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分割技术的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5.97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郵電學院

科研训练总结报告书

系部名称:计算机学院

学生姓名:于乐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老师:刘军

班级:计科0906

学号:04091178

时间:至2012年 10月14日2012年 12月28日

图像分割技术的前景及研究意义:

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中,常常要将一些图像分割成一些有意义的区域,或者将图像中的有意义的特征提取出来,以便机械识别和检验。因此,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任何理解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处理和分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新的处理方法层出不穷,尽管其发展历史不长,但却引起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关注。首先,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手段,图像又是视觉的基础,因此,数字图像成为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内的学者们研究视觉感知的有效工具。其次,图像处理在军事、遥感、气象等大型应用中有不断增长的需求。

图像分割技术的需求分析:

分水岭分割方法:分水岭的计算过程是一个迭代标注过程。分水岭比较经典的计算方法是L. Vincent提出的。在该算法中,分水岭计算分两个步骤,一个是排序过程,一个是淹没过程。首先对每个像素的灰度级进行从低到高排序,然后在从低到高实现淹没过程中,对每一个局部极小值在h阶高度的影响域采用先进先出(FIFO)结构进行判断及标注。

区域增长算法:对格网数据点逐格网单元扫描,当找不到这样的地物点时结束操作;把这个点同周围的8-邻域点比较,若小于阈值,则合并到同一区域,并对合并的地物点赋予该区域的标记;从新合并的地物点开始,反复进行上述的操作;

反复进行上述两部的的操作,直到不能合并为止;返回最初的操作,寻找新区域出发点。

K均值聚类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 随机选取 K个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计算各个样本到聚类中心的距离,把样本归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聚类中心所在的类,对调整后的新类计算新的聚类中心。如果相邻两次的聚类中心没有任何变化 说明样本调整结束,聚类准则函数已经收敛。 K-均值聚类算法中重要的一步是初始聚类中心的选取,一般是随机选取待聚类样本集的K个样本,聚类的性能与初始聚类中心的选取有关,聚类的结果与样本的位置有极大的相关性。一旦这 K个样本选取不合理,将会增加运算的复杂程度,误导聚类过程,得到不合理的聚类结果。通过粗糙集理论提供,K-均值聚类所需要的初始类的个数和均值,提高了聚类的效率和分类的精度

基于拓扑结构图的分割:定义扫掠面周长在扫掠结点之间的积分为骨架树中分支的面积 并将此面积定义为几何函数 定义拓扑函数为相邻两个扫掠面拓扑差异的符号函数。并定义了基于微分几何和拓扑函数的关键点。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涉。

图像分割技术可行性分析:

图像分割技术的研究,了解图像分割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图像分割方法,支

持向量机构和原理研究,用Matlab编程实现图像分割技术,具体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来实现,使用Matlab进行编程。并直观展现图像分割结果。

分水岭算法的可行性实现:分水岭变换得到的是输入图像的集水盆图像,集水盆之间的边界点,即为分水岭。显然,分水岭表示的是输入图像极大值点。因此,为得到图像的边缘信息,通常把梯度图像作为输入图像,即

g(x,y)=grad(f(x,y))={[f(x,y)-f(x-1,y)]2[f(x,y)-f(x,y-1)]2}0.5

式中,f(x,y)表示原始图像,grad{.}表示梯度运算。

分水岭算法对微弱边缘具有良好的响应,图像中的噪声、物体表面细微的灰度变化,都会产生过度分割的现象。但同时应当看出,分水岭算法对微弱边缘具有良好的响应,是得到封闭连续边缘的保证的。另外,分水岭算法所得到的封闭的集水盆,为分析图像的区域特征提供了可能。

为消除分水岭算法产生的过度分割,通常可以采用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先验知识去除无关边缘信息。二是修改梯度函数使得集水盆只响应想要探测的目标。

为降低分水岭算法产生的过度分割,通常要对梯度函数进行修改,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对梯度图像进行阈值处理,以消除灰度的微小变化产生的过度分割。即

g(x,y)=max(grad(f(x,y)),gθ)

式中,gθ表示阈值。

区域增长算法的可行性实现:1)对格网数据点逐格网单元扫描,当找不到这样的地物点时结束操作;(2)把这个点同周围的8-邻域点比较,若小于阈值,则合并到同一区域,并对合并的地物点赋予该区域的标记;

(3)从新合并的地物点开始,反复进行(2)的操作;

(4)反复进行(2)、(3)的操作,直到不能合并为止;

(5)返回(1)操作,寻找新区域出发点。

K均值聚类算法的可行性实现:第一步:选K个初始聚类中心,z1(1),z2(1),…,zK(1),其中括号内的序号为寻找聚类中心的迭代运算的次序号。聚类中心的向量值可任意设定,例如可选开始的K个模式样本的向量值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第二步:逐个将需分类的模式样本{x}按最小距离准则分配给K个聚类中心中的某一个zj(1)。

假设i=j时,,则,其中k为迭代运算的次序号,第一次迭代k=1,Sj表示第j个聚类,其聚类中心为zj。

第三步:计算各个聚类中心的新的向量值,zj(k+1),j=1,2,…,K

求各聚类域中所包含样本的均值向量:

其中Nj为第j个聚类域Sj中所包含的样本个数。以均值向量作为新的聚类中心,可使如下聚类准则函数最小:

在这一步中要分别计算K个聚类中的样本均值向量,所以称之为K-均值算法。

第四步:若,j=1,2,…,K,则返回第二步,将模式样本逐个重新分类,重复迭代运算;

若,j=1,2,…,K,则算法收敛,计算结束。

基于拓扑结构图的分割的可行性实现:通过微积分反复计算定义面积的拓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