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概述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什么是科学I、科学革命的突破

二、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天文学革命

三、技术概述二、医学生理学革命

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II、近代化学革命

五、中国古代文明一、原子分子论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有机物的合成和七、科学技术与教育有机结构理论

三、元素周期律

III、近代物理学革命 V、近代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一、经典力学的奠基一、生物学初步建立

二、近代科学的第一二、生物学的飞跃

次大综合

三、能量守恒与转化

定律和热力学

四、电磁学理论的发展 VI、地壳演变论

五、光学理论的发展 IV、数学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

2、什么是技术?

3、科学分为几大门类?

4、按各学科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分为几大类?

5、为什么说十九世纪是科学世纪?

6、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中两个重要的基本理论支柱是什么?

7、科学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8、科学和技术有什么联系?

9、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体系是不断发展的?

10、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节思考题

1、近代科学首先在哪两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胜利?

2、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天体跨越自然界哪三个结构层次?

3、“地心说”、“日心说”说的是什么?

4、简述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5、简述牛顿关于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6、简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7、麦克斯韦方程组从理论上预言了什么?

8、十七世纪前的初等数学最有影响的是哪两部著作?

9、为什么说解析几何的产生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简述道尔顿原子论的主要内容。

11、简述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要点。

12、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有哪三大发现?

13、简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概述

一、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其内容为理论化、系统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人们大体上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门类。

随着科学的发展,按各学科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又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科学具有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科学的任务在于:正确说明和解释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探究其运动规律,揭示客观真理,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预见,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是科学的最终目的。

科学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它始终是进步的因素。

一切科学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并且服务于人类社会实践。

二、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自然界各个领域中的具体现象、性质和规律,并把所获得的知识概括成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

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分为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大类。

自然科学就是在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就成为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来源,成为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被称为科学世纪。从天体演化到地质演变,从数学到物理学,从化学到生物学,天地生各个领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发展演化的宇宙。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现了一些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二十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爆发,自然科学研究进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时代。

爱因斯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旧有理论进行根本改造,先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理论成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支柱之一。

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薛定格等科学家前后经历了长达30年的探讨,终于在普朗克提出的量子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量力学理论。量子力学成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另一基本理论支柱。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不仅改变了自然科学的发展面貌,同时也对固有的文化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本质统一性,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关系”、“概率波”等,都再一次突破了传统的观点。

物理学革命带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革命。化学也进入了现代化学时代。生命科学更是突飞猛进。

三、技术概述

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技巧以及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工具和规则体系,这一体系是不断发展的。

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技术是人们劳动的手段和学说,他既包括工具、设备等物质手段,又包括人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主观因素。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其内容为理论化、系统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表现在:一,技术的职能是运用科学原理在实践中改造世界,而科学的任务则是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指南。二,技术的目的是设计和制造用于生产、运输和通讯、战争、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学、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而科学的目的的在于认识自然的、社会的及思维的规律,成果是科学知识。

二者的目的、结果、任务、功能不同。技术与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与科学无国界不同,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技术作为劳动的手段、工艺和技能,人们在运用技术来改变和控制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从自然规律。

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在现代的科学活动中,几乎都包含有技术活动;在现代的技术活动中,也几乎都包含有科学活动。

许多学者把科学活动同技术活动结合融通在一起,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中到底有没有科学技术,有没有科学技术传统。英国科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论证了历史上东亚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曾远远领先于西方,在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自成体系,而且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古代技术的数学、天文、力学、农学、医学诸方面的成果。

中国古代有许多技术发明传到西方。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虽然不是直接的和现实的生产力,但它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途径渗透进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引起生产力诸要素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一,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和劳动技能。第二,科学技术可以改革、创造和更新生产工具,进而提高生产力水平。第三,科学技术可以扩大和加深劳动对象的范围与深度,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层次。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科学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七、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学技术要成为第一生产力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把自然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和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社会发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以及海洋和太空开发新技术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时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愈益得到提高和强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树立动态的科学观,而这一科学观对教育思想改革和创新发挥着深刻的影响。

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探索未知,从事致使生产的人类活动领域。科学是无止境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育改革与发展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学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学校教育不改革、不发展将会难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趋势。

