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19.21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评点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评点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
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生:好!(学生齐读)评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书本里,生活中……网络时代,电脑更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
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教学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教学实录篇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谁来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深刻印象是?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生: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结合“十注”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文本,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我读课文的第17节,看出了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嗯,我也有同感。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只有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agrave;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及评析篇1【教学实录】第一教时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读词语──书籍抽屉严峻散步勉强披散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
回忆的是李大钊。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被捕前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被捕时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被捕后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
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教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等等,你们写的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
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十六年前的回忆何捷教学实录一、漫谈回忆(一)回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师:让我们从回忆开始吧。
本文所回忆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说到那一段历史,我们有必要先回忆这些革命先烈,这些带给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人。
请看,他们来了:毛泽东、董必武、李达、李大钊、何叔衡、陈潭秋、周恩来……请记住他们,没有他们当初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也没有我们安稳幸福的生活。
生:汇报搜集的材料,共享信息,牢记人物。
师:我们今天这篇课文,主要是回忆其中一个人,他叫李大钊。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是学者,是革命家,在我国革命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本文的作者正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
来读一读关于她的介绍。
生:(朗读)1927年4月6日与父亲李大钊同时被捕。
参加党的工作后,因病双目失明,仍坚持出版了整本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单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于1943年,正值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
(二)认识回忆录师:大家注意到了吗,李星华所写的回忆中,有成本的,也有单篇的,看来回忆录的写作方式大概根据篇幅划分为几种?生:两种,单篇回忆录,整本回忆录。
师:好。
什么叫回忆录呢?我们先看已经出版的各种回忆录。
有的和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相关。
例如很著名的回忆录就有《法国大革命史》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中国的革命史》也是一本中国人必读的回忆录。
历史总是在重要的节点上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
因此,读这些回忆录有什么好处呢?生:了解历史。
生:牢记历史。
师:是的。
还有不少名人也写了回忆录。
比如《泰戈尔回忆录》《李敖回忆录》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汲取成长的养分。
普通人也有写回忆录的,记载平凡人生的。
总之,谁想写都可以。
接下来,谁来概括回忆录是什么?生1:回忆录就是记载历史事件的书。
生2:回忆录就是记载人生的一部书。
生3:回忆录就是留下历史痕迹的一部书。
……(三)认识单元学习目标师:本单元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两个目标,大家看看。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十六年前的回忆_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一)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2.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生:我想了解回忆了那些事?生:作者回忆了哪些人?3.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读文。
【点评:问题聚焦,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带着目的去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
】(二)初读课文1.生自由读文,师巡视,个别指导生字词。
2.师生理清课文脉络。
师:这篇课文写谁回忆了谁?生:这是作者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
师: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生:1943年。
师:文中写的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生:1927年4月28日。
师:为什么时隔十六年后,作者还清晰地记得1927年4月28日的事情?生:因为那天是她父亲被害日。
师小结并板书——“女儿父亲李大钊”。
并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回忆录。
3.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
师:这篇回忆录将我们带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大钊的生平。
谁先来汇报。
詹子祥:……(师表扬詹子祥汇报的很好,预习的很不错。
)4.师生理清课文顺序,建构课文支架师: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时间的语句,用○画出来。
吴勇:平时父亲对我是和蔼可亲的,每次我问一些幼稚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解答。
这次却很不耐烦地……忙着烧文件……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很慈祥。
师:除了慈祥,还表现出什么?生:这次问题含糊回答,说明这次局势很严重,父亲的压力很大。
【围绕“认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中心问题,让学生再次来到课文中,用“读一读”、“悟一悟”、说一说“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想、说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动态地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体悟。
这是非常好的。
但在学生读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的时候,要多给点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尤其是理解困难的学生,尽量照顾的面多一些。
】(三)总结今天是初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认识李大钊。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谈回忆,拉近时空距离,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B:板书课题)请看课题中的“忆”字,左边是竖心旁,回忆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右边的“乙”字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一个和回忆有关的词语——牵肠挂肚。
