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知菌亚门鞭毛菌亚门真菌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真菌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4
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5分)病害循环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害的三角关系侵染过程侵染性病害二、问答题(45分)1.何谓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二者在防治策略上有何不同?(7分)2.柯赫法则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用它诊断新病害?(8分)3.什么是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10分)4.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10分)5.真菌的营养体有哪些类型?(10分)三、是非题(10分)1.病部形成霉状物是真菌病害特有的。
2.吸器是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
3.分生孢子器为一种无性子实体。
4.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的特点。
5.细菌病害主要通过自然孔口、伤口和直接侵入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
6.疮痂和穿孔是细菌病害常见的病征。
7. SBMV为南方菜豆花叶病毒,自然状态下由蚜虫传播。
8.蚜虫传播的病毒大多数是属于非持久性的。
9.真菌的菌组织有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两种。
10.以小麦条锈病为材料进行抗性调查时,判断抗感反应型的标准主要看有无过敏性坏死反应。
四、填空题(共20分)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为、、和。
2.植物病原真菌分为亚门、亚门、亚门、亚门和亚门。
3.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分为和,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抗病性可分为和。
4. 植物病害根据病原的性质分为和。
5. 植物流行性病害根据流行所需时间分为、。
6. 植物病害的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其中病状主要有,病征主要有。
7. 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方式有。
8.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有。
9. 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有。
五、选择题(10分)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ssRNAb. –ssRNAc. dsRNAd. DsDNA2.由()传播的病毒最可能是非持久性的。
a. 叶蝉b. 蚜虫c. 粉蚧d. 飞虱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a. 酶b. 毒素c. 病原物的代谢物d. 生长调节物质4.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其呼吸和光合表现一般为()。
五大亚门真菌五五大亚门真菌引起病害类型1、鞭毛菌亚门2、接合菌亚门3、子囊菌亚门4、担子菌亚门5、半知菌亚门(1)鞭毛菌亚门(低等)病种:腐霉、疫霉、白锈、猝倒、根腐、黑胫、叶腐、果腐、绵腐、茎基腐、晚疫、疫病、溃疡、斑点、根肿、叶霉等。
(2)接合菌亚门(低等)病种:褐腐、果腐、花腐、腐烂、茎腐、蒂腐、冠腐。
(3)子囊菌亚门(高等)病种:白粉、缩叶、丛枝、黑痣、落叶、菌核、叶斑、芽腐、果畸、煤污、树脂、黑痘、赤霉等。
(4)担子菌亚门(高等)病种:黑粉、黑穗、纹枯、锈病、紫纹羽、白纹羽、黄粉、木腐等。
(5)半知菌亚门(高等)病种:灰霉、早疫、炭疽、褐斑、叶斑、黑斑、(角、圆、大、小、黄、网、灰、紫)斑、赤霉、流胶、轮枯、轮纹、斑点落叶、立枯、茎枯、折梢、枝枯、恶苗、黄萎、枯萎、黑星、赤星、稻瘟、稻曲、疮痂、纹枯、房枯等大亚门真菌真菌引起症状1、不仅有病症:如,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2、有明显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物。
(子实体)。
3、如子实体(霉状、粉状、堆装)没形成则将叶片保湿24小时,即可出现。
半知菌亚门真菌四大菌属1、无孢菌类:主要为害根、茎、果等部位,引起立枯、茎腐和果腐等症状,如:幼苗立枯和花生白绢病。
2、丛梗孢菌类:主要引起叶斑病、穿孔病、灰霉病、红斑病、黄萎病、轮斑病、黑斑病。
3、球壳孢菌类:主要引起斑点、斑枯、褐斑、枝枯病等。
4、盘菌类:引起植物,炭疽、叶斑、叶枯、黑斑、灰斑病等。
二、半知菌小结1、半知菌,除少数侵染维管束,引起系统性萎嫣外,大多数引起局部坏死和腐烂症状,如侵害叶片,可以引起圆斑、角斑、轮斑。
为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如黑腐,褐腐。
侵害根、茎,引起根腐,茎腐和枝干腐烂。
侵害幼苗引起立枯等症状。
2、注:半知菌是指一群只有无性或有性阶段未发现的真菌,它们中大多数属于子囊,部分属于担子菌,由于为观察到他们的有性阶段无法定性分类地位,暂归半知菌担子菌亚门真菌三大菌属1、层菌类:为害叶、茎、果、受害部位常发生膨肿状,有的组织坏死。
