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六三制)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9
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六三制口算题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个主题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学生对数学基本运算的掌握程度,并且在其中包含了很多有趣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接下来,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来探讨这个主题。
一、六三制口算题卡的定义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六三制口算题卡的定义。
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六三制口算题卡是指一种口算训练卡片,每张卡片上有六道题目,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加法、减法和乘法。
学生需要用手指或口算的方式来解答这些题目,从而在熟练掌握基本运算的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二、六三制口算题卡的特点六三制口算题卡的设计兼具了丰富性和挑战性。
它通过将加法、减法和乘法三种运算类型结合在一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这种口算题卡在设计上注重了题目的递进性和难度的渐进性,从而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数学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三、六三制口算题卡的价值与意义六三制口算题卡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多种运算类型的结合,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和推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口算题卡的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基本运算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口算题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为他们后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对六三制口算题卡的个人理解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理解和重视六三制口算题卡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认为,口算题卡不仅是一种训练工具,更是一种教育方法。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题目设计和循序渐进的练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数学口算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口算题卡这一工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总结和回顾: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六三制口算题卡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工具,它能够在深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口算能力,同时又不失广度和趣味性。
背诵或默写知识点50+98+50488+40+60=50+50+98 =488+(40+60)=100+98 =488+100=198 =588四、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五、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99×125×8=25×4×56 =99×(125×8)=100×56 =99×1000=5600 =99000六、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65+28+35+72=(65+35)+(28+72)=100+100=2001、用字母表示数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省略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字母按顺序写。
如:a×b=ab、5×a=5a、1×a=a、a×a= a2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结果时要注意格式:首先写出字母等于几,再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脱式计算的形式,将字母换成数再计算即可。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如:s=vt;计算公式,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或s= a2 ; 正方形的周长:C=4a 长方形的面积:S=ab ; 长方形的周长:C=2.(a+b)=2(a+b)注意: 2 a与a2学习时注意区分,不能混淆。
2 a表示两个a相加,a2两个a相乘.当a等于0或要求:1、2条能理解,第3条会画.得分:1、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2、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同一个正方体中,6个面都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观察长方体时看到的有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从上面看到的是圆,从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球:无论从哪个方向去观察,看到的都是圆。
3、画出来: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从后面看到的图形是()从左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从右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从()面和()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从()面和()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第八单元《统计》知识总结要求:1、2、3条能理解,4、5条会做.得分:1、会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在求全部数据的平均数时,就需要先求出每组数据的和,再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然后再按照全部数据的个数求平均数.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学案设计版块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第 3 课小数乘法的应用学案主备人:审核人:时间:【认定目标】1.我要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连乘应用题,乘加或者乘减应用题。
2.我要掌握小数乘法的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3.在学习过程中我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预习反馈】1.用横线画出先算的部分2.5×5×1.9 0.71+0.25×0.45.5×1.52-2.03 (0.59+0.16)×0.122.1千克桃子3.23元,葡萄的单价是桃子的1.5倍,买1千克葡萄需要()元。
3.解决问题:黄豆4.82元/千克,绿豆的单价是黄豆的1.5倍,买2.5千克绿豆需要多少钱?【合作探究】1.解决问题:大米4.72元/千克,小米5.28元/千克,如果大米小米各买2.5千克,一共需要多少钱?(列综合算式解决)2.小组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简便。
3.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当堂检测】1.脱式计算2.5×5×1.9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0.71+0.25×0.4 5.5×1.52-2.03 (0.59+0.16)×0.122.课本11页第3题、第4题【拓展提升】1.某校为庆祝“教师节”举行文艺演出,做了36套合唱服、14套舞蹈服。
如果平均每套用1.8米布料,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料?(用简便方法解决)2.简便计算1.25×2.5×0.8×4 7.8×9+7.810.1×2.5 9.9×2.5。
青岛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信息窗一信息窗一: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第八册P2-3《用字母表示数》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所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
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