一、学校教育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列入教学内容,必然会培养出千千万万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校教育将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必然会加快培养速度,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亿万接班人和建设者,进而把符合和反映社会时代要求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

三、学校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大普及和大发展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

四、学校教育通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促进她们的智力发展,形成诸种技能。

五、学校内系统的科学技术教育会培养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各种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统筹能力、传递信息能力、应变决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独立钻研、分析能力等等。

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一般指的是16-19世纪的自然科学。

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随后波及整个欧洲的反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手工工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为进一步改进技术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十五世纪下半叶,由于经济的发展,远洋航海和探险事业应运而生。

远航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社会和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等东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在中世纪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I、科学革命的突破

?近代科学首先在天文学和医学生理学两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胜利。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和同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出版的《人体的结构》,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使得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一、天文学革命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天体跨越自然界的三个结构层次,即太阳系天体、银河系天体和总星系天体。

1、日心说

古代天文学先后经历了“地心说”和“日心说”。

?在欧洲中古世纪,天文学的宇宙模型是托勒密的地心体系。这种体系认为地球静止地居于宇宙中心,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绕地球转动,故又称“地球中心说”、“地心说”或“地静说”。

?“日心说”认为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

哥白尼“日心说”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错误。

?第一,他把太阳当作宇宙的中心。实际上,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在银河系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它根本没有中心。

?第二,他认为天体轨道都是圆形的。这是受古代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天体都是完美的,只能在最完美的曲线——正圆上运行。但“日心说”的发表仍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二、医学生理学革命

自古以来,医学实践一直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发表了《人体的结构》。通过解剖,确定了男女肋骨数相等,并不像《圣经》所说的女人是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创造的,因而男人比女人少一条肋骨。他的结论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教条,因而受到教会的迫害。

II、近代化学革命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是从早期的炼金术和化学工艺中脱胎出来的,而作为一门科学是从十七世纪英国科学家玻意耳提出化学元素概念开始的。他对于化学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661年出版的《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首次明确将化学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将微粒学说引入化学中,提出来一个化学元素的定义,将化学元素看作是化学反应中的“原始和简单的物质”。

?随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把燃烧现象看作是氧化过程。他被称为一场“化学革命”。

?在十九世纪,化学上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主要成就是原子分子论的建立,有机合成和有机结构理论的研究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建立。

一、原子分子论

?原子论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于十九世纪初提出来的。

道尔顿原子论的基本观点:

?化学元素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原子微粒所组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保持不变。

?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重量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重量不同;原子以其重量为基本特征。

?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数目比相结合,就形成了化合物;化合物是“复杂原子”,其重量等于简单原子的重量之和。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在总结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分子概念,认为分子是比原子复杂的粒子,是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物质的最小质点。但是,由于他的学说还有一些缺陷,直到1860年9月,分子论才逐步得到普遍的承认,原子——分子论的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有机物的合成和有机结构理论

?有机(有生机的意思)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衍生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单质、化合物及混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发现蒸发氰酸铵溶液可以很容易得到尿素。氰酸铵是无机化合物,而尿素则是有机化合物。说明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并无截然不同的界限。

?1832年,维勒和李比希首先提出有机化合物是由“基”组成的,接着又发现了有机物中的“基”可以被其它简单物所取代。到40年代,他们提出了将有机物分类的类型论,并进一步发展起来多种类型,从而使庞杂的有机物初步显示出一定的条理性,也促进了元素、当量、原子和分子等概念的明确。

?英国化学家富兰克林在从事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中发现,一种金属原子只能以一定数目的有机基团相结合,接着发现无机化学物分子的形成中,情况也与此类似。1852年,他提出“原子价”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

?1861年,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首先系统地提出了化学的结构理论。他明确指出,通过物质的性质可以了解物质结构,反过来,知道物质的结构就可以预测物质的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

?在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化学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发现了很多种元素,积累了很多这些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资料。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考察了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抓住原子量这个元素的基本性质,研究了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于1871年提出了较完善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要点:

?化学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起来,在性质上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原子量的大小决定着化学元素的基本特性,这正如质点大小决定着复杂事物的性质一样。

?利用化学元素周期表可以预言尚未发现的化学元素,并能预测它们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

