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364.05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章 土的压缩性和地基沉降计算一、名 词 释 义1.角点沉降系数:单位均布矩形荷载在其角点处引起的沉降。
2.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计算地基沉降时,超过基底下一定深度,土的变形可略去不计,该深度称为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3.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4.固结:土的压缩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
5.压缩曲线:室内土的侧限压缩试验结果,是土的孔隙比与所受压力的关系曲线。
6.压缩系数:反映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或在一定压力变化区间其压缩性大小的参数,其值等于e-p曲线上对应一定压力的切线斜率或对应一定压力变化区间的割线斜率。
7.压缩指数:采用半对数直角坐标绘制的p e log −压缩曲线,其后段接近直线,直线的斜率称为土的压缩指数。
8.压缩模量:土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竖向附加压应力与相应的应变增量之比值。
9.变形模量:根据土体在无侧限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得到的参数,定义同弹性模量,但由于变形模量随应力水平而异,加载和卸载时的值不同,故未称作弹性模量,而称为变形模量。
10.地基最终沉降量:地基土层在荷载作用下,达到压缩稳定时地基表面的沉降量。
11.应力比法: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取地基附加应力等于自重应力的20%处,在该深度以下如有高压缩性土,则继续向下取至10%处,这种确定沉降计算深度的方法称为应力比法。
12.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基底下一定深度范围内附加应力系数的平均值。
13.变形比法:由基底下一定深度处向上取规范规定的计算厚度,若计算厚度土层的压缩量不大于该深度土层总压缩沉降量的2.5%,即可确定该深度为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这种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规范方法称为变形比法。
14.前期固结压力:天然土层在历史上所经受过的最大固结压力。
15.正常固结土:历史上所经受过的最大固结压力等于现有覆盖土自重应力的土体。
16.超固结土:土体历史上曾经受过大于现有覆盖土自重应力的前期固结压力的土体。
17.欠固结土:指在目前自重应力下还未达到完全固结的土体,土体实际固结压力小于现有覆盖土自重应力。
4-1 设土样样厚 3 cm ,在 100 ~ 200kPa 压力段内的压缩系数= 2 × 10 - 4 ,当压力为 100 kPa 时 , e = 0.7 。
求:( a )土样的无侧向膨胀变形模量;( b )土样压力由 100kPa 加到 200kPa 时,土样的压缩量S 。
4-1 解:( a )已知,所以:( b )4-2 有一饱和黏土层,厚 4m ,饱和重度= 19 kN/ m 3 ,土粒重度= 27kN/ m 3 ,其下为不透水岩层,其上覆盖 5m 的砂土,其天然重度γ = 16 kN/ m 3 ,如图 4 - 32 。
现于黏土层中部取土样进行压缩试验并绘出e - lg p 曲线,由图中测得压缩指数C c 为 0.17 ,若又进行卸载和重新加载试验,测得膨胀系数C s = 0.02 ,并测得先期固结压力为 140 kPa 。
问:( a )此黏土是否为超固结土?( b )若地表施加满布荷载 80 kPa ,黏土层下沉多少?图 4 - 32 习题 4 - 2 图4-3 有一均匀土层,其泊松比= 0.25 ,在表层上作荷载试验,采用面积为1000cm 2 的刚性圆形压板,从试验绘出的曲线的起始直线段上量取p = 150 kPa ,对应的压板下沉量S = 0.5cm 。
试求:( a )该土层的压缩模量E s 。
( b )假如换另一面积为 5000cm 2 的刚性方形压板,取相同的压力p ,求对应的压板下沉量。
( c )假如在原土层 1.5m 下存在软弱土层,这对上述试验结果有何影响?4-4 在原认为厚而均匀的砂土表面用 0.5m 2 方形压板作荷载试验,得基床系数(单位面积压力 / 沉降量)为 20MPa/m ,假定砂层泊松比= 0.2 ,求该土层变形模量E 0 。
