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7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中文名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熙丰变法变法时间1069年—1085年变法人物宋神宗、王安石新法内容青苗法、市易法、三舍法等反对派司马光等旧党变法结果失败变法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影响北宋进入党派之争的泥淖1背景▪三冗危机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
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简答题)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青苗法:这个法案主要解决农民的贷款问题。
它规定,农民可以向政府贷款,利息只收30%,这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募役法:这个法案针对的是徭役问题。
政府按贫富等第收取役钱,用来雇人充役,这样使得农民能够专心于农业生产,而不是被无休止的徭役所困扰。
方田均税法:这个法案主要解决的是土地兼并问题。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实有数目收税,这样防止了豪强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情况。
市易法和均输法:这两个法案主要目的是打破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保甲法:这个法案主要是加强了对民间的军事训练,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保马法:这个法案的目的是通过让民户养马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将兵法:这个法案的目的是通过改革北宋的兵制,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通过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和均输法等措施,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难。
促进农业生产:青苗法和募役法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同时,方田均税法的实施也使得土地兼并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促进商品流通:市易法和均输法的实施,打破了商人对市场的垄断,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和将兵法的实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国家更加强大。
推动社会改革:整个变法的实施,推动了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第二节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学习目标: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2。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
重点:从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把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
难点: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失败原因及启示。
教材整理1 经济理财方面的改革1.青苗法(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将钱粮低息贷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2)作用: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高利贷盘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均输法(1)内容:设置发运使负责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并要统一运输。
(2)作用:有利于保证京师的物资供应,而且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并减轻了农民的运输劳役负担。
3.免役法(1)内容: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各户按高下不同,分担免役钱.(2)作用:减轻了普通农户的负担,也使服役农民可按时回乡务农.4.农田水利法(1)内容: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2)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方田均税法(1)内容:重新丈量土地,按实际土地数量和肥瘠作为土地纳税的根据。
(2)作用:改变了北宋长期以来豪强地主有产无税、贫苦农民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
6.市易法(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操纵,又保障了市场稳定,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深度点拨] 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为“富国"之法的理由(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免役法的实施,使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
教材整理2 军事制度的改革1.置将法(1)内容:由政府选派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地区的军事训练。
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冗两积严重的社会危机增设官僚机构冗官扩充军队冗兵积贫局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积弱局面战辽西夏多败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二、变法的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积贫富国积弱强兵变法核心: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三、变法的内容(一)富国之法1.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2.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3.其它理财新法还包括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
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二)强兵之法:1、省兵:精减军队,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2、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
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作用(目的):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三)取士之法内容:1、改革科举: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
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体系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2.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
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3.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统治危机。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进行改革。
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大无畏精神。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理财——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2.军事——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3.教育——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四.王安石变法的败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
3.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五.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措施、军事措施、教育措施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理财措施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市易法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募役法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方田均税法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稳定封建秩序,这一方面属于军事措施.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改革教育制度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