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20 MB
- 文档页数:8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和任务性质: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技术工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专业工种应用公差标准和掌握检测技术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标准及应用即看懂并学会有关公差与配合内容在图纸上的标注方法和查阅有关表格。
2.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常用量具的读数原理,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
绪论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模块作为本课程的开篇,通过对互换性的讲解,引出了全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趣味性来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提出如下要求:1. 了解互换性的含义;2. 懂得学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掌握加工误差与公差之间的关系。
(3)理解标准化与计量、优先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一、互换性的概述1、互换性的含义在机械工业中,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如钳工修配),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例:同型号的轴承、光管、螺钉等等。
互换性内容:几何参数,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等方面。
2、作用有利于组织专业化协作。
有利于用现代化工艺装配。
有利于采用流水线和自动线生产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3、分类①完全互换性:若零件在装配或更换时,不作任何选择,不需调整或修配,就能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则成为完全互换性(当不限定互换范围时,称为完全互换法,也叫绝对互换法)。
②不完全互换性: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只允许零件在一定范围内互换时,称为不完全互换法。
4、互换性条件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具有互换性的条件为:实际尺寸在允许的范围内;形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位置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表面粗糙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适用专业: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制造大类各专业前期课程:《机械制图》二、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大类各专业、汽车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任务:培养学生具有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具有在机械设计中正确确定零件几何要素技术要求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测量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建立测量误差的概念。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讲课、实验、作业和考试等教学环节,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初步具有从这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2、比较确切地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懂得其基本内容和特点,初步学会和掌握零件的精度设计内容和方法。
3、能够正确查阅公差表格,掌握各项公差的标注方法,正确理解机械图样上有关几何要素的技术要求。
4、一般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初步具备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
(二)能力目标1、具有识别机械图样上有关几何要素的技术要求的能力。
2、具有使用常用计量器测量几何参数的基本技能。
3、具有零件的精度设计的初步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内容要点:互换性的概念及意义,互换性与设计、制造、使用诸方面的关系。
标准化的重要性、我国标准化与测试技术的概况、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本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与要求。
教学要求: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与要求;解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掌握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特点。
2、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内容要点: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常用尺寸孔、轴的公差与配合、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教学要求: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制定的意义;理解公差与配合各基本术语和定义及其相互运算关系;掌握尺寸公差和基本偏差的查表方法;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选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的特点,掌握滚动轴承与轴和孔配合的选择原则。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进行尺寸控制和质量检测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分类;(3)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 教学内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分类;(3)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尺寸公差2.1 教学目标(1)掌握尺寸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和限制;(3)熟悉尺寸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尺寸公差的基本概念;(2)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3)尺寸公差的限制;(4)尺寸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章:形状公差3.1 教学目标(1)掌握形状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形状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熟悉形状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形状公差的基本概念;(2)形状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形状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第四章:位置公差4.1 教学目标(1)掌握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位置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熟悉位置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1)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2)位置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位置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第五章:技术测量5.1 教学目标(1)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了解常用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3)熟悉测量误差及减小方法。
5.2 教学内容(1)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常用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3)测量误差及减小方法。
第六章: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1)理解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2)掌握公差配合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3)了解公差配合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中的作用。
6.2 教学内容(1)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2)公差配合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3)公差配合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中的作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章节主要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术语和符号。
1.3 教学内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基本术语和符号1.4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1.5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案例素材1.6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案例分析报告第二章:基本术语和符号2.1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术语和符号的定义及应用。
2.2 教学内容尺寸公差配合偏差符号表示2.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解析练习2.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练习题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第三章:公差配合的分类3.1 教学目标掌握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3.2 教学内容基本公差配合标准公差配合特殊公差配合3.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解析练习3.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练习题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教学目标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测量误差4.3 教学方法讲授实物演示练习4.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测量工具实物4.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实物操作演示第五章:尺寸测量5.1 教学目标掌握尺寸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5.2 教学内容尺寸测量原理尺寸测量工具尺寸测量方法尺寸测量误差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实物演示练习5.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测量工具实物5.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实物操作演示第六章:形状和位置公差6.1 教学目标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应用。
学会阅读和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图样。
6.2 教学内容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表示方法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图样阅读6.3 教学方法讲授图样分析练习6.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图样素材6.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图样阅读练习第七章:表面质量7.1 教学目标掌握表面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熟悉并能够运用技术测量方法来检测和控制尺寸公差。
3. 培养学生运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过渡配合。
