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八年级下)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0
第2课为巩固新xx而斗争〖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
正确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有关材料,掌握通过搜集、访问获得资料的方法。
通过讨论、讲故事,增强认识历史现象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三方面的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能进行初步的资料整理,能从资料中获取有用的历史信息,但用多种方式表现历史的能力较弱。
农村地区由于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剪辑有关的电影片段,录制有关的音响资料,拟定访问题目。
学生准备访问本地区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解1950年本地区土地改革的进行情况,访问志愿军老战士入朝作战的有关情况,课前预习本课〖板书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点评〗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调查汇报、讲述历史故事、即兴辩论、自由讨论、感受音像资料、分析归纳等形式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自主学习】一、稳定物价之战(请阅读教材第8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能在课本上找到就行)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2.人民政府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结果?二、农民的翻身解放(土地改革)(请你认真阅读教材第9—10页的内容,完成下表) 必要性 经过 开始结果意义 ①②③特别提醒:一定要注意本目的三幅插图!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以下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听老师讲述)1.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组织军队入朝作战?(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2.抗美援朝战争的简单经过。
(1)开始:(2)结束:新中国3.历史意义:【共同探究】1.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米棉之战”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2.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来自农村,家里都有土地,现在你家里的土地和20世纪50年代农民家里的土地性质一样吗?3.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作战为什么要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现在如果美国对朝鲜动武,中国还会卷入吗?【归纳整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为此进行了哪些活动?【拓展练习】1.(2011·山东烟台)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D.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2.(2011·湖北十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进行的大体情况。
3、学生正确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4、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到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本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加强对土地改革意义的认识。
3、学生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讲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阅读这一时期历史的文章,观看有关的影片,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重点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出的精神。
难点: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景:首先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历史(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师:同学们知道刚才的短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是新生的国家还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你知道有哪些问题吗?生:①不法资本家还在兴风作浪,他们囤积出奇、哄抬物价;(物价不稳,人心就不稳,政权也就不可能稳定)②很多地区,广大农民所关心的土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耕者有其田”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中国农民的梦想。
然而,几千年来,广大贫苦的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情况如不彻底改变,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得到巩固,农村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人民就不能得到胜利的基本果实。
)③美帝国主义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的进攻也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
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保护我们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
正确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有关材料,掌握通过搜集、访问获得资料的方法。
通过讨论、讲故事,增强认识历史现象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三方面的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能进行初步的资料整理,能从资料中获取有用的历史信息,但用多种方式表现历史的能力较弱。
农村地区由于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剪辑有关的电影片段,录制有关的音响资料,拟定访问题目。
学生准备访问本地区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解1950年本地区土地改革的进行情况,访问志愿军老战士入朝作战的有关情况,课前预习本课〖板书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点评〗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调查汇报、讲述历史故事、即兴辩论、自由讨论、感受音像资料、分析归纳等形式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教学目标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知道《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话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因为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保障。
旧中国地主剥削农民,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一小部分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或给地主干活勉强度日。
农民是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困苦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大X 围地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了,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该如何应对?一农民在土改中分得一头耕牛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炮火掩护下冲锋推进新课一、稳定物价之战1.新中国的经济形势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新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教师归纳: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旧中国留下的是烂摊子:工业破产,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农业凋敝,灾民达4 000万人之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市场供应紧X ;城市里大批工人职员失业,人民生活十分贫苦。
二是投机商的囤积居奇。
一些不法资本家利用国家财政经济的暂时困难和经济混乱局面,大肆进行投机倒把,致使出现全国性物价大波动。
2.“米棉之战”提问:面对这样的形势,新中某某用什么办法稳定了物价?学生回答后,教师综合:通过统一调集物资,在适当时机集中抛售,给投机商以沉重的打击,使物价迅速趋向稳定。
二、农民的翻身解放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
教师强调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是中华民族陷于穷困落后的根源。
这种情况如果不彻底改变,人民就不能得到胜利的基本果实,就不能团结农村的广大群众,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得到巩固,农村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
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
我们这里所讲的土地改革指的还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改”。
土地改革的源起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
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脉络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
《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了土改运动。
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了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基础巩固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这说明()①上海物资短缺②上海国民党势力强大③稳定物价刻不容缓④上海周围不产煤、棉、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进行“米棉之战”的直接目的是()A.稳定物价 B.解放生产力C.消灭地主阶级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新中国成立前,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进行了()A.土地改革 B.镇压反革命C.追歼国民党军队残余势力 D.社会主义改造4.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标志着()①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④ D.①②④5.以下两幅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抗美援朝战争 B.进行一五计划C.开展土地改革 D.西藏和平解放6.下列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不包括()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 B.朝鲜战争爆发C.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D.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7.右图最适合陈列在()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B.西柏坡纪念馆C.平津战役纪念馆D.抗美援朝纪念馆8.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的主要目的有()①保家卫国②维护亚洲和平③支援朝鲜人民④解放台湾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9.下列哪两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 ()A.左权、黄继光B.董存瑞、邱少云C.黄继光、董存瑞 D.黄继光、邱少云10.建国初期进行的米棉之战、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 B.肃清了国内的反革命势力C.巩固了人民政权 D.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二、拓展应用11.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的三项重大斗争。
12.仔细观察右面的图片请回答:(1)图A和图B的人物分别是谁?(2)请分别写出他们的英雄事迹。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教案3(北师大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土地改革的进行。
2、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出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出开国大典群众图]T:同学们,新中国成立了,全体中国人民满怀希望走进了新时代,但是,所谓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
建国初,新政权面临一系列国内和国际严峻的考验,请看史料:在国际国内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工农业生产极为衰落,农村饥民约4000万,人口一半以上挣扎在饥饿线上,大批工人失业,失业人口高达400万,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把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T:国内,工农业产值下降,人民生活困苦,这就是国民党留给我们的烂摊子,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处处封锁中国。
因此,建国后,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2、平稳物价之战T: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当时全国大中城市里,一批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全国物价飞涨。
在上海,从1949年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棉纱价上涨3.8倍,棉布价上涨3.5倍;米价上涨5倍多。
面对这样的困境,国民党的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T:请同学们想一想:国民党的特务为什么说:“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呢?S:T:对,大米、棉纱、煤炭都是生活必需品,如果老百姓买不到粮食,就没有饭吃。
工厂没有棉纱、煤炭等原料,就不能开工。
工厂不开工,老百姓领不到工钱买粮食,还会饿肚子。
一个政权,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吗?S:T: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党和政府展开了一场平稳物价之战,他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S:T:回答得真不错。
2.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进行的大体情况。
3.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4.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收集、整理、讲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二、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意义。
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彻底结束,那么旧中国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份什么样的“遗产”?由此导入。
讲授新课:一、稳定物价之战教师指导学生看P8课本,了解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播放视频直观感受,提供数据表形成对比,适当补充资料说明当时的严峻形势。
提问:面对这些情况,新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引导学生归纳阅读部分内容)提示: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使全国物价趋于平稳。
指出意义: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打天下,还会治理天下二、农民的翻身解放指导学生看书:1.说一说我国现在农民生活情况。
提示:从住房、耕地、衣食、教育等方面谈。
2.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乃至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提示:无地、少地,租种地主土地,繁重的地租、劳役,苛捐杂税,剥削沉重,生活贫困等。
3.假如你是生活在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民,请写出你人生经历的一件大事,并谈几句当时的感受。
提示:经历了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地主,农民分得了土地,成了主人。
讨论:1.对比三个时期农民的生活,你认为造成不同生活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是否拥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