?当知道了某些元素的同类元以后,通过计算可以修订测定错了的元素的原子量。

III、近代物理学革命

一、经典力学的奠基

1、开普勒在天空“立法”

天体力学是从力学角度研究天体运动和形状的天文学分支学科。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利用他的前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观测资料,改进了哥白尼的学说,解除了自古以来圆运动的思想束缚,提出了三条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作椭圆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联线(矢径),在相等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这也叫做面积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转的周期的平方和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2、伽利略对地面物体的研究

与开普勒同时代的伽利略对于近代科学的兴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伽利略指出,在略去摩擦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二、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在哥白尼、开普勒关于天体运动规律和伽利略关于地面物体的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展开了更全面的分析、综合和概括工作,终于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1、牛顿的综合

在定义了力的概念以后,牛顿总结出地面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任何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当物体A以力F作用于物体B上,物体B也必定同时以F'作用在物体A上,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2、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在建立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力学的基本定律之后,在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引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物体联

线的方向,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热力学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自然界中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和生物能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保持总能量不变。简称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热学现象的研究联系密切,这一定律发现之后立刻被克劳修斯和汤姆孙应用于热力学系统,并称之为热力学基本定律,不久又被称作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对外做的功。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较冷物体转移到较热的物体。

四、电磁学理论的发展

电磁学是经典物理学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研究电荷、电流产生电场、磁场的规律,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联系,电磁场对电荷、电流的作用,以及电磁场对物质的各种效应等。

?人们对有关电磁现象的认识是在公元前六七百年前。磨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小物体,天然磁矿石

12

2 m m

F G

R

能吸引铁等现象。

? 1729年英国的格雷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金属可导电,丝绸不导电。

?1733年杜费发现电有两种。

?1785年库仑设计了精巧的扭秤实验,直接测定了两个静止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

?1821年德国化学家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

?到了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从事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时,对电磁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电磁感应(磁生电)现象。

?1862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位移电流假说,从理论上建立了一组方程组,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电磁波。

五、光学理论的发展

在近代科学史上,第一个对光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开普勒,他首先提出了光度学定理,还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和透镜成像问题。十七世纪初,荷兰数学家斯涅耳发现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理,费马又得到了确定光在介质中传播所走的路径和光程极值原理。到十七世纪末,牛顿和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对光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几何光学引向了物理光学。

?IV、数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通常把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数学称为现代数学,十七世纪前的数学称为初等数学。解析几何与微积分是十七世纪的数学。

?十七世纪前的初等数学最有影响的是两部著作。一本是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所著《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250年左右。

?对整个数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另一本著作是《几何原理》。它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它是一部在数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不朽之作。

十六到十八世纪是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数学的主要成就有三项。

?第一项是解析几何学创立。第二项是微积分的产生。第三项是概率论的产生。

V、近代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一、生物学初步建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经典生物学主要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学、人体及动物组织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等多门分支学科。

?十七、十八世纪中,生物学的重要成就有林耐的分类学以及细胞的发现、渐成说的提出。

二、生物学的飞跃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经典生物学主要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学、人体及动物组织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等多门分支学科。1、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生物学家施旺于1838年和1839年先后创立了细胞学说。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细胞学说的建立为揭开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奠定了继续前进的基础。

?细胞学说,从有机体具有基础结构统一性方面对包括动植物在内的生命给予了统一的解释。这一学说标志着细胞学这门学科的兴起,也促进了生物学各分科较快的发展。

?2、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生物学史上,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率先于1809年系统地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巨著,建立起了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变异的的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着生存斗争现象,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的物种生存下来,不适宜的物种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综合,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VI、地壳演变论

?十九世纪初,英国地质学之父威廉·史密斯创立了生物地质学,他提出的“化石组合”鉴定地层的层位和层序的方法为历史地质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代的英国地质学家赖尔根据地质图和地质剖面图,提出了地球缓慢变化的“渐变论”。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着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着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 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1)“言志说”。《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2)“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1)情感表现说。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2)本能表现说。弗洛伊德:“艺术即做梦”,是作家愿望的实现。合理性与不足:本能表现说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丰富的心理蕴涵,对文学的性质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但片面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性,忽视了文学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注:“课程(群)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城市规划概论》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为城市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主要理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以及主要专业规范、城市用地分类规范以及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内容。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的主要程序、内容,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城乡规划编制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掌握城市宏观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与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掌握城市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等原则;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作用、编制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 (二)城市和城市规划概述8学时 1、城市规划发展史回顾2学时 2、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简述2学时 3、城乡规划法简介2学时 4、城市规划主要编制规范内容概述2学时 (三)城市规划的任务以及规划编制体系4学时 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1学时

