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静女》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17 KB
- 文档页数:3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具有很高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计。
以下本人将对该教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本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
在教师准备开课之前,该教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置调研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
同时,教案设计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这样设计的初衷,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精细。
这篇教案主要是以阅读诗歌为主线,兼顾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等方面。
教师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和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氛围轻松、活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本教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教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本教案也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
该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领学习者深入了解诗歌为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推动学生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因此,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或对此方面有所需求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一学的教学设计综上所述,该教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非常丰富和科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
《静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领会课文中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安静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2. 课文学习(1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b.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c.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课文理解(10分钟)a.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静女为什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 背诵课文(5分钟)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教师逐一检查,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静女》板书内容:1. 静女的形象特点2. 课文主要内容3. 学习态度和勤奋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
答案:略2. 家庭作业:背诵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类似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做到勤奋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领会课文中的道理。
1. 生字词的教学: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邶风-静女》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提高口译能力。
2.体会本文的感情基调, 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 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难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2.学会比较分析, 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所以又称“诗三百”或“诗”。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2.汉代学者奉为经典, 才称为《诗经》。
3.《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二)《诗经》的体例及表现手法(《诗经》六义)1.体制:风(十五国风160)——风土之音(民间歌谣)雅(大雅、小雅105)——朝廷之音(宫廷乐曲)颂(周颂、鲁颂、商颂40)——宗庙之音(宗庙祭祀)2.表现手法:赋:“赋者,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3.你学过哪些有赋比兴的诗篇?写出几句。
二、基础积累(一)整体感知文本1.解题:邶, 周代诸侯国名, 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静女, 闲雅的女子。
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2.朗读课文, 给字词加音:静女其姝(shū)俟(sì)隅(yú)爱而不见(xiàn)踟蹰(chíchú)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自牧归荑(kuì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fēi)之为美3.写出本文的通假字:1)见:通“现”, 出现。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双关的修辞手法。
(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评价《诗经》的话——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有人说,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
三千多年后,蒹葭仍郁郁葱葱,雎鸠亦百啭千声。
《诗经》中的爱情是那样的毫无保留、朴实纯真,在经过时光的淘洗之后,仍然繾绻美好。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诗经》中的爱情,那就是“情之起,思无邪”。
无论是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还是男女二人的约会情趣,抑或是夫妻之间的琐屑细语……《诗经》中描写的爱情, 是那样的不加修饰,明朗热烈。
二、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按其诗歌内容形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三赋、比、兴类。
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诵读入诗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诵读提示】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再读:把握情感基调,确定语调语速范读:教师范读、名家范读四、整体感知1、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明确】引导阅读“学习提示”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
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
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静"否?——从《静女》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教材分析】《静女》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子。
接着叙述他们二人约会,女子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女子活泼可爱、调皮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接下来女子主动赠送信物“彤管"给男子。
学习时应注意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在初中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关雎》《蒹葭》,他们对《诗经》中的爱情诗很感兴趣。
高中阶段是青春期学生们对爱情懵懂认识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通过品鉴本诗了解和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并且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静女"中的“静”字的意思存疑:如果理解为娴静的女子是否与她调皮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存在矛盾呢?因此,本堂课也将重点聚焦在该问题上。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品味诗歌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互联网搜索及查找工具书的方式,结合诗歌内容探究“静女"的“静”字的内涵。
理解“彤管"这一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纯真爱恋的赞美之情,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探究“静女”的“静"字的内涵。
体会作者对纯真爱恋的赞美之情,探究诗经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设疑导入《诗经·邶风》中的《静女》这首诗是一首情痴意真、妙趣横生的爱情诗。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诗中的静女是一位提前到达约会地点,却故意隐藏起来考验男子的天真烂漫、率真活泼的女孩,也是一位主动赠送爱情的信物彤管的热情大方、淳朴真诚的女孩。
《静女》公开课教案《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二、教学新课(30分钟)(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
“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相关文化常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
《静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女友的真挚感情,理解真爱的内涵;(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注重感情的美好与纯洁;(3)学会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诗歌的审美鉴赏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静女》诗歌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2)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爱情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经历;(2)解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歌鉴赏练习;(2)选取几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珍惜身边的人。
7. 作业布置:(1)背诵《静女》诗歌;(2)写一篇关于爱情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修上册《静女》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领会其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概括男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之情;了解《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诗歌内容、重章叠句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其真挚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有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有的是“始乱终弃"的哀伤,有的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还有的是“隔河相望"的遗憾……从你所知道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你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来么?教师点拨:《诗经》立的爱情:《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对女子的热烈追求;《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诗经》中这样的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邶风·静女》,领略一番别样的风情。
二、走进《诗经》1. 视频了解《诗经》2. 诗经“六义”内容方面:风:十五国风。
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雅:大雅、小雅。
