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民族学》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习惯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也有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
物质文化:生产工具和技术、衣食住行精神文化:节日、风俗习惯、历法和医学、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宗教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第一,生活文化——衣食住行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民族体育等第四,科技工艺文化第五,信仰和巫术文化第六,节日文化民族文化有三性:民俗性、凝聚性、稳定性、变异性第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基诺族长老制——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是村社长大制。
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为“卓巴”,次为“卓生”,前者为寨父,后者为寨母。
由特定的古老氏族最年长者充任。
他们是村社中最受尊敬的领导人,基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解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瑶老制——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功能。
瑶老制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瑶老是村寨的首领,由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一般由经验丰富、办事公道,由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
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
黎族合亩制——是海南岛1947年以前部分黎族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
“合亩”的黎语为“大伙做工”,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
景颇族山官制——山官是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现的世袭贵族,分为大、中、小三类,有自己的辖区,在边区内行驶独立树立权力。
辖区内的社会成员一般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等级界限严格,互不通婚。
山官必须出生于官种血统,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
凉山彝族家支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完全按照血缘关系并参照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及在生产中的地位,严格划分为五个等级:兹莫(土司、土舍和土目)、诺(黑彝)、曲诺(白彝)、阿加(由主人强制配婚而分居的奴隶)和呷西(单身奴隶)。
政教合一制度——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影响较广泛,西藏农奴制和新疆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社会中,都存在着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而西藏藏族政教合一制尤为典型。
民族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 请解释什么是民族学。
2. 举例说明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3. 什么是文化相对主义?请简要阐述。
4. 请谈谈多元文化主义对民族学的影响。
二、选择题
1. 民族学是研究哪些内容的学问?
A. 物质文化
B. 社会结构
C. 人类行为
D. 以上都是
2. 下列哪个属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A. 文化决定论
B. 文化相对论
C. 文化超越论
D. 文化普遍论
3. 以下哪个学派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有所贡献?
A. 结构功能主义
B. 解释人类学
C. 文化人类学
D. 自然人类学
三、论述题
请就“文化的多元性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包括文化
冲突、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影响。
四、综合题
请就“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学挑战与机遇”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全球
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化交流的便利性、民族认同的重塑等方面展
开论述。
以上为本次民族学考试的试题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认真作答。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大纲
民俗学部分
第一章概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方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民间科学知识
二、民间工艺技术
三、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民族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一、民族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民族学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迄今仅有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
该学科在欧美国家主要隶属于人类学(Anthropology),为其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在美国人类学界,大体上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相当。
我国的民族学始于20世纪初,现已被国家定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级学科。
我国的民族学主要以民族为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以国内少数民族的研究为重点,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更加成为我国各民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推动力量。
我校民族学专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一)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质和文化两大方面,民族文化研究因此也构成着民族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某一具体的民族文化研究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和技能。
(二)中国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是我国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亦是我国开展民族学研究的最具有利条件的地区之一。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全面掌握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某一具体的西北民族研究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和技能。
(三)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少数民族妇女是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群体,亦是有关妇女研究的一个特殊的课题。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有关女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某一具体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与技能。
(四)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研究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由于其人文和自然环境相对较为特殊,其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亦很独特。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乡土社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研究的某一具体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与技能。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族学概论》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目的在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各个民族起源、发展、变迁及消亡等规律,及其各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服务,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服务。
(三)教学内容:该门课程主要讲述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如民族的形成、民族与语言的关系、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民族的社会形态;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民族的文化;民族学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的应用。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五)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可结合情况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书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
(六)选用教材:无指定教材。
二、本文第一章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教学要点:民族、种族与族群概念。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內容:本章主要讲述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概念的区分;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民族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2)人类的起源。
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的异同。
第二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2)语言的产生。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2)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考核要点:识记:民族、种族、族群的概念。
理解:语言与民族的相互关系。
综合运用:分析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第二章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教学要点:民族学的源流与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任务。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民族学的源流;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民族学的源流(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西方民族学流派;苏维埃民族学派;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2020-2021中央民族大学005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030401民族学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考研大纲、考研经验分数线报录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各科初复试分数线该专业一共招收25人接受8人推免,招收统考13人,报录比大约1:6;北大社会学系也有社会学专业,北大招收人数比较少,共招收9人,包含3人推免,实际统考录取3人左右,两者分数也有差距,中央民族人类学317分,616民族学/人类学概论1文化人类学建设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3人类学通论庄孔昭山西教育出版社817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白振声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考研经验:1《民族学通论》、《人类学通论》是民族学、人类学考研的重要参考书籍。