2、城市用地分类1学时 3、城市发展战略1学时 4、城市用地结构1学时 (四)城市规划编制6学时 1、城镇体系规划 1.5学时 2、城市总体规划 1.5学时 3、控制性详细规划 1.5学时 4、强制性规划内容 1.5学时 (五)城市规划的实施2学时 1、规划管理内容1学时 2、案例介绍1学时 (六)课程总结2学时 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可与测绘学院相关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将城市规划概论的基本认识融汇其中。四、学时分配表 五、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答疑等。 六、考核与成绩评定 1.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课程考核方式应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相对应。 2.本课程执行测绘学院课程成绩评定规定:课程成绩单中“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资料

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城市的形成城市是成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和手工业和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居住形式的聚集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 1.人口数量 2. 产业结构 3.行政管辖的意义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2.社会形态和城市布 局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布局的变化1.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以及对外交通用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4.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内涵: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稳定阶段田园城市理论主要论点:1.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城市土地应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2.城市与乡村应结合,有乡村生活的气息及环境3.应机制和控制城市喜迎人的磁性 4.城市应拥有一整套公共绿地系统卫星城发展阶段 1.第一代卫星城——卧城 2.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 3.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典型城市代表:密尔顿?凯恩斯城《雅典宪章》 理论提出:1933年8月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又称为《城市规划大纲》 主要论点: 1.城市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与乡村彼此同为一体,而各位构成区域单位的要素” 。 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的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城市四大功能)。 3.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股建筑。 4.城市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要冲居住着的要求出发,进行功能分区。 马丘比丘宪章 理论提出:1977年12 月在秘鲁以雅典乡长为出发点,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游憩是二战后城市发挥在那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渣网了城市规划经一部发展的方向,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主要论点: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 城市规划工作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实践性——要付之实现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目的1.掌握规划的依据2.认识规划对象3.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方法 1. 现场踏勘或在观察调查 2. 抽样貂蝉或者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阶段 1. 现场踏勘 2.资料收集及整理 3.分析研 究 城市规划纲要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 要人生无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 原则,该阶段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 目标、方向机内容刚提出原则性意见。 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由城市人 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规 划年限,一般为20 年,近期规划一般为 5 年。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用地的属性 1. 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经济属性 4. 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地形地貌……) 2.经济价 值(土地出售价值……)影响低级承载力 大小的因素: 1.地下水 2.地下为可溶性岩石防震措 施: 1.确定地震烈度 2.避开强地震地区 3.采 取适当得抗震措施城市用地的水文与水文 地质条件利:城市水源地、可发展水运、 满足城市造景需要、改善城市气候条件、 稀释污水排除雨水美化环境;弊:洪水, 冲刷河岸,泥沙淤积);地下水的组成: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城市用地的气候 条件太阳辐射: 1 .主要能源2.影响建筑日照间距,通 风,遮阳3.影响城市规模、布局城市用 地的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 结构形态和空间布置、影响城市属相设计 及制高点选择处理、影响城市小气候形 成、影响通讯和电波、坡度的影响城市用 地的分类根据城市用地功能不用,按《城 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 分为10 大类、46 中类、73 小类居住 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道路高粗昂用地、绿地。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比重: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 用地的比例为20%-32% 居住用地人居指标:18-28 mV人居住用 地分布影响因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 件、工业性质 居住用地布局形式:集中式(布局紧凑, 各部分联系方便,节约基础设施)、分散 式(适应地形变化或工业性质的要求)、 轴向布置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 2.职工居住用地应 分布在卫生调价较好的地段上3.