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圆形纸片等实物以及直尺、绸带,测量结果记录表。

教学设想:在学生已有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和讨论,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指导进行操作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对后续的实际探究过程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的课件两只小老鼠进行赛跑比赛是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利用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通过结合实际动手操作和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一)激发兴趣播放课件:

蓝老鼠和红老鼠比赛跑步,蓝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红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红老鼠获胜。蓝老鼠看到红老鼠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蓝老鼠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那红老鼠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师:围成圆的一周的曲线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出示课题圆的周长)

3.四人小组合作,测出自己准备的三个圆形纸片的周长,并记录。

4.反馈:你是用什么方法测出来的?生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生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5.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化曲为直

6.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教师甩小球: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出这个圆吗?刚才大屏幕上红老鼠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生:不行)看来,刚才的方法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种能很快知道所有圆的周长方

(三)、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一生用绳子拴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四人小组讨论,猜猜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生:我猜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2.师课件演示:直径越大,周长越长;直径越小,周长越小。

3.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

(生1:我猜3倍。生2:我猜3.5倍生3:……)

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二、实际动手,发现规律:

(一)分组合作测算

1.明确要求:将前面测量的结果填入表格,并计算圆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填入表格里。

测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对象(厘米)(厘米)

1

2

3

4

2.反馈数

生1:我们小组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4倍。

生2:我们小组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2倍。

生3:我们小组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4倍。

师:课件演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二)介绍祖冲之

1.这个倍数通常被人们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板书:圆周率=圆的周长÷直径

2.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对这个倍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知道他是谁吗?

3.这个倍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投影出示: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方法,把圆的周长分成若干份。分的份数越多,正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最终通过计算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计算圆周率。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

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

4.理解误差

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三)总结圆周长的计

1.如果知道圆的直径,你能计算圆的周长吗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

2.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又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板书:C=2πr

3.应用(1)甩动小圆球,告知绳长3分米请学生选用公式计算圆周长。

生1:我选C=2πr,2×3.14×3=18.84分米,这个圆的周长是18.84分米。

(2)课题外的圆的直径是20厘米,用哪个公式计算?生2:我用C=πd计算,3.14×20=62.8厘米,圆的周长是62.8厘米算公式(3)解答开始的问题:现在你能准确的判断出蓝老鼠和红老鼠谁跑的路程长了吗?

三、巩固练习,形成

1.判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2)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3)π=3.14()

2.出示例1,学生自己计算。

3.选择:有一牛奶场准备用粗铁丝围成一个半径是12米的圆形牛栏,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铁丝才能把牛栏围3圈?正确列式是()

A. 2×3.14×12

B. 3.14×12×3

C.2×3.14×12×3

4.如果蓝老鼠沿着大圆跑,红老鼠沿着两个小圆绕8字跑,谁跑的路程近?

四、课内小结,扎实掌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

五、课外引申,拓展思维:一个茶杯口的直径你有什么方法知道?

[教学反思]

1.媒体选用恰当。本节课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快速揭示课题,理解周长的意义。课内阅读教材的展现,既增加了信息量,又弥补了课本知识的有限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设计符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整节课让学生感受、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能力

断的过程中,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注意了必要的复习铺垫,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的周长与边

长的关系,这就为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渗透了要求圆的周长也需从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子课题及方向。这节课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还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而有实效,教给了学生解决一般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操作,融小组合作、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归纳和概括为一体,引导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在理解圆周率意义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利用课件进行验证,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还出示了较为详尽的资料,从而在深入理解新知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利用圆周率的意义准确解答开始的问题,前后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计算公式的总结水到渠成[评析]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准确而清晰的把握;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通过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收获,不仅明确的再现了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且再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本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没有及时指正,课堂上有一小组出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教师如果能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对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很有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综述 2、教材的分析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二课时。它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识、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 3、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意义,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经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学习。 教学重点:应是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和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4、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表现欲都很高,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已经经历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对原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我为他们创设的情景,他们将会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所用的教学资源及环境 1、说说教学具的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好:课件、直尺、、圆纸片、圆形小镜等圆形物体、绳、实验报告单等教具 2.需要:flash软件,电子交互白板。 6、教学策略 (1).大数学家欧拉也曾说过“数学这门课程,不但需要观察,还需要试验。”本着以上理念,这节课主要采取“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渗透“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的数学思想。本节课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和某个长度有倍数关系?如果有是和谁有关?经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数学知识动态化,把静态知识动态化。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广泛.”根据本节知识认识新概念抽象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flash显示两只兔子在草地上进行赛跑,灰兔是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白兔沿着圆形路线跑,它们都不甘示弱,结果同时到达起跑点,营造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紧接着提出问题情境“两只小兔子,都说自己跑得快,你们觉得呢?”利用问题设下认知障碍,让学生产生学习“圆的周长”的需要。 揭题课题:圆的周长。并引出周长这一概念,再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感悟圆的周长。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学反思行为的自我认识

