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 格式:pptx
- 大小:196.26 KB
- 文档页数:92
西方心理学史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范围1、西方:欧美国家2、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思想史和心理学史3、科学心理学诞生前的心理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心理学发展历史二、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阶段1879年冯特实验室的诞生为标志,把心理学历史分成两个阶段: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时期(一)前科学心理学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官能心理学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14世纪)——探讨灵魂的功能;“官能”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14世纪末-19世纪中叶)——主要探讨认识的起源、过程、方法等问题。
1、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
(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来源于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思想,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理论特征,并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两种表现形式,心理学思想以机械决定论为理论模式。
)1)感觉主义:依赖外部刺激的经验,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唯物经验论。
(感觉主义只认同依赖外部刺激的经验,试图让心理学绝对客观从而认识心理本质,反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
)2)联想主义:依赖于主体的认识体验,知识来源于内省体验,唯心经验论(联想主义认同主体自我体验到的经验,并且认为应该用联想解释心理现象形成的机制,把联想作为经验到心理现象之间的链接,实质上是把心理现象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经验的联想,这与后来的行为主义有相似之处。
)(用一条或多条联想律来解释观念的起源,解释记忆现象,或解释简单观念如何形成复杂观念,这样的观点称为联想主义。
亚里士多德)2、唯理论:推崇理性判断,贬低感性经验,强调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理性主义主要在荷兰和德国,与经验主义一样都集成了部分笛卡尔的思想,形成于莱布尼茨,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夫、黑格尔、康德等人。
1)理想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
坚持人的心理是一种活动的、赋予理性的固有观念,把一切心理作用都归结为不同程度的理性。
Ⅰ.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战略意义1.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人类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
人们将大自然归于神灵而加以崇拜。
于是,人类历史上便产生了一种学说——“灵魂说”,这是人类最早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心理学专著。
人类从古代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到19世纪中叶,对心理的探索与研究都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下自发的或不自觉地进行的,而且是夹杂在对哲学和对神学的研究中。
因此,这一时期,心理学实际上还是与哲学以及神学处于一种没有分化的统一状态中,而且心理学家是由哲学家、神学家、医学家或其他科学家兼任的,而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辨方法。
故此,19世纪以前的历史,一般并不把它视为心理学的真正历史。
心理学的真正历史是从1879年开始的。
这一年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式诞生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
心理科学的独立,除了需要满足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还需复杂的内在条件的满足与促进。
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其中冯特的贡献尤为突出。
赫尔姆霍茨对感觉心理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当时刚刚发展起来的采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的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韦伯在感觉器官生理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韦伯的研究证明,可以对感觉进行测量、可以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费希纳提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有规律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构想,且对此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
费希纳的名著《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但遗憾的是,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在主观意识上,并没有去建立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的愿望或明确意识,致使他们都失去了作为心理学独立学科的开创者的历史地位。
冯特是公认的第一个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主要探讨西方哲学范围之内,用哲学的观点和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心理学(一)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1、米利都学派因其代表人物生于米利都而得名。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被看着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心理学家。
他提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认为灵魂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00)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早期理念论思想的先驱。
他既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一位宗教领袖。
他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其基本观点为:(1)认为数及其关系是万物的根源。
(2)提出了灵魂不死和轮回说。
并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智慧、情感三部分。
并认为前两者在脑,情欲在心脏。
(3)关于灵魂的构成。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灵魂是由某种物质构成,如热气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灵魂是空气中的尘埃。
第三种观点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或谐音。
3、爱菲索学派又译爱非斯学派,以爱非斯城而得名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前480),爱菲索学派创始人,也形成哲学的伟大代表。
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其基本观点有:(1)万物由火生成,又复归于火;(2)认为一切皆变;人的智慧和世界的变化的规律是一气相通的。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3)人的身体是土,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最干燥的灵魂最有智慧)。
4、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70—前480)是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此学派因产生于意大利的爱利亚而得名。
巴门尼德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因此他是理性主义的奠基者。
主张存在哲学,提出“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我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课后习题和详解1.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何重要意义?答:(1)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心理学史不仅是联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整合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各种取向、各种理论流派的一种力量。
(2)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学科,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如果没有理论思维,仅凭经验实证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心理系的学生来说,理论思维的训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仅仅懂得方法和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选择研究的课题和分析研究的结果方面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
(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心理学历史知识的分析和领会,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研究的选题,问题的讨论和正确认识各种人物和理论是有帮助的。
2.试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九大范畴的基本含义。
答:(1)人贵论人贵论是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理论。
它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天”。
人贵论有四种学说:①得气说;②智慧说;③道德说;④能劳动、直立、语言说。
(2)形神论形神论即心身论,是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关系问题的思想理论。
(3)心物论心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心物论思想认为“物”决定着“心”,客观事物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但不同思想家的具体提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①“遇物而能貌之”说;②“精合感应”说;③“感而后应”和“感而后知”说;④“物至神应,应与物接”说;⑤“内外之合”说;⑥“在外之资”、“缘外而起”说。
