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 新条文应用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80 KB
- 文档页数:6
新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15年起施行经过将近4年的努力,《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简称“新标准”)已于2014年9月30日正式签发,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简称“03版标准”)自2004年3月1日施行以来,适应了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对指导全国公路工程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在公路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技术。
“新标准”在“03版标准”9章107个条文的基础上,调整为10章135个条文,主要在12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满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1.理念转变:公路功能决定技术等级的选用一直以来,在确定公路技术等级的诸多考虑因素中,由于交通量是唯一可以明确量化的指标,各地往往都以交通量作为技术等级选用的决定性要素,造成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功能与需要脱节。
“新标准”打破了传统观念,明确公路功能作为确定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的主要依据。
要求在公路建设时,首先要根据项目的地区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分析拟建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路功能及类别;然后以功能为主,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选用技术等级;再以技术等级为主,结合地形条件选用设计速度,并由设计速度控制路线平纵设计;最后,根据公路功能、等级、设计速度,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通行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车道数、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各类构造物的技术指标或参数、各类设施的配置水平等。
这项调整将对路网结构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2.显著提升:调整设计车辆和车辆折算系数大型化是载重车辆发展的方向之一,依据《公路设计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标准”细化了设计车辆类型,增加了设计车辆总体尺寸。
在“03版标准”的基础上,新增大型客车、铰接客车两种车型,车辆类型由三类调增至五类;最大总长铰接列车为米,较“03版标准”增长米,最大总宽由米增至米。
明年元旦起施行新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经过将近4年的努力,《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简称“新标准”)已于2014年9月30日正式签发,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03)及其英文版和法文版同时废止。
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简称“03版标准”)自2004年3月1日施行以来,适应了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对指导全国公路工程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在公路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技术。
“新标准”在“03版标准”9章107个条文的基础上,调整为10章135个条文,主要在12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满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1.理念转变:公路功能决定技术等级的选用一直以来,在确定公路技术等级的诸多考虑因素中,由于交通量是唯一可以明确量化的指标,各地往往都以交通量作为技术等级选用的决定性要素,造成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功能与需要脱节。
“新标准”打破了传统观念,明确公路功能作为确定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的主要依据。
要求在公路建设时,首先要根据项目的地区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分析拟建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路功能及类别;然后以功能为主,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选用技术等级;再以技术等级为主,结合地形条件选用设计速度,并由设计速度控制路线平纵设计;最后,根据公路功能、等级、设计速度,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通行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车道数、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各类构造物的技术指标或参数、各类设施的配置水平等。
这项调整将对路网结构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2.显著提升:调整设计车辆和车辆折算系数大型化是载重车辆发展的方向之一,依据《公路设计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标准”细化了设计车辆类型,增加了设计车辆总体尺寸。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条文说明JTGTB1. 前言随着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公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公路交通运输质量,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T 0076-2018),对公路项目的安全性做了明确的评估要求和条款规定。
本文对其条文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供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规范工作。
2. 总则2.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公路建设、改建、扩建、维护等各个形式的项目安全评价。
2.2 评价目的本指南的评价目的是推进公路建设、改建、扩建、维护等各个项目的安全性水平,规范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2.3 评价原则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应遵循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实用的原则。
3. 术语和定义本指南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见《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技术导则》(JTGT D70-2004)。
4. 评价内容和方法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包括交通流环境、道路工程、桥梁隧道、交通信控设备、环境、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评价方法应符合《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技术导则》以及《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评价技术导则》(JTJ 728-2018)的规定。
5. 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标按照综合评价和细节评价的原则进行划分,并按照评价等级进行分类。
6. 评价报告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报告应当包括项目概况、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建议、应对措施等内容,并提供可行性研究的综合、可衡量、可行的措施。
7. 评价管理审批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评价管理职责和能力,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核、审查报告,对于不符合安全性评价要求的报告,应当提出改进意见,并责令其合理、及时完善。
8. 附则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产生的评价报告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开获取。