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颂: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曲,內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有“周颂"、“鲁颂”、“商颂"。
手法方面: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静女》公开课教案4篇(范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写才适宜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盼望能够给您供应一些帮忙。
《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积存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仆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育喜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汲取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拟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争论法教学预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布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忆《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学问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根本学问。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学问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根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仆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漂亮、活泼得意……男子:忠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静女公开课教案课程概述本公开课主题为《静女》,旨在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其背景、文化内涵及作者的创作思想,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本节课程是一节文学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教学目标1.了解《静女》的情节和主要人物,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准备教材:《静女》课文原文。
2.寻找相关视频或音频以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源。
3.测试学生课前基础知识。
教学环节第1部分:导入阶段1.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音频,介绍《静女》的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强调《静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地位。
2.提问学生,引导学生了解《静女》的故事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并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
第2部分:展开阶段1.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的结构。
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文章的情节。
2.分析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并解释。
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分组讨论并结合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表达。
第3部分:巩固阶段1.通过课外阅读和学生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自行构建基于文章情节的故事。
2.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第4部分:作业布置1.课堂书写文章梗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中的情节与思想。
2.课后完成相关阅读,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小结本公开课通过《静女》这篇著名散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背景和文化内涵、作者的创作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
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三中联办二·二班【教学内容】:《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有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美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运用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的感情和高尚的品质;(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1. 导入新课:简介《静女》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和作品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交流学习心得;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诗歌;2. 写一篇关于《静女》诗歌的鉴赏文章;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静女》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 采用比较法,将《静女》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表演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语法;(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文本解读能力;(2)学会比较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女友的真挚感情,理解真爱的内涵;(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身边的人;(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静女》全文;(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3)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语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背景的理解;(2)古汉语语法和词语的释义;(3)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徐再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静女”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语法;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静女》全文;2. 整理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语法,查字典释义;3.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鉴赏文章,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绘画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古代爱情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 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
2、积存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把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沟通,理解文意,分析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模糊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肯定的阅读审美力。
由于《诗经》年月长远,阅读上会有肯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解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依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纳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争论法。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学问点有清楚的熟悉。
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的语感,熟识课文内容。
提问和争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把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学问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幻灯片出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行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静女》,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 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引导学生从中领略自然美、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古诗词《静女》。
(2)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3)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从中领略自然美、人生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古诗词《静女》。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作教学PPT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词《静女》。
(2)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词(1)教师示范朗读《静女》。
(2)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解读诗词(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词,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诗词(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自然美、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3)教师总结,强调诗词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古诗词《静女》。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解析。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升。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女性形象的古诗词,如《长恨歌》、《江南曲》等,进行对比学习,探讨不同诗人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表达。
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探究诗词中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静女
《诗经·邶风》
执教人: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
“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
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
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
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 “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却说《静女》是 “淫奔期会之诗” 。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静女>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静女》,默写。
2、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相候 相约 静女 相赠
相悦
艺术特色:赋 比 兴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 一波三折 象 征
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 大胆而热烈 美好而甜蜜 纯朴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