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庭审程序及相关实务操作浙江波宁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二第一审普通程序公诉案件的庭审程序及实务操作三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在刑事庭审中的角色定位及理想表现与刑事庭审程序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一反映诉讼本质的三角结构理论二直接言词原则三交叉询问规则反映诉讼本质的三角结构理论刑事诉讼是控方辩方及审判方的三方组合
反映诉讼本质的“三角结构”理论
刑事诉讼是控方、辩方及审判方的“三方组合”。诉讼是在社会纠 纷不可避免的情形下产生,人们为了解决纠纷往往希望由一仲裁人作出 决断,于是法官中立的观念和需要产生。法官的出现,使诉讼形成了原 告、被告和法官三方组合,即控、辩、审的三角结构。
控辩平等是刑事诉讼制约结构的法律基础,是实现程序正义的保障。 审判居于三角结构的上位,控、辩位于下方,只有控辩平等的诉讼结构 才能使控辩双方的辩论成为真正的辩论。平等,保证了双方能提出有价 值的诉讼材料和意见,为法官创造一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环境。控 辩平等使法官真正中立,为正确判决提供了保障。 庭审程序围绕控辩对等地位及平等诉讼权利的实现设置了一系列诉 讼规则——控辩双方平等的证据调查请求权、平等的举证权利、同等的 问证及辩论机会等等。
合议庭对回避申请的处理
如合议庭认为符合回避的法定情形,按照刑诉法及司法解释有关规定 处理(审判人员、检察人员的回避,由院长、检察长决定,院长的回 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的回避,检察委员会决定。)
如合议庭认为不符合回避的法定情形,应当当庭驳回,继续法庭审理。 申请回避人当庭复议,合议庭应当宣布休庭,待作出复议决定后,在 继续法庭审理。
评议裁判阶段
司法解释规定,审判长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应当宣布休庭,合议庭 进行评议。 实践中,审判长会根据案件的难易、复杂程度,作两种不同的表述: 一是宣布合议庭将进行评议,休庭××分钟。二是宣布合议庭将进行 评议,择日宣判,然后宣布休庭。 合议庭评议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案件重大疑难复杂,合议庭难以作出决定的,合议庭将提请院长提交 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5日内向当事人和公诉机关送达判决书;定期宣 判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送达判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