教学反思行为的自我认识 在推动新课改的活动中,教师的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提高 教学水平的阶梯,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升华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这种反思也是强化教研意识的催化剂,它会使教师变得成熟起来,从 而改变凭经验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逐步地把自己锻炼成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进行深入的思索,那么既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当学校刚要求每位教师每2周写出一篇教学反思,学期末拿出自己最好的教学反思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交流时,我总觉得麻烦,总是流于形式,后来慢慢的认识到了它的作用。写反思,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确实感受到了写好反思的作用。 一、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曾经有人向一位特级教师问道:“在教学这个岗位上许多人都平平凡凡地度过了一生,而你却成绩卓著,您有什么密诀吗?”老师回答道:“我没有什么密诀,只不过每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运一下神”。我想这种“运神”应该就是通常所讲的反思了,正是因为他坚持反思,每天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引起质变,从而成长为人人仰慕的特级教师了。这个事例较好地诠释了一个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有一个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经常听到有老师讲:我也想 写一点东西,但就是没发现有什么好的素材。其实并不是缺少了好素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圆形纸片等实物以及直尺、绸带,测量结果记录表。 教学设想:在学生已有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和讨论,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指导进行操作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对后续的实际探究过程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的课件两只小老鼠进行赛跑比赛是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利用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通过结合实际动手操作和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一)激发兴趣播放课件: 蓝老鼠和红老鼠比赛跑步,蓝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红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红老鼠获胜。蓝老鼠看到红老鼠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蓝老鼠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那红老鼠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师:围成圆的一周的曲线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出示课题圆的周长) 3.四人小组合作,测出自己准备的三个圆形纸片的周长,并记录。 4.反馈:你是用什么方法测出来的?生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生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5.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化曲为直 6.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教师甩小球: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出这个圆吗?刚才大屏幕上红老鼠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生:不行)看来,刚才的方法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种能很快知道所有圆的周长方 (三)、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一生用绳子拴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四人小组讨论,猜猜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生:我猜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2.师课件演示:直径越大,周长越长;直径越小,周长越小。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圆周率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探索出圆的周长公式以后,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知直径求周长的,用公式C=πd;另一种情况是已知半径求周长的,用公式C=2πr。学习完后立即进行巩固练习,掌握效果还是不错的。紧接着进行了逆向思维训练了,倒过来求了,也就是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我们一起推导出了相关的公式: d=C÷π,r=C÷π÷2,让他们照葫芦画瓢也还行。 今天这节课我上了一节练习课,有求圆周长的,有求直径的,有求半径的,有好多后进生就完全成浆糊了。不知用那个公式了,于是这节课专门复习了相关的几个公式,已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新授的时候孩子们掌握的也还不错,综合练习时就会有点乱了。看样子还是新授的时候掌握的不是很牢固,复习时多强调他们的异同点,慢慢来吧,当然大部分孩子掌握的还是很好的。 面对一个班级那么多的后进生,我也只能是耐心的教导她们了。给她们补课,给她们信心,鼓励支持她们,能做的也只能是这些了,至于成绩能考到多少是多少了。就好像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高中三年成绩都很弱,你想让他去考上大学,可能吗? 后进生有后进生的优点,您看现在社会上发展得比较好的,有一部分就是当年的后进生,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照样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虽然现在他们是后进生,也请我们老师不要打击他们,他们本来就很自卑,打击挖苦很可能造就他们到初中就会辍学了。请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疼惜,让他们能品尝到小小的成功的喜悦感,能拥有一个相对开心一点的童年!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奶奶告诉小明:“2006年共有53个星期日”.聪敏的小明立刻告诉奶奶:2007年的元旦一定是()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六 D.星期日 2.如图所示的正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 A.B. C.D. 3.在3:2中,如果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A.加上6 B.乘以6 C.乘以3 4.贝贝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2分,已知数学得分95分,英语得分93分,那么她的语文成绩()三科的平均成绩 A.低于B.等于C.高于 5.李林和小强骑自行车从学校沿同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李林比小强先出发,他们所行路程和时问的关系如下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都行了20千米 B.李林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相遇后,李林的速度比小强慢 6.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12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7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港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 A.16点B.18点C.20点D.22点 7.下列各式中,a和b成反比例的是()。 A.a×=1 B.a×8= C.9a=6a D.