后改用2m × 2m 大压板进行荷载试验,当压力在直线断内加到 140 kPa ,沉降量达 0.05m ,试猜测土层的变化情况。
教学内容设计及安排第一节土的压缩性【基本内容】 【工程实例】土体压缩性——土在压力(附加应力或自重应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地基土压缩-→地基的沉降 沉降值的大小取决于⎩⎨⎧性、各土层厚度及其压缩地基土层的类型、分布布建筑物荷载的大小和分地基土的压缩实质 减少。
会被压缩,也会被排出部分);)不变;但会被排出(孔隙水体积(不变;土粒体积(v as V V V V ⎪⎭⎪⎬⎫⎪⎩⎪⎨⎧ω)土的固结——土体在压力作用下其压缩量随时间增长的过程。
【讨论】土体固结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侧限压缩试验及e -p 曲线1.侧限压缩试验(固结试验)侧限——限制土样侧向变形,通过金属环刀来实现。
试验目的——研究测定试样在侧限与轴向排水条件下的变形和压力,或孔隙比和压力的关系,变形和时间的关系,以便计算土的各项压缩指标。
试验设备——固结仪。
2.e -p 曲线要绘制e -p 曲线,就必须求出各级压力作用下的孔隙比——e 。
如何求e ?看示意图:设试样截面积为A ,压缩前孔隙体积为V v0,土粒体积为V S0,土样高度为H 0,孔隙比为e 0(已测出)。
压缩稳定后的孔隙体积为V v ,土粒体积为V S ,土样高度为H 1,孔隙比为e ,S 为某级压力下样式高度变化(用测力计测出),cm 。
依侧限压缩试验原理可知:土样压缩前后试样截面积A 不变,V S0=V S1,则有:)1(000e H Se e +-= 利用上式计算各级荷载P 作用下达到的稳定孔隙比e ,可绘制如图3-2所示的e -p 曲线,该曲线亦被称为压缩曲线。
常规试验中,一般按P =50kPa 、100 kPa 、200 kPa 、400 kPa 四级加荷,测定各级压力下的稳定变形量S ,然后由式(3-2)计算相应的孔隙比e 。
压缩曲线⎪⎩⎪⎨⎧—压缩性低。
—平缓著。
土的孔隙比减少得愈显量作用下,—说明在相同的压力增—越陡二、压缩性指标1.压缩系数 dpde-=α α——压缩系数,MP a -1,负号表e 随P 的增长而减小。
土的压缩性及地基变形计算资料重点
1.土的压缩性:
1.1压缩模量:
压缩模量是衡量土壤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的指标,用符号E表示。
压缩模量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或现场测试得到。
1.2剪切模量:
剪切模量是衡量土壤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的指标,用符号G表示。
剪切模量与土壤的剪切强度有关。
1.3泊松比:
泊松比是衡量土壤在应力作用下沿垂直方向的变形程度的指标,用符号ν表示。
泊松比与土壤的密实度有关,一般在0-0.5之间。
2.地基变形计算:
地基变形计算是针对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的地基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地基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不可逆变形两个阶段,其中弹性变形是指在荷载作用下,土体发生的可恢复的变形;不可逆变形是指荷载作用下土体发生的永久性变形。
2.1弹性变形计算:
弹性变形计算是根据土体的本构关系,结合荷载条件和边界条件,通过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得出土壤的变形量。
常用的弹性变形计算方法有弹性理论和有限元法等。
2.2不可逆变形计算:
不可逆变形计算是指在考虑土壤的不可逆变形性质时,对地基的变形和稳定性进行分析。
常用的不可逆变形计算方法有一维压缩性计算、塑性理论和现场观测法等。
3.地基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地基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是指在考虑土壤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进行地基变形计算。
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弹性基础承载力计算、地基地震反应分析和地基液化分析等。
以上是关于土的压缩性及地基变形计算的重点资料。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参数进行计算,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安全。
