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45
洛阳诗韵体裁洛阳诗韵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之一,形成于唐代中期的洛阳城。
它与其他诗歌体裁不同的是,它在格律和题材上都有明显的特色。
洛阳诗韵的流行史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本文将对洛阳诗韵的历史、特点、流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洛阳诗韵最初流行于唐代中期的洛阳城,故得名洛阳诗韵。
唐代宰相韦德泰、卢照邻等人是这一诗歌体裁的代表。
它在唐末五代时期逐渐衰落。
直到宋代崔护《拟洛阳怀古》才又引起文人的重视。
元代王孝威在《诗格并序》中专门论述了洛阳诗韵的格律特点。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也有关于洛阳诗韵的介绍。
二、特点格律上,洛阳诗韵的音节比其他诗歌体裁多一些。
它的格律要求每一句都有六到七个字,除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外,其他行都是双音节的。
并且只用平声韵和上声韵。
具体来说,平声韵有“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而上声韵有“仄平平脚”、“仄仄平脚”两种。
话题上,洛阳诗韵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气氛温馨、清新。
它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宁静、休闲的感觉。
同时,洛阳诗韵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是它的特色之一,也是为什么它受到文人的青睐的原因之一。
三、流派洛阳诗韵的流派主要有三个:魏风派、卢风派和宋风派。
魏风派的代表诗人是唐代韦德泰、王建,他们的诗歌描写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融合了历史、地理、神话等元素,情感浓重。
卢风派的代表诗人是卢照邻、卢纶,他们的诗歌更加抒情,言语细腻而含蓄,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宋风派的代表诗人是睢阳爱民、李樗,他们的诗歌具有更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关注的是庶民的生活和疾苦。
四、影响洛阳诗韵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辟了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并且在技艺上体现了更高的格律要求。
此外,它的流派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类型更加多样化。
对于后来的文人,洛阳诗韵更是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如唐代诗歌《行香子·杨柳岸晓》、宋代诗歌《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等,都受到了洛阳诗韵的影响。
洛阳诗韵课文讲解洛阳诗韵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
这篇课文以洛阳为背景,描绘了洛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对洛阳的深情厚爱。
下面我将从背景、内容和讲解要点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洛阳诗韵课文。
一、背景洛阳诗韵课文作于白居易贬谪洛阳期间。
公元 815 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洛阳县尉。
在洛阳期间,他深感洛阳的美丽和历史文化的厚重,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课文。
二、内容洛阳诗韵课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洛阳地理”,描绘了洛阳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洛阳的山水、气候和土壤,使得读者对洛阳的地理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部分为“洛阳历史”,介绍了洛阳的历史文化。
作者从洛阳的起源开始,讲述了洛阳在汉、唐两个朝代的发展历程,以及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些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
第三部分为“洛阳人物”,讲述了洛阳的历史名人。
作者选取了洛阳历史上几位杰出的人物,包括司马迁、班固、李贺等人,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成就。
通过这些人物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的文化底蕴。
三、讲解要点在讲解洛阳诗韵课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写作环境,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解中,可以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3.注重对课文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
洛阳诗韵课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在讲解中,可以通过介绍洛阳的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洛阳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洛阳诗韵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叶文玲《洛阳诗韵》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洛阳诗韵叶文玲中原忆,最忆是洛阳。
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不不,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在河南的二十四载中,洛阳是我去得最勤的地方,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我对洛阳十分偏爱。
我总觉得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
不然的话,历代文人墨客,也不会把对洛阳的赞赏,写进千首万阙诗词里了。
“陆机入洛,噪起才名。
”——三十年前,我曾抄录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
我对这个东汉、魏晋、隋唐时代的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笃诚的崇拜。
洛阳,光名字就是古色古香,充满文情和诗意的;洛阳,历代才俊辈出,在东汉时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呐!二十四年前,我初访洛阳,就觉得她名不虚传。
二十四年中多次去洛阳,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八年,明帝遣使去天竺国求佛经,得贝叶经四十二章和佛像,用白马驮回。
天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护送至京师,遂建成了中国佛教之源的白马寺。
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寺后墓园中,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大圆坟,年年芳草青青,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聪明的洛阳人古戏今做,把传说中不肯献媚而被武则天贬谪的牡丹奉为市花,在花事烂漫的五月,年年举行规模空前的牡丹花会。
而今,洛水之畔看牡丹,已成了域外海内的盛事。
花会期间,洛阳城日日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这种用赭、白、绿色铅釉烧制的三彩陶名扬天下。
其中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成了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洛阳诗韵洛阳,古都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源地之一,洛阳有着深厚的诗词底蕴和独特的诗韵。
洛阳诗韵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关注和倾诉。