值得回忆的人和事,不就是我们难以磨灭的牵挂吗?请大家朗读课题。
(齐读课题)师:请读出这段回忆离作者写作时间的久远。
(重读“十六”)师:学贵有疑。
围绕着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十六年前,究竟是哪一年呢?回忆的是谁呢?回忆的是哪些事呢?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问题提得好,答案就在文中找。
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到一段能作为答案的话,读一读。
相信读过课文后,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生:(浏览后齐读第一段)十六年就是1924年的4月28日,回忆的是李大钊的被难经过。
师:那什么是“被难”呢?生:答不上……师:好,又产生问题了。
看来问题即可以是关乎课文内容等的大方面,也可以是关乎词句理解的小细节。
关于这个词的理解,只要试着用一个词替代就好理解了,“代入”,这就是解词的方法生:受难,遇害,被害……2、谈回忆,让尘封的往事清晰。
师:回忆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
你感觉本文中那段十六年前尘封的往事是否清晰?如果清晰,有哪些佐证呢?生:(生自读课文,以证明回忆的清晰,师随点评,归纳)师:十六年了,可是父亲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B:板书:衣着,神态,动作,语言)却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这些细节的描写确实给我们清晰感,但是这还不够,这充其量只能算是散碎的记忆,如果没有拼接在一起,回忆还是显得支离破碎的。
大家发现作者是如何拼接这些记忆碎片的吗?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师:对的!时间顺序。
准确地说是按“被捕前——被捕时——庭审上——被害”的时间顺序划分课文段落。
(课件出示)P被捕前——被捕时——庭审上——被害(课件出示)生:P被捕前2——7;被捕时8——17;庭审上18——28;被害29——32二、抓神态,解读人物内心,探访伟岸身躯。
统编版教材《十六年前的回忆》小学语文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1.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等。
引导学生从李大钊的言行中感受他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2.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表现,体会他的革命精神。
学习课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例如,课文开头提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处又写道“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种前后照应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一事件刻骨铭心的记忆。
2.2教学难点理解当时的复杂社会背景,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敌人面前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背后的深层原因。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文中一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如何透过这些描写深刻理解父亲的革命情怀。
3.教学过程3.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为了正义和理想英勇献身。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课文,去了解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提问引导: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如: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回忆的是谁?)3.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稚、避、峻、啪、瞪、僻、瞅、魔、刑、哼、严峻、冷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
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纠正读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eaching Record and Reflection of "Memories of Sixteen Years Ago"(Second Class Hour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大屏幕出示日本轰炸上海南站后的一幅图师:大家还记得这幅画面吗?生:记得。
[反思:为什么没让学生说这幅画的内容及感受,教师只是问学生记得吗?学生只是轻飘飘地说记得,根本没引起思考。
]师:它是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幅画面,这是1938年日本轰炸上海南站后的情景,这个孩子眨眼间成为了孤儿,这是旧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当时人们处于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的压迫之下,家园被毁,不得不远走他乡。
下面,我们通过一幅幅图画来感受一下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
大屏幕出示4幅旧中国人们流离失所的生活图画。
师:许多人有家不能回,沦落为乞丐,可以说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反思: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通过画面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画面时,配上音乐会不会效果好些?]师:有这样一个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当时共产党北方的领导人——李大钊。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李大钊[反思:这句话不准确,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李大钊,而不能是了解了李大钊,既然是已经了解了,为什么这节课还要来了解。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李大钊,了解李大钊,来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
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范文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范文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的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2、导入课题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2、*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三、学习本课生字词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3、理解字意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想师:再读课题,你们现已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络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榜首段,(点明晰时刻,作者是李星华回想的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刻是──?生:1943年。
师:那么女儿回想了父亲哪些作业,阅读课文,说说自己形象最深入的作业。
学生沟通:学生1:讲了坚持留下来的作业,教师归纳这便是讲了被捕前的作业。
板书:被捕前学生2:讲被捕时的作业。
师:你方才说这番话的时分我似乎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景象。
板书:被捕时学生3:父亲舍生忘死,阐明对党的信赖。
师引导:这是被捕时仍是被捕后的作业?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景象。
学生4:对敌人的从容不迫,对家人的安静慈祥。
板书:被捕后师:作者便是依照这样的时刻次序讲了一个个故事,这些作业离咱们已很遥远了,教师也不破例,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材料,播映课件,教师介绍(其时的形势和李大钊40多个小时的受刑时刻)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分读过,长大后也屡次读过,可是每一次我总是被深深地感动。
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感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办法(批注要害词语、要害语句,还有写了读后感触),以这三位同学为例,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办法持续默读批注。
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新,宁死不屈卑躬屈膝意志坚定等,你们写得对的,可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老公,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厚的爱情,请你们持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所以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一切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各抒己见,要求先告知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阶段,然后再说说感触,要言之有据。
