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粤教版)第七章 认识区域 第二节 长江流域(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认识区域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情景创设】首先,中华鲟说了,我出生在金沙江,听说这里并不是长江的源头,那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呢?它最终汇入了哪里呢?【学生积极回答】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教师解释易错点】为什么长江注入的不是黄海,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有一幅卫星影像图,图中的红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可以明显看出,长江最终注入东海。
【情景创设】中华鲟说:我的家很大,意思也是,长江很长,我们可以看一下长江的地位(展示表格如下)阅读课本P42图7.19,找出金沙江、长江的发源地及其注入的海洋。
学生阅读表格,完成长江地位的学习。
目标引领,高效学习,进行读图析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总结】可以看的出来,长江是中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可以称的上是江河中的老大,是中国第一大河。
【情景创设】中华鲟说,我出生在长江的上游,在我一岁生日的时候,我已经来到了下游,那长江的上中下游是如何区分的呢?【学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并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画出长江干流,及其上中下游的分界线。
并寻找一位同学在黑板学生自主画培养学生解析表格的能力,落实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析图上贴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教师总结并评价学生活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
【情景创设】接下来我们跟随中华鲟进行上游之旅。
下面是中华鲟在旅行过程中的见闻,请同学们读图,完成填空。
【学生讨论完成】我从青海省玉树出发,这里海拔很高,属于____________(地形区),温度比较低,因为这里位于_____________(温度带);在奔跑的过程中,跨越了一、二阶梯分界线_______山脉,来到了____________(地形区),气温渐渐升高,这里开始属于_________(温度带),我也以很快的速度跨过半湿润区,来到了________(干湿区),旅途中还经过了虎跳峡,真的是惊险刺激。
我继续一路狂奔,来到______盆地,好不容易喘口气,又不得不奔驰在长江三峡里,在_______(城市)结束了上游的旅行。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内容涵盖了长江的概况、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以及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开发与治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阅读资料等方式,了解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开发与治理,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开发与治理。
2.教学难点: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整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长江流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流域的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河源市正德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稿执笔林园审核教研组长吕景志授课周次第5 周班级姓名课题:第七章认识区域第二节长江流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群,学会分析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在城市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掌握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带动作用,认识长江流域工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及在发展上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能提出治理措施一、自主学习(一)中国的“黄金腰带”1、长江流域大部分位于带、区,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物产丰富。
2、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基础,工业部门,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开发带。
尤其位于长江出海口的长江三角洲,临江濒海,集“”和“”的位置优势于一体,成为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长江流域的,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其辐射影响力遍及全国,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二)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1、长江流域地区城镇密集,形成了沿江分布的以重庆、、南京和为中心的城市群,这些城市都是本区域的中心和交通中心,对区域的发展有强大的和作用。
2、长江三角洲上的市,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是我国沿海航运的中心点,京沪、铁路交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还是我国最大的和金融中心。
上海外滩被誉为“”二、合作探究1、目前我国酸雨覆盖面积主要在南方地区,谈谈你对酸雨的认识和危害?三、当堂训练1、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城市群中,城镇最密集的是()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游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有关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成因的说法,错误的是()A.雄厚的工业基础B.丰富的矿产资源C.优越的地理位置D.大量的科技人才3、对长江沿江地区上中下游工农业表述正确()A.下游是商品粮农业,中上游是创汇农业B.中上游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下游以钢铁电力冶金纺织工业为主C.下游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中上游是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工业.D.下游需要上游的资金技术,上游需要下游的资源劳动力4、关于上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B、拥有杨浦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C、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D、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5、下列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景点的是()A、西湖B、苏州园林C、周庄D、颐和园读图12,完成6-7題。
《长江流域》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长江流域的相关知识。
教材主要讲述了长江流域的范围、自然条件等,在本节最后部分,重点讲述了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黄金腰带”以及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明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2、讲解长江流域是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3.讲解老工业基地,以及如何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分析长江流域的范围、界线、气候、河流、资源和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1、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掌握长江流域的资源情况以及工业发展。
【教学难点】讲解老工业基地,以及如何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3、四季的形成。
1、各种类型的地图和教学挂图,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经济区分布图等;2、准备一些典型地区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在前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流域。
板书:第二节长江流域【讲授新课】复习提问上一章的相关内容,重点是重要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矿产资源以及工农业发展,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件说一下,长江流域的范围,分界线各又是什么呢?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长江流经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
长江的干支流都有很好的航运条件,自古就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的干支流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流域范围内有多种多样的矿产资源。
读第42页图7.19,说出长江干支流主要水电站的名称。
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哪一河段?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读第42页图7.20,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长江为什么被誉为“黄金水道”?生:学生分组讨论,抢答。
师:读图7.25,说一说三峡水利枢纽的受益区涉及哪些省区?这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生:学生抢答,并相互补充。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长江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江流域》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开发治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中国的地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长江流域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长江流域的实际例子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等。
2.掌握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等。
3.了解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等。
2.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特征,特别是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等。
3.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特别是环境保护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江流域的情况。
