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13.7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课标及其解读课标: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解读:1067年,年方二十的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1070年底,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全面推行变法。
变法主要分为理财、强兵、科举和学校三个方面。
理财方面主要包括: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这样既可以节省运费和购价,又可以避免囤积居奇。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这一措施稳定了社会生产,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也为国家带来了利息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从而防止地主豪强对水利等的垄断。
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从而制止了一些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强兵方面主要包括: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对农民的镇压与控制,同时也成为朝廷军事力量的一部分,节省养兵的经费。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
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在科举和学校方面主要有:兴学校。
整顿太学,增加太学生的名额,并且根据学习成绩来选拔人才,同时又设置了许多的专科学校,培养改革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改革科举制。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A积弱积贫局面出现;B社会危机显现:统治危机、边患危机、财政危机C庆历新政失败。
苏东坡传里的王安石变法的 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二是强兵之法,包括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三是教育之法,包括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中期的社会积弊,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
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指的是北宋时期宰相王安石所实施的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始于1070年,止于1085年。
这一时期,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农业发展、财政税制和水利工程三个方面。
首先,王安石通过发展农业来增加国家的财力。
他提出了优先发展水稻,发展桑蚕、茶叶等副业,强化集中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他还推行均输法,即让地主和农民同样享有水利的权利,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王安石还改革了财政税制,从而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困难。
他提出了“青苗法”,对全国实行统一的租赋制度,将赋役负担转移到土地所有者,并规定每年需要缴纳一定的财产税。
这些改革都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最后,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以保护作物,增加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灌溉的效果,从而增加了粮食产量。
同时,他也为民众修建了一些官方的水利设施,如官渠、水闸、堤防等。
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通过发展农业、改革财政税制和推行水利工程等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并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他的变法主要是在北宋朝期间,旨在解决当时国家经济衰退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农业变革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要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农业变革计划。
他提倡实行“革新农田,完税赋,设置坊市”的政策,即通过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土地整治,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增加国家税收。
他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包括“延续土地”、“以利民众”、“恢复荒地”等政策,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土地利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国家税收。
同时,王安石还利用流民和移民的人力,重新开垦荒地,增加土地面积。
二、财政改革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同时,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措施。
他大力推行“青苗法”和“保甲法”,以实现减轻民负,加强财政收入的目的。
在“青苗法”中,他要求各地政府提供无息贷款,以帮助农民购买耕牛、种植工具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规定了农民们必须种植青苗,以通货稳定为主要目标。
在“保甲法”中,他要求将每百户农户组成一个保甲,然后由保正负责收取保民钱和捐献物资,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并且增加了对治安和派兵征税的管理。
三、铁路和商业变革王安石还倡导铁路运输和商业变革。
他提出要创立“内迁锡器”等国营企业,以及开设坊市,鼓励各地人民进行商业交易。
他还通过开辟铁路线路,加强交通联系,促进经济市场的发展。
四、文化变革王安石认为文化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严格的考试制度,推广文化教育,增加农民的受教育机会,并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新政策,尽可能地推广新的知识和思想。
其中,他最有影响力的贡献是推广武功县式学校和编写新书,如《书声琅嬛》和《类编》。
王安石的新政策和学校改革不仅增加了出色的官员、教师和农民知识分子的数量,同时也提高了文化水平,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国家的凝聚力。
五、政治变革王安石的变革不仅是一场经济、农业和文化的变革,还涉及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思想的局限。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它是南宋末期(1127-1163)和辽宋初期(1163-1194)封建制度变化的重要过程,由当时著名政治家等王安石领导施行。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王安石变法的意义非常重要。
一、渐抗金主要内容
1、事改革:改革军制,改进武器,改善军队装备,提高士兵士气,确立“安、定”为攻击金军的目标,实行比例征兵制度。
2、改革物价:诏令物价定价,限制行以货币抬升物价;先实施金币币制,强制实行金币统一,使市场物价稳定。
3、改革财政:实行省税、地方税、地方关税制度,实行省官、地方官、市官等新型职责划分。
重新分配税收,放宽手腕管理地方财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革社会主要内容
1、农业变革:改进农田耕作制度,消除土地衰亏,振兴地方实力,改善民生,减少灾害,促进农业发展;重建改建水利系统,改进水利管理制度,解决洪涝灾害,促进农业生产。
2、教育改革:将教育权交给地方,发展乡、镇、村教育,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提倡书香文化,普及知识,提高文明水平;实行经济性助学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改革法律:以法治国家作为治理方针,实行司法公正、统一的政策,推行审判制度改革,尊重当事人自由意志,保障当事人的正
当权益,消除腐败、暴力等社会现象。
三、语
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出了积极的改革思想,提出了实行法治的理念,提出了新的经济结构,并使宋朝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为宋朝发展、复兴、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在明朝开创辉煌,封建文化发展到空前盛行,政治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时候,再到末年宋朝衰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治动荡,贫富分化严重,服务皇室官员腐化,诸多痛苦也在不断叠加,赶上这一波微震,王安石把握机遇,提出变法,以此给宋朝带来一波飞溅的新气象。
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减少官僚主义,节省官方开支,改革税收,迅速组织起一
支忠诚精兵,实施社会教育,解决财富分配问题,整体推动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有效地消除了社会不安定的恶劣气候。
王安石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变法之一,这表明当时宋代正式步入一个