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在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例如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够重视教后反思,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

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必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环境不断的得到改善,这是一个美丽的社区文化广场,(课件出示图)大家请认真观察,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吗? 生:能,有长方形的草地。 师:如果沿着长方形的草地外围走一圈的路程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还能找到什么图形? 生:还有圆形的中央喷水池。 师:如果沿着这个圆形的中央喷水池外围走一圈的路程又是什么呢? 生:这个圆形的中央喷水池的周长。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新的知识。(板书:圆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1)学生拿出学具中最大的圆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 指一名到前面摸一摸。注意起点、终点。 (2)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创设情景,引发求知欲。 (1)我们想知道你课桌的周长怎么办? 生:用直尺量出课桌的长和宽。 (2)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方便吗?为什么? 生:不方便,因为直尺是直的,而圆的周长是曲线围成的。 (3)小组合作学习:用什么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呢? 学生小组讨论。 ①用围的方法。 ②用滚的方法。 生汇报:在圆上先作了记号,沿直尺滚动一周。 师:你们棒极了。用围和滚的办法可以把圆的周长转化为直线来测量。 3.找关系,推导公式。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呢?

(2)是不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那样存在着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呢?同学们今天也当一次数学家,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规律。 ①拿出你们的学具圆,汇报一下,直径分别是几厘米? ②同学们动手利用手中学具用围或滚的方法量一量圆的周长,并算一算,找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小组合作测量,看哪一组量得准,算得快。结果填在表格中。 生: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师: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为什么我们算的不一样呢?因为我们的测量有误差。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这个固定不变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学生阅读自学课本有关知识: 1、大约2000年前,我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2、大约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就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果比国外数学家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3、人们发现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只取它的近似值,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即π≈3.14。用字母表示:C=πd ,C=2πr 。 (三)巩固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 “做一做”。 学生做在本子上,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圆的周长课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课例分析 木镇镇中心小学李铜祥 我已经认真地听了李铜祥老师《圆的周长》三节课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越上越好。李老师能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合理的设计了课件,使学生进行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综合应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圆形物品,让学生指出圆的周长。 2、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学生总结。 3、能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呢?学生动手实践。 分析:能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圆的周长。猜想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时,学生能直接说出非常专业的绳测法和滚测法已实属不易。在总结这两种测量方法时老师还是没有讲解和演示清楚,以至于学生动手实践时显得慌乱而盲目,并且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活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活动要求,用绳测发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汇报。 2、引导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讲解“圆周率”的知识。 分析:1)过渡语几乎没有,或者是不恰当。如果这样说:“用这些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

局限性较大,那么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可以计算呢?有与什么有关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探索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而且呀与什么有关。 2)汇报的表格中的数据太假了。从来没有学过圆的周长的学生怎么可能用厘米尺测量出周长为12.56厘米呢?求周长除以直径时商都是3.14也太假了,实际是不可能这么的准确的。 3)关于“圆周率”的讲解也太肤浅了。我认为“圆周率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无关”、“无单位”和“无限不循环”等知识点都是学生易错难掌握的。仅仅是一个“关于祖冲之的小资料”是解释不了的。 三、综合应用。 1、得出结论,并推出字母公式。 2、练习训练求已知半径或直接的圆形的周长。 3、判断题的练习。 4、几个生活应用题的拓展练习。 分析:1)得出公式后几乎没有讲透圆的周长与已知条件的选择关系,所以学生开始做最简单的一样公式求圆的周长时会做的就只有个别同学。 2)时间把握上不太恰当。以至于后面的检测题没有完成。 总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课,但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还需要继续磨练。

