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9
《公差与配合教案a》PPT课件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公差与配合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基本公差、配合和间隙的概念;理解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章:基本概念2.1 公差与配合的定义解释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包括基本公差、配合和间隙的定义。
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2.2 公差与配合的作用讨论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包括其对零件的互换性、运动精度和装配的影响。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作用。
第三章:基本公差3.1 基本公差的概念介绍基本公差的概念,包括基本公差的大小和形状。
解释基本公差的标准和计算方法。
3.2 基本公差的应用讨论基本公差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如何确定合适的基本公差以及如何计算公差带。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公差的应用。
第四章:配合4.1 配合的概念解释配合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过盈配合、间隙配合和过渡配合。
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配合的概念。
4.2 配合的应用讨论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配合以及如何计算配合间隙。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配合的应用。
第五章: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5.1 公差与配合在零件互换性的应用解释公差与配合对零件互换性的影响,包括如何通过合理选择公差和配合来确保零件的互换性。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公差与配合在零件互换性中的应用。
5.2 公差与配合在运动精度的应用讨论公差与配合对运动精度的影响,包括如何通过合理选择公差和配合来确保运动精度。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公差与配合在运动精度中的应用。
5.3 公差与配合在装配中的应用解释公差与配合在装配中的作用,包括如何通过合理选择公差和配合来确保装配的顺利进行。
课程设计中公差配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公差配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解公差配合的作用和意义,掌握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公差配合的知识进行尺寸设计和调整,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中的公差配合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过渡配合等。
2.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基本尺寸、公差带、配合带等。
3. 公差配合的应用:尺寸设计、调整、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我将向学生传授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法,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公差配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法,我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尺寸设计和调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提供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多媒体资料将展示公差配合的实例和应用,实验设备将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
平时表现将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作业将包括课后练习和小组项目等。
考试将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评估方式将采用积分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最后计算总分,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教学地点为教室。
公差配合教案公差与配合教案1.互换性概念互换性定义互换性是指从一批相同的零件中任取一件,不经修配就能装配到机器或部件中,并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
互换性意义零件具有互换性有利于组织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及方便装配,维修有重要意义。
尺寸公差的术语和定义1)基本尺寸——设计给定的尺寸。
如图a中的ø30mm。
2)实际尺寸——零件制成后,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
3)极限尺寸——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其中较大的一个尺寸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尺寸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如图b示出了轴ø30mm的最大极限尺寸为ø29.993mm,最小极限尺寸为ø29.980mm。
实际尺寸只要在这两个极限尺寸之间均为合格。
)尺寸偏差(简称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尺寸偏差有上偏差、下偏差(统称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 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 基本尺寸如上图所示的轴:上偏差=(29.993-30)mm=-0.007mm下偏差=(29.980-30)mm=-0.020mm国家标准规定:用代号ES和es分别表示孔和轴的上偏差;用代号EI和ei分别表示孔和轴的下偏差。
偏差可以为正,负或零值。
实际尺寸减去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零件尺寸的实际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间均为合格。
5)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允许尺寸变动的量。
即: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或:公差=上偏差-下偏差如上图所示的轴公差=(29.993-29.980) mm=0.013mm或:公差=[-0.007-(-0.020)] mm=0.013mm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由于最大极限尺寸总是大于最小极限尺寸,所以公差总是正值,且不能为零。
在零件图上,凡有公差要求的尺寸,通常不是标注两个极限尺寸,而是标注出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见上图a。
公差与配合基础知识一.尺寸偏差和公差的术语及定义1.尺寸:用特定单位表示的数值.2.基本尺寸:孔D、轴d.如Ф20±0.05中20为基本尺寸.3.实际尺寸;实际测量所得的尺寸4.极限尺寸;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其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5.尺寸偏差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基本尺寸偏差包括: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基本尺寸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ES(孔)、es(轴)下偏差= 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EI(孔)、ei(轴)6.零线零线是在公差带图中,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直线,也叫零偏差线二、有关配合的术语及定义1.配合——公差带之间的关系(基本尺寸相同)孔——轴 { 其差值为正是 X ;其差值为负是 Y}2.间隙配合——具有间隙(含 Xmin =0 )的配合。
