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特色构造----鞭毛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5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由外向内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1)细胞壁是紧贴细胞膜外的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形态、保护细菌、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决定细菌的免疫原性等功能。
G+菌细胞壁由粘肽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
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肽、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等多种成分组成。
(2)细胞膜具有物质交换、生物合成、呼吸、形成中介体等作用。
(3)细胞质为原生质,无色透明胶状物。
其内含有质粒、核糖体及胞浆颗粒等有形成分。
(4)核质由双股DNA链高度盘绕形成,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细菌仅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不存在核的形态,故称核质。
2.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并非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称为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l)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由细菌分泌的粘液性物质。
它具有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是细菌毒力的构成物质。
(2)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胞质内伸出到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有鞭毛的细菌又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
(3)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比鞭毛细、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数量多,可达数百根,与细菌粘附有关,是细菌致病因素之一;后者比前者稍长而粗,数量少(1~4根),为中空管状物,可传递遗传物质。
(4)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发生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细菌的特殊结构的功能:1荚膜:功能:抗吞噬作用和黏附作用。
2鞭毛:功能,在液体环境中能自由游动,细菌的游动有化学趋向,常向营养物质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
3,菌毛:与细菌的运动无关,菌毛的蛋白具有抗原性,不同的菌毛就会引起不同类型的红细胞凝集,称为血凝。
4,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成熟的芽孢具有多层膜结构,功能:芽孢对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不直接引起疾病,病毒的基本结构: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病毒核心:是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其成分主要由一种类型核酸组成,即DNA或RNA。
病毒核心的功能:病毒复制、决定病毒的特性、具有感染性。
病毒衣壳的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病毒包膜:包膜表面突起称为刺突,赋予病毒一些特殊功能。
如流感病毒包膜上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刺突。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抑癌作用、抗衰老作用慢性病毒感染:如,乙肝、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潜伏性病毒感染: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慢发病毒感染:如,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AIDS,麻疹缺陷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脑炎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染色阳性。
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
脂溶性,培养基不着色。
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标志。
链球菌属: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A族链球菌致病性:1M蛋白:推断M蛋白是风湿热的重要致病因子。
2致热外毒素,亦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猩红热的主要致病因素。
3透明质酸酶,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又称扩散因子。
肺炎链球菌:1荚膜,是肺炎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素。
淋病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
预防新生儿淋球菌结膜炎,可使用0.1%利福平或杆菌肽等眼药水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埃希菌属:格兰阴性菌属。
多数菌属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致病物质:黏附素和外毒素。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为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通称痢疾杆菌。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习题一、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短,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ic acid,PHB ):某些细菌形成的内含物,由许多羟基丁酸分子聚合而成,具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3.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或换转菌素,是无机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具有贮藏磷元素和能量的功能。
在白喉棒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中易见到异染粒。
4.羧酶体(carboxys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内含1,5一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5.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抗热、化学药物、辐射等)极强的休眠体。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一个较新的学说。
它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导致皮层的充分膨胀,而作为芽孢的生命部分—芽孢核心的细胞质却发生高度失水,并由此变得高度耐热了。
7.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少数芽孢杆菌,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个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
它的干重可达芽孢囊的约30%,由18种氨基酸组成,大小约0.6*2.0μm。
伴胞晶体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因此可以用做生物农药。
8.荚膜: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荚膜有数种:①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
②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
③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粘液层。
