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58
民间文学小常识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1司马光砸缸2西游记3聊斋4马兰花5白蛇传6女娲盘古开天辟地(二则) 7三国8扶桑浴日(三则)9女娲(三则)10夸父逐日(二则)11羿射十日12精卫填海13鲧禹治水(二则)14巨灵擘山15黄帝与蚩尤之战(二则) 16西王母(二则)17伏羲(二则)18神农19牛郎织女20天牛郎配夫妻21田章22杞良妻23孟姜女的传说24梁山伯与祝英台25祝英台和粱山伯与鸳鸯鸟1自蛇的传说故事(二则)2烛龙3桃园三结义4诸葛亮的故事5华佗虚心求学6刘三妹的传说(三则)7包公的传说(二则)8唐伯虎的传说9徐文长难倒窦太师10蒲松龄和驼背老大爷11铸剑12杜康造酒醉刘伶13鲁班的传说(二则)14龙凤瓷床15金边牡丹16老把头的故事17望夫石18飞来峰19秃尾巴老李20粽子和龙船21关于生肖的传说22白水素女23旁瓴兄弟25十兄弟26虎姐27狼外婆1菜瓜蛇的故事2猪哥精3枣核儿4羽毛衣5巧媳妇6呆女婿的故事(三则) 7三女婿上寿8窦娥冤9古代寓言(六则)10老雕借粮11兔子判官12古代笑话(十三则) 13金钱和正义14格萨尔王传(节选) 15阿诗玛(节选)16娥并与桑洛(节选) 17嘎达梅林(节选)18汉宫秋19赵氏孤儿21精忠旗22娇红记23清忠谱24长生殿25牛郎织女26宝莲灯27梁山伯与祝英台28救风尘1墙头马上2西厢记3李逵负荆4看钱奴5拜月记6玉簪记7中山狼8风筝误9绿牡丹10拗相公饮恨半山堂11陈可常端阳仙化12崔待诏生死冤家13李谪仙醉草吓蛮书14钱舍人题诗燕子楼15苏知县罗衫再合16范鳅儿双镜重圆17三现身包龙图断冤18一窟鬼癞道人除怪21金令史美婢酬秀童22小夫人金钱赠年少23钝秀才一朝交泰24老门生三世报恩25崔衙内白鹞招妖26计甲番金(鱼曼)产祸27赵太祖千里送京娘28宋小官团圆破毡笠1乐小舍拼生觅偶2玉堂春落难逢夫3桂员外途穷忏悔4唐解元一笑姻缘5假神仙大闹华光庙6白娘子永镇雷峰塔7宿香亭张浩遇莺莺8金明池吴清逢爱爱9赵春儿重旺曹家庄10杜十娘怒沉百宝11乔彦杰一妾破家12王娇鸾百年长恨13况太守断死孩儿14皂角林大王假形15万秀娘仇报山亭儿16蒋淑真刎颈鸳鸯会17福禄寿三星度世18旌阳宫铁树镇妖。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如下: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作并广泛
流传的口头文学。
2.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等。
3.民间谚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等。
4.民间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5.民间戏曲:包括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
2.功能:民间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承功能等。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记录、间接采集等。
2.整理原则:包括保持原貌、尊重群众创造、去粗取精等。
五、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
1.传播方式:包括口传、书面传播、现代传媒传播等。
2.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和书面文学作品的总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同于官方文学,更侧重于表达普通群众的生活经验、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对于了解民俗、民情、民风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1. 民谣民谣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它通常以歌唱形式存在,用简洁明了、押韵和易于记忆的语言表达民间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民谣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流传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包括表达民众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歌曲。
民谣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 谜语谜语是一种具有谜底的智力游戏,在民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谜语通常通过诗歌、韵文或故事的形式呈现,挑战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
谜语的谜底常常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更具有启发和娱乐的作用。
谜语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流行,在孩子们的游戏、集会和节日活动中经常出现。
3. 传说传说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记,常常以口头形式传承。
传说在讲述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或其他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和事件时,常常夹杂了些许虚构的成分。
传说中的故事往往具有寓意,并通过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传递着民间智慧和哲理。
传说是人们探索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4. 故事会故事会是集体聚会时讲述和传承故事的一种形式,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故事会中,人们通过讲述和分享各种传统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警世故事等等,以此来传递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准则。
故事会既是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活动,也是培养社会团结、相互理解和共同记忆的手段。
总结民间文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人们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
民谣、谜语、传说和故事会都是民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
通过对民间文学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述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点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
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二)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1.英国: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作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2、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协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也称为芬兰学派。
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撰的主民民间文学工具书AT分类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采录出版以及对神话的研究;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非提出的流传学派。
4、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学派,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1928年,普罗普出版《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出两个最基本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5、日本:柳田国男研究“口承文艺”。
提出“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反复出现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创作与传承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歌曲、民间戏剧等。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
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丰富历史,对于研究社会人文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故事或传说,描绘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历史事件、神仙鬼怪等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民间传说常常是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探索,它们既包含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理解,也反映了人类集体记忆的积淀。
例如,中国的《白蛇传》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它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善恶对抗和爱情的力量。
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以故事的方式,以幽默、夸张、警示或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冲突和经历。
民间故事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塑造各色人物、描绘情节和设置事件,传达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寓言故事《聪明的一石二鸟》告诉我们不应心存贪婪,而应该懂得知足常乐。
三、民间诗歌和歌曲民间诗歌和歌曲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民间诗歌通常是口头传唱的形式,融合了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
它们常常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希冀、忧伤和对生活的感悟。
民间歌曲则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民间诗歌和歌曲在各地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认同。
四、民间戏剧民间戏剧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形式,它常常以口头传说和传统剧目的方式表现,是人们集体参与和分享的文化活动。
民间戏剧常常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词和表演等元素,通过生动的演出方式,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和情感。
中国的京剧、豫剧、评剧等就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们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和台词,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
