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第一章1.1环境及其组成1.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单元环境整体4.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小(差)限制率(短板效应)整体环境的质量受环境诸要素的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控制。
(2)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的限制作用并无差异。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概念。
6.环境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显隐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应性、不可逆性。
有限性(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受害的前提下,环境 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这种作用,称为环境自净。
1.2近代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1.分化发展阶段(多学科发展阶段)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整体。
2. 整体发展阶段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做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因素,使得某些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集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3 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及宿主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生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的物质、能量及信息(即基因)相互交流的统一的生物系统。
包括:正常微生物和宿主的外环境(组织、细胞、代谢产物)1物质流动 2能量 3信息流动4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生态平衡成为生态平衡5 动物防疫:就是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禽群之外,或者将以发生的疫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加以扑灭6 大肠杆菌最近似值:大肠菌群最近似值,一般以100克或者100毫升食品中的可能数来表示7 药物最高残留限量:也称允许残留量,指允许在食品中残留药物的最高量或浓度,简称MRL,表示法:mg/kg8 休药期:也叫消除期,是指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乳、蛋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9 人兽共患病: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既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的一类疾病。
10 媒介物:指被病原体污染的并可将该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宿主的非生命性中介物11 媒介者:指携带、增殖、传递病原体的节肢动物和半野生动物12 疫源地:指有传染源以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13 疫点:指传染源明确和集中地独立单位14 疫区:指包括疫点在内的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区域15 菌群失调:指在原微生物境内,正常的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以数量的变化为主16 菌血症:正常菌群进入血液循环,正常情况下不形成感染,在机体免疫力功能低下时才发生感染17 败血症:化脓性细菌经血行转移到其他部位引起严重感染,然后再经由感染部位重新进入血液系统,引起更严重感染18 移位病灶:在某一特定的生境内属于正常的微生物菌群,可在另外的生境内,甚至远隔的脏器或组织形成病灶19 宰前检疫:是指对商品畜禽活体在涂在以前所进行的检疫,是屠宰检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人教(2019)生物高考复习分层训练第3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A组基础巩固练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B.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C.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D.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牧草不利【答案】D【解析】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C正确;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和牧草均有利,D错误。
2.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脍炙人口。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其反映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和群落演替的类型分别属于() A.抵抗力稳定性,初生演替B.恢复力稳定性,初生演替C.抵抗力稳定性,次生演替D.恢复力稳定性,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该诗句反映出草原被火烧后,又能恢复,属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类型中的恢复力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故选D。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的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而实现的B.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建造“生态屏障”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丰富度有关,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而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存在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瓶会更稳定【答案】B【解析】在小生态瓶的不同水层有不同的生物分布,所以其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虾和螺蛳吃金鱼藻,所以小生态瓶中有食物链存在,B错误;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例应适中,C正确;生态瓶的稳定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D正确。
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910-1925年间。
鹿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食物资源非常充裕B.1925-1940年间,鹿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鹿种群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C.1925年时,鹿种群内种内斗争最激烈D.1930年时,大约有12000只鹿在此环境下生存而不会因饥饿致死2.研究发现,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依赖特定的膜电位,其中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还与时间有关,对膜电压的响应具有延迟性;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到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
随着相关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恢复到静息电位,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相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动作电位是由于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了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B.c点膜内外两侧Na+浓度相等;而d点的膜内侧Na+浓度已高于外侧C.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D.K+通道和钠钾泵参与了曲线cf段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3.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
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C.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上图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D.HPG 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4.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专辑结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课标为要求,以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为指导。
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活化课堂氛围,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紧抓课堂实效,大概念教学为根本,不断探索符合当下学生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新方法。
倡导探究式、参与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设想根据大概念教学的理念和要求。
面对学生薄弱的生物基础,我们要强化好日常生物训练,夯实学生基础,为将大概念教学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抓好以下各项环节:1、加强《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深入融合,及早做好教学计划继续加强对新课标理论的学习,统一思想认识,结合教材对《新课程标准》作深入细致的探讨,把新课标中的各项要求(重要概念、核心概念、次位概念、核心素养等)与课本的知识体系做好一一对应,及早地制定好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实现大概念课堂。