我通读了两本通论一遍之后,粗略地看一下民大历年考研真题。
有些朋友反映看完两书一遍后,依然心中没底。
我是跨专业考生,当时我也是这样,我的解决办法是,看历年真题,看题之后,对往年的真题考点有了一定认识。
知道了考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在第二遍复习时,我将民族学通论、人类学通论可能考的考点都记在笔记本上,大约记了一本半笔记本。
这个过程很繁琐,也很重要。
好处是将来复习的时候可以完全放下书本,只复习、背诵自己的笔记,事半功倍。
2、人类学理论流派在解析每年的试卷中都有比较大的分值。
考生可以先看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对各个流派的特点有基本的了解。
(这本书目前很难找到出版物,只有复印版)。
时间仓促的考生,可以集中精力复习《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总结资料。
资料的好处是简明扼要,十分精当。
要对每个流派的产生时间、代表人物、代表性书籍、主要观点做到了然于胸。
3当时我背诵了两遍总结资料之后,在笔记本进行了默写,对缺漏之处用红笔订正。
当时发现对社会年刊学派、特纳和利奇不熟,于是着重进行了理解记忆。
在复习资料上,将特纳和利奇归在象征主义学派上,但其实特纳与利奇也是结构功能学派论者。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曦曦老师对2024年中央民族大学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方向考研进行解析。
主要有以下板块:专业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分数线、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专业简介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有关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01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2蒙古语言文学03维吾尔语言文学04哈萨克语言文学05朝鲜语言文学06藏语言文学07民族语文翻译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攻读博士学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企业。
二、专业目录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研究方向:01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招生年份:2023年所属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所属门类名称:文学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01]中国语言文学拟招生人数:9学习形式:全日制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31语言学概论与文学理论④830现代汉语、作文三、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31 科目名称:语言学概论与文学理论I. 考察目标本大纲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概论”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与文学概论均为上述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语言学考试内容涉及语言的本质、功能、演变和发展、接触、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文字、语用等,初步涉及语言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体系中的地位等。
文学理论考试内容涵盖文学理论性质与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等学科基础内容。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民族群体的历史、语言、宗教、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民族学的起源和发展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加速,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产生兴趣。
早期的民族学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考古、语言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来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民族学家除了关注传统领域如语言、宗教和社会结构外,还开始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如移民、种族关系和民族认同等。
二、民族学的理论框架民族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化相对论、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学等。
文化相对论强调不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和意义,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则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各个要素在整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符号学则关注人类对符号和象征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研究语言、仪式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来理解人类文化。
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有关特定民族群体的详细信息。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群体进行对比,来发现共性和差异。
历史研究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来了解特定民族群体的演变和变迁。
四、民族学的应用领域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民族学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关民族关系、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的建议。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民族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 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民族学考研考试科目
民族学考研考试科目是指在考研升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个科目,主要是以研究民族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这个科目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更侧重于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状态与文化发展研究的一门学科。
一、考试科目
民族学考研考试科目通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学科知识,如民族学论、民族学史、民族学方法论等;另一部分则是实践部分,在实践中需要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和生活状态,如少数民族习俗和文化、民族教育和语言、民族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二、考试形式
民族学考研考试形式通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笔试形式,另一种则是面试形式。
笔试形式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民族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面试形式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民族学实践部分的了解情况和实践经验。
三、备考建议
1、关注行业动态,了解目前的热点话题和政策变化,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考试内容。
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做好笔记和总结,以便复习和巩固。
3、适当参加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和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状况,以便更好地为实践部分做好准备。
4、注重素质拓展,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准备面试环节。
综合来看,民族学考研考试科目虽然难度较大,但只要注重学习和实践,积极备考并与行业理论和实践接轨,就能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成功升学进阶。
2019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616民族学/人类学概论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6 科目名称:民族学/人类学概论一、考查目标《民族学/人类学概论》是民族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涵盖了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脉络、主要理论学派、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系统了解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扩展作铺垫,并能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围绕此目的,本科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分值及考试时间本科目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以闭卷笔试答题的方式完成。
2.试卷主要内容试卷内容围绕研究培养目标,将考察以下内容:基本概念的解释、研究方法的掌握、学科发展简史的了解、对主要学术代表人物贡献的认知、对主要理论学派的梳理、对主要研究任务的思考,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解读或阐释,等等。
3.试卷题型结构试卷内容以三种题型表现,即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概念题一般为5~8 个,共40分;简答题一般为4~6 个,共60 分;论述题2~3个,共50 分。
三、考查范围第一部分:基本原理考查目标:了解学科的基本属性、掌握基本概念及内涵,并能够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等;了解“文化”概念,并掌握与其相关的内涵;了解民族与族群及其内涵;了解人类学/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科研究方法考查目标:了解学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视角,认识田野调查的特点及重要意义,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了解资料收集的一般方法,设计调研方案的基础能力。
第三部分:学科理论发展轨迹考查目标:掌握学科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理论学派的流变,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并能够对之进行评述比较。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内容2考查目标:掌握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分支学科及其主要研究范畴。
民族学复习资料民族学复习资料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民族学的定义和起源民族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人们对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民族的概念和分类民族是指一群共同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历史和传统的人们。
民族的形成通常与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和社会互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民族学中,人们常常使用语言、宗教、血缘关系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来对民族进行分类和研究。
3. 文化和社会结构文化是民族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民族的价值观、信仰体系、艺术、习俗和技术等方面。