新的时代,有了诸多这方面的积极创新,变法使宋朝更加明智地推动政治变革,激发起一股庞大的力量,对对等关系、宗教和文化体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走上新的征程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和宝贵的启发。
该法案包含了实施明治、现代化和转型的重要思想,加速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
明的发展,对于中国新时代走向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示范意义,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效地实施宋朝古老的变法精神,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得以发展,也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壮大的支撑,为后世的社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总之,王安石的变法以其优雅的文采,令人赞叹的效果,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当时宋朝政治繁荣,为文化繁荣,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而且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是宋朝史上最著名的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北宋时期宰相王安石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改革,目的是为了挽救北宋政治和经济的危机,以及加强帝国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政治改革1. 革除旧法旧法时期,地方官吏贪污腐败、奸商横行、名族豪门逐利等社会痼疾严重影响到了政治与经济的稳定,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王安石变法取消了旧的统治体系,建立了新的国家官员选举、晋升和考核机制,并安排专人监督地方行政管理,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约束力度,消除了行政系统腐败的根源。
2. 建立新法通过新法允许平民投考官职,使社会阶层变得开放、多元化,在政治领域中起到激活社会活力的作用。
同时,王安石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制度和个人身份本身相剥离,代之以能力和成就为基础的公正考核制度。
这些举动显著增强了王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1. 实行均输法均输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大政策,即把赋税责任以地方为单位全面推行,也就是说,不再允许贵族豪门以较高的价格免税或者减少税负。
这一改革措施,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国家收入可得到合理地保证,从而加强了政府的财政实力。
2. 推行法定利率王安石改革期间,秉持“货币与利率的间接联系”,推出了法定利率。
由此,贷款利率和储蓄利率之间的利差得到雕刻,该政策的出台旨在规范越来越混乱了的金融市场,以及防范银行机构及其管理层利用政治关系任意套利。
3. 鼓励商业发展为了推进商业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给予商人经商的便利和政策支持,如允许个人拥有多个货卖、提高水运费等。
王安石这样的举动逐步促进了商业活跃。
但是,这些改革政策同时也加速了北宋的城乡分化,导致乡村的贫困和城市的繁荣。
1. 推进水利建设王安石认为“水为财之根”,此前河道和治水任务落在民间,效果不显著。
因此,王安石提出要从政府主导和财政投入建设方面去改变,通过水利举措开展新农业,提升耕种效率提高产量。
2. 推广新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是北宋时期用来增加耕种效率的一项重大措施,王安石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userlog28/203456/archives/2009/1137853.shtml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富国之法:(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①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
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
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
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②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
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
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
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③募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④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userlog28/203456/archives/2009/1137853.shtml)(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富国之法:(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①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
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
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
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②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
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
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
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③募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④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
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王安⽯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的⼀场社会改⾰运动。
下⾯我们就来看看王安⽯变法的故事。
王安⽯变法 宋仁宗做了四⼗年皇帝,虽然也⽤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些正直的⼤⾂,但是并没有改⾰的决⼼,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
他没有⼉⼦,死后由⼀个皇族⼦弟做他的继承⼈,这就是宋英宗。
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
太⼦赵顼(⾳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岁,是个⽐较有作为的青年。
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情况,有⼼改⾰⼀番,可是他周围的⼈,都是仁宗时期的⽼⾂,就是像富弼这样⽀持过新政的⼈,也变得暮⽓沉沉了。
宋神宗想,要改⾰现状,⼀定得找个得⼒的助⼿。
宋神宗即位前,⾝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前谈⼀些很好的见解。
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说的。
”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但是对王安⽯已经有了⼀个好印象。
现在他想找助⼿,⾃然想到了王安⽯,就下了⼀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调到京城来。
王安⽯是宋朝著名的⽂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
他年轻时候,⽂章写得⼗分出⾊,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岁中进⼠,就做了⼏任地⽅官。
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灾情严重,百姓⽣活⼗分困难。
王安⽯兴修⽔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
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的⼝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
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较好过⼀些。
王安⽯做了⼆⼗年地⽅官,名声越来越⼤。
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份万⾔书(约⼀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财政的主张。
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听到要改⾰就头疼,把王安⽯的奏章搁在⼀边。
王安⽯知道朝廷没有改⾰的决⼼,跟⼀些⼤⾂⼜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
(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