课堂教学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教学目标,以大容量、低难度、解决实践为主,适当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利用好导学案与教材中的本节聚焦、黑体字概念、知识拓展和示意图做好课前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基础知识为主体,以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为延伸,讲重点,讲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熟悉某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知识的使用条件与目的,引入真实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大概念知识网络。
3、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及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的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个体之间或与环境之间通过信息的交流而实现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发生。
首先,生物体之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包括声音、视觉、化学信号等。
动物之间的交流通过声音和视觉信号,包括动物之间的叫声、舞蹈、羽毛的颜色等。
植物也通过化学信号来进行信息传递,例如释放出特定的化学物质以吸引昆虫传粉。
这些信息的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生物体识别同种或异种,协调行为和实现繁殖等生活活动。
其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体通过感知和响应环境中的信号来适应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和行为。
例如,动物通过感知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来决定适宜的栖息地和行动方式。
植物通过感知光照强度和方向来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和开花等生理过程。
此外,信息传递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和相互作用网络在生态系统中传播。
食物链中的信息传递是指食物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转移过程。
食物链中的捕食者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而获得能量和养分,从而传递能量和信息给下一级消费者。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也可以通过信息传递来实现,例如合作、竞争和捕食等关系。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信息能够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扩散,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生物体和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机制。
它不仅帮助生物体识别同类和异类,协调生活活动,还通过食物链和相互作用网络传递能量和信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了解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机制对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有效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和安排方式,它对于读者来说具有指导作用,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课程(ECOLOGY)(学时60)一、简要说明: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什么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二、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怎样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蛇的热感受器与导弹(红外线感受器)四、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四、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五、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五、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巩固练习 1.属于物理信息的是属于化学信息的是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1.哺乳动物的体温2.鸟类鸣叫 3.红外线 4.萤火虫发光 5.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 6.电磁波 7.昆虫发出的声音 8.昆虫的性信息素 9.植物开花 10.蓟的刺 11.紫外线12.蜜蜂跳舞巩固练习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拓展题提示资料分析莴苣种子萌发率与光的波长的关系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资料分析许多动物都能在特定时期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用来传递性信号。
作用:通过信息传递,植物能开花,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
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信息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加以排除的现象,常称为异株克生现象。
黄瓜中某些品系在化学物质的信息作用下,可以阻止87%左右的杂草生长,维持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优势。
有时发生在同一个物种之内。
在这些植物的早期生长中,这种毒素可能降低同一物种幼小个
体的成活力。
然而,当这种毒素在土壤中积累时,它们就能使植物自身死亡,减少生态系统内部空间的拥挤。
例如桉树。
资料分析萤火虫发出的萤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
但这种信号往往被第三者狼蛛非法利用,结果双双被捕,成了爱情的牺牲品。
资料分析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来躲避猎捕。
资料分析作用:通过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利用光照提高鸡的产蛋量利用温度和湿度延长蔬菜的种植期昆虫性信息素防治病虫害播放集群信号录音引来鸟类 8 1, 5, 12 2, 3, 4, 6, 7, 9, 10, 11 2、下列各项中,即属于植物体的向性运动,又是由于物理信息引起的生命活动是() A.昙花夜间开放 B.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的移动而转动 C.合欢树的叶子夜间合拢,白天开放 D.含羞草的叶子受到震动后叶片合拢 3、金龟子遇敌害后装死,从植株上滚落地下,属于哪种信息()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 B C 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
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不同 A.温度 B.盐度 C.含氧量D.光谱成分⑵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看,这属于
信息。
⑶信息能够影响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以维持。
D 物理分布生态平衡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对紫外线敏感,根据这一现象,人们常在夜间用黑光灯来诱杀这类农业害虫有的动物在长日照的条件下进行繁殖貂鼬有的动物在短日照的条件下进行繁殖鹿山羊 * * * 问题探讨讨论:一只蜜蜂在找到蜜源之后,如何告诉巢中的其他同伴蜜源的位置呢?生命系统中是否存在信息?问题探讨→→信息产生信源信息传输信道信息接收信宿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对于蜘蛛来说就是信息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海豚的回声定位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超声波)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夏天,<a name=baidusnap0></a>黄昏</B>以后,常常可以看见蝙蝠在空中低飞,捕捉蚊蝇等昆虫,在黑暗中蝙蝠能看见昆虫吗?如果不能,那是为什么?鸟迁徙行为中对方向的判断(太阳)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鸽子喙部发现感应磁场器官识途靠地磁导航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鱼的侧线(感知水流方向)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温度、湿度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声波阳光热量水的振动温度、湿度磁场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通过________ 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物理过程(2)感受部位:(1)概念:①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 等②植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敏色素等)眼、耳、皮肤叶、芽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3)来源:①无机环境②生物当蚜虫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立即释放报警信息素,通知同类其他个体逃避。
昆虫学家发现,一只雄飞蛾能够接收到几公里外雌飞蛾发出的某种信号,从而赶去相会。
它们敏锐的触角能捕捉空气中不足1/3盎司的由雌飞蛾发出的该种信号一种无色无味的特殊化学物质。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称为化学信息化学物质 2、化学信息:(1)概念:例如植物的___、____等代谢产物,动物的等. 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2)举例:(3)来源: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素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贮食行为取食行为攻击行为育雏行为求偶求偶送礼或献食方式的求偶加拿大北极鹅的求爱雄性北极雀的求爱动物的____,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即生物的__________可体现为行为信息。
特殊行为3、行为信息:(1)概念:丰富多彩(2)特点:(3)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等行为特征来源性质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植物:有机酸,生物碱动物:性外激素等信息素生物体的行为特征无机环境或生物体生物体的产物或分泌物生物体的动作行为化学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