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精品文档)_共10页

  • 格式:pdf
  • 大小:600.66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2013级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A)

一、论述题(共四题,每题25分,共100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言简意赅。提倡创新,有个人见解)

1.结合你所学或熟知的学科专业,尝试用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分析一门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的课程属性(25分)

课程本质研究的方法论

(一)课程立场

课程的立场不是对象立场,首先是主体立场;课程立场不是共识性立场,而是个性化立场;课程立场不是一种事实性立场,而是一种价值性立场;课程立场不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立场,而是生命立场

1.生命立场和主体自由

时刻从学生生长、生成、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课程,把历史课程看做意义系统,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读史可以明智。。。这些问题都必然会促进学生生长、生成、发展,这无疑体现了生命立场和主体自由2过程立场(生成立场或生成性思维)

(1)过程立场是一种发展立场,是一种创造立场,是一种对话、互动、交往的立场,是一种生成立场. 它从过程中追求结果,而不是从结果中评价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地、先验地看待学生,而是以发展眼光看学生的成长。在历史课堂上师生通过交流

(2)过程立场是一个多元立场。

“多元”意味着多种可能或多种解释,意味着多元思维方式,多元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的发展路径是多样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观念的建立也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文本影响学生时,应秉持一种多元意义的教育过程观,鼓励师生在自身的生活经历、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对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而不是执迷不悟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和确定性结论,允许“多元”的声音存在。

3)过程思维是要揭示过程中的复杂动态的关系和动态平衡的状态。

——揭示教育过程的关联性。(1)与自身的联系。(2)与社会和文化的联系。(3)与自然的联系。

——揭示教育过程的转化与生成。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品德转化的过程、教育文化化的过程。

3意义立场或价值关怀---不是事实立场

(1)由“课程是什么”的本体论追问向“课程应该是什么”的实践论追问。

(2)超越课程开发的技术,结合课程的内在价值来理解

(3)菲尼克斯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都应该成为意义的领域。

第一,意义的预设。我们要把每一教育的意义揭示出来。

第二,价值和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就是要揭示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实现的阶段。

第三,意义的结果/意义的评价。

(二)课程思维

1.价值思维(主体思维)读价值哲学李德顺的《价值论》

2.结构思维。(结构主义哲学)

3.过程思维(怀特海:过程哲学。

4.生成性思维(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郭元祥:教育的过程属性与过程价值)

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方面界定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理解:从作为“事实”走向作为“关系”·所谓“事实”是可以直接接受的、具体的材料或事件,事实存在具有表层性、具体性,是生动的;价值存在是理解性,是分析性的,只有去把握关系,才能把握价值。价值是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所以,价值存在是一种主体存在或关系存在。

·事实只需要描述就可以把握。价值存在是需要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上才能动态实现的,事实存在只需要通过展示才能接受,价值需要理解、讨论、分析、过程才能实现。

·事实是与客体有关,是对事物当下、过去的事物描述,价值存在是与主体有关,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

·价值需要判断、选择,需要主体的参与,事实是客观的反应;事实不需要主体参与,它是一种客观的反应;

“作为事实的课程”的课程理解代表观点:

①课程即知识

②课程即学科

③课程即教材

局限性:

①把课程看成静态的、必须接受的材料;

②脱离生动的、多样的教育过程来理解课程,把教师和学生排除在课程之外,将课程资源、价值狭窄化。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学生在人类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建议大家有时间,围绕经验的问题去做做研究。有时候,思维是需要表现、表象的。

③“作为事实的课程”消解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创造性的活动和价值,消解了教师和学生关于课程问题的权利,不仅把学生看成是问题的接受者,也把教材看作是课程的接收者。所以,把课程理解为事实存在,是非常危险的。

“作为价值的课程”的课程理解

①人是课程的出发点,它不把儿童放在之外,而是放在之中的课程。包括教师、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他不把儿童放在课程之外,是人在其中的课程。没有人,没有主体,不可能有价值。

②作为实践的课程,更多的强调动态地分析,去理解知识,从而达成知识、经验、学生之间新的平衡体。

③作为关系的课程,更强调实现知识的内在价值或表现性的个性化的意义。

2.课堂中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25分)

课堂中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价值影响的方面来看,不同的师生关系将会生成不同类型的价值品质:

强迫——服从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屈从卑微、唯唯诺诺的价值品质;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使学生生成宽容理解、团结合作、主动参与的价值品质。2.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纪律

埃米尔•涂尔干认为,“纪律不仅仅是一个为了教室里表面的平静而设计的工具,它是作为一个小社会的教室里的美德。”

当学生及时上交作业的时候,他们懂得了自律的价值;

当他们准时到教室上课的时候,就懂得了守时的价值;

当他们在回答问题前先举手时,他们懂得了礼貌的价值;

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得到同学帮助的时候,他们了解了互助的价值。

3.营造适宜的课堂物理环境

(1)座位

座位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往,进行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就实际状况来看,中小学一般的课堂座位编排方式主要有秧田式排列法、圆形排列法、会议室排列法、马蹄型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等

(2)教室布置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例如,教室里的植物,不是应付检查美观一下而已,它们更多的被赋予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理念;

又如,教室后面的图书角,巍然屹立的书架、摆放整齐的书籍,向孩子传达了“追求知识、热爱阅读”的价值观念;

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警句名言,则暗含着“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的价值观念。

教师要对那些不破坏正常教学秩序和课堂平衡的冲突、分歧应有正确的认识,把它们看成学生内化课堂文化,形成价值观念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积极因素

4.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

(1)从教学目标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发展取向的目标定位

(2)从教学内容看,深度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

(3)从教学方式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对话中心的教学。

(4)从教学结果看,深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

国内价值观教育的经验

1.说服教育法

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影响其思想意识,培养其价值观。

2.榜样示范法

运用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价值观教育方法。

3.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使学生在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价值观标准,通过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4.陶冶教育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