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5、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明代《三言》《二拍民间》、清代《聊斋志异》6、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A口头文学和语言B表演艺术C民俗活动D传统手工艺E包括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中国.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众中流传并形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产物,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民间文学包括各种文学形式,如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间舞蹈、戏剧、节庆等。
这些作品往往是口头传播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民间文学的特点是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它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往往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传统知识紧密相连。
它是人们感知世界、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人们娱乐、放松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尽管如此,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使其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是传递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
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保护和传承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和等特征。
2.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内容的特征直接人民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流传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的淳朴性;民间文学的总体特征立体性;民族性。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于联系分为两方面: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举例《水浒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再加工创造,举例。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
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
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
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
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4.AT分类法含义AT分类法:1910年芬兰学者阿尔奈对北欧故事中相同情节的异文进行清理,出版了《故事类型索引》一书,随后汤普森又对此索引进行了修订和扩展,国际学术界对这个版本简称为‚AT分类法‛,特点是以情节作为分类依据,将同一民间故事类型中不同文本的结构加以抽象,分门别类编上序号。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sou哉?”——《为政》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口头性1.含义: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独特魅力。
口头性虽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不是民间文学独具的特征。
故辨别是否为民间文学作品必须与作者、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划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
-----------田汉有一组民歌体的《钢铁颂》,一时间广为流传:读书生产两无双,不再苍颜恋书窗。
中国正多新榜样,炼钢炉前学肖邦。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195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组《孩子的诗》,其中一首写道:“别看作者小,诗歌可不少,一心超过杜甫诗,快马加鞭赶郭老。
”----------郭沫若写了一首诗答作者:“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
老少齐努力,学习主席毛。
”田汉郭沫若------《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
堂前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
客人来了慢腾腾,半碗灰尘半碗茶。
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
三年纺个鹅卵苎,四年纺个菜头纱。
菜头纱啊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
-----《懒汉歌》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
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
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放卫星》社社队长放卫星,亩亩早白超万斤。
十亩并作一亩算,连壳带草夹湿称。
书记戴上光荣花,社员饿成一条筋。
2.形成原因:口语一直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主要媒介,导致它具有“口语化的风格”。
所谓“口语化的风格”是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通过口语创作和流传,形成了一套与口语相适应的艺术技巧、创作形式和语言风格。
《民间文学小常识》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民间文学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群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上的传承性,如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人物类型、第二,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情节构造,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又具有独性立学科。
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在于: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是书面创作和流传;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反应了这个歌民族或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反应的是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多与商业有关。
3、民间文艺学——交叉学科A、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汤姆斯首先提出了“forklore”(民俗)这一学科名。
B、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C、德国:麦克斯-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菲提出的流传学派。
4、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①、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有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征。
表现的三种形态:A、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B、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②、口头性: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③、变异性:指民间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社会、演唱人的才能技巧等)在语言、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衍生,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化。
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正、反两面)④、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世代相传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这种相对稳定的特征即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非遗分类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谜语、歌谣等。
这些作品承载着民间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间文学的魅力和作用。
一、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
它通过寓言、寄托和象征等手法,传递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这些故事往往以平凡的人物和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比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超越了人类常识,但却能引发人们对于真爱和人性的思考。
二、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和神秘事物的探索和幻想。
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现实世界相互渗透,给人以神秘和奇幻的感觉。
比如《嫦娥奔月》中的嫦娥,她被赋予了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的神秘能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人物。
这些传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表达,满足了人们对于超越现实的渴望。
三、谜语谜语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学形式,它以智慧和幽默为特点,在娱乐的同时培养了人们的思维能力。
谜语通过精妙的用词和巧妙的构思,考验着读者的智力和观察力。
比如“白玉盘中冰,黄金盘里火,不是人间富贵宝,却似仙家红粉妆。
”这个谜语描绘了月亮,通过婉约的词句和比喻,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感受。
四、歌谣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歌谣常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它们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
比如《茉莉花》中的歌谣“茉莉花,茉莉花,白花蝴蝶深爱它,红花蜜蜂亲亲它。
”简单的词句和欢快的旋律,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喜悦。
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传递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通过研究和传承民间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使现代社会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