第六章 菌物 (Fungi)第一节:菌物概论 第二节:粘菌门 第三节:真菌门 第四节:鞭毛菌亚门 第五节:接合菌亚门 第六节:子囊菌亚门 第七节:担子菌亚门 第八节:半知菌亚门 第九节:菌物的演化 第十节:菌物与人类生活第一节 菌物概论一、概念 菌物:缺乏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行腐生或寄生的一群真核生物。
菌物通常呈单细胞或菌丝体状,具细胞 壁,能通过孢子进行无性生殖。
1753年,林奈将菌物归入植物界; 目前大多数学者赞成将菌物独立为菌物界。
菌物界的建立 (1) 1969年, 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五界系统,即: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
其中, 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按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吞食等)分为 3界: 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动物界Animalia。
(2) 1993 年, 在全国菌物学会上,裘维蕃院士认为早期将 “Fungi”翻释为“真菌界”是一个错误,应译为: 菌物界。
(3) 1971年,安兹沃斯(Ainsworth) 提出“菌物界的分类系统”, 并于1973年进行修订。
他认为“Fungi Kingdom”是革新的、向 前看的,有意义的。
目前,大多数生物学家都赞成成立菌物界。
二、 营养方式:异养 寄生:从活的生物组织中吸收营养,被寄生的生物称寄主。
腐生:通过分解死的生物残骸,有机物或土壤腐殖质吸收营养。
¾ 专性寄生 ¾ 专性腐生 ¾ 兼性腐生物 ¾ 兼性寄生物 *寄生和腐生并无严格的界线,很多真菌先寄生于活体上,待 活体死亡之后这些真菌仍继续生活,此时寄生转为腐生。
三、分类 自然界菌物约150万种,实定种的仅约10万种,我国 被记录的约1万种。
本教材仍采用Ainsworth (1973) 提出的分类系统,该 分类系统根据营养阶段是否为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 将菌物划为粘菌门和真菌门。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按照生物五界分类系统,真菌属于菌物界真菌门。
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an)、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ntina)和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五个亚门,它们的主要特征如下:鞭毛菌亚门:营养体是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眼孢子囊。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腐霉菌、疫霉菌和霜霉菌等。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
一般不侵染植物。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白粉菌、赤霉菌等。
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锈菌和黑粉菌等。
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没有有性阶段,但有可能进行准性生殖。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灰斑病菌和蔬菜斑枯病菌等。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这类真菌通常称作鞭毛菌。
鞭毛菌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
其中寄生高等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是霜霉目真菌,如腐霉菌属、疫霉菌属、霜霉菌属、假霜霉菌属、白锈菌属等。
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有哪些?白粉菌,果树炭疽菌,禾本科作物赤霉菌,全蚀病菌,苹果腐烂病菌,锈菌,黑粉菌外囊菌属(Taphrina)引起桃缩叶病。
白粉属(Erysiphe)引起烟草、芝麻、向日葵及瓜类等白粉病。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引起瓜类、豆类等多种植物白粉病。
布氏白粉属(Blumeria)引起禾本科植物白粉病。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引起苹果白粉病。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引起桑、梨、柿、核桃等80多种植物白粉病。
钩丝壳属(Uncinula)引起害葡萄和桑树白粉病〕。