2. 公差配合的等级:IT、JT、MT、HT、ST。
3.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其标注。
4. 技术测量方法: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形状和位置测量。
5.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仪、投影仪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的等级、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标注及应用。
2. 难点:公差配合的计算、技术测量方法的运用、测量工具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公差配合的等级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讲解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标注。
4. 第四课时:介绍技术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5. 第五课时: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产品中的配合实例,引发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配合等级的选用原则,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公差配合的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案例,让学生学会公差的标注和理解。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练习,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
5. 总结与复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知识点,布置复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公差配合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其配合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选用能力并受到几何量测量技术的初步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建立机械零件几何精度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2、基本掌握有关公差标准基本内容和主要规定;3、会正确查用有关公差表格,具有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初步能力,对图样上的常见公差配合应能正确解释和正确标注;4、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其调整使用知识;5、初步具有正确选择、使用现场测量仪器,对一般零件的几何量进行综合检测的能力;掌握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知识。
二、教学课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绪论重点、难点:重点讲述互换性、标准化及优先数。
1、互换性概述;互换性生产的实现;本课程的任务。
第一章极限与配合及检测重点:重点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会查用公差配合国家标准。
难点:公差配合的选择。
第一节基本术语及定义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有关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内容:公差配合的术语及定义、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尺寸偏差;尺寸公差及其公差带、公差带图、基本偏差、标准公差;间隙与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极限盈隙、配合公差。
第二节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教学要求:熟悉公差配合国家标准,会查用标准内容: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配合制;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公差带; 配合;一般公差。
第三节极限与配合的选用教学要求:会初步选择公差配合。
内容:配合制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配合的选择。
第四节尺寸的检测教学要求:会使用普通量仪。
内容:普通量具的选择;尺寸测量方法;第二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重点:重点掌握各项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标注方法。
难点: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
第一节概述教学要求:明确有关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
内容:零件的几何要素;形位公差的项目、符号。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章节将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学生将了解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并掌握基本术语和原理。
1.2 教学目标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
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
熟悉基本术语和原理。
1.3 教学内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定义。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
基本术语和原理介绍。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术语和原理。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公差配合基础2.1 教学目标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熟悉基本公差配合符号和表示方法。
2.2 教学内容公差配合的定义和原理。
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基本公差配合符号和表示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定义和原理。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差配合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公差配合应用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技术测量基础3.1 教学目标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熟悉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3.2 教学内容技术测量的定义和原理。
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技术测量的定义和原理。
演示法:展示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实践,加深对测量误差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具有从制图基础以及其他技术基础课教学过渡到专业课教学的桥梁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测量技能,为进一步应用公差标准及掌握测试技术打下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面授、实验、学生自学、作业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1、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了解公差配合标准及其应用:明确本门学科的基本观点,确切了解并熟悉互换性方面的基本术语,能看懂并绘制公差与配合图解,熟悉园柱公差与配合制的结构、规律、特征及基本内容,知道各种公差制的特点与主要内容,知道选择公差与配合原则的方法,并会应用公差表格,能正确进行图样标注。
2、建立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一般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了解车间常用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原理,有初步的测量操作技能,能够分析测量误差与处理测量结果,并会设计检验园柱形的量规。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另件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有密切联系。
前三门课为先行课程,机械另件为并行课程,并在零件课程设计中应用之。
后续课程为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并逐步在各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中应用。
四、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课程重点:互换性的意义及术语,测量误差与测量原则以及公差制的结构特点与基本规律,形位公差的基本原则,粗糙的选择,形位公差的选择,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齿轮传动各评定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检查和建立尺寸链。
2、课程难点:术语的实质及相互联系,测量结果处理,公差与配合的选择,形位公差的选择,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齿轮传动各评定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检查和建立尺寸链。
3、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建立宏观测量与实际误差、微观测量与实际误差的理念。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
解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
1.2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差、配合和间隙、过盈、配合间隙等基本概念。
介绍公差等级和基本偏差的概念及作用。
1.3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介绍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解释测量不确定度和置信区间的概念。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计算与应用2.1 基本公差配合的计算介绍基本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讲解公称尺寸、基本尺寸和实际尺寸的关系。
2.2 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通过实例讲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公差配合对机械性能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第三章:技术测量方法与仪器3.1 长度测量介绍尺、卡尺、测微螺纹千分尺等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讲解三坐标测量机等现代测量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2 角度和形状测量介绍角度尺、量角器、圆度仪等角度和形状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讲解光学投影仪等测量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四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介绍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4.2 数据处理方法讲解最小二乘法等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估方法。
第五章: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5.1 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
讲解公差配合对机械性能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5.2 制造过程中的公差控制介绍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控制方法和手段。
分析公差配合对制造质量和效率的影响。
第六章:公差配合在装配中的应用6.1 装配中的公差配合讲解公差配合在装配过程中的重要性。
介绍装配中公差配合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6.2 装配误差分析与控制分析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
讲解装配误差的控制方法和手段。
第七章: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7.1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介绍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讲解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