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马基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2.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这属于( C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 B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D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B.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B )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C.家庭关系D.宗教关系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A )A.资本积累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剩余劳动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 D.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 A )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二、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CD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AD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C.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CE )A.国家政权B.科学技术C.人口因素D.民族气质E.地理环境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ABCD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C.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E. 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5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B)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 辨证否定的观点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题 (共 60 题,总分 60 分)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答案( 3 ) 标准答案:32. 历史人物指的是A. 历史上普通个人B. 推动历史前进的劳动者C. 历史上起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D. 杰出人物的思想答案( 3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答案( 3 )4. 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种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是A. 相对主义诡辩论B. 唯物主义决走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答案( 3 ) 标准答案:35.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4 ) 标准答案:46.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为是非答案( 4 )7. 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是()A. 教条主义的表现B. 经验主义的表现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答案( 2 ) 标准答案:28. 教条主义犯了()A.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C. 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 类似诡辩论的错误答案( 1 ) 标准答案:19.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理论贡献是()A. 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 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答案( 3 ) 标准答案:31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答案代码涂在答题卡上。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x40=40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3、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相加B、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7、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8、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D、科学实验活动9、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妻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0、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大一公共课马基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2、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5、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6、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7、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8、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9、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0、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11、实践是指(D)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2、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C)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二、填空题1、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BD)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2、剩余价值规律(ABCD)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3、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BCD)A.资产阶级政党B.军队、警察C.监狱、法庭D.政府机构4、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D)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5、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BC)A.立法司法职能B.对内职能C.对外职能D.行政职能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BC)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基期末考试试题# 马基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 A.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 C.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 D. 辩证法、形而上学、实证主义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矛盾3.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是:- A.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战争- B.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殖民地、战争- C.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殖民地、世界市场- D.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世界市场4.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公有制- B. 计划经济- C. 共同富裕- 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C. 国家宏观调控- D. 所有以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2. 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意义。
3. 描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2.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并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阅读以下案例材料,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该案例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案例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案例内容]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请注意,本试题仅为模拟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4.”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具有历史必然性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5.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 康德哲学的功绩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在试卷上作答。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试卷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哪个文化?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近代英国哲学D.近代法国哲学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什么?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什么?A.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5.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表明什么?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B.意识是客观事物本身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6.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什么?A.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C.肯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7.“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什么?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D.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实践标准具有什么性质?A.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C.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D.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谁?A.XXXB.XXXC.XXXD.XXX1.“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句话强调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2、一些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在哲学史中被称作(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思辩唯物主义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4.马克思主义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D )A. 形式和状态B. 结构和功能C. 原因和动力D. 方向和道路6.哲学同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诸项具体学科知识之间,形成(D)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B.感性和理性的关系C.肯定和否定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7.设想世界内存在着离开了物质的运动,属于哲学派别中的(A )A.唯心主义 B. 唯物辩证法 C. 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8. 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但是( C )A. 否认物质世界的广延性B. 不认为物质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C.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同哲学的“物质”概念相混淆D. 把可以直接感知的某种物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B )A.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B.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了(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1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险些除此而外都是鬼话。
