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第一讲实验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485.50 KB
- 文档页数:23
专题七实验与探究第1讲教材基础实验直击考纲能独立完成“实验考查内容”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判断下列有关观察类实验的叙述(1)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2013·上海,13)(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2008·上海,16C)( ×)(3)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 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期结果是在0.2 g/mL 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2010·江苏,19①)( ×)(4)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用龙胆紫染液染色,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2011·福建,26Ⅱ④改编)( ×)(5)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D)( √) 2.判断下列有关探究类实验的叙述(1)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2010·四川,2A)( ×)(2)若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材料与试剂:前者为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而后者为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2013·江苏,23AC)( ×)(3)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2013·重庆,3C)( ×)(4)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2009·福建,1B)( ×)(5)用两种不同浓度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预期结果是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2010·江苏,19④)( ×)(6)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可减少实验误差( 2013·福建,4B)( ×)3.判断下列有关鉴定类实验的叙述(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2011·新课标全国,6B)( ×)(2)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应用的试剂是甲基绿,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2011·新课标全国,6C)( ×)(3)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2010·四川,2D)( ×)(4)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2009·江苏,21A)( ×)(5)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2010·四川,2B和2013·广东,6A改编)( ×)(6)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2013·重庆卷,3D)( √) 4.判断下列有关模拟调查类实验的叙述(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
专题七光学、声学、热学实验一、声学实验1、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二、光学实验1、光的反射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⑵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2、平面镜成像实验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凸透镜成像实验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时,调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2)小华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10cm,试问: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他测的实验数据如下表.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第5次实验中,从______ 一侧瓶过透镜看到在 __________ 一侧放大的像.③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所在的范围是.利用凸透镜的这一原理可制成.三、热学实验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⑴a. 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__℃.⑵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如图(甲)(乙)所示,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⑸如下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温度记录则该地水的沸点为℃,当地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如下图所示,是三位同学作出水的沸腾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7)该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右图,是海波的___________图像,图像中的AB段是________态;BC段表示________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_____________,但温度________.CD段是________态.3、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1)他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B.了解海波熔化时的温度,选择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C.读取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和海波接触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只填写序号).(2)图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当t时=10 min时海波处于__________状态,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海波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__℃.。
专题七:物质的制备与合成课题1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课题目标】1.通过制备实验,进一步了解分离和提纯化合物最常用和最简单的一些方法;2.了解、学习并尝试有关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3.训练物质的称量、溶解、加热、结晶、吸滤、倾析法分离或洗涤等操作技能;4.了解复盐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知识梳理】1.基础知识:(1)硫酸亚铁铵的基本性质:物理性质: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比FeSO4和(NH4)2SO4都要小化学性质:能水解;具有还原性,但比硫酸亚铁稳定(2)硫酸亚铁铵的制备:Fe + H2SO4 = FeSO4 + H2↑(NH4)2SO4+FeSO4+6 H2O =(NH4)2SO4•FeSO4•6H2O↓利用摩尔盐的溶解度比FeSO4和(NH4)2SO4都要小使之析出而制得2.基本技能:倾析法分离:(1)分离条件:当沉淀的密度较大或结晶的颗粒较大,静置后能沉降至容器底部时,可用倾析法进行沉淀的分离和洗涤。
(2)具体操作:把沉淀上部的溶液沿玻璃棒倾入另一容器内,然后往盛着沉淀的容器内加入少量洗涤液,充分搅拌后,沉降,倾去洗涤液。
如此重复操作3遍以上,即可把沉淀洗净,使沉淀与溶液分离。
【实战演练】基础训练1.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放置酒精灯②固定铁圈位置③放上蒸发皿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①④⑤D.②①③④⑤2.下列结论均出自《实验化学》中的实验,其中不正确...的是(C)A.往新配制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显蓝色,用CCl4不能从中萃取出碘。
B.当锌完全溶解后,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会显著减慢,此现象可作为判断镀锌铁皮中锌镀层是否完全被反应掉的依据。
C.提取海带中碘元素时,为保证I-完全氧化为I2,加入的氧化剂(H2O2或新制氯水)均应过量。
D.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时,最后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溶液时,只需小火加热至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不能将溶液全部蒸干。
专题七微专题——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学案及训练 知识梳理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常见装置有以下三种。
1.喷泉实验原理(1)如图甲(或乙)烧瓶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烧瓶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
(2)如图丙锥形瓶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锥形瓶内液体迅速向上流动,形成喷泉。
2.氨气的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圆底烧瓶要保持干燥。
(3)圆底烧瓶内要充满气体。
(4)烧杯内装入足量的水,以防止因水量不足而造成喷泉停止或不发生。
3.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1)实验完成后,溶液充满烧瓶,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由体积换算确定)。
标准状况下若烧瓶体积为V L ,则有V (aq)=V L ,n B =VL 22.4 L·mol -1c B =n B V (aq )=V L22.4 L·mol -1V L =122.4 mol·L -1。