孔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最大间隙 Xmax =Dmax -dmin =ES-ei最小间隙 Xmin =Dmax -dmax =EI-es平均间隙 Xp=1/2(Xmax +Xmin )3.过盈配合——具有过盈(含 Ymin =0 )的配合。
孔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最小过盈 Ymin =Dmax -dmin =ES-ei最大过盈 Ymax =Dmin -dmax =EI-es平均过盈 Yp=1/2(Ymin +Ymax )4.过渡配合——可能具有 X 或 Y 的配合。
此时孔轴公差带相互交叠。
公式用以上 X , Y5.配合公差——允许 X 或 Y 的变动量。
间隙配合:Tf= ∣Xmax -X min ∣过盈配合:Tf= ∣Ymin -Ymax ∣过渡配合:Tf= ∣Xmax -Ymax ∣结论:配合精度与零件的加工精度有关,若要配合精度高,则应降低零件的公差,即提高工件本身的加工精度。
反之亦然。
三.基准制 ------ 公差与配合标准对孔与轴公差带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规定了两种基准制:基孔制和基轴制基孔制 -------- 基孔制中的孔称为基准孔,用 H 表示,基准孔以下偏差为基本偏差,且数值为零。
(完整版)公差与配合教案.教案 1⼀、新课导⼊: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主要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粗糙度和技术测量,主要学习和研究互换性,围绕零件的制造误差和公差概念及其使⽤要求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解决⽣产成本、产品质量与效益之间的⽭盾。
⼆、新授内容:第⼀章概述第⼀节互换性(⼀)互换性基本概念:所谓互换性是指在制成同⼀规格的零件中,不需要作任何挑选或附加加⼯(如选配或钳⼯加⼯)就可以组装成部件或整机,并能达到设计要求。
举例说明:⾃⾏车⼿机电脑零部件的互换性。
(⼆)互换性的种类:根据零件的互换范围不同:a)完全互换性:零、部件在装配时,不需要作任何选择或附加加⼯。
b)不完全互换性:零、部件在装配时,允许进⾏附加加⼯、选择与调整。
完全互换性在机器制造中被⼴泛采⽤。
(三)分组装配法:为了解决加⼯困难和装配精度要求之间的⽭盾。
把零件的互换性范围限制在同⼀组内的⽅法,称为分组装配法。
属于不完全互换性。
第⼆节加⼯误差和公差(⼀)加⼯误差:1、加⼯误差的定义:零件的实际尺⼨和理论上的绝对准确尺⼨之差。
2、加⼯误差的分类:a)尺⼨误差;b)形状误差;c)位置误差;d)表⾯粗糙度误差;e)波纹度误差。
(未标准化)(⼆)公差:1、公差的定义:零件的尺⼨、⼏何形状、⼏何位置关系及表⾯粗糙度参数值允许变动的范围。
2、公差的分类:a)尺⼨公差;b)形状公差;c)位置公差;d)表⾯粗糙度公差;第三节极限与配合标准(⼀)标准化和标准:a)标准化:制定标准和贯彻执⾏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
b)标准:指为产品和⼯程上的规格、技术要求及其检测⽅法⽅⾯等所作的技术规定。
(⼆)国家有关标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业标准地⽅标准企业标准第四节技术测量概念(⼀)技术测量的意义和对象:a)技术测量是实现互换性的必要条件。
b)所谓技术测量就是把被测出的量值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较从⽽确定被测量的量值。
c)技术测量的对象:长度、⾓度、表⾯粗糙度和形位公差。
《公差与配合教案a》PPT课件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
解释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区分不同类型的公差和配合。
第二章: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2.1 公差2.1.1 定义:公差是指零件加工尺寸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
2.1.2 分类:基本公差、配合公差、极限公差。
2.2 配合2.2.1 定义: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2.2.2 分类: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
2.3 公差与配合的关系2.3.1 公差与配合是相互关联的,公差决定了配合的紧固程度。
2.3.2 公差越大,配合的松紧程度越低;公差越小,配合的松紧程度越高。
第三章:公差与配合的计算3.1 基本公差的计算3.1.1 基本公差是指零件加工尺寸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
3.1.2 基本公差的计算公式:T = 0.5 (上限尺寸下限尺寸)。
3.2 配合公差的计算3.2.1 配合公差是指两个零件之间的配合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
3.2.2 配合公差的计算公式:T' = 0.5 (上限配合尺寸下限配合尺寸)。
3.3 极限公差的计算3.3.1 极限公差是指零件加工尺寸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
3.3.2 极限公差的计算公式:T'' = 0.5 (上限极限尺寸下限极限尺寸)。
第四章:公差与配合的应用4.1 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1.1 公差与配合可以控制零件的加工质量。
4.1.2 公差与配合可以保证零件的装配精度。
4.1.3 公差与配合可以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
4.2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4.2.1 案例一:某汽车发动机气缸盖平面度的控制。
4.2.2 案例二:某轴承内径与外径的配合设计。
第五章:总结5.1 本章内容回顾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回顾了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相关图表和数据查阅公差与配合,并能正确解读。
3. 能够运用公差与配合知识,分析实际机械部件的配合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公差与配合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公差与配合图表的技能。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2.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对机械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对公差与配合的认识尚浅。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需具体、明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分解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设计和分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公差与配合基本概念:讲解公差、配合的定义,介绍基本配合类型(如过盈配合、过渡配合、间隙配合)及其特点。
2. 公差等级与标注:学习公差等级的划分,掌握公差标注的方法和规则。
3. 配合公差带:介绍配合公差带的概念,学习其计算和应用方法。
4. 基本尺寸链:讲解基本尺寸链的组成和计算方法,学会运用尺寸链分析机械部件的公差与配合。
5. 公差与配合图表:学习查阅国标GB/T 1800.1-2009《公差与配合》图表,掌握图表的使用方法。
6.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部件的公差与配合设计,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公差与配合基本概念,配合类型及特点。
第二课时:公差等级与标注,配合公差带。
第三课时:基本尺寸链,尺寸链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公差与配合图表,查阅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