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高教版第7章国际经济关系统计
- 格式:ppt
- 大小:850.00 KB
- 文档页数:82
第1章总论1.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特定国民经济现象总体某种特征的数量概念。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系统的指标群。
国民经济分类是对客观存在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统计描述。
国民经济分类是统计分组法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运用。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类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统计分组四个要素【分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分组;分组对象,即所划分的是什么;分组标志,即按什么来进行划分;分组内容,把对象分成哪几组】记录方法是指对国民经济活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式”在“什么时候”来进行记录。
国民经济核算要求以复式记账原则为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记录。
2.复式记账: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资源(或负债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
大部分交易涉及两个交易者,所以对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都要进行复式记账,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时间原则(2):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的时间进行统计。
【目的:真实地反映本期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及资产负债变化】收付实现制: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的时间进行统计。
估价原则(5):按市场价格估价;如果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则要以相近的市场价格为参照进行估价;如果不存在可供参照的市场价格,则要模拟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对其估价;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用,则以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来记录;与外汇有关的流量和存量在统计时,应用本币计量其价值。
市场价格(3):基本价格: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得到的价格,其中不包括该货物或服务的销售或使用所应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产品补贴,也不包括生产者单独开发票的货物运输费用。
第7章国际经济关系统计7.1国际贸易统计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商品、服务及有关的其他经济联系和往来,它不仅包括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还包括服务和其他非实物形态商品的进出口。
因此,国际贸易统计主要由国际商品贸易统计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两部分组成。
一、国际商品贸易统计国际商品贸易统计(International Merchandise Trade Statistics,IMTS)是对国家间以及国家与地区间货物(Goods)流动信息的详细记录。
政府、企业与公众对国际商品贸易数据非常关注,对于国际商品贸易统计的透彻理解,有助于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的经济意义进行评价。
(一)国际商品贸易统计的基本问题1.概念、定义和分类国际商品贸易统计记录所有进入(进口)或离开(出口)一国经济领土而引起该国物质资源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货物。
“所有权变更”标准决定了货物是否应该记录在国际商品贸易统计范围内,所有权的变更可以大致通过货物跨国移动来估算,即货物在进入或离开一国经济领土的时刻进行记录,表示一国增加或减少物质资源存量。
“货物”包括对其存在需求并且能够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物体,这种所有权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交易从一个机构单位转移给另一个机构单位;以及存储在物质媒介中跨越边境的知识获取产品1。
“一国的物质资源”指位于该国的经济领土上由常住单位或非常住单位所有的物质资源。
货物对外贸易流量的商品结构可以借助国际上各种商品分类方法进行分析,1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6.16和6.22段。
这些分类方法的详细程度不同,分类标准也有差别。
在编制描述商品详细情况的国际贸易统计时,一般使用一种商品分类目录来识别各种商品的细节,以满足海关、统计和分析的需要。
目前,与商品相关的主要分类有:《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简称《协调制度》或HS)或以《协调制度》为基础的扩展版本,如欧盟各成员国使用的《组合分类目录》(Combined Nomenclature)1提供的详细分类,但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时,这种划分产品的方法并不是最合适的。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研究对象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
“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第二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独立的社会科学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统原:什么是相对数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4.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指导方法分析三、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三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一、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3)反映各统计内部活动状况的指标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2.原则(1)马列、邓小平指导(2)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第四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则(一)意义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二)原则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对比原则、动态化原则(如IT)(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本生产和基本结构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机构部门的划分、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分类标志和原则劳动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划分标志具体:1.按劳动的产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2.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同一性3.该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行业规模大小)(二)分类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果*通用的方法: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1一定场所2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3一个点如联合企业多个单独的基层单位(二)联合用ISIC1948 1958、68、89三次修订把所有市场通过与交换的收入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确定小类:按经济形式的性质中大:按基层活动的特性17个主要门类60个大类173个中类306小类例:D-22-2-1制造业、出版物印刷品大类、印刷品和服务中类、印刷品小类(三)我国:1984 划分标志普查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于1996年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