真菌分类汇总真菌分类汇总Ainsworth & Alexopoulos系统真菌界 Fungi真菌门 Eumycota(1.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 2.接合菌亚门 Zygomycotina 3.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4.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5.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1.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壶菌纲 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后生尾鞭壶菌目 Chytridiales油壶菌科 Olpidiaceae 绵壶菌科 Achlyogetonaceae 集壶菌科 Synchytriaceae 泡壶菌科 Phlyctidiaceae 根壶菌科 Rhizidiaceae 歧壶菌科 Cladochytriaceae 节壶菌科 Physodermataceae 壶菌科 Chytridiaceae 大壶菌科 Megachytriaceae 肋壶菌目 Harpochytriales肋壶菌科 Harpochytriaceae芽枝菌目 Blastocladiales雕蚀菌科 Coelomomycetaceae 链枝菌科 Catenariaceae 芽枝菌科Blastocladiaceae单毛水霉目 Monoblepharidales单毛水霉科 Monoblepharidaceae 节水霉科 Gonapodyaceae丝壶菌纲 Hypho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前生茸鞭丝壶菌目 Hyphochytridiales异壶菌科 Anisolpidiaceae 根前毛菌科 Rhizidiomycetaceae丝壶菌科 Hyphochytriaceae原质团菌纲 Plasmodiophoromycetes原质团菌目 Plasmodiophorales原质团菌科 Plasmodiophoraceae卵菌纲 Oomycetes游动孢子为双鞭毛,前茸鞭,后尾鞭链壶菌目 Lagenidiales拟油壶菌科 Olpidiopsidaceae 链油壶菌科 Sirolpidiaceae链壶菌科Lagenidiaceae水霉目 Saprolegniales硅藻壶菌科 Ectrogellaceae海壶菌科 Haliphthoraceae破囊壶菌科Thraustochytriaceae水霉科 Saprolegniaceae小细囊霉科 Leptolegniellaceae 水节霉目 Leptomitales水节霉科 Leptomitaceae根壶菌科 Rhipidiaceae霜霉目 Peronosporales腐霉科 Pythiaceae白锈科 Albuginaceae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2.接合菌亚门 Zygomycotina接合菌纲 Zygomycetes毛霉目 Mucorales笄霉科 Choanephoraceae小克银汉霉科 Cunninghamellaceae双珠霉科 Dimargaritaceae内囊霉科 Endogonaceae卷头霉科 Helicocephalidaceae梳霉科 Kickxellaceae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毛霉科 Mucoraceae水玉霉科 Pilobolaceae头珠霉科 Piptocephalidaceae辐枝霉科Radiomycetaceae瓶霉科 Saksenaeaceae共头霉科 Syncephalastraceae枝霉科 Thamnidiaceae 虫霉目 Entomophthorales虫霉科 Entomophthoraceae捕虫霉目 Zoopagales捕虫霉科 Zoopagaceae旋体霉科 Cochlonemaceae毛菌纲 Trichomycetes钩孢毛菌目 Harpellales钩孢毛菌科 Harpellaceae侧孢毛菌科 Genistellaceae内孢毛菌目 Asellariales内孢毛菌科 Asellariaceae外孢毛菌目 Ecerinales裂丝毛菌科 Palavasciaceae附丝毛菌科 Parataeniellaceae外孢毛菌科Ecerinaceae变形毛菌目 Amoebidiales变形毛菌科 Amoebidiaceae3.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半子囊菌纲 Hemiascomycetes无子囊果,子囊裸生内孢霉目 Endomycetales浆霉科 Ascoideaceae酵母菌科 Saccharomycetaceae内孢霉科Endomycetaceae蚀精霉科 Spermophthoraceae原囊菌目 Protomycetales原囊菌科 Protomycetaceae外囊菌目 Taphrinales外囊菌科 Taphrinaceae不整子囊菌纲 Plectomycetes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散囊菌目 Eurotiales暗膜菌科 Amorphothecaceae裸囊菌科 Gymnoascaceae红曲科 Monascaceae 爪甲团囊菌科 Onygenaceae假散囊菌科 Pseudeurotiaceae嗜热囊菌科Thermoascaceae发霉科 Trichocomaceae散囊菌科 Eurotiaceae黄丝菌科Cephalothecaceae核菌纲 Pyrenomycetes子囊生在孔口有的子囊壳内,或有规律地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白粉菌目 Erysiphales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小煤炱目 Meliolales小煤炱科 Meliolaceae冠囊菌目 Coronophorales冠囊菌科 Coronophoraceae球壳目 Sphaeriales长喙壳科 Ophiostomataceae 里孢壳科 Melanosporaceae球壳科 Sphaeriaceae 肉座菌科 Hypocreaceae疔座菌科 Polystigmataceae棒囊菌科 Coryneliaceae粪壳科 Sordariaceae间座壳科 Diaporthaceae海壳科 Halosphaeriaceae蕉孢壳科Diatrypaceae圆孔壳科 Amphisphaeriaceae炭角菌科 Xylariaceae疣衣菌科Verrucariaceae麦角菌科 Clavicipitaceae疣孢壳科 Hypomycetaceae腔菌纲 