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变化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3.在学习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迁移引入、揭示新课师:你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指哪条河吗?你去过黄河三角洲吗?你知道那里有什么好玩地方吗?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数学上也经常用到字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与交流,唤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的乐趣。
二、设疑激趣、展开新课1.师生互动,猜年龄;师:你今年几岁了?(板书:××的岁数 10岁)想知道李老师的年龄吗?师:李老师比××大25岁,我今年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算的?师:当××1岁时,老师该多少岁呢?谁能用式子来表示?当××2岁时,又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当××50岁时呢?板书:××的岁数老师的岁数10+251+252+2550+25……师用手势竖着指,示意引导学生观察:请你仔细观察这里什么在变?(年龄)什么没变?(师明确李老师比××大25岁,这个数量关系始终没变。
)用字母a来表示××的年龄,那么老师的年龄应该怎么表示?为什么要用a+25表示?师:在这里字母a表示什么?(表示××的岁数)+25表示什么?含有字母a的式子a+25呢?追问:a+25表示的是你们几岁时老师的年龄呢?(生:任一年年龄的时候)a+25表示的年龄与上面这样一个一个举例子比较有什么好处呢?比较归纳,揭示课题:用含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人的年龄、书的本数等等这样的数量。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力》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举例: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坑等。
4.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第2课《小球的运动》1.小球的运动轨迹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生活中,运动的物体随处可见,你能举个例子,像我们刚才描述小球的运动那样,说一说物体的运动吗?答:滑道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是曲线运动;箱式电梯:电梯向上或向下运动,运动轨迹为直线,是直线运动;滑冰运动:运动轨迹有时为直线有时为曲线。
5.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第3课《运动的形式》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滚动、摆动)2.通过观察木块上标记点的连线,可以判断出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保持平行,如果连线始终平行,可以得出木块的运动形式为平动。
3.人用一只手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可以发现钢尺上红色的标记按一定的运动轨迹作往复运动,这说明伸出桌面一端钢尺的运动形式是振动。
4.用嘴吹动纸风车,纸风车转动时扇叶上的两个标记点始终围绕风车的轴心作圆周运动,得出风车的运动形式是转动。
5.手推车运动时,各部位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车身在平动、轮子在转动。
落地扇运动时,各部位的运动形式不同,扇叶在转动,整个扇头在摆动。
摆钟运动时,各个部位的运动形式也不同,时针、分针和秒针在转动,摆锤则在摆动。
6.电动车在行驶时,轮子在转动。
高铁在行进时,车身在平动。
电钻打墙时,墙在振动。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第5课《声音的产生》1.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条件: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分类 按角来分锐角(0°<A<90°) 直角(90°) 钝角(90°<A<180°)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其他两个角一定都是锐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其他两个角一定都是锐角)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虚线)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一条虚线加两条直角顶点边底CBA三角形ABC:A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虚线)按边分底直角边CBA直角边CBCBA 底边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每个角都是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三角形两条边各长a、b(a>=b),求第三边长度c的范围方法:a-b<c<a+b例:已知一个三角形两边分别长5cm和9cm,第三边的长度范围是多少?解:9-5<c<9+5(没有等号) 4<c<14如果第三边长度是整数,那么第三边可能是5、6、7、8、9、10、11、12、13cm例:已知一个三角形两边分别长5cm和5cm,第三边的长度范围是多少?解:5-5<c<5+5(没有等号) 0<c<10如果第三边长度是整数,那么第三边可能是1、2、3、4、5、6、7、8、9cm※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方法:将最短的两条线段长度相加,如果比最长的那条线段长,那么能组成三角形例:已知三条线段分别是7cm、4cm、2cm,它们能不能组成三角形?2+4<7 不能例:已知三条线段分别是5cm、5cm、5cm,它们能不能组成三角形?5+5>5 能(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例:已知三条线段分别是10cm、10cm、20cm,它们能不能组成三角形?10+10=20 不能※多边形内角和问题三角形:180°四边形:360°在四边形内部画一条线,将其分成两个三角形,内角和=180°×2=360°五边形:540°在五边形内部画两条线,将其分成三个三角形,内角和=180°×3=540°六边形:720°在六边形内部画三条线,将其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180°×4=720°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1 认识射线和直线项目内容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成线段、射线、直线?2.笔直的马路给我们( )的形象,绷紧的琴弦可以近似地看作( ),电筒的光柱类似( )。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第8课《探索地球》1.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有人认为是圆的,有人认为是方的。
2.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天似穹庐,地似棋盘”。
(天圆地方、盖天说)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4.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5.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起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多年最终回到了起点。
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人们这才慢慢接受了“地球是个球体”的观点。
(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6.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7.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8.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9.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能举例说一说吗?答:(1)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
(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晚上看北极星,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
(6)麦哲伦环球航行。
第9课《认识太阳》1.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太阳由内到外分别是由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组成。
2.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
3.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
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属于行星。
4.我们在做“太阳有多大”的模拟实验时,将盘子当作“太阳”。
越往后退,盘子(太阳)与观测点(地球)之间的距离越远,“太阳”看上去就越小。
5.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但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