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析层次把关系突破论证分析题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4——论证分析(题型)+真题分析(含答案)论证分析题型要求学生有论述类文本文体知识的储备和对文本内容较强的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甲卷、乙卷在第二个选择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中,结合文本内容理解的命制陷阱一起考察学生;新高考1卷2卷的论述材料也在客观题和主观题,涉及论证分析知识点展开。
两者都重在考察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和结构。
一、精准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
一般来说,选择题选项和材料的主要论点有如下五种关系:①与观点相符;②与观点相反;③属于材料提及的次要观点;④持论偏颇;⑤材料与观点无甚关联。
分析时,首先提炼材料的主要观点,然后分析选项与观点的关系,判断属于上述五种关系的哪种,最终得出结论。
二、论述类文本常用的六种论证方法三、论述类文本的四大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是指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
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应选用论证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模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四种。
四、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一)要准确概括段意、层意1.要逐段概括段意。
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注意抓住每段的中心句、结论句或其他关键句;如果是考查段内层次,则要逐句概括句意。
2.要段意的再概括,就是段落合并后的层意概括。
如果文本材料的段落比较多,要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再概括,这层概括主要看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为并列、递进、因果关系的可并为一层,若为转折、总分、正反关系的可分开,有时正反关系的可合可分。
(二)要理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判断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考点三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突破新高考第3题(原卷版)✬题组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石雕、山水画等中国艺术品在海外有许多欣赏爱好者。
对文化交融现象极为敏感的英美诗人常常透过本土语境去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应该说,他们在文化交融过程中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威廉·叶芝钟爱中国的“天青石雕”。
70岁生日时,叶芝收到一块中国乾隆年间的天青石雕。
面对友人赠送的礼物,他灵感迸发,一年后发表了一首题为《天青石雕》的诗歌。
中国学者早已经从这首诗探知叶芝与东方的关系。
面对这尊展示悲剧、艺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关系的艺术品,《叶芝诗集》译者傅浩先生认为“叶芝既肯定西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英勇,也向往东方艺术对待悲剧的超然态度”;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先生认为“《天青石雕》是一首以文字为载体,蕴涵了浓厚道家思想的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读画诗”。
在《致多萝西·威尔斯利论诗书信集》中,叶芝直言“这首诗几乎是近年来所作的最好的作品”。
是什么使这位引领20世纪英语诗坛的爱尔兰诗人如此评价这首诗?这与当时叶芝所处的时局和艺术的功能关系密切,正如张跃军先生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硝烟四起的欧洲,人类文明再次面临崩溃的边缘,叶芝尝试着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西方现代社会的出路。
”面对动荡的局面时,社会通常召唤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将人们带出困境,这就解释了为何叶芝首先在本诗中去勾勒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人物:“所有人在扮演各自的悲剧,/有阔步向前的哈姆雷特,有李尔,/那是奥菲利亚,那是考娣莉;/可是,若终场来到,/大布即将落幕,/若配得上剧中的显要角色,/就不会说台词时哭泣。
/他们懂哈姆雷特和李尔的快乐;快乐改变着所有的恐惧。
/所有人都曾追求、发现和丧失快乐;/谢幕;极乐之光照进头顶:/悲剧达到极致。
”由此可见,在危难时刻叶芝仰仗西方的悲剧艺术去弥合人类的悲伤。
面对悲剧,如果说“绝望中英雄般的呐喊”堪称是西方逾越悲痛的一种手段,那么东方应对悲剧时的“恒定”姿态也是一种良药,这正是诗人在观察这尊中国石雕时获得的感悟。
任务突破练2论证分析——关注论据判定,辨清论证思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
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
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
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思。
实际上,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有绝对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
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摄的、忽视历史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
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
传统的文学研究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想”,要么理解为“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
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
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来不关注文学的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版、发行,等等。
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小说集《呐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后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变化?《呐喊》的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线装本,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
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
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还是已深深嵌入作者的思维与表达。
所谓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显然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中间的传播过程。
专题三析层次把关系突破论证分析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6分)①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
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
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的城镇化模式。
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
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②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
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③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
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④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
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
专题强化训练(三)论述类文本之论证分析一、(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羡林提到,“我国各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
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
“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如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
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的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
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
蒙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
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
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
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
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
众所周知,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亟须共同的文化载体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
以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
在中国,葫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
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
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如德国的吴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写出关于中国葫芦神话的《壶形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
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
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7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祥之意有关。
B.葫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
D.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芦文化。
[解析]“葫芦源自非洲”说法绝对,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
[答案] 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通过引用文学作品而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B.作者列举《罗摩衍那》和《金鹰》,或引用或概述,目的是印证中、印、蒙三国人民对葫芦有着繁衍生息方面的共识。
C.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对葫芦文化的重视,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第四段援引文物和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
[解析]因果倒置,原文意思是,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民间交流。
且“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对葫芦文化的重视”也于文无据。
[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的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都怀有热爱之情。
B.在阿富汗、以色列、土耳其等国有一些葫芦制作的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C.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要求同存异,就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D.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解析]A项,扩大范围,“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都怀有热爱之情”应改为“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怀有热爱之情”;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D项,“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于文无据。
[答案] B[论述思路] 本文首段通过对葫芦外形的分析,介绍了葫芦所蕴含的多种吉祥文化;第二段通过引述或概述国外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来论证不止我国,“一带一路”的很多沿线国家都对葫芦和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第三段得出结论——葫芦文化可以作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强调了葫芦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最后一段介绍了国内外葫芦文化的研究状况及国内葫芦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2019·重庆七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
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的说法:如果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
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知识“半衰期”仅为1.8年。
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
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
“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拓展知识视野。
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的学子可以完胜过去。
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
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至“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
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
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
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
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
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
由知而识,方为智慧。
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
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
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
(摘编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知识的“半衰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短,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
D.学习知识应该粗中取精,去伪存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解析]“只有……才……”说法绝对;“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将二者的重要性进行对比。
[答案] C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列举相关数据,具体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B.文章以“书不多、诱惑少”反而有更大成就的事实,论证了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的道理。
C.因为形成见识的前提是要有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所以文章先从知识的宽度、深度谈起。
D.文章在论述增长知识与见识的意义时,希望学生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情怀。
[解析]“反而有更大成就的事实”说法不当;且“论证了将……的道理”说法错误,论证的应是“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
[答案] 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知识半径扩大,难免会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C.“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今时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学生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解析]B项,“难免会”说法绝对;C项,“只能靠自己”错误。
D项,“也就等于”错,“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只是“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条件之一。
[答案] A[论述思路] 本文讨论的是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
全文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层层深入。
第一段从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入手,论证终身学习、不断增长知识见识的道理。
第二段论述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
第三、四段更进一步,由第一层级的“知”引出更高层级的“识”,并论述形成卓越见识的必要性。
最后一段联系现实,举例阐明教育要引导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