结语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是保障公路交通安全的一项必要措施,本指南的发布将有力促进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公众对公路交通运输的满意度。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 T G B新条文应用要点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 T G B01-2014新条文应用要点新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已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设计人员全面把握新标准及其变化,技术质量部组织召开了新标准应用研讨会,现将2014版标准中新条文应用要点总结如下:1、公路建设中对环境保护新增“保护优先”原则。
2、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建设项目应做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评价。
3、为节约工程建设资源,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公路废旧材料(1.0.6;5.0.1)。
4、明确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可采用分幅分期修建。
5、公路改扩建的时机应根据实际服务水平论证确定;沙漠、戈壁、草原等小交通量地区的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路段利用现有二级公路改建为一幅时,其设计洪水频率可维持原标准不变,设计速度不宜大于80Km/h67、二级及以上干线公路应在设计时进行交通安全评价8、公路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加大,相应圆曲线加宽值等应进行调整。
9、公路限制速度作为公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设计速度、运行速度及路侧干扰与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
10、中央分隔带宽度;为满足大型货车临时停靠要求,硬路肩宽度有所变化;取消对路基总宽度的指标规定只规定公路路基断面中各部分宽度,以便因地制宜选用横断面布置形式和宽度。
11、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结合交通安全评价论证设置避险车道。
12、为加强安全性,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等各类出、入口应满足识别视距13最小坡长限制及关于长、陡纵坡中间设置缓和坡段的规定;要求对于连续长、陡纵坡路段应进行安全性评价。
14、明确提出应进行路基表土综合利用方案设计,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对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以充分利用资源。
15)。
16、城市周边地区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7、对特重与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条件,提高了路基下路床和路堤部分等位置18、重载交通条件下可灵活选择路面设计轴载标准,采用分向、分道方式19、路面结构型式选用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后合理确定,取消根据公路等级选用路面面层的规定。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标准1总则1.0.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
新建公路,必须按本标准执行。
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标准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对于改线路段,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1.0.2公路分级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用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100000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车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
1.0.3公路等级的选用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
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各级公路远景设计年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20年;二级公路为15年;三级公路为10年;四级公路一般为10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对于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已有公路,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按照公路网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提高通行能力及使用质量,以达到相关等级公路标准的规定。
经过将近4年的努力,《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简称“新标准”)已于2014年9月30日正式签发,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03)及其英文版和法文版同时废止。
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简称“03版标准”)自2004年3月1日施行以来,适应了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对指导全国公路工程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在公路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技术。
“新标准”在“03版标准”9章107个条文的基础上,调整为10章135个条文,主要在12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满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1、理念转变:公路功能决定技术等级的选用一直以来,在确定公路技术等级的诸多考虑因素中,由于交通量是唯一可以明确量化的指标,各地往往都以交通量作为技术等级选用的决定性要素,造成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功能与需要脱节。
“新标准”打破了传统观念,明确公路功能作为确定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的主要依据。
要求在公路建设时,首先要根据项目的地区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分析拟建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路功能及类别;然后以功能为主,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选用技术等级;再以技术等级为主,结合地形条件选用设计速度,并由设计速度控制路线平纵设计;最后,根据公路功能、等级、设计速度,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通行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车道数、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各类构造物的技术指标或参数、各类设施的配置水平等。
这项调整将对路网结构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2、显著提升:调整设计车辆和车辆折算系数大型化是载重车辆发展的方向之一,依据《公路设计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标准”细化了设计车辆类型,增加了设计车辆总体尺寸。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技术标准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关系到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必须严谨科学,全面合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首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交通需求等因素。
