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普通生物学-第十八章生物与环境Ⅰ
- 格式:pdf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53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生物受环境因素制约,环境也受生物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对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一、生物的适应性进化适应性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遗传变化。
在发生环境变化时,生物通过适应性进化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适应性进化可以是形态结构的进化,也可以是生物功能的进化。
例如,植物在干旱条件下,通过进化形成长根、厚叶等结构,提高抗旱能力。
二、生物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生物学角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态位决定了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生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生态位。
生物为了避免直接竞争,会选择不同的生态位,从而形成生态平衡。
三、生物的营养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的食物关系,其中包括食物链的四个级别: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灭绝等问题。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
环境保护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六、重要环境问题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
这些问题对生物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壤保护等措施。
结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生物适应环境、生态位、营养关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要环境问题是我们对于此领域的重要认识。
初中生物18章知识点总结初中生物课程是学生接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起点,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等重要概念。
以下是初中生物18章的知识点总结:第1章生物的特征-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呼吸、排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第2章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植物特有)- 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第3章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DNA、染色体- 进化论: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第4章植物的形态与结构- 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植物组织:导管组织、基本组织、分生组织- 植物的生长:顶端优势、次生生长第5章植物的生理功能- 光合作用:过程、意义和应用- 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蒸腾作用及其意义第6章植物的繁殖与发育- 有性繁殖:花的结构、传粉、受精- 无性繁殖:分裂、萌芽、嫁接、扦插- 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第7章动物的形态与结构- 动物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皮肤、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 动物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第8章动物的生理功能- 消化和吸收:消化道的组成、消化过程- 呼吸:不同类型的呼吸方式- 循环: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第9章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 动物的迁徙和洄游第10章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鸟类的繁殖行为:筑巢、产卵、孵化、育雏- 昆虫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第11章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和繁殖第12章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角色- 食物链和食物网第13章环境与生物-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14章人体健康与卫生- 人体结构和功能概述- 营养和健康饮食-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第15章人体的运动系统- 骨骼的结构和功能- 肌肉的类型和作用- 人体运动的协调和控制第16章人体的循环系统-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管的类型和作用第17章人体的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过程- 气体交换第18章人体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过程- 吸收和排泄以上总结了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构成了生物学的基础框架,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至关重要。
《生物与环境》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微小的细菌到巨大的蓝鲸,从广袤的森林到无垠的沙漠,每一种生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我们先来谈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
比如气候,它包括温度、降水、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生物的分布。
在寒冷的北极,我们能看到北极熊、企鹅等适应极寒环境的动物,它们有着厚厚的皮毛和特殊的生理机制来保持体温。
而在炎热的赤道地区,则生活着许多善于散热和保存水分的生物。
再说说地形和土壤。
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不同的地形地貌,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场所。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酸碱度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在酸性土壤中,某些特定的植物能够茁壮成长,而在碱性土壤中,可能就是另一些植物占据主导。
水是生命之源,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都孕育着丰富的生物群落。
一些生物适应了在湍急的河流中生活,如鲑鱼,它们能够逆流而上产卵;而一些海洋生物则适应了深海高压、低温和黑暗的环境。
除了自然环境因素,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
比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食肉动物又以食草动物为食,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生态系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接下来,我们看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各种特征。
比如,骆驼为了适应沙漠中的干旱环境,演化出了能够储存大量水分的驼峰,以及能够抵御风沙的双层睫毛。
动物的行为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候鸟会在季节变化时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而一些昆虫会在冬季进入冬眠状态,以度过严寒。
植物同样有着适应环境的奇妙方式。
仙人掌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叶子退化成了刺状;有些植物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
初中生物十八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涉及到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
作为初中生物的学习者,我们需要对生物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的原理。
以下是初中生物十八章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以下基本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由脂质双层构成,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3.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
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进化和变异的基础,遵循以下基本规律:1.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等基因的遗传方式。
2.染色体遗传:特定基因通过染色体传递给后代。
3.基因突变:基因序列的突变可能导致遗传多样性。
第三章: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殖方式,包括以下步骤:1.前期:染色体复制和准备分裂。
2.中期:染色体排列和纺锤体形成。
3.后期:染色体分离和细胞分裂。
第四章:细胞的无丝分裂无丝分裂是原核生物细胞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染色体复制和准备分裂。
2.染色体分离和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在于核分裂时是否伴有纺锤体的参与。
第五章: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是DNA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DNA的结构:由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2. DNA的复制:通过DNA聚合酶进行,保证遗传信息的传递。
3. DNA的转录和翻译:转录产生mRNA,翻译产生蛋白质。
第六章:变异与进化变异与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涉及以下内容:1.突变:导致个体间基因差异的变化。
2.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生存优势。
3.进化:适应环境的种群逐渐改变。
第七章:植物的组织与结构植物的组织结构决定了植物的形态和功能,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细胞壁:由纤维素构成的植物细胞的外层。
2.细胞质器官:包括叶绿体、细胞核等。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生物是地球上的万物,它们与环境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生物通过各种适应方法来适应环境,并且对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来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进化是指一个种群在一定时间内逐渐适应环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新的特征和适应策略。
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个体或群体选择性的调整和适应。
例如,北极熊具有厚厚的毛皮和多层脂肪,以适应寒冷的环境;沙漠植物具有深入地下寻找水源的根系,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2. 生物圈的互动关系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互相依存。
食物链中,每个组织者看自己的食物,而它的食物则成为它的食物。
通过这种互动,生物圈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3.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一个更大范围的概念。
它是由生物、环境和其它要素组成的一个实体。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
正向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通过呼吸释放氧气,调节环境气候和气氛。