④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
细菌都有鞭毛吗细菌不是都有鞭毛的,鞭毛是属于细胞的特殊结构,有的细菌有,有的细菌没有。
细菌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的。
细菌的特殊结构还有菌毛、芽孢和荚膜,只有一部分细菌有鞭毛。
原生质神经伸出细胞外形成的鞭状物,一条或多条,有运动、摄食等作用。
鞭毛虫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精子等都有鞭毛。
是常见的细菌细胞器之一。
在某些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则1-2根,多则可达数百根。
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作用是负责细菌的运动。
从一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表面伸出的、能运动的突起。
鞭毛较长,数目少;纤毛与鞭毛有相同的结构,但较短,数目多。
细菌的鞭毛则有完全不同的结构。
鞭毛一般长约150微米,纤毛5~10微米,两者直径相近,为0.01~0.03微米。
大多数动物和植物的精子都有鞭毛。
精子及许多原生动物都以鞭毛或纤毛为运动器。
具有鞭毛的细菌大多是弧菌、杆菌和个别球菌。
细胞表面的细长鞭状原生质突起,其功能为运动、摄食等,某些细菌菌体的一端、两端或周围也有鞭毛。
主要类型有尾鞭型、茸鞭型等。
尾鞭型:鞭毛的一种类型。
在电镜下观察,鞭毛表面无茸毛(或鞭茸)。
常见于绿藻门、轮藻门游动孢子或精子的鞭毛,高等植物中的苔藓和蕨类的精子均为尾鞭型的鞭毛。
还有一些藻类和低等真菌的游动细胞具1条尾鞭型的鞭毛和1条茸鞭型鞭毛。
茸鞭型:鞭毛的一种类型。
在电镜下观察,鞭毛表面具许多羽状排列的茸毛(或鞭茸)。
常见于裸藻、隐藻门的种类。
在甲藻、褐藻以及一些低等真菌中,常见在同1个游动细胞上具1条茸鞭型鞭毛,另1条为尾鞭型鞭毛。
细菌特殊结构的作用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这些结构在细菌的生命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的毒力因素之一。
荚膜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此外,荚膜还参与生物膜的形成,并具有粘附作用。
2.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鞭毛抗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3. 菌毛:可根据功能分成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前者起黏附作用,是细菌的致病因素之一。
后者可传递遗传物质。
4. 芽胞:具有耐热等抵抗力强的特点,因此常被临床上作为杀灭芽胞为灭菌的标准。
芽胞发芽后形成繁殖体,具有致病性,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细菌的书籍或者咨询微生物学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真核类,原核类,非细胞类,原核生物类。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间体:是从后膜向内伸入的细胞质中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常同核质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蛋白质附属物。
其数目为一至数条,具有运输功能。
性菌毛:一种特殊菌毛,比菌毛稍长,数量与菌毛少,每个细胞有1—4根,作用是在不同性别细菌中传递DNA片段。
G-常见。
菌落: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单个细胞或多个同样细胞局限在一处大量繁殖,集聚形成的团块,称为菌落。
基因菌丝:紧贴培养基表面并向培养基内生长的菌丝,有的可长生色素,作用:吸收营养,排泄代谢废物气生菌丝:营养菌丝体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为气生菌丝。
菌丝的形态较多,波曲,螺旋,轮生等孢子丝: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为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和孢丝孢子:气生菌丝成熟分化出的孢子丝,横割分裂形成菌苔:将一纯和细胞密集接到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连在一起,构成了菌苔菌丝:除酵母菌外,是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由细胞壁包被的一种管状菌丝,大都是无色透明菌丝体:分枝菌丝相互交错有隔菌丝:菌丝中有横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无隔菌丝:整个菌丝就是一个单细胞,无横隔膜,菌内很多核假菌丝: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产生的芽体与母细胞不分离形成的特殊形态出芽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
在母细胞壁上出穿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为诞生痕节孢子:菌丝断裂形成真菌界:真菌门,鞭毛菌亚门;接合。
子囊。
担子。
半知;黏菌门营养体:酵母菌是单细胞,其余都是发达菌丝体,菌丝有隔,生活是腐生或寄生游动孢子:产生有菌丝膨大而成的游动孢子囊内,具有一根或两根鞭毛,能游动。
细菌的特殊构造
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和肽链组成,可以提供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稳定性,保护内部细胞器和细胞质免受外界的伤害。
2.胶囊:有一些细菌会在细菌表面形成胶囊,这种物质可以使细菌在宿主体内生存下来,并在宿主体内形成抗体。
3.鞭毛:有些细菌表面有鞭毛,鞭毛可以用来移动细菌,帮助它们游动,或者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
4.菌体:有些细菌是菌体的形式,它们长得像细菌的纤维状体,但是比普通细菌复杂,可以定向移动。
5.磷酸酯键: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磷酸酯键,这种化学结构可以使细菌迅速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习题《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习题集绪论部分一、名词解释②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病害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仁及核膜,细胞器不很完善的微生物二、填空题1.按照结构、化学组成不同将微生物分成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三型。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射菌和细菌;病毒属于非细胞性微生物。
2.发明显微镜的人是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的创始人是巴斯德和科赫。
三、选择题A型题E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A.支原体B.放线菌C.衣原体D.细菌E.以上都不是B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不同主要是A.单细胞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C.在人工培养基能上生长D.有细胞壁E.对抗生素敏感B型题A.Louis PasteurB.Joseph ListerC.Robert KochD.FlemingE.Edward jennerD1.青霉素的发现者C2.证明微生物是传染病致病因子的是C3.首个使用固体培养基的科学家是A4.发明巴氏消毒法的是X型题1.下列微生物特征中正确的是ABCDA.个体微小B.种类繁多C.分布广泛D.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观察到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除细菌外还包括有ABCDEA.放线菌B.支原体C.衣原体D.立克次体E.螺旋体第一篇细菌总论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及结构一、名词解释芽胞:是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及核质集中并逐渐脱水浓缩,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圆形和椭圆形的小体;菌毛: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生长有一种比鞭毛数目多、较直、较短的毛发状细丝;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比普通菌毛略微稍粗,一个菌体只有1~4根,通常由质粒编码。