第四章: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计算 土的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减少的特性称为土的压缩性。
其中e 1 、e 2分别为变形前后的孔隙比;S 为压缩量;H 1为压缩前试样高度。
压缩曲线及压缩性指标
压缩曲线——建立坐标系,描点得e ~p 曲线,称为压缩曲线。
压缩性指标:(1)压缩系数a a 值的大小表示了e ~p 曲线的陡、缓程度,反映了 土体压缩性的高低。
但同一种土取不同的p 值,对应
着不同的a 值。
用于工程计算时,应按照实际的压力间隔值选取p 1、p 2,一般
p 1取自重应力, p 2取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之和,当用a 值判别土体的压缩性高
低时,规范规定: p 1=100kPa ,p 2 =200 kPa ,相应的压缩系数记为a 1-2 。
a 1-2
<0.1MPa -1, 低压缩性土;0.1MPa -1 <= a 1-2<0.5MPa -1中压缩性土;a 1-2 >=0.5MPa -1,高压缩性土。
(2)压缩模量E S ——完全侧限条件下,土中竖向附加应力与其相应应变的比值称为土的压缩模量,记为E S 。
计算公式:
(3)压缩指数C c ——e ~logp 曲线直线段的斜率。
Cc 是无量纲小数,其值的大小同样反映了土体压缩性的高低。
C c =(e 1 - e 2)/(logp 2 -logp 1)
(4)变形模量E o ——无侧限条件下,土中竖向附加应力与其相应应变的比值称为土的变形模量,记为E o 。
其中 沉降影响系数。
仅与荷载作用面形状和计算点位置有关。
μ—泊松比,b —载荷板宽度或半径。
变形模量与压缩模量间的理论关系:s E K E )21(00⋅-=μ令β=(1-2µKo),则E 0=s E β µ=0, β=0, µ=0.5, β=1.0,β处于0~1之间,所以有:Eo<Es 成立。
但这仅是理论上的关系式,实际很多土的β>1.0。
(5)弹性模量E d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一、分层总和法
1.假设:( 1)土是均质、连续、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2)荷载作用下,土仅产生竖向压缩,不产生侧胀;(3)基础的沉降量等于基础下地基中压缩层范围内各土层压缩量之和;(4)对一般的中、小基础可采用基础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值做为计算应力。
)1(1112e H s e e +⋅-=dp de a -=p e a ∆∆-=1221
p p e e a --=a e p p e e e e e e p p H s p p p E z z s 11221112112112111+=--+=+--=-=∆∆=∆∆=εεσωμ⋅⋅⋅-=b p s E o )1(2dF b r A ⎰⎰⋅⋅=πω1μμ-=1o K μ
μβ-⋅=122
2.计算步骤及公式:
<1>画图:画出自重应力σc 和附加应力σz 沿深度的分布图;
<2>按应力比法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n ;在某一深度Zn 处验
算:σzn /σcn <=0.2 (中、低压缩性土)或:σzn /σcn <=0.1
(高压缩性土)
<3>分层:将Zn 范围内的土层分为若干个小薄层;一般情况
下,每一个小薄层厚度Δhi 取0.4b 左右,b 为基础底面宽度,
对大形基础以不超过2.0m 为宜;分层时,天然土层界面、地
下水位面必须为小薄层界面。
<4>
分别计算每一个小薄层在无侧胀条件下的最终沉降量ΔSi
对第i 层土:
p 1i =(σci + σci-1
)/2,——第i 层土自重应力平均值,kPa;p 2i =(σc i+ σci-1)/2+(σz i+ σzi-1)/2,——第i 层土自重应力平均值与附加应力平均值之和,kPa;e 1i 、e 2i —分别为与p 1i 、p 2i 、对应的孔隙比,由e ~p 曲线查得。
Δpi = p 2i - p 1i =σz ,——第i 层土附加应力平均值,kPa 。
a i ——第i 层土与p 1i 、p 2i 、对应的压缩系数,kPa -1,E si ——第i 层土与p 1i 、p 2i 对应的压缩模量,kPa,Δhi ——第i 层土压缩前厚度,m ;ΔSi ——第i 层土最终沉降量,m 。
二、弹性理论方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三、应力面积法计算最终沉降量——在分层总和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假定:同一天然土层范围内,压缩性指标为常数(即不随深度变化)。