在制定技术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特殊情况,确保技术标准的实施能够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公路工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其次,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应当注重科学性和先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因此,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标准内容,确保公路工程建设能够采用最新的、最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另外,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执行和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了再好的技术标准,如果不能得到严格执行和有效监督,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加强对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技术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还应当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制定技术标准时,需要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同时,还需要尽量减少冗余和重复内容,简化标准的表达,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使技术标准更加规范和便于实施。
总之,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公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只有严格依照科学、严谨、规范的技术标准进行建设,才能够保障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新条文应用要点新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已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设计人员全面把握新标准及其变化,技术质量部组织召开了新标准应用研讨会,现将2014版标准中新条文应用要点总结如下:
1、公路建设中对环境保护新增“保护优先”原则()。
2、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建设项目应做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评价()。
3、为节约工程建设资源,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公路废旧材料(;)。
4、明确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可采用分幅分期修建()。
5、公路改扩建的时机应根据实际服务水平论证确定;沙漠、戈壁、草原等小交通量地区的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路段利用现有二级公路改建为一幅时,其设计洪水频率可维持原标准不变,设计速度不宜大于80Km/h ()。
6、在非机动车、行人密集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7、二级及以上干线公路应在设计时进行交通安全评价()。
8、公路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加大(),相应圆曲线加宽值等应进行调整。
9、公路限制速度作为公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设计速度、运行速度及路侧干扰与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
10、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公路项目中央分隔带功能定位和项目区域建设条件确定,不再指定推荐值();为满足大型货车临时停靠要求,硬路肩宽度有所变化();取消对路基总宽度的指标规定(),只规定公路路基断面中各部分宽度,以便因地制宜选用横断面布置形式和宽度。
11、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结合交通安全评价论证设置避险车道()。
12、为加强安全性,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等各类出、入口应满足识别视距要求(),设计中需进行视距验算。
13、取消原标准中最小坡长限制及关于长、陡纵坡中间设置缓和坡段的规定(新标准);要求对于连续长、陡纵坡路段应进行安全性评价()。
14、明确提出应进行路基表土综合利用方案设计(),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对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进行论证(),以充分利用资源。
15、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加强路基、路面拼接设计()。
16、城市周边地区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结合城市防洪标准,考虑救灾通道、排洪、泄洪需求综合确定()。
17、对特重与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条件,提高了路基下路床和路堤部分等位置的路基压实度标准(),以适应重载交通不断发展的变化趋势。
18、重载交通条件下可灵活选择路面设计轴载标准,采用分向、分道方式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19、路面结构型式选用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后合理确定,取消根据公路等级选用路面面层的规定()。
20、随着材料、施工、管理技术的提高,为减小路面结构性频繁维修,对路面结构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达到的设计使用年限提出明确要求()。
21、路基填料采用尾矿、矿渣等材料时,应做环保评价()。
22、按照“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增加关于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应进行防水设计要求()。
23、高速公路路面不应分期修建,位于软土、高填方等工后沉降较大的局部路段,面层可一次设计、分期实施()。
24、与公路分期修建相对应,先期建设桥梁设计时应考虑后期拼接加宽的受力与变形协调问题,优先选择便于后期拼接加宽的上、下部结构形式()。
25、为落实“全寿命设计”理念、保证桥梁设计使用年限内可靠服役,要求桥涵应设置维修养护通道,特大桥、大桥应设置必要的养护设施()。
26、从考虑结构重要性及洪水危害程度出发,明确多孔中小跨径(单孔跨径小于40米)的特大桥可采用大桥的设计洪水频率()。
27、二、三级公路的码头引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四级公路不应小于10m,较0 3标准均有所提高()。
28、为满足公路改扩建需要,相应增加桥涵改扩建规定()。
29、明确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部件的设计使用年限()。
30、二级、四级公路的汽车荷载等级有所提高,重载交通比重较大公路宜采用相适应汽车荷载模式进行整体和局部验算()。
31、汽车车道集中荷载标准值由180KN提高到270KN(),对于5米至50米桥梁,跨径越小影响越大,应进行复核验算。
32、汽车荷载横向车道布载系数中增加单车道提高系数()。
33、为保证隧道建设与运营安全,增加隧道耐久、节能、路面抗滑性能规定()。
3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设计速度100km/h的隧道左侧侧向宽度调整为(),提高行车安全性,并有利于与洞外路基衔接。
35、根据紧急停车带对不同车道数隧道的重要性以及建设难度,有针对性的提出停车带具体设置要求()。
36、新增水下隧道平面线形等规定()。
37、新增对隧道群路段整体设计的要求,以降低驾驶员视觉明暗转换的不适感,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38、为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二级公路长隧道可根据需要设置监控设施,同时,二、三级公路长隧道应根据需要设置紧急呼叫、火灾报警、消防设施与通道等()。
39、对隧道设置照明的起始长度进行了调整,强调洞口段照明亮度的顺适过渡,不设照明的隧道应加强设置视线诱导设施,尽量避免隧道洞口交通事故的发生()。
40、为保证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对隧道改扩建作出原则性规定()。
41、对隧道设计使用年限提出明确要求(),以满足结构长期稳定与正常运营需要。
42、为保证平面交叉范围内交通秩序和通行效率,同时节约占地,提出平面交叉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度应大于45度,同一位置平面交叉岔数不宜多于5条();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与公路斜交角度不应小于30度(),相对于老标准有所放宽。
43、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要求三级及三级以上公路的平面交叉均进行渠化设计(),各级公路平交范围内应进行通视三角区停车视距检验()。
44、对于互通立交间距小于一般最小间距(4Km)处应进行交通工程设施专项设计,以消除分合流交织产生的行车安全问题()。
45、对铁路与公路平行相邻时用地间距要求有所提高(),应结合铁路设计规范综合考虑。
46、从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角度出发,需增设必要的动物通道和放牧便道()。
47、对不同安全设施的适用范围及设置条件进行了补充规定(、),取消交通安全设施在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中的等级划分。
48、增加交通监控设施划分等级(),提高可操作性。
49、取消通讯管道数量规定,宜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并保证省际连通()。
技术质量部
201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