Loculoa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是双层壁的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酵孢腔菌科 Atichiaceae多腔菌科 Myriangiaceae格孢腔菌科 Saccardiaceae 毛生腔菌科 Saccardinulaceae座囊菌目 Dothideales毛盾壳科 Trichothyriaceae刺盾炱科 Chaetothyriaceae广口盾壳科Parodiopsidaceae胶皿炱科 Englerulaceae假球壳科 Pseudosphaeriaceae煤炱科Capnodiaceae座囊菌科 Dothideaceae小穴壳科 Dothioraceae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二孢炱科 Dimeriaceae黑星菌科 Venturiaceae饰孢腔菌科 Mesnieraceae葡萄座腔科 Botryosphaeriaceae扁孔腔菌科 Lophiostomataceae荚孢腔菌科Sporormiaceae格孢腔菌科 Pleosporaceae圆孔腔菌科 Mycoporaceae 缝裂菌目 Hysteriales缝裂菌科 Hysteriaceae星裂菌科 Arthoniaceae船裂菌科 Opegraphaceae小歪盘菌科 Phyllipsiellaceae胶皿菌科 Patellariaceae隔孢皿科 Lecanactidaceae 半球腔菌目 Hemisphaeriales小盾壳科 Microthyriaceae拟小盾壳科 Trichopellinaceae隔孢盾壳科Munkiellaceae星盾炱科 Asterinaceae管腔菌科 Aulographaceae厚圆盾壳科Brefeldiellaceae多腔盾菌科 Parmulariaceae射盾菌科 Stephanothocaceae裂盾菌科Schizothyriaceae细盾菌科 Leptopeltidaceae微盾菌科 Micropeltidaceae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子壳果是子囊壳,营养体简单,大多无菌丝体,不产生无性孢子,均为节肢动物的寄生菌虫囊菌目 Laboulbeniales角霉科 Ceratomycetaceae虫囊菌科 Laboulbeniaceae多精虫囊菌科Peyritschiellaceae角盘纲 Di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盘梭梭盘菌目 Medeolariales梭梭盘菌科 Medeolariaceae瘿果盘菌目 Cyttariales瘿果盘菌科 Cyttariaceae块菌目 Tuberales大团囊菌科 Elaphomycetaceae地菇科 Terfeziaceae囊被菌科 Geneaceae块菌科 Tuberaceae盘菌目 Pezizales肉盘菌科 Sarcosomataceae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粪盘菌科Ascobolaceae盘菌科 Pezizaceae羊肚菌科 Morchellaceae马鞍菌科 Helvell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星裂盘菌目 Phacidiales斑痣盘菌科 Rhytismataceae鲜色盘菌科 Cryptomycetaceae星裂盘菌科Phacidiaceae厚顶盘菌目 Ostropales点盘菌科 Stictidaceae柔膜菌目 Helotiales展盘菌科 Ascocorticiaceae贫盘菌科 Hemiphacidiaceae地舌菌科Geoglossaceae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圆盘菌科 Orbiliaceae皮盘菌科Dermateaceae晶杯菌科 Hyaloscyphaceae锤舌菌科 Leotiaceae4.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含冬孢菌纲、层菌纲和腹菌纲3纲)担子菌中既有严重危害粮食作物和林木的病原菌,如黑菌粉、锈菌、木腐菌等,也有很多是著名食用菌,如蘑菇、口蘑、香菇、侧耳等,还有中国传统的贵重药材,如黑木耳、银耳、茯苓、灵芝等,有些大型菌类还含有抗癌物质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锈菌目 Uredinales栅锈菌科 Melampsoraceae鞘锈菌科 Coleosporaceae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黑粉菌科 Ustilaginaceae菰黑粉菌科 Yeniaceae腥黑粉菌科 Tilletiaceae层菌纲 Hymenomycetes银耳目 Tremellales银耳科 Tremellaceae链担耳科 Sirobasidiaceae明目耳科 Hyaloriaceae木耳目 Auriculariales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锤耳科 Phleogonaceae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隔担子菌科 Septobasidiaceae外担子菌目 Exobasidiales外担子菌科 Exobasidiaceae座担子菌目 Brachybasidiales座担子菌科 Brachybasidiaceae花耳目 Dacrymycetales花耳科 Dacrymycetaceae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胶膜菌科 Tulasnellaceae角担菌科 Ceratobasidiaceae非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鸡油菌科 Cantharellaceae粉孢革菌科 Coniophoraceae伏革菌科 Corticiaceae 钉菇科 Gomphaceae点革菌科 Punctulariaceae韧革菌科 Stereaceae革菌科Thelephoraceae裂褶菌科 Schizophyllaceae(担子果初为杯状后变为盘状,菌盖表生绒毛,与一狭窄的基部相连,子实层体为假菌褶,从基部辐射而出,假菌褶纵裂而向两边反卷。