(4)性习论性习论是关于人的生性与习性关系的思想理论,它跟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问题有密切联系。
西方心理学史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范围1、西方:欧美国家2、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思想史和心理学史3、科学心理学诞生前的心理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心理学发展历史二、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阶段1879年冯特实验室的诞生为标志,把心理学历史分成两个阶段: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时期(一)前科学心理学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官能心理学阶段(公元前6世纪-公元14世纪)——探讨灵魂的功能;“官能”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14世纪末-19世纪中叶)——主要探讨认识的起源、过程、方法等问题。
1、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
(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来源于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思想,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理论特征,并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两种表现形式,心理学思想以机械决定论为理论模式。
)1)感觉主义:依赖外部刺激的经验,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唯物经验论。
(感觉主义只认同依赖外部刺激的经验,试图让心理学绝对客观从而认识心理本质,反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
)2)联想主义:依赖于主体的认识体验,知识来源于内省体验,唯心经验论(联想主义认同主体自我体验到的经验,并且认为应该用联想解释心理现象形成的机制,把联想作为经验到心理现象之间的链接,实质上是把心理现象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经验的联想,这与后来的行为主义有相似之处。
)(用一条或多条联想律来解释观念的起源,解释记忆现象,或解释简单观念如何形成复杂观念,这样的观点称为联想主义。
亚里士多德)2、唯理论:推崇理性判断,贬低感性经验,强调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理性主义主要在荷兰和德国,与经验主义一样都集成了部分笛卡尔的思想,形成于莱布尼茨,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夫、黑格尔、康德等人。
1)理想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
坚持人的心理是一种活动的、赋予理性的固有观念,把一切心理作用都归结为不同程度的理性。
第二章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一)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1、米利都学派: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
创始人:泰勒斯(约前624-前547)。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家、科学家和物活论者(天文学家)。
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因为万物皆有灵魂。
其思想是古希腊最早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开始。
(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2、毕达哥斯拉学派:创始人:毕达哥斯拉(约前580-前500)。
是一位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
欧洲史上第一个提出“数量”概念的人(勾股定理),认为数是万物的根源。
在心理学上,对灵魂和身体做出了明确区分,提出灵魂不死和轮回说。
其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始。
3、爱菲斯学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80),是形成哲学的伟大代表。
宣称始物是火。
有名格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万物皆动,万物皆流。
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
划分了心理状态和前心理状态4、埃利亚学派:创始人:巴门尼德(约前515-前445),存在哲学的伟大代表。
只承认理性的真实性,否认感觉的可靠性,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因此他是理性主义的奠基者;认为“是”的只是可以思维的东西,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观点;认为感觉是以同知同,人以体内与万物的相同的元素感知体外的那个物体5、元素论学派:主要代表:恩培多克勒(约前495-前435),西西里医学派创始人。
认为-多样变化的万物是由四种不变的物质,即他所谓的四根所构成的。
四根是水、火、土、气;认为人的心理特征依赖身体的构造,各种心理的不同是因为身体上的“四根”的配给比例不同,这可以说是后来的气质和神经类型学说的萌芽形成;提出“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这种理论第一次为心灵的活动提供了一种纯物理的解释,而不是以往的归因于灵魂。
6、原子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
专题1 心理学史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2.熟悉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建立正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3.掌握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意义、哲学起源、科学起源;4.熟练掌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哲学起源,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教学重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意义、哲学起源、科学起源【教学难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习意义、哲学起源、科学起源【授课方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工具】PPT,教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心理学史》地位,作用,重要性和学科知识体系。
二、讲授新课——第一课时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及意义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二、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理解当今的西方心理学。
2、有助于培养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历史性思维”。
3、心理学史在整个心理学科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可加深对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并对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的其它分支有奠基作用。
第二课时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至今心理学依然与哲学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
心理学史上的种种心理学流派无不于某种哲学思想为基础,各学派的分歧与对立归根到底是哲学立场、观点及方法的分歧与对立。
因此,哲学有“心理学之父”的称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或称“精神”)的关系问题,其中,意识就是心理现象。
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就是“身心关系”,或者说是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也就是说,人类首要是问题是认识自身。
人是由生理系统与心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心理是人的本质所在。
对人的认识,核心是问题是认识人的心理现象,或者说是认识人的心灵或人性。
这个问题是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要想理解西方的心理学理论,首先必须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的西方哲学。
一、哲学概述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和神话,哲学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和神话,但不是每个民族都有哲学,在诸多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产生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
柏拉图观察到,哲学始于惊奇,科学也始于惊奇,而且,一切科学,包括心理学,最初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
随着世纪的推移,一些特殊的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19世纪之前,心理学还是哲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学的缔造者既是心理学家又是哲学家。
对心理学来说,有两个哲学问题特别重要,它们使心理学逐渐形成中心地带和边缘区域,第一个问题是,自古希腊时代起,哲学家已经在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这一事业称作“认识论”。
由于认识论的问世,心理学家意欲了解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组织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
第二个问题是,心理学家继承了哲学家对人类幸福之源的关注,哲学家询问人类的幸福何在,以及怎样才能获得人类的幸福。
这些思考成为心理学家的课题,也即关注人类的不幸及其防治,关注由人类文化和特定机构所形成的人类幸福。
分为三个阶段:古希腊的哲学心理学、中世纪的官能心理学、科学革命中的机械心理学。
古希腊:古希腊于公元前776年召开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希腊帝国也随之分裂,标志着古希腊历史结束。
中世纪: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标志是在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出现了新的世界观。
从N.哥白尼的日心说(1543年《天体运行论》到1687年I.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宇宙看作是一部大机器,一部具有自身规律的机器。
一、古希腊的哲学心理学希腊文没有与“人性”相应的词,但却有着我们称之为人性的不同成分的名称。
首先,存在着“灵魂”这一名称,意指“生活的气息”,它随着一个人的死亡而离去,亦是使有机和无机得以区分的基本原则。
其次是“胸腺”,意指构成有机体行动和情感的动机要素,特别指行为由动机所激发。
再次是“理性”这一术语,意指清晰觉知真理的心理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