(2)若溶质由部分气体转化而成,则依实际情况判断。
如体积为V L 的NO 2与O 2的混合气体按4∶1混合后做喷泉实验,发生的反应为4NO 2+O 2+2H 2O===4HNO 3,则有V (aq)= V L ,n B =45×V L 22.4 L·mol -1,c B=45V L22.4 L·mol-1V L=128mol·L-1。
强化训练1.(2020·驻马店第一中学质检)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SO2(饱和NaHSO3溶液)/无色喷泉B.NH3(CuSO4溶液)/蓝色喷泉C.HCl(石蕊溶液)/红色喷泉D.H2S(AgNO3溶液)/黑色喷泉答案A解析SO2在饱和NaHS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故不能形成喷泉,A项符合题意;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B项不符合题意;HCl 极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使石蕊溶液呈红色,C项不符合题意;H2S和AgNO3反应生成Ag2S黑色沉淀,D项不符合题意。
2012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第一讲实验专题(第一课时)备课人累积课时授课人授课班级第1课时至第3课时共3课时1---3复习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声、光、热、力、电中的实验类型及考查方式;2、熟练掌握16个大型探究性实验;(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对考点的总结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熟悉中考实验题的考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重点难点实验考题类型的特点及考法复习内容声、光、热、力、电中的各类型演示及探究性实验课时第一课时增删内容复习过程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题有三个,第一个是基本的实验技能考察,通常是易题;第二个是课本上的重点大型实验,属中等题;第三个是未见过的探究性实验,考察覆盖到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强调实验方法,分析论证,归纳结论,评估等,属于较难题。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考试主要有21个。
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几个环节能熟练掌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下面主要针对前两种类型进行训练。
展示实验课题,分析典型例题一、5个间接测量型实验①测平均速度: v=S/t②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ρ=m/V③测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例题: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和同学们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只滑轮重都相同,不计摩擦和绳重)。
(1)对于甲图所示的滑轮组,如果没有刻度尺,只要测出钩码重G,然后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升高,从弹簧秤上读出拉力值F,即可算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2)比较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知η甲η乙(选填:>、<或=)。
(3)实验后小强猜想,对于同一滑轮组(例如图乙),它的机械效率也可能不是固定的,于是他用实验进行了探究,并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专题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2.实验器材方案一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方案二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方案三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刻度尺等。
方案四斜槽、大小相等而质量不同的小球两个、重垂线一条、白纸、复写纸、天平、刻度尺、圆规、三角板等。
3.实验步骤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如图所示。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在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方案二利用等长摆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
(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方案三在光滑长木板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非碰撞端,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如图所示。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使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
(4)测速度:通过纸带算出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1课时分离、提纯经典精做1.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中是杂质)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除去。
(1)酒精(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KNO3(Na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酸乙酯(乙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淀粉水溶液(乙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NaCl(泥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溴水(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CO2(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乙烷(丁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化学课外小组以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
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B)把50 mL碘水和15 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塞好玻璃塞;(C)检验分液漏斗的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D)倒置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各题:(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G →________→E→F。
专题实验7——药物合成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等的化学物质。
药物包括有利于健康的催眠药、感冒药、退烧药、胃药、泻药等等各种药品。
一百多年前,世界上所有的药物主要是草根树皮,这些药物是自有人类以来通过经验积累而精选出来的珍宝。
1817年,F.W.A.Serturner分离出阿片的有效成份——吗啡的结晶,从此,定量给药才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药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一时期诞生的有机化学,使生药有效成份的分离精制和结构测定有可能进行;与此同时,进行了类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药理试验,以致发展成为药物化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药物研究的中心一直在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药物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美国,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变态反应药、利尿剂、降血压药、植物神经系统药、抗精神失常药、口服避孕药、抗炎药、治疗溃疡病药等相继问世。
近年来,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竞相迅速发展,各国都在开展新药创制的竞争。
本专题实验是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技术和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典型化合物的合成之后开设的。
本专题以常见的典型的药物合成为内容,通过本专题实验使学生了解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合成药物的基本方法以及药物结构修饰对药物性质的影响;另外,本专题实验内容的安排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多步骤有机合成的训练;因此本专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
本专题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85 阿斯匹林的合成阿斯匹林(Aspirin)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具解热、镇痛、治疗感冒、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疗效的药物。
人工合成它已有百年,但由于它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且防治疾病范围广,因此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一、实验目的1.了解阿斯匹林制备的原理和方法;2.进一步熟练重结晶、过滤、熔点测定等技术;3.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阿斯匹林是由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和乙酐合成的:COOHOH +(CH3CO)2O+COOHOOCCH3+CH3COOH本实验由于水杨酸在酸存在下会发生缩聚反应的副反应,因此有少量聚合物产生:COOHOH +nCOOn该聚合物不溶于NaHCO3溶液,而阿斯匹林可与NaHCO3生成可溶性钠盐,可借此将聚合物与阿斯匹林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