教师一向躬身其间,在巡视中辅导。
团体沟通:哪些所说所做感动了你?学生1:第7天然段……事态开展到了白热化的境地……为了党组织分裂……课件出示第7天然段,读读,方才那位同学说了两个意思,那你是从哪里看出事态到了白热化的境地的?教师:你读读第2~6天然段,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沟通语句:烧文件、工友被捕(都阐明形势严峻)。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谈回忆,拉近时空距离,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B:板书课题)请看课题中的“忆”字,左边是竖心旁,回忆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右边的“乙”字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一个和回忆有关的词语——牵肠挂肚。
值得回忆的人和事,不就是我们难以磨灭的牵挂吗?请大家朗读课题。
(齐读课题)师:请读出这段回忆离作者写作时间的久远。
(重读“十六”)师:学贵有疑。
围绕着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十六年前,究竟是哪一年呢?回忆的是谁呢?回忆的是哪些事呢?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问题提得好,答案就在文中找。
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到一段能作为答案的话,读一读。
相信读过课文后,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生:(浏览后齐读第一段)十六年就是1924年的4月28日,回忆的是李大钊的被难经过。
师:那什么是“被难”呢?生:答不上……师:好,又产生问题了。
看来问题即可以是关乎课文内容等的大方面,也可以是关乎词句理解的小细节。
关于这个词的理解,只要试着用一个词替代就好理解了,“代入”,这就是解词的方法生:受难,遇害,被害……2、谈回忆,让尘封的往事清晰。
师:回忆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
你感觉本文中那段十六年前尘封的往事是否清晰?如果清晰,有哪些佐证呢?生:(生自读课文,以证明回忆的清晰,师随点评,归纳)师:十六年了,可是父亲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B:板书:衣着,神态,动作,语言)却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这些细节的描写确实给我们清晰感,但是这还不够,这充其量只能算是散碎的记忆,如果没有拼接在一起,回忆还是显得支离破碎的。
大家发现作者是如何拼接这些记忆碎片的吗?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师:对的!时间顺序。
准确地说是按“被捕前——被捕时——庭审上——被害”的时间顺序划分课文段落。
(课件出示)P被捕前——被捕时——庭审上——被害(课件出示)生:P被捕前2——7;被捕时8——17;庭审上18——28;被害29——32二、抓神态,解读人物内心,探访伟岸身躯。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披情入境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齐读课题。
生:《十六年前的回忆》师:把书打开,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生:本文主要讲了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回忆了他父亲被害的经过。
师:写作顺序呢?生:这篇文章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生: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顺序写的。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他的名字叫李大钊,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
二、品读感悟师:看了短片再结合你课前的自学,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坚强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对敌人好不屈服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
师:那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生:作者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来刻画。
师:还有什么方法?生:还有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师:这些又叫细节描写。
课前同学们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自学,下面请大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这句话是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我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知道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张作霖正在全面的封锁李大钊,李大钊面临着随时死亡的危险,但在这样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他还是决定留在北京,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李大钊对于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他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师:她说的这个词“忠于革命”非常的好。
你能把这个词写下来吗?她是联系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句话的。
课前同学们也查阅了李大钊被捕前的有关资料传到咱们班级网页的学习园地里,对吗?请大家打开网页,上网浏览一下。
直接说说你看到这些资料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被捕前的这些资料,你觉得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呢?生:我看了这些资料知道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而李大钊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任然不肯离开北京可以看出李大钊忠于革命。
生:我看了这份资料有很多人劝离开北京,说明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恶劣了,但李大钊区依然留在北京可以看出他忠于革命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以文带文课型)一、课前诵读环节(5分钟)清明节快到了,不少地方都会陆续开展祭奠革命先烈的活动。
你读着这些词,脑海中会一定会浮现出到许多先烈吧,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诵读《经典诵读》中的《口占一绝》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李大钊的这首诗表现了他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2.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烈士李大钊和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5分钟)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领略李大钊同志的风采感受他的崇高品质。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1. 出示自学提示:(1)《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他哪几个时段的事情?(2)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些内容感受到的,用“---”划出来。
2.请同学们汇报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回忆了谁?(板书:李大钊)被捕前(1—7自然段)被捕时(8—17自然段)法庭上(18—28自然段)被害后(29--32自然段)三、品读精彩片段,感受崇高品质(20分钟)同学们对课文的思路有了清晰地感知,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感悟李大钊的精神。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不懂笔墨不读书,请大家边读边画,找出你是从文中哪些内容感受到的,用“---”划出来。
我发现同学们找到的内容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我们先来看看被捕前你找到的内容是:(1)我们集体读一次这段话。
(2)师生承接读师:以前父亲——生:很慈祥的……师:从来没——生:骂过我们……师:更没有——生:打过我们……师(小结):从中可见,这是一个(慈爱、和蔼)的父亲。
(学生板书)2.被捕时的父亲呢?谁来汇报一下?指名汇报我们分角色读一下下面内容:女: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男: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女:接着是——男:一阵纷乱的喊叫……女:什么?爹!男: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