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已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耕耘三十个春秋,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虽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教育教学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获之处: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为此,自毕业以来我不断进修学习,先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2、对学生能倾注全心的爱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倾注爱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对学生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对学生尽心尽责,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因此学生也喜欢学习数学。 3、落实课堂常规,关心学困生的成长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平时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优辅差。在每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学困生,充分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辅导,使这些学生的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又注重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4、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喜欢民主、平等型的课堂,期待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营造民主、平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吸取知识,张扬个性的场所,课堂才会涌动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同样,教师也就真实地走进了新课程。我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语文课。 5、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平时里,我经常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使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二、反思与措施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 1)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2)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要场所,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案例与分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案例与分析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62~64页《圆的周长》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理解圆的周长,通过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片段: 新课 1、动手量一量、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小组内交换圆,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周长直径周长与直 径的比值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4号圆 小组汇报:各小组是怎么测量的,并展示一下小组测量的结果。(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 (三)、对比分析 1、师: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得到的几组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自由交谈) 抽学生汇报,教师作相对应的小结: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 (2)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相乘能够得到圆的周长。 2、通过让学生对比分析表格,教师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过程,(利用圆周长演示仪)让学生能对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激发学生想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的热情。 小结1: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在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确是一个定值。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近似值π≈3.14。 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理解,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主要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动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

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同时,课堂上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案例)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案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何况是学生,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过错,不要大动肝火或简单惩戒,要用敏感、细腻的心去关注孩子,关注他们犯错背后的原因,用真情去打动,用爱心去呼唤。 “上课”,“起立”……像往常一样,我和学生们相互行完礼,示意同学们坐下时,发现靠后墙边依然固执地站着一个男同学,定睛一看,原来又是XXX,我心里已经明白了三分:他肯定又犯错了。为了尽快恢复课堂的平静,我轻描淡写地说:“XXX,站着干吗?快回座位去。” “不行”,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叫道,我故作惊讶:“为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的周记又没写,老师罚他站着反思!”“他上课故意挤我的桌子,干扰我听讲,他应该站着!”“下课后我们跳绳,他故意捣乱……”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个不停,XXX 红着脸,低着头,有口难辩,只好“认罪受罚”。 看着可怜的XXX,我清了清嗓门说:“这样吧,XXX的错误等老师了解后再处理,现在已经上课了,我想让我的每个学生都坐着上课,可以吗?”天真的孩子们齐答道:“可以。”我径直走到XXX身边,拍了拍他的肩告诉他上位坐好,他怯生生地看着我,疑惑地向座位走去……

这节课,我感觉到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始终注视着我,听讲十分认真,当我问道:你们知道生活中的农谚吗?XXX也缓缓地举起了手,我立即示意他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说:“谷雨种甘蔗,立夏栽棉花。”还没等他说完,有的同学就叫起来: “老师,他说的是书上的。”“能记住就是自己的了,这说明XXX作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啊,若坚持下去,定有很大的收获!今天老师要特别奖励你一枚学习星。”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XXX的脸又一次红了,不过头抬起来了,神情也舒展了许多。 课后,我把他带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交周记,他说爸妈都外出打工去了,他跟奶奶生活,奶奶不识字,检查不了作业,有时一贪玩就忘记写作业了,我肯定了他是个诚实的好孩子,跟他一起分析了不做作业的危害,并和他约定好了,每到周六、周日给他打两次电话,提醒他好好完成作业,平时遇到难题用电话或QQ与我联系,他很惊讶,报以羞涩一笑。说到做到,每到周六、周日,我不忘给他电话,询问他完成作业的情况……两个星期后的一天,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XXX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身边了,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很有礼貌地说:“老师,以后您不用再打电话催我作业了,电话费很贵的,我一定会先完成作业再去玩的,一定的!谢谢您的提醒!”然后恭恭敬敬地给我行了个礼,多么细心和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啊,看着那灿烂的笑脸和自信的神情,我好欣慰! 就这样,他的作业再也没落过一次,课堂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许多。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周长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概念的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教学,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前已经理解了周长的意义,掌握了关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半径,直径的关系并且会画圆,能测量出圆的直径。这节课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前面的知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对各项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并且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思考,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互探讨学习的风气较浓,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平时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老师只要充分发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是乐意做课堂的主人的! 【教学用具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细绳、直尺、绳子系的小球。 学生准备:圆形物品、圆形橡筋、直径为2、3、5厘米的圆形纸片、直尺、三角板、棉线、软皮尺、剪刀、实验报告单、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引入课题:图形演示(课件) 这是我们学校新建的操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圆形) (课件:闪烁的长方形) 师:继续观察,这是长方形的什么? (长方形的周长。) 师: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长方形一周的长度或四条边的总和)

