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总结类)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展现了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和变革。
他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梁启超的描述,我了解到李鸿章是一个既有政治智慧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我了解到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而李鸿章作为政治家,努力推动改革,希望能够挽救国家的危局。
这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的描述,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完《李鸿章传》这本书,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
在书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近距离观察了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挣扎。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的帝国在风雨中飘摇。
而李鸿章,就像是被时代浪潮推到风口浪尖的掌舵人,他试图在这狂风巨浪中为国家找到一条出路。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领导的洋务运动。
当时的中国,技术落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力倡导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工厂、修建铁路、开办煤矿。
他的想法是好的,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让中国强大起来。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些工厂里忙碌的身影,眉头紧锁,对着图纸和工匠们指指点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咱们可得把这洋人的技术学到手,不能让国家一直落后挨打啊!” 然而,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
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有顽固派的阻挠,有体制的弊端,也有资金和技术的不足。
但李鸿章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再说说李鸿章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
每当想到这儿,我心里就堵得慌。
他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在谈判桌上,他面对着列强的威逼利诱,或许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我能想象到他坐在那里,对面是一群趾高气昂的外国人,他们用轻蔑的眼神看着李鸿章,提出一个又一个苛刻的条件。
李鸿章的手可能在微微颤抖,他知道自己签下的每一个字,都将成为历史的耻辱柱。
但他又能怎样呢?国家贫弱,无力抵抗,他只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争取一些微小的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李鸿章的用人之道。
他手下有一批能人志士,如张之洞、刘铭传等。
他善于发现人才,并能给予他们一定的施展空间。
但有时候,他也会因为派系之争或者个人的喜好而用人不当。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用人也是一门大学问啊,如果用不好人,事情可能就会办砸。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1“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那份让他背上许多骂名的条约,而我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确是千古难出的一个奇才,他在写李鸿章的时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李鸿章的欣赏之情是在许多书里所看不到的,我并无法很好的阅读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现代人白话文的版本中也能够看出端倪了,他对李鸿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之所遗憾的。
晚清重臣,用这个来形容李鸿章的确是不过分的。
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之际曾在北京的曾国藩住所里进行补习教导,在之后的`长时间里,他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可以说李鸿章的才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曾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广为世所传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拥有的豪迈才情。
奈何后世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国的,所以这些才情以及在军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遗忘或被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覆盖了。
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这在围剿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初露锋芒,却已经显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当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围剿义和团运动和与曾国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军和常胜军,他的品德和气量也能在那时显示出来,梁启超是这么评价那时的他的“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要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这样的话事实上还是牵强的,与其用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来抹去他所有的功绩,倒也不如像梁启超先生一样以一种正视的观点去看待他,那么他最无法抹去的功绩便是对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一些贡献,尽管最后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李鸿章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辉煌的四十年。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著的一部传记作品,通过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具有政治智慧和谋略的人物形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他在政治上具有极高的智慧和谋略,善于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为清朝政府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如湖北巡抚、直隶总督、京师大臣等,其政绩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他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曾经与外国使节进行过多次的洽谈,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家庭出身,到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官员,再到最后被贬为外省,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谋略让人敬佩,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
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是复杂多变的,有人称他为“中国的贝多芬”,也有人称他为“卖国贼”,这种争议性的评价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多样化。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历史教训。
同时,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
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
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舞文弄墨,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林觉民。
这部传记详细地叙述了李鸿章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家庭生活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读书方面非常用功,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通过自学学习了很多西方知识。
这些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成长经历也让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贫困与落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理想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其次,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的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清朝政府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积极主张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同时也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希望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他也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阻力,最终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政治理想和努力。
另外,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的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在政治事业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家庭,对妻子和子女都非常疼爱。
他的家庭生活也让我对他这位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为人处事和治国理念。
最后,通过这部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经历,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变革。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李鸿章传》读后感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 读后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读书心得体会3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李鸿章传篇1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
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
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
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
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可惜他学习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中国带向富强。
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心得体会1000字(通用23篇)《李鸿章传》读后1000字篇1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
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
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
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什么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依旧不放弃?明知道会如此凄凉仍不低头?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无法回头,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
颜文忠知道李希烈不会放过自己,却没有回头;于谦知道自己拥立景泰之后会遭遇清算,却至死不渝;张文忠想到过自己死后万历的冷酷,却依旧变法;林文忠临走之前考虑过销烟之后君王的无情,却正气向前。
是的,这是背后的信仰与理念告诉他们,催使他们,却不曾想这竟可使他们如此执着。
想知道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强大,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主人公。
两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过交集,但他们都在一条路上失败了,黯然离场,因此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
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世界观,更为完整的史学体系,成就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
