理。
【实验原理】有机磷农药能与胆碱酯酶结实结合,使之失去水解Ach的活性,造成突触间隙Ach大量堆积而产生一系列中毒病症〔M样、N样病症等〕。
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药、氯磷啶是胆碱脂酶复活药,可不同程度的挽救其中毒病症。
如阿托品解除M样病症,但对肌震颤无效;解磷定可使胆碱酯酶复活,对肌震颤有效。
【材料】1.动物:家兔2.药品:10%敌百虫溶液、0.1%硫酸阿托品溶液、2.5%解磷定溶液3.器材:兔箱、注射器、5#针头、台式磅秤、瞳孔尺【方法】1.取家兔1只,称重后分别观察以下各项指标:全身状况、活动情况、呼吸〔次数、有无呼吸困难、呼吸道有无分泌等〕,瞳孔大小、唾液分泌、大小便、肌力及有无肌震颤等,记录在表。
2.耳缘静脉注射10%敌百虫溶液1ml/kg,密切观察上述的各项指标。
3.2 注射剂注射剂俗称针剂,容量小于50 ml称小针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3.2.1 概述3.2.1.1注射剂的分类(1)溶液型:包括水溶液和油溶液。
(2)混悬型:水难溶性或要求延效给药的药物,可制成水或油的混悬液。
(3)乳剂型:水不溶性药物,根据需要可制成乳剂型注射液。
(4)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针,是指采用无菌操作法或冻干技术制成的注射用无菌粉末或块状制剂。
3.2.1.2给药途径(1)皮内注射: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次剂量在0.2mi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
(2)皮下注射: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一般用量为1—2ml。
(3)肌内注射:注射于肌肉组织中,一次剂量为1~5ml。
(4)静脉注射:注入静脉内,一次剂量自几毫升至几千毫升。
(5)脊椎腔注射:注入脊椎四周蜘蛛膜下腔内,一次剂量一般不得超过10mi。
(6)动脉内注射:注入靶区动脉末端。
(7)其他:包括心内注射、关节内注射、滑膜腔内注射、穴位注射以及鞘内注射等。
3.2.1.3注射的特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剂量准确。
(2)可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
(3)可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4)发挥局部定位作用。
(5)注射给药不方便且注射时疼痛,使用不当更易发生危险。
(6)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3.2.1.4一般质量要求(1)无菌:注射剂成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和芽孢。
所以质量要求高,安全有保证。
(2)无热原:无热原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特别是供静脉及脊椎注射的制剂。
(3)澄明度: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浑浊或异物。
(4)安全性:注射剂不能引起对组织的刺激性或发生毒性反应,特别是一些非水溶剂及一些附加剂,必须经过必要的动物实验,以确保安全。
(5)渗透压:其渗透压要求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供静脉注射的大剂量注射剂还要求具有等张性。
(6)PH: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血液pH约7.4),一般控制在4—9的范围内。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administration route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有
全身给药(包含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局部给药包括器官比如
腔管-关节腔、气管、呼吸道给药,阴道给药、肛门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无论是单剂静脉推注还是连续的静脉滴注均是快速、准确给药的最佳途径。
舌下给药
概要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按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
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
其缺点为:某些药物因本身的被物理性质而不能吸收;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破坏;此外在食物和其它药物同时存在时,吸收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粘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吸收有特殊意义。
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
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
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肠外注射:
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产生迅速可靠。
这是其它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反复注射还有赖于持续保持静脉通畅。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
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3、肺的吸收: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吸收。
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
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局部用药
粘膜:将药物用于结膜、鼻咽、口腔、直肠、尿道和膀胱等,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局部作用。
皮肤: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
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眼/耳等局部应用:眼科药、各种滴剂如滴耳液等主要是为了发挥其局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