修正前的沉降值记作 1.计算公式<1>单一土层 ——称0~Z 深度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应用时查表。
z ——沉降计算深度,m ,p o ——基底附加压力,kPa <2>成层土——所以第i 层土沉降量:
0~Zi 深度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Zi ——基底至第i 层底面的距离,
Zi-1 ——基底至第i 层顶面的距离, 0~Zi-1深度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3>计算深度Zn 的确定—根据经验,假设一个深度Zn ,从Zn 底面向上取一个ΔZ 厚度,设ΔZ 厚度内土层修正前
的计算变形值为ΔS'n ,若 则满足要求。
否则,重新选取,直到满足为止。
计算时,应考虑相邻
荷载的影响。
如不考虑 , 对宽度b=1~30m 的基础中心点下可取Zn =b *(2.5 -0.4*lnb)
<4>返算厚度ΔZ 的确定——根据大量的数据统计资料,《建筑地基基础规范》认为可取ΔZ=0.3*(1+lnb),但嫌其计算烦琐,规范取ΔZ=f(b)的形式,并给予了适当的简化,以更粗的线条给出;应用时,查表。
<5>修正系数的确定 ——0~Z深度内附加应力面积 —0~Z深度内修正前的总计算沉降量 ~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
根据 和 值查表求得。
2.5 4.0 7.0 15.0 20.0 1.4 1.3 1.0 0.4 0.2
1.1 1.0 0.7 0. 4 0. 2 11
2111H e e e H S z ⋅+-=⋅∆=εωμ⋅⋅⋅-=b p E s o o )1(2S '
∆α⋅⋅⋅=='∆z p E E A S o s
s 1α
)(111--⋅⋅-⋅⋅='∆i i o i i o si i z p z p E S αα),(b z b l f i i =α),(11b z b l f i i --=α025.01≤'∆'∆∑=n i i n S S ∑=∞'∆⋅=n i i s S s 1ψ)(s s E f =ψ∑∑=si i i s E A A E ∑i A n n o i z p A ⋅⋅=∑
α∑∑'∆=i si i S E A 总沉降量总附加应力面积=s E s E o p S E
)(MPa ak o f p ≥ak o f p 75.0≤
考虑土层沉积历史的计算方法
(1)正常固结土 (2)超固结土 (3)欠固结土
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和渗透固结——沉降与时间的关系
毛细水上升和土中水渗流时的有效应力
例题:地质条件如图所示,求由地下水大面积下降及填土共同作用引起的填土面的最终沉降量。
解:<1>填土作用附加应力图:
<2> 地下水作用 水位下降前 水位下降后 水位下降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
<3>填土和地下水作用
∑=∆⋅∆+⋅+=n i i i i i i
ci h p p p e C S 1111log 1∑=∆⋅⋅+=''+'=n i i i ci i ei n h p p e C S S S 111log 1∑=∆⋅∆+⋅++n i i ci i i i ci h p p p e C 111log 1∑=∆⋅∆+⋅+⋅⋅+∆=n i i ci i i ci i ci ei i
i h p p p C p p C e h 1111log log [1∑=∆+⋅∆⋅+=n i ci i i i i ci p p p h e C S 111log 1C 粉细砂密实粗砂层,很厚,D 现地下水位面B 原地下水位面天然地面Z 36.036.0新填土未固结A 填土地面z(kPa)0)(0882.025005.5*2*1840002*21*2*181m E A S si
i =+==∆∑∑)(25.265.1*5.1711kPa h n i i i cC ==⋅=∑=γσ22111h h cD ⋅'+⋅=γγσ)(25.620.4*95.1*5.17kPa =+=)(25.265.1*5.1712kPa h n i i i cC ==⋅=∑=γσ)(25.96)0.45.1(*5.172kPa cD =+=σ025.2625.26Δσσ===cC zC )(0.3425.6225.96ΔσσkPa cD zD ===密实粗砂层,很厚,E S 趋于无穷大新填土未固结粉细砂A B C D 现地下水位面天然地面填土地面原地下水位面)(0272.0250021*4*)4*0.95.1*5.175.5*5.17(2m E A S si i =--==∆∑
∑)(1154.00272.00882.021m S S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