文化是民族认同和社会组织的重要基础,它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和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后代。
社会结构是指民族内部的社会组织和关系,包括家庭、部落、社区和政治制度等。
社会结构对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影响。
4. 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世主义在民族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世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
文化普世主义则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认为有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和价值观可以超越文化差异。
5. 文化变迁和文化接触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它受到历史、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影响。
文化变迁可以通过文化创新、文化扩散和文化冲突等方式发生。
文化接触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它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落。
6. 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可以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形成。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导言一、民族学的学科定义民族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Ethnos(族体、民族)和Logos(科学)两字组成,英文称Ethnology。
顾名思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故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族体,以动态的观点研究其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习俗信仰等物质文化、社群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
民族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科学。
二、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民族学和人类学(Anthropology)关系密切。
广义而言,人类学是研究有关人类知识的学问,研究人类体质的称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称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当前也合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语言的称语言人类学,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分支学科。
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在欧洲大陆和前苏联,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面对人类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而在美国则称为文化人类学,然而不管是社会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它们研究的对象、范围、理论和方法,都基本上等同于民族学,彼此间也经常互相通用。
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是民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民族学同时产生的文化进化论,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摩尔根,根据大量的民族志资料,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进化的观点,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尽管后来因为自身的缺点和其他学派的抨击而沉寂一时,但后来新进化论派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可动摇。
继之而起的传播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等,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观点。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
1.文学常识
2.历史知识
3.科学知识
4.社会常识
二、具体内容
1. 文学常识
•文学史纲
•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和名著欣赏
•世界文学经典作品欣赏
•文学流派和文学名著及其作者
•文学名句
2. 历史知识
•中国古代历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世界史概况
•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3. 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基本概念
•物理学基本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领域知识
4. 社会常识
•中国地理知识
•世界地理知识
•政治常识
•经济常识
•人文地理知识
三、考试要求
1.要求考生对以上各方面的知识能够有所了解和掌握,重点考察综合分
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2.题型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注重考生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性。
四、备考建议
1.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多做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做到
知识点的贯穿和衔接。
2.多做练习题,提升解题能力。
可以针对不同形式的考题进行练习,提
高应试技巧。
3.多看相关资料和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4.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
五、总结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涵盖了文学、历史、科学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要点,对
考生进行全面考核。
备考时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民族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5)
学院名称(盖章):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4年9月18日
《民族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5)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二、考核评价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
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知识,对一些重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注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
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和比较,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揭示。
对既有知识进行有效迅速的归纳总结,提取知识要点,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判断和分析。
3.注重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能够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论断,在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基础上,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第二节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第三章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第二节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第一节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三节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第四节春秋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章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
第一节秦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第三节秦末农民起义
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第二节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八章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第一节东汉前期政治
第二节东汉社会经济
第三节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起义
第五节东汉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第一节三国鼎立
第二节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
第三节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四节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五节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魏晋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
第二节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
第四节唐末农民大起义
第五节唐代的文化和社会和生活
第六节唐代的中外关系
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
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第三节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第四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第七节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第八节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第九节南宋的灭亡
第十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一节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
第一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第二节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第五节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节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三节第三节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第四节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五节第五节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节第六节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進一步发展
第一节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第二节清代的政治
第三节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第四节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第五节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第六节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考试参考书目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版。
张岂之、张国刚主编:《中国历史》(古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