2.准备相关的地图,方便学生观察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等。
3.准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流域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长江流域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长江流域了解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或者相关软件,呈现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植被分布等。
《长江流域》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黄金腰带”。
2.了解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3.了解长江流域的工业状况。
4.了解长江流域的四大城市群: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5.体会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6.分析长江流域人口分布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资料,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的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为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腰带”。
为什么说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黄金腰带”?二、新课学习中国的“黄金腰带”。
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读图7.26,回答下列问题。
(1)2010年长江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是__________,占全国的比例是__________。
(2)2006年至2010年,长江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占全国比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重要的农业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特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主要农作物分布读图,说一说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分布情况。
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第46页图7.29和图7.30,搜集资料,综合分析下列问题。
(1)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形区?该地区粮食生产有那些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为什么长江流域淡水产品的产量丰富?(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特色。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 7.2 长江流域学案(新版)粤教版长江流域优越的自作用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势、长江三角洲有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河流7.2:长江流域班级:姓名:1.通过地图和材料让学生认识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长江对长江流域成为中国“黄金腰带”的原因及表现;3.认识长江流域沿江分部的人口和城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自学新知:要求先独学再对学。
自主学习P42页,读图7.19-25,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识记任务)(1)长江流域主要的地形区有:。
流域面积达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
(2)长江流域的水运条件:是我国、的河流,有之称。
干流通航可以从上海直达市,跨5个省市。
(3)长江流域的水能资源:干支流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的(上、中、下游)段,主要的水电站有其中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4)资源丰富多样。
主要有、、、、资源。
自主学习教材P45-47,读图7.26-35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2、长江流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腰带”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说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黄金腰带”?(1)、从长江流域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占全国 %左右,而且一直呈趋势。
(2)、从农业发展地位来看:是我国重要的。
长江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从工业发展的地位来看:长江沿江地带,齐全,都比较发达,是我国最具活力的。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优势:,集和的位置优势于一体,成为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作用是:带动了,遍及全国。
自主学习P48-49页,读图7.14-18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4、沿江分布的人口和城市(1)、长江流域的城市多沿江分布的原因是:主要的城市群有和为中心的城市群(读图7.36了解其位置)(2)、上海的位置优势:地位:是我国最大的;上海的外滩被誉为,上海的高楼林立,呈现出一派现代繁荣景象。
商南县初级中学八年级地理学科教案编号10课题: 第二节长江流域(1)主备人二次齐备时间三次备课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流域的区域位置、范围,三次备课内容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了解长江流域的丰富资源。
3、明确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的综合开发及意义和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信息处理、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对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流域的区域位置、范围。
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三、教学难点:认识本区丰富的资源和经济特色。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读图分析讲解法五、课时设计:1课时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材教师: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地图册七、教学流程:(一)学生自学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完成学案上的自学内容,教师督促检查学生完成。
(二)对学1、先由同学们对自学内容提出疑问,然后结对子讨论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教师的预设,并相互检查学习效果。
2、找出长江流域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三)群学1、学生结合自学和对学情况,完成质疑,作好记录,并合作完成群学内容,进行展示。
2、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为例,分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综合开发对本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了解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有哪些种类的自然资源。
4、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长江流域主要矿产资源和主要矿产地。
5、比一比: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四)教师点拨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⑴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⑵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⑶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⑷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⑸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五)当堂检测:(六)课后反馈:八、板书设计:第二节长江流域一、位置、范围二、资源1.长江上下游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区别上游: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下游:火电、核电集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能源缺乏2.三峡水利枢纽九、教学反思:。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长江流域》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特点,使学生了解长江流域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保护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有了初步了解。
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才能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在本节课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长江流域的地图、图片等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增强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长江流域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流域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流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流域的保护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流域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与长江流域相关的案例材料。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长江流域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对长江流域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流域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同时,简介长江流域的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
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2、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难点: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 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