带有性菌毛的细菌具有致育能力,称为F+菌或者雄性菌;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进行自我复制,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分子;L-型菌:能有效生长及增值,没有细胞壁的细菌异染颗粒:指白喉杆菌菌体的染色性不均匀而出现的染色较深的颗粒二、填空1.根据细菌的基本形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鞭毛染色和形态观察胡雪芳 201300261033【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鞭毛染色方法,观察鞭毛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和无菌操作技术。
3.观察细菌的运动特征。
【实验原理】1.鞭毛鞭毛(flage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鞭毛的长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
在某些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则1-2根,多则可达数百根。
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细菌鞭毛极纤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但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
2.鞭毛的分类通常根据鞭毛的位置可以将鞭毛分为两大类:端生鞭毛和周生鞭毛,端生鞭毛又可以细分为端生单鞭毛,单端丛生鞭毛和两端丛生图1.鞭毛的种类鞭毛。
形态如图1所示。
A端生单鞭毛,B单端丛生鞭毛,C两端丛生鞭毛,D周生鞭毛。
3.鞭毛染色法鞭毛染色法的基本原理是: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丹宁酸或明矾钾)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
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
如果仅须了解某菌是否有鞭毛,可采用悬滴法或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菌是否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
悬滴法就是将菌液滴加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在其周边涂上凡士林,然后将它倒盖在有凹槽的载玻片中央,即可放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压滴法是将菌液滴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材料】1.菌株及其培养条件本次实验采用的是不同鞭毛着生方式的细菌,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鞭毛着生方式的细菌。
每个人做三个菌株,为2+X模式,即2为必须做的两个菌株:选择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单极毛代表,大肠杆菌作为周生极毛代表。
X为枯草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环状芽孢杆菌,4者任选一个,均为周生鞭毛的代表。
细菌的鞭毛细菌的鞭毛鞭毛〔flagellum〕1. 概念:某些微生物外表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波曲的结构。
2.鞭毛的观察:1)从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判断 2)光学显微镜〔悬滴法〕 3)光学显微镜特殊鞭毛染色 4)电镜5)半固体穿刺培养鞭毛的长度:一般为15—20 μm,最长可达70 μ—0.02 μm.鞭毛〔flagellum〕:〔幻灯片040〕细菌体表的细长、波曲的丝状附属物为鞭毛,数目为一到数十根,功能是运动。
检查: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经鞭毛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暗视野中水浸片或悬滴中运动着的细菌,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观察平板菌落形状。
构造:阳性菌鞭毛的基体由S、M两个环组成,阴性菌鞭毛的基体由L、P、S、M四个环组成,环中央有鞭毛杆〔rod〕串插着,鞭毛杆外侧联接一个钩形鞘〔hook〕,其上长有一条长约10~20μm的鞭毛丝〔filament〕。
鞭毛丝一般是由三股鞭毛蛋白链呈螺旋、平行或中间方式紧密结合组成的。
幻灯片047.049.050 示细菌鞭毛的基粒构造。
着生方式:弧菌、螺菌、假单胞菌和局部杆菌有鞭毛,个别球菌也有鞭毛,如Planococcus〔动性球菌属〕。
〔幻灯片044.045.046.051〕鞭毛的着生方式端生周生侧生单端双端单根一束单根一束一根: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蛭弧菌〔Bdellovibrio spp.〕,一端生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等端生一束: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等两端生一根:鼠咬热螺旋体〔Spirochaeta mosusmuris〕等一束:红色螺菌〔Spirillum rubrum〕,蔓延螺菌〔S.serpens〕等鞭毛着生方式肠杆菌科: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奇异变形杆菌周生〔Proteus mirabilis〕等芽孢杆菌科:枯草杆菌,丙酮丁醇梭菌〔Chroteridium acetobutylicum〕等侧生:反刍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运动速度:〔幻灯片052.053〕一般每秒20~80μm,例如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每秒可移动55μm,是其自身体长的20~30倍。
微生物习题及答案详解微生物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他的最大贡献不在商界,而是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2.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法国的巴斯德,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免疫学——预防接种和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德国的_柯赫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建立了细菌纯培养技术和提出了柯赫法则。
3.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为5期,其分别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人民在史前期期曾有过重大贡献,其为制曲酿酒技术。
4.微生物学与数、理_、化、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进一步交*、渗透和融合,至今已分化出一系列基础性学科和应用性学科,如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生物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
5.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指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二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填空1.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生物。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3.根据分裂方式及排列情况,球菌分有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螺旋菌又有螺旋体菌、螺旋状和弧状,及其它形态的菌有星形、方形、柄杆状和异常形态。
4.细菌的一般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特殊构造又有鞭毛、菌毛(或性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5.引起细菌形成异常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等。
6.细菌的染色方法有①简单染色法、②鉴别染色法、③负染色法,其中②又可分为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
7.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分为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和番红或品红复染,其中关键步骤为酒精脱色;而染色结果G-为红色、G+为紫色,如大肠杆菌是革兰氏_阴性菌、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