真菌分类汇总Ainsworth & Alexopoulos系统真菌界Fungi真菌门Eumycota(1、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2、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3、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4、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5、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1、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后生尾鞭壶菌目Chytridiales油壶菌科Olpidiaceae 绵壶菌科Achlyogetonaceae 集壶菌科Synchytriaceae 泡壶菌科Phlyctidiaceae 根壶菌科Rhizidiaceae 歧壶菌科Cladochytriaceae 节壶菌科Physodermataceae 壶菌科Chytridiaceae 大壶菌科Megachytriaceae肋壶菌目Harpochytriales肋壶菌科Harpochytriaceae芽枝菌目Blastocladiales雕蚀菌科Coelomomycetaceae 链枝菌科Catenariaceae 芽枝菌科Blastocladiaceae 单毛水霉目Monoblepharidales单毛水霉科Monoblepharidaceae 节水霉科Gonapodyaceae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前生茸鞭丝壶菌目Hyphochytridiales异壶菌科Anisolpidiaceae 根前毛菌科Rhizidiomycetaceae丝壶菌科Hyphochytriaceae原质团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原质团菌目Plasmodiophorales原质团菌科Plasmodiophoraceae卵菌纲Oomycetes游动孢子为双鞭毛,前茸鞭,后尾鞭链壶菌目Lagenidiales拟油壶菌科Olpidiopsidaceae 链油壶菌科Sirolpidiaceae链壶菌科Lagenidiaceae水霉目Saprolegniales硅藻壶菌科Ectrogellaceae海壶菌科Haliphthoraceae破囊壶菌科Thraustochytriaceae水霉科Saprolegniaceae小细囊霉科Leptolegniellaceae水节霉目Leptomitales水节霉科Leptomitaceae根壶菌科Rhipidiaceae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白锈科Albuginaceae霜霉科Peronosporaceae2、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接合菌纲Zygomycetes毛霉目Mucorales笄霉科Choanephoraceae小克银汉霉科 Cunninghamellaceae双珠霉科 Dimargaritaceae 内囊霉科Endogonaceae卷头霉科Helicocephalidaceae梳霉科Kickxellaceae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毛霉科 Mucoraceae水玉霉科 Pilobolaceae头珠霉科 Piptocephalidaceae辐枝霉科Radiomycetaceae瓶霉科 Saksenaeaceae共头霉科 Syncephalastraceae枝霉科 Thamnidiaceae虫霉目 Entomophthorales虫霉科 Entomophthoraceae捕虫霉目 Zoopagales捕虫霉科 Zoopagaceae旋体霉科 Cochlonemaceae毛菌纲 Trichomycetes钩孢毛菌目Harpellales钩孢毛菌科Harpellaceae侧孢毛菌科Genistellaceae内孢毛菌目Asellariales内孢毛菌科Asellariaceae外孢毛菌目Ecerinales裂丝毛菌科Palavasciaceae附丝毛菌科Parataeniellaceae外孢毛菌科Ecerinaceae变形毛菌目Amoebidiales变形毛菌科Amoebidiaceae3、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无子囊果,子囊裸生内孢霉目Endomycetales浆霉科Ascoideaceae酵母菌科Saccharomycetaceae内孢霉科Endomycetaceae蚀精霉科Spermophthoraceae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原囊菌科Protomycetaceae外囊菌目Taphrinales外囊菌科Taphrinaceae不整子囊菌纲Plectomycetes子囊果就是闭囊壳,子囊无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散囊菌目Eurotiales暗膜菌科Amorphothecaceae裸囊菌科Gymnoascaceae红曲科Monascaceae爪甲团囊菌科Onygenaceae假散囊菌科Pseudeurotiaceae嗜热囊菌科Thermoascaceae发霉科Trichocomaceae散囊菌科Eurotiaceae黄丝菌科Cephalothecaceae核菌纲Pyrenomycetes子囊生在孔口有的子囊壳内,或有规律地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科Erysiphaceae小煤炱目Meliolales小煤炱科Meliolaceae冠囊菌目Coronophorales冠囊菌科Coronophoraceae球壳目Sphaeriales长喙壳科Ophiostomataceae 