负向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过度开发和污染。
例如,森林的砍伐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干旱,而工厂的废气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
5.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世界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猎捕和非法交易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适应与进化使生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生态系统保持了生物圈的平衡;生物对环境有正向影响,但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措施。
《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生物也在不断地适应和影响着环境。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1)光:光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
它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决定了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不同的植物对光的需求不同,有的植物喜欢强光,有的植物则适应弱光环境。
此外,光还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和行为模式,比如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的区别。
(2)温度: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存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例如,热带地区的生物通常无法在寒冷的极地生存,而极地的生物也难以适应热带的高温。
(3)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介质,也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不同的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
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根系和特殊的保水结构,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4)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此外,大气的成分和质量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健康。
2、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如蚂蚁群体共同搬运食物,种内斗争如同一物种的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资源而发生的竞争。
(2)种间关系:常见的有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如草原上的牛和羊竞争青草。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狼捕食羊。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形态结构适应:如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散失;鸟类的骨骼中空,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2、生理适应:动物的冬眠和夏眠,植物的午休现象等,都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形成的生理机制。
9、《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及习题、答案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绪论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第二章营养——生物对物质和能的获取第三章气体交换——呼吸第四章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第五章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第六章神经系统第七章感受器和效应器第八章激素第九章行为第十章花与果实第十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十二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第十三章生物的分界第十四章生物与环境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一、课程概述《普通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它包含生物学的多个分支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缩影和通论。
《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医药方向)、生物科学专业等的专、本科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新生入学第一学年的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和生命科学的概况,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提高整体素质,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重点,以生物的进化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期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进化的、辨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及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返回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总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 、知道《普通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发展方向。
2 、了解生命科学中的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理解该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策略等。
3 、学会或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本技能。
4 、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5 、初步形成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清单一、什么是生物与环境生物,指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命形式。
环境,则是指生物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则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征和行为。
1、形态结构适应例如,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减少水分散失,以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骆驼的驼峰能够储存大量的脂肪,在缺乏食物时提供能量,其厚厚的脚掌则有助于在沙漠中行走而不陷入沙中。
2、生理功能适应北极熊具有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能够抵御寒冷的北极气候;鱼类的鳃能够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适应水生生活。
3、行为适应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有些动物在冬季会冬眠,以减少能量消耗。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着影响。
1、改变非生物环境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肥力。
2、影响生物环境蜜蜂为植物传粉,促进植物的繁殖;某些动物的捕食行为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种群数量。
四、环境对生物的制约1、非生物因素的限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例如,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低温可能导致细胞冻伤。
水分的缺乏会使植物枯萎,动物也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生命活动。
2、生物因素的制约种内竞争会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比如,同一片草原上的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食物资源紧张,个体之间就会为争夺食物而竞争。
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寄生、共生等也会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
五、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在生态平衡状态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
然而,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一、背诵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土壤2.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的藻类属于微生物吗? (如幽门螺杆菌、根瘤菌、衣藻、蘑菇、病毒)3.微生物的营养方式有哪些,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4.腐生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什么是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能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将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中,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它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5、细菌的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单细胞)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鞭毛:能转动,使之游动·荚膜:保护作用细胞壁:保护细胞和维持细胞形状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 核区(无成形的细胞核):内有DNA 分子腐生——分解者寄生——消费者 自养——生产者种类 单细胞微生物 : 细菌、酵母菌(真菌)、单细胞藻类(衣藻) 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 多细胞微生物 :无细胞微生物 : 霉菌、 蘑菇 (大型真菌) 病毒、朊病毒、类病毒异养: (如:蓝细菌, 硫细菌, 硝化细菌等)。
自养:生产者——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简单的 无机物合成复杂的 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寄生生活:消费者——以现成的有机物 为食,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头癣、灰指甲、脚癣、病毒等) 腐生生活 :分解者——能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进入非生物 环境 ,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主要)(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等) 营养方式 基本结构 家长签字: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食品制造(腐生):醋酸菌——酿醋;乳酸菌——泡菜、酸奶、奶酪产生能源(腐生):产甲烷细菌——产生甲烷使人生病(寄生):痢疾杆菌—痢疾,肺炎双球菌—肺炎,幽门螺杆菌—胃炎食品变质(腐生):软腐病细菌——蔬菜腐烂,枯草杆菌——食物变质固氮作用: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物质腐生性细菌能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第十八章生物与环境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学?