应保持 集中、紧凑、互补妨碍4.企业之间应取 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工业用地 与居住用地的位置 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2.工业 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3.工业用地与 居住用地混合布置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 题 1.工业用地面积小 2.缺乏必要的交通运 输条件,交通混乱3.功能不合理,污染 大4. 工厂的仓库、对唱不足5. 工业布 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统一安排6.有地厂 房不符合生产要求旧城工业的调整措施: 留、改(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业和生产 技术)、并、迁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要求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2.公共设 施要按照与具名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该服 务半径,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为500m o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城 市交通规划4.根据公共设施本省的特点 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 考虑城市 尽管组织的要求6.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并 注意建设顺序全市性主要公建用地原则: 1.符合公建本身的功能要求 2.符合城市 规划对公建位置的要求仓库按使用性质分 类 1.储存仓库2 .中专仓库3.城市供应仓库 4.收购仓库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1.提高城市自然生 态质量2.有利于环境保护3.提高城市生 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4.增加城市地精 的美学交过5.增加称呼四经济效益6.有 利于城市防灾城市绿地分类 1.公共性绿地,特点,群众性,为休息而 设2. 专用性绿地3.私有性绿地城市绿 地系统构成 1.点状绿地 2.带状绿地 3.契形绿地 4.环 状绿地 城市郊区的功能1.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郊区是城市衍生地 3.郊区是城市的供 给地4.郊区提供市民游憩基地 5.郊区 是城市的发展用 地6. 协同市区发展经济按城市性质分类 1. 工业城市 2. 交通港口城市 3. 商贸城 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性中心城市6. 县城7. 特殊职能城市按城市人口规模 分类 1.大城市50-100 万人 2.中等城市20- 50 万人3.小城市20 万人以下4.特大 城市100 万人以上 自然环境的利用 1.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城市规 划布局比较紧凑,但应避免城市布局单 调:1.挖池堆山,形成制高点;2.建筑 高低搭配得当;3.形成比例恰当的广 场、接到、建筑群; 2.丘陵地区:结合自然,采用分散和集中 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利用地势布局,依山 建筑,层层跌落,强化三度空间。高处布 置市中心或主要建筑群 3.河湖水域:利用水景组织秀丽的城市景 色结合城市工程设施,组织城市景观规 划:结合防洪、排涝工程、护坡、考虑城 市艺术布局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利用: 保留、改造、迁移、拆除、恢复合理的城 市干道网密度 合理的干道网密度为2-3 km/平方公里 间距一般为600m—1000m 道路按三级划 分: 1.城市主干道 2.城市次干道 3.支路停车 场分类 1 .配建停车场2.公共停车场 港址选择 1 .在河(海、湖等)边,并且对水深有 要求2.岸边形状及陆地情况要满足共嫩 高要求3.避开桥、堤4.与城市应有方便 的联系5.有发展的可能国际民航机场遇 城市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公里。航空港 ——城市联系的交通组织1.专用高速公 里,使机场与城市间的时间保持在30 分 钟以内2. 高速列车3. 专用铁路4.地 铁5.直升飞机城市水源分类 1 .地下水源:潜水、自流水、泉水2.地 表水源:江河湖海等给水管网规划 1 .树枝状管网特点:管网省,但供水不 安全2.环状管网特点:供水安全,但 管网不经济排水方式 1 .合流制雨水及污水合一排放2.分流 制雨水及污水各自排放污水处理厂的用地 选择 1.设于地势较低处 2.布置与城市下游地 带3.离开生活区,并设隔离带居住区规 模的影响因素 1.公共福利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 径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3.行政管 理体制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 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居住区规模 用地规模:50-100 公顷人口规模:5 万人为宜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结构布置原 则:1.经济合理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2. 管理方便3.以天然地界及城市主干道为 界4.不同类型的建筑影响不可忽视居住 区的卫生要求安静的环境:影响因素 1 .城市交通噪声 2 .工业生产噪声3.人 群产生的噪声4、减少污染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艺术生产的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性质。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有两方面含义的阐述: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2、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5、诗可以观: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6、创作冲动: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 7、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9、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10、文学批评:也叫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换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1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12、潜在的文学作品:未经阅读者的文学作品作为“物”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未被阅读之前,它的价值还处在睡眠状态,只有经过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13、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4、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5、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