里孢壳科Melanosporaceae球壳科Sphaeriaceae肉座菌科Hypocreaceae疔座菌科Polystigmataceae棒囊菌科Coryneliaceae粪壳科Sordariaceae 间座壳科Diaporthaceae海壳科Halosphaeriaceae蕉孢壳科Diatrypaceae圆孔壳科Amphisphaeriaceae炭角菌科Xylariaceae疣衣菌科Verrucariaceae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疣孢壳科Hypomycetaceae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子囊果就是子囊座,子囊就是双层壁的多腔菌目Myriangiales酵孢腔菌科Atichiaceae多腔菌科Myriangiaceae格孢腔菌科Saccardiaceae毛生腔菌科Saccardinulaceae座囊菌目Dothideales毛盾壳科Trichothyriaceae刺盾炱科Chaetothyriaceae广口盾壳科Parodiopsidaceae胶皿炱科Englerulaceae假球壳科Pseudosphaeriaceae煤炱科Capnodiaceae座囊菌科Dothideaceae小穴壳科Dothioraceae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二孢炱科Dimeriaceae黑星菌科Venturiaceae饰孢腔菌科Mesnieraceae葡萄座腔科Botryosphaeriaceae扁孔腔菌科Lophiostomataceae荚孢腔菌科Sporormiaceae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圆孔腔菌科Mycoporaceae缝裂菌目Hysteriales缝裂菌科Hysteriaceae星裂菌科Arthoniaceae船裂菌科Opegraphaceae小歪盘菌科Phyllipsiellaceae胶皿菌科Patellariaceae隔孢皿科Lecanactidaceae半球腔菌目Hemisphaeriales小盾壳科Microthyriaceae拟小盾壳科Trichopellinaceae隔孢盾壳科Munkiellaceae 星盾炱科Asterinaceae管腔菌科Aulographaceae厚圆盾壳科Brefeldiellaceae多腔盾菌科Parmulariaceae射盾菌科Stephanothocaceae裂盾菌科Schizothyriaceae细盾菌科Leptopeltidaceae微盾菌科Micropeltidaceae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 子壳果就是子囊壳,营养体简单,大多无菌丝体,不产生无性孢子,均为节肢动物的寄生菌虫囊菌目Laboulbeniales角霉科Ceratomycetaceae虫囊菌科Laboulbeniaceae多精虫囊菌科Peyritschiellaceae角盘纲Discomycetes子囊果就是子囊盘梭梭盘菌目Medeolariales梭梭盘菌科Medeolariaceae瘿果盘菌目Cyttariales瘿果盘菌科Cyttariaceae块菌目Tuberales大团囊菌科Elaphomycetaceae地菇科Terfeziaceae囊被菌科Geneaceae块菌科Tuberaceae盘菌目Pezizales肉盘菌科Sarcosomataceae肉杯菌科Sarcoscyphaceae粪盘菌科Ascobolaceae盘菌科Pezizaceae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马鞍菌科Helvell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星裂盘菌目Phacidiales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鲜色盘菌科Cryptomycetaceae星裂盘菌科Phacidiaceae厚顶盘菌目Ostropales点盘菌科Stictidaceae柔膜菌目Helotiales展盘菌科Ascocorticiaceae贫盘菌科Hemiphacidiaceae地舌菌科Geoglossaceae 核盘菌科Sclerotiniaceae圆盘菌科Orbiliaceae皮盘菌科Dermateaceae晶杯菌科Hyaloscyphaceae锤舌菌科Leotiaceae4.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含冬孢菌纲、层菌纲与腹菌纲3纲)担子菌中既有严重危害粮食作物与林木的病原菌,如黑菌粉、锈菌、木腐菌等,也有很多就是著名食用菌,如蘑菇、口蘑、香菇、侧耳等,还有中国传统的贵重药材,如黑木耳、银耳、茯苓、灵芝等,有些大型菌类还含有抗癌物质冬孢菌纲Teliomycetes锈菌目Uredinales栅锈菌科Melampsoraceae鞘锈菌科Coleosporaceae柄锈菌科Pucciniaceae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黑粉菌科Ustilaginaceae菰黑粉菌科Yeniaceae腥黑粉菌科Tilletiaceae层菌纲Hymenomycetes银耳目Tremellales银耳科Tremellaceae链担耳科Sirobasidiaceae明目耳科Hyaloriaceae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锤耳科Phleogonaceae隔担子菌目Septobasidiales隔担子菌科Septobasidiaceae外担子菌目Exobasidiales外担子菌科Exobasidiaceae座担子菌目Brachybasidiales座担子菌科Brachybasidiaceae花耳目Dacrymycetales花耳科Dacrymycetaceae胶膜菌目Tulasnellales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钉菇科Gomphaceae点革菌科Punctulariaceae韧革菌科Stereaceae革菌科Thelephoraceae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担子果初为杯状后变为盘状,菌盖表生绒毛,与一狭窄的基部相连,子实层体为假菌褶,从基部辐射而出,假菌褶纵裂而向两边反卷。