但纵然有梁公妙笔,此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着笔李鸿章,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
梁公说他是“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确如其言,作为一生在中华传统熏陶下成长的人,往往于旧时代难以完全破格,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却源于自身的束缚,显得不彻底。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李鸿章传》读书篇1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李鸿章传读后感【1】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俗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愿意闭嘴的,还是嗲嗲不休。
任公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在那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年代,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局下,他有着国人没有之清醒,也有着众人不解的无奈。
他知道当时为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廷饷力人才实有未逮,又多拘于成法,牵于众议,虽欲振奋而未由。
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知道如此又能怎样?李曾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
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
”李默然。
人皆说李中堂位高权重,可实际上他从没有达到像王安石、张居正那样权臣的高度,充其量只是个重臣而已,权臣都在军机处中,权力都在老佛爷那里,那里不会有弄权汉臣的政治舞台,这一点上我是相信老佛爷的实力的。
甲午海战,连日本人都说是李中堂一人与一国之战争,老佛爷要过寿,各地大员不闻不问,仿佛北洋之事只与李中堂一人有关,在这样的朝廷之下,若是我,恐怕早负气离职了,但李仍忍辱负重。
任公说李不学无术,说李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要李中堂通晓欧美之民主,但在那个群臣掣肘的朝廷里,开展一个纯技术的洋务运动都是磕磕绊绊,要谈体制改革如何可能。
即使是十几年之后任公后来担任北洋政府的各种总长,任公也只能空谈抱负,于实处无计可施了。
难怪乎李中堂说:局外之訾议,不悉局中之艰难。
即使是百年后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是步履维艰,又能怎样,知易行难而已。
其实李也有开放的一面,维新变法之时,李送几千两白银资助强学会。
庚子之变时,其亦与革命党有共和之议。
读李鸿章传有感导读:本文是关于读李鸿章传有感,希望能帮助到您!读李鸿章传有感(一)高二(4)班唐柔嘉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
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
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
”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
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
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
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
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
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读李鸿章传有感(二)是功,是过?2016学年高一15班执信中学姜杰阅读这本书前,我本人对李鸿章的了解还仅限于历史书上只言片语的介绍:李鸿章,晚清重臣,领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外交家李鸿章生平和事业的传记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政治手腕的人物。
他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熟练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的胜利。
他以其精明的谈判技巧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成为了晚清政治的重要人物。
读《李鸿章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智慧和智商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李鸿章体现了坚持中外并举的开放思想。
他一直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他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开放和学习是国家和个人进步的关键,只有放开心胸,积极学习那些优秀的东西,才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三,李鸿章的一生堪称典范的忍耐和坚持。
他在政治和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从未放弃。
无论是在政治生涯的起伏还是在家庭生活中的遭遇,李鸿章都以坚韧和果敢的态度面对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切困难。
他的坚持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它是成功的关键。
第四,李鸿章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他为人正直,不受贿赂,并且以公正和事实为依据处理政治事务。
他注重个人修养和家风教育,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以示人。
他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通过读《李鸿章传》,我深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于人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五,李鸿章是一位历史伟人。
他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奋斗。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被他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是靠着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品。
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追踪,读者可以了解其在晚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充满曲折的政治斗争。
他聪明、机智,善于权谋,因此在政治舞台上屡立战功。
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他以一己之力稳定了国内局势,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他悬崖勒马、市场化改革的思路让中国经济逐步增长,国家实力相应得到提升。
他在外交上的一系列成就,尤其是促成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为国家争取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益,及时的结束了战争,为中国保存了实力,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让我对李鸿章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然而,与此同时,李鸿章的一些行为也令人费解。
他的个人私欲和权力欲使他经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滥用职权,甚至与英、日等列强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读到这些情节时,我不由得为他的短视和私心感到失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一个政治家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权力和权势的追求,更大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应该盲目地妥协,让出太多利益给外人。
在处理内政问题时,必须坚持公正的原则,保护人民的利益。
同时,政治家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做到守正出奇,以谋长远利益,不能被个人私欲所制约。
此外,李鸿章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改革政治制度,推动产业发展等措施,使得中国逐渐迈向现代化。
他的改革思路很有启发性,即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他总结了中国在长期封闭状态下的短板,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这对于我们现在进行改革开放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他在政治斗争的过程中有一些遗憾和缺陷,但他为国家奉献了一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一生的经历和成就,以及他在清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复杂性,也对他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最终成为了一位权倾一时的大臣。
他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手腕,曾多次化解国家危机,保全了清朝政权。
他还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之后,我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具有丰富人生经历和情感的人。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手腕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中也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一面。
他对家人的爱和关怀,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让我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
同时,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和曲折。
李鸿章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他也在这些事件和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生涯,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种种曲折和变化,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李鸿章本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和曲折。
实用总结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读完之后颇有所感。
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李鸿章的一生最为后人所憎恨的是他当政期间,先后签署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作为大清外交第一人,李鸿章由此身败名裂,留下骂名。
然而,把全部的责任都归咎于李鸿章是有失公允的。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当时人们的愚昧麻木,他是想救国的,但是那个黑暗的社会不允许他这样做。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写道:“李鸿章是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尽管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尽管李鸿章在军事,改革运动中是杰出的带领者,然而他不懂得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国家的严峻形势,再者在改革前进的摸索中无人指引,也只能让他停滞不前,却又无能为力。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国藩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梁启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他是一介书生,但是戎马生涯改变了他的初衷,做不成学问却成为了“忠臣”,举起屠刀的时候没有眨过眼睛然后时候也扪心自问,那双满沾鲜血的双手让人心惊胆战。
想想为什么“粤匪”会反朝廷,为什么朝廷军队会不堪一击?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令人深思!国之痛,民之哀,他深知自己没有能力能扭转这一切,所以只能在自己权职范围内的一些事情,让老百姓有饭吃,让朝廷放心东南这一块。
最令人担心的是夷技这一块,外国军械优越,若起祸端,吃亏的肯定是中国,后来他就想尽快新办洋务,他写下了《致总理衙门书》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来朝廷同意了,他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
他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建立北洋舰队。
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然而他所提倡的自强求富,他所建立的北洋水师却渐渐的被列强的枪炮和昏庸的王朝所粉碎。
李鸿章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在鼎盛时期“坐镇北洋,遥执朝廷”。
他推动了中国将现代化的进程,为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是就因为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众多人所误解,留下骂名,实属不公啊!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