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62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基础知识1.字音愠.( yùn ) 三省.吾身( xǐnɡ) 逾.矩( yú) 罔.( wǎnɡ) 殆.( d aì) 箪.食( dàn )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笃.志( dŭ)2.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读wèi,替)为可以为师矣(动词,读wéi,担任,充当)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其其不善而改之(代词,那些)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知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名词作动词,吃)5.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注、点评】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注释】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点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注释】“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
【译文】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点评】这句话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注释】喻:明白,知道.【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点评】这句话从价值指向的不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点评】“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注释】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一、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1.教育思想①教育的指导思想——有教无类②教育的基本方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触类旁通;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③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④教育的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2.为学之道①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爱学、乐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学而不厌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②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学思结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而》)——精益求精③学习的内容文、行、忠、信。
(《述而》)——博学“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贯一④学习的目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学以致用“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为己之学二、课文解析●第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第二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
●第三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12章笔记整理
《论语》第12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观点和教诲。
1. 君臣关系
- 孔子提倡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合作的关系。
君主应该以德行和明智来治理国家,而臣子则应该以忠诚和尽职来辅佐君主。
- 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忠诚和尊重的基础上,君主应该珍惜忠诚的臣子,而臣子也应该尽忠职守,为君主尽心尽力。
2. 父子关系
- 孔子强调父子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爱护、相互理解的关系。
父亲对孩子应该给予关怀和教育,孩子则应该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愿。
- 父子关系的优劣也体现了家庭的道德品质,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将会有良好的家风家训。
3. 朋友关系
- 孔子指出朋友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关系。
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实和真心相待,能够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互相支持。
- 孔子强调朋友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真正的朋友,一个人将会在困境中孤独无助。
总之,第12章的内容强调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
规范。
这些准则和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论语十二章注释及翻译《论语》十二章是选自《论语》的十二则语录,目前入选《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
现整理分享课文、注释及其译文。
《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注释】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论语>十二章》重点总结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词义的不同1.朋:(古)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今)彼此友好的人。
2.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亦君子乎?)(今)对别人的尊称。
3.可以:(古)两个词。
可以,凭借。
(可以为师矣)(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5.罔:(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没有7.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8.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三、词类活用1.传不习乎?(v.→n.,老师传授的知识。
)2.温故而知新。
(a.→n.,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4.饭疏食饮水(n.→v.,吃饭。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6.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四、文言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3.文言虚词的用法①之:它,它们。
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③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④而:“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然后)表并列:并且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表修饰:地如:面山而居。
(表修饰)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2)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承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4.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论语》十二章整理第一章:学而篇在学而篇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学习的鼓励。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和快乐。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他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意思是说,君主应该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心声,与人民保持良好的沟通。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关于仪式和礼节的章节。
孔子认为,仪式和礼节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规范。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章:里仁篇里仁篇中,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就要先从自己做起,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他还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说,要先成为一个好的人,才能影响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的篇章。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章:雍也篇在雍也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热爱学习并乐于学习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
第七章:述而篇述而篇是关于孔子的言传身教的篇章。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知识,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取得了他的智慧。
第八章:子张篇子张篇中,孔子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说:“及之,择乎中庸。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学生,要选择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保持平衡。
第九章:乡党篇乡党篇是关于孔子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知识点整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注释: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②而:表顺承,不译。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④之:代词,代指知识。
⑤不亦……乎,不也是……吗?说,通“悦”,愉快。
⑥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⑦乐:快乐。
⑧知:了解。
⑨而:表转折,却,但是。
⑩愠( y ù n ):生气,恼怒。
⑪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注释:①吾:人称代词,我。
②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③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④为( w è i )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为,替、给。
⑤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⑥信:诚信。
⑦传: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不会越过法度。
”注释:①十有五:十五岁。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而:表顺承,不译。
③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④惑:迷惑,疑惑。
⑤天命:上天的意旨。
命,命令。
⑥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⑦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⑧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