真菌门的主要类群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1个类群,据统计,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我国约有4万种。
分为5个亚门,即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一)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1.鞭毛菌亚门的特征本门菌类除一部分为典型的单细胞外,大部分是分枝的丝状体。
菌丝通常无横隔,多核,只在繁殖时期繁殖器官的基部产生横隔,把繁殖器官割成1个典型的细胞。
无性繁殖时产生单鞭毛或双鞭毛的游动孢子。
有性生殖时产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低等的种类为同配或异配生殖。
无性孢子具鞭毛是本亚门的主要特征。
本亚门菌类大多数是水生、两栖生,少数是陆生、腐生或寄生。
世界上已知有1100种,分为4纲10目。
2.鞭毛菌亚门的代表属(1)水霉属(Saprolegnia)属于卵菌纲(Oomycetes)水霉目(Saprolegniales)。
多为腐生的,也有寄生的如寄生水霉(Saprolegniaparasitica Coker),水霉常生活于淡水鱼的鳃盖、侧线或其他破伤的皮部以及鱼卵上,是鱼类的大害;也生活在死鱼、蝌蚪、昆虫和其他淡水动物的尸体上(图2-9)。
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分枝多,无隔壁,多核,是由1个细胞发展来的。
有两种菌丝,第一种是短的根状菌丝,穿入寄主的组织中,吸收寄主的养料;第二种是细长分枝的菌丝,从基质的表面向各方面生长,形成1小团分枝繁茂的无色菌丝体。
在良好的环境下,菌丝的顶端稍微膨大,多数细胞核向这里流动,在膨大部分的基部,产生横隔壁,便形成1个长筒形的游动孢子囊(图2-9,2)。
孢子囊通常为300—650×30—65微米,成熟后顶端开1圆孔,游动孢子顺序地从孔口游出,此后在旧孢子囊的基部再生第二个孢子囊,伸入旧孢子囊空壳中,如此,孢子囊可以重夏产生三四次,顺序地1个套着1个,这种现象称为孢子囊的层出形成,是本属的主要特征之一。
游动孢子球形或梨形,顶生2条鞭毛,称初生孢子(图2-9,3)。
真菌真菌()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蘑菇。
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万属万余种(属与种都是单位,且属大于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万种(种为单位)。
按照林奈()的两界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其中,担子菌亚门是一群多种多样的高等真菌,多数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如银耳、金针菇、竹荪、牛肝菌、灵芝等,但也有豹斑毒伞、马鞍、鬼笔蕈等有毒种。
另外,半知菌亚门中约有属是农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还有些属是能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皮肤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节瘟和谷里瘟等。
(;)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
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
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
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
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在历史上,真菌曾被认为和植物的关系相近,甚至曾被植物学家认为就是一类植物,但真菌其实是单鞭毛生物,而植物却是双鞭毛生物。
不同于有胚植物和藻类,真菌不进行光合作用,而是属于腐生生物——经由腐化并吸收周围物质来获取食物。
大多数真菌是由被称为菌丝的微型构造所构成的,这些菌丝或许不被视为细胞,但却有着真核生物的细胞核。
成熟的个体(如最为人熟悉的蕈)是它们的生殖器官。
它们和任何可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不相关,反而跟动物很亲近,两者同属后鞭毛生物。
因此,真菌被归类自成一界。
虽然很早就已经知悉真菌和动物的演化关系比植物要来得相近,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植物学入门对它们的介绍仍然比动物学入门要深入得多。
真菌的形态多样,一般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酵母菌属于单细胞,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都属于多细胞的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