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35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史学概论》马工程《史学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阐述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变化为基础的。
它强调了物质基础对社会构建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都是受制于这一物质基础的。
因此,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其次,历史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论。
历史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历史辩证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最后,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规律。
根据历史材料和历史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逐渐演变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这种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也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
唯物史观的提出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从社会的物质基础出发,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摒弃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使历史研究具备了科学性和理论性。
同时,唯物史观也促进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强调了物质基础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斗争。
唯物史观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对于深入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 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 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7426【原刊页号】⑦【分类号】K1【分类名】历史学【复印期号】200707【作者】田居俭【摘要题】历史理论唯物史观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最初表述,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如他后来所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概括,见于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述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对黑格尔概括的“市民社会”,从广义上解释为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后,又回头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先后写出划时代的名著《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名著。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与新时期史学概论的编撰邹兆辰【摘要】Li Dazhao’s Principle of Historiography ,published in 1 924,is the first monograph on historiography under the guid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rocess.The continual recompilation of books of historiography since the new period demonstrates the great impact of Principle of Historiography .%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于1924年出版,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
这部著作的问世已有九十多年,它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它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史学科学化的不断进展反而显得更加增强。
从新时期以来史学概论教材的不断重新撰写,可以明显地看出《史学要论》在其中的影响。
【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李大钊;史学要论;史学概论【作者】邹兆辰【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也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历史学家。
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用唯物史观考察和解释了诸多的社会历史问题,更在于他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史学概论》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学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本体论,有的学者称之为历史理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的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中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由于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各种各样互相争辩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2.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律的导向性原则。
共时性方法,则是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它们划归为处于某个共同的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
3.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4.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诸如:历史研究方法中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有何异同?历史学适合采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即“移情式领悟方法”)和“个别描述式”、“艺术式”的表述方法,还是适合采用实证的“法则归纳”式的方法等等,都是史学方法论要探讨的问题。
5.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二、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三、学习史学概论的重要意义。
四、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
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七、历史、历史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关系八、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九、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1、史学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象、任务是什么?2、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3、怎样理解史学工作者需要的基本素养。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也称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物质经济基础为中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所驱动的。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核心观点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史观,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形成鲜明对比,它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物质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推动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变革。
3.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而这种适应关系不断变化,促使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演进。
4.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1. 解读历史变革的规律。
唯物史观为研究历史变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它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剖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变革的动力和本质。
2. 分析社会矛盾和冲突。
唯物史观关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阶级斗争的作用。
谈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形成。
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历史实际和史学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并取得了多方而的成就。
综观史学界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六方而的理论成就值得关注。
一、对唯物史观内涵和外延的新阐发史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并不相同,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学术创新历程。
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90年代的学术创新以及21世纪以来的学术反思和展望等三个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更加全而系统和深入,把唯物史观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克服了教条主义、公式化的理解,恢复了唯物史观的生机和活力。
由从过去主要关注阶级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从关注阶级斗争史发展到更加关注社会生产力、关注经济社会全而进步和人的全而发展,充分肯定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者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
从葛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开始,史学界出现了编写历史学概论的热潮,其实质乃是主张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研究工作自身理论进行探索,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认识和解读。
葛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和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比较典型地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对历史理论的探索情况,可视为这一阶段代表性的著作。
前者着重历史科学理论的探讨,强调社会矛盾运动、阶级分析法、历史主义、民族关系等历史科学的理论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普遍指导作用;后者则从中国史学史的角度,立足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梳理总结出中国史学的基本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