圆的周长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l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l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让学生思考自行车绕圆形花坛骑一圈大约有多少米,引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圆的周长,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在本节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在本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呈现形式上做了略微的改动。本设计从周长引入本课教学,这样可以加深圆的周长和其他以学图形周长在计算的联系和区别。用直的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求周长是几条直的线段长之和,而圆这个曲线围成的图形的计算方法是化曲为直。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l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l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反思》

《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反思》----2班葵花向日张伟玉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即使做不到雪中送炭,也要做到锦上添花,但是几乎每个成年人都在落井下石。”这段话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有了深刻反思。 面对问题,我经常苦于没有办法,费了很大力气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学习如何的重要,对未来影响多大,可谓煞费苦心,但效果极不明显,学生的成绩或心理上的问题仍然问题着。 培训中李元昌教授的讲座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我与专家的最大不同是:面对为题时,他们能结合实际去研究,发现问题的原因,再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去找理论的支撑点,让自己的方法和理论碰撞产生新的理论,最后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真知”。 如:面对差生,李教师提出“学科管理与学科教学同等重要”,他从差生的心理出发,选择能让差生看到进步的促进其发展的评价方式,而且根据学生的成长特征,按年级分别设为:“提高率计分法”、“虚实计分法”、“目标追赶法”。大多数后进生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强,当受到教育和启发的时候,时常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决心下功夫把学习赶上去;另一方面,他们的持久性差,几堂课听不懂,题目做不好,马上就心灰意冷了。他们感叹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信心不足是提高后进生成绩的最大障碍。他通过不断地调查,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调整

自己的方法,最终形成了指导教学的一套好理论。 作文是一项艰辛而繁杂的劳动。从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动笔起草,到文章形成,都要仔细斟酌。学生们经常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有的干脆一挥而就,“交上皇粮不怯官”。李教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放—收---放”作文法,也是实用易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为经过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经过了从学生出发,最后落脚在学生的检验;经过了实施、反思、改进、再实施的整合。这样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该进,最后服务与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中我明白了。我们不能仅仅做做思想工作而已,那对孩子来讲只是锦上添花,我们要像李教授那样去研究、去反思、去分析、去整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做到雪中送炭。 第二篇:我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我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 为了学生写好作文 新学期,我接手了初一两个班的语文课。面对一张张新鲜稚气的面孔,我也觉得年轻了好多,从心里愿意和他们接近。我也暗下决心:努力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发展。开学第二天,我上了第一节作文课,为了使新生尽快熟悉学校环境,我建议学生们先到学校各处去看一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校的一草一木,用自己的头脑对观察所得进行整理,对学校的花草树木有选择地进行介绍。 学生们兴致很高,我刚布置完,便一窝蜂般同拥出教室。不一会,校园里便到处是他们的影子。我也饶有兴趣地和他们边看边说,乐在

小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小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小学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小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二 1、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2、首先,以旧有知识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 3、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 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4、练习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既有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概念的练习,也有让学生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圆的周长的练习,还有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初中英语上课讲义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 新目标八年级英语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 A)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以任务为中心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目前交际教学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它倡导“在做中学,在做中用”的教育理念,将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学习任务组织教学,强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新目标英语”是一套好教材,然而,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实施任务和开展活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要根据学生的环境和接受能力来开展行之有效的任务和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解决教学难题。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视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Section A 。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学习有关人物特点的单词:tall, thin, short, heavy, calm, wild, long hair, short hair, outgoing, quiet, funny, serious, smart, athletic, ect. 2、学习人物比较的重要句型: (1)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 (2)Tina is taller than Tara. (3)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3、掌握语法点: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学生分析] 1、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很明显。 2、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但掌握的强度不够,对单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达上总是出现错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表达人物特点和人物比较。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教学目标] 1、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指导学生学习有关人物特点的单词、人物比较的表达及语法知识点“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2、学生根据班级的真实情况,采用“名人专访”、“公众投票”、“明日之星”的游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本课,增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T:I have a sister. Can you guess what she looks like and what she is like? (Show

我的教学日志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日志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吴家中学:郭世辉 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