2、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3、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上、下界是怎样划分的?
4、什么是生态因子?环境因子包括哪五类?
5、自然种群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6、什么叫食物链?试举例说明?
7、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是哪两大类?生物成分的组成?
8、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基本功能的特点是什么?
9、何谓生物富集?举例说明生物富集对人类的危害?
10、自然资源分哪几类,各类的特点?如何科学地利用?
11、草原和森林过度地被开垦为耕地或其它用途占用后,分别造成什么结果?为什么?
12、如何理解人口增长是引起世界几大危机的主要根源?你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第十八章生物与环境一、生态学的发展和研究范畴
二、环境和生态因子
三、种群
四、生物群落
五、生态系统
非洲的儿童仍有许多忍饥挨饿!工业化等造成的污染加剧了环境恶化和臭氧层的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年间南极上空臭氧洞扩大臭氧层破坏是雪崩性的!1990 年,南极上空平流层
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4、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1)个体生态学:研究物种个体的生长
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种群生态学:种群的发展变化及其
与环境的关系;
3)群落生态学:生物群落的发展变化
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平衡及调节机制;
5)全球生态学:温室效应、酸雨、臭氧
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
经典生态学
群体生态学
分子水平
亚细胞水平
细胞水平
种群水平
群落水平整体水平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生命科
学研究
的层次
研究的重点
野外拉样方采样进行种群结构的研究
距地面20-30公里
海洋10公里以下海底
岩石层2‾3公里地球的三个圈
地球表面接受阳光不均衡
4、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上限和下限范围
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法则”(Liebig’s law of minimum):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营养物;如果一种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数量极微少,生长受不良的影响(此法则只能用于稳定条件下)。
2)谢尔福德“耐受性法则”(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生物既受生态因子最低量限制,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限制;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包括最适生存区。
3)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体对所有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都广,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也一定很广。
4)各种生物通常在生殖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比较严格,它们所能耐受的生态因子范围也较狭窄;
如:植物开花,结果及种子萌发,动物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等。
5)土壤:植物生长发育基地,陆地动物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微生物生活最适环境,土壤有“微生物天然培养基”称号。
6)火:自然界火并不因人而引起,许多火灾都是自然现象。
火生植被,适应于频繁的火灾,西双版纳厚皮树稀生林(重要的紫胶生产基地),最适于紫胶虫的繁殖。
草原植物在火灾之后长出新枝,根的生长更活跃。
7)pH: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生存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pH 条件。
(水的pH,土壤的pH…)
8)无机盐:生物体的组成和必备,调节渗透压;构成缓冲体系。
②均匀型:个体在种群中有规律的分布,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等距离分布),人工栽培植物种群;自然界种群内个体
间竞争(如:森林中植物为阳光;分泌有毒物于土壤,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生长)。
③成群型(群聚型):自然界常见的分布型,形成的原因:
A)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B)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2)年龄结构:指不同的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
种群的四种类型
4)种群个体存活曲线和增长模型: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存活曲线:三种
I型:凸型,接近生理寿命前只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兽和人)II型: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许多鸟类)
III型:凹型,幼年期死亡率高(生命周期短小型动物,青蛙)
个
体
数:稳定期(有波动)
量
④人类种群的增长:
A)地球上生活着65亿人口;
B)人口分布不均:
a)发达国家增长率低,甚至负数;
b)发展中国家,包括亚、非、拉丁美增长率2%以上;人口问题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如:非洲粮食短缺,全球水资源贫乏,生态系统破坏…;人类作为一个种群存活曲线为凸型,我国的控制人口增长国策利国、利民、也利全人类。
人多力量大?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以满足人口扩张的需要
5、种群生态学意义:
1)从种群生态学观点来对待生物资源的科学利用问题;
2)最经济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各种病害爆发流行及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
同一地域中生活不同的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水生和陆生)
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和混合培养,出现不同生长曲线同一缸中培养
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
长期进化中:五种鸟分别吃树冠不同部位的虫子
热带藤本植物西番莲,展足蛾产卵于叶面,西番莲的蜜腺象卵,起到保护叶子的作用叶上有卵,其它展足蛾却步!
山猫正在追捕雪兔→
捕与被捕关系
小生境
整枝作用,
没用完的种子埋于地下→发芽成树,播种作用
垂直分布
②草原:稀树草原,草原(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
A)稀树草原
B)草原分布,内陆半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的产物
*种类,以旱生多年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
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亦起显著作用
肥美的澳州大草原温带草原欧亚北美南美大陆及内蒙古干旱草原
草本植物,食草动物
热带草原:高大禾草类
非洲稀树草原近观
近观,动物瘦,
营养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