”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12、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的是(C)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14、“无物常驻,万物皆流”属于(A)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宿命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1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17.《吕氏春秋•博志篇》云:“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试卷三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国家属于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客观力量的推动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相互结合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各自对立面转化B.同一方向转化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A.客观世界B.实践C.经验D.学习理论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9.空间的特性是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10.假象是指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12.能够证明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欧氏几何学D.相对论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的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世界是可知的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A.从事物质生产和人口自我生产的统一体B.阶级和国家C.全民族的统一体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17.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纯粹是偶然的B.纯粹是必然的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D.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18.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A.它们不同的复杂程度B.它们不同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C.它们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矛盾D.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19.党的群众观点就是A.相信群众意见的正确性,群众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B.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需要救世主的恩赐C.相信群众思想的觉悟性,不需要向群众作宣传教育工作D.相信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要支持一切群众运动20.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21.完整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22.或然率是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23.在人类历史上,有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这就是A.民主制国家和君主制国家B.地主阶级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C.总统制国家和内阁制国家D.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2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25.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26.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过程运动27.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A.是否受到多数人的拥护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先出现的新事物,后出现的旧事物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D.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9.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是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消极服从内容C.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D.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3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矛盾的观点B.一般和个别辨证统一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3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3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3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各自对立面转化B.同一方向转化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3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辨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35.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6.质和事物的存在是A.相互对立的B.直接同一的C.相互包含的D.相互转化的37.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是指A.新经济基础产生后上层建筑会同步地产生和变化B.新经济基础产生后全部上层建筑就一切从头开始C.新上层建筑在其产生中会一概排斥旧上层建筑D.任何上层建筑现象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基38.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A.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B.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C.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平衡性D.事物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39.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40.量变是指A.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B.事物显著的突变C.事物由简单到复杂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41.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改造B.主体对客体的加工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42.现实性是指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C.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D.可能性的总和43.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44.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人们A.在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B.对产品分配的多少C.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D.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45.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它遵循了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双向选择题46.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是属于A.一切劳动阶级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一切革命阶级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E.科学的世界观47.认识事物量的重要性在于A.能促进事物的数量不断增加B.能促进事物的数量不断减少C.能促进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D.能促使认识深化和精确化E.能对实践进行准确、具体的指导48.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自发实现的过程D.质的飞跃的过程E.量变渐进的过程49.自由王国是指A.人们已不受自然规律制约B.人们也不受社会规律制约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D.人们不受任何纪律的约束E.人们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50.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本原,这种说法A.科学地解释了物质第一性B.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包含了合理因素C.十分荒谬,没有意义D.将客观世界只归结为几种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E.现在看来属于唯心主义51.正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是A.带着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答案B.背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C.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D.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E.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立即用什么52.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是因为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B.人口因素不是决定社会形态相互代替和产生革命的原因C.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物质文明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精神文明E.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的风尚5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A.属于对抗性矛盾B.属于非对抗性矛盾C.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D.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E.其矛盾性质是依国情的不同而不同54.下列哪些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A.大多数人的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E.杰出人物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55.假象表现本质的特点是A.从正面来表现本质B.从反面来表现本质C.从侧面来表现本质D.以直接的方式来表现本质E.以歪曲的方式来表现本质三、多项选择题5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57.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A.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B.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对立E.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58.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A.医生做手术B.运动员参加比赛C.农民抽水浇地D.警察追捕罪犯E.宇航员探索宇宙奥秘5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到了二十世纪已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0.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E.它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一、1 B 2 B 3 C 4 D 5 A 6 B 7 C 8 C 9 C1 0 D11 C 12 D 13 B 14 C 15 D 16 D 17 C 18 C 19B 20 A21 B 22 B 23 D 24 C 25 A 26 D 27 B 28 D 29C 30 D31 D 32 A 33 A 34 C 35 D 36 B 37 D 38 A 39C 40 D41 C 42 A 43 B 44 C 45A46 A B 47 D E 48 A D 49 C E 50B D51 C D 52 A B 53 B D 54 B C 55B E56 B C D 57 A B E 58 C D E 59 A B C D E 60A B C。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
每小题8分,共40分)1.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
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2. 仓廪实必知礼仪。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仓廪实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而礼仪属上层建筑,内容涉及精神文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3.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
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
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则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5. 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所创造的价值,它能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
”请分析他的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前提性因素。
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生产方式。
(2)孟德斯鸠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社会的根本法则,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
这在当时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3)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只有进入社会生产才能实际地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起作用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中介。
2. 联系实际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参考答案要点:(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时代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要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三、论述题(20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某些方面的现实,论述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本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要答到某一方面即可,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科学理论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等。
答案中还应包含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联系现实。
请各位老师从总体上给分。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参考答案(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
每小题8分,共40分)1.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
根据唯物史观,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
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
5. 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
”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要点:这段话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一方面,世上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
否则会陷于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
2. 试论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哲学是在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
(2)社会的物质性的含义是: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尽管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但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受社会实践所决定、所制约。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物质性的原理的理论意义: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唯物主义更完备、更彻底。
第二,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结束了唯心主义在这一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社会历史学真正成为科学。
3. 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参考答案要点:(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