1. 洛阳诗韵的起源洛阳作为中国古代七大古都之一,自古就是文化的重要中心。
早在先秦时期,洛阳就是齐国文化的中心,这里孕育出了一代代的文化名人。
而洛阳诗韵的形成,则是在汉代达到了高峰。
当时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无数文人才子在这里相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洛阳的繁荣和开放氛围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继而推动了洛阳诗韵的形成。
2. 洛阳诗韵的特点洛阳诗韵以其别具一格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首先,洛阳诗韵以辞章华丽、音调婉转的特色为主。
古代洛阳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辞藻,以及优美动听的音韵,使得他们的诗歌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例如,洛阳诗人王建的《琵琶行》中,“月上寒江夜,花开满洛城。
风吹落花去,不知何处寻”这样的句子,展现了洛阳诗韵的典型特点。
其次,洛阳诗韵偏重于描绘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洛阳作为一座繁华的城市,诗人们常常以洛阳作为背景,描绘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生活。
他们关注社会风俗,洞察人情世故,将这些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诗歌当中。
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特点,使得洛阳诗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背景。
第三,洛阳诗韵注重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洛阳诗人们常常以个人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为切入点,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追求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融入到诗歌中,使得诗歌表达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洛阳诗韵以其唯美与思想性的结合,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提醒。
3. 洛阳诗韵的影响洛阳诗韵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洛阳诗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诗人们在洛阳诗韵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使得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1、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洛阳的“古”“美”“绝”“奇”。
2、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1、导语“江南忆,最忆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洛阳”的感慨。
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2、作者及洛阳简介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洛阳简介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
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山南水北为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
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
有“花都”“诗都”之美称。
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曾使“洛阳纸贵”(人们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
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
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了哪些文化遗产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来神游、读解洛阳吧!3、解题《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
十六洛阳诗韵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侧面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洛阳古、洛阳美、洛阳绝、洛阳奇,描摹这一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第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
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
“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作者一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和动人,接下来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并还洛阳以本来面目。
“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写出了沉甸甸的历史感。
“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既说明上文的“厚重”,又点明了“馈赠和沉积”的内涵,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机遇和亲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
抄录古句,慰勉兄长,似可作“机遇和亲缘”的解释;但作者“笃诚的崇拜",无疑源自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而下文说洛阳的名字“充满文情和诗意”,说洛阳历代才俊辈出,显然非指经济而指文化。
因此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很清楚,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自然是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第6-第15自然段)写洛用的古、美、绝、奇。
这部分由五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第6自然段)写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洛阳诗韵》-精编解析洛阳诗韵□叶文玲教学目的:(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题“洛阳诗韵”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欣赏文章的方法。
(三)通过朗读欣赏和训练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
教时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两部分结构与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
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①洛阳;②诗韵——诗一般的韵味三、结合“课文导读”听朗读录音,初品诗韵,注意字词音义并思考:①开头哪些语段抒写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找出第一段中最能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字。
②文章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描绘洛阳“诗一般的韵味”?找出关键性语句回答。
读准加点字的音,掌握加横线词语的意义:璀璨笑靥馈赠况味邙山笃诚天竺粗拙贬谪明媚娇妍姹紫嫣红赭铅釉谙熟夹峙伊阙岚气氤氲浊黄澄碧龛摄人心魂棹四、结合思考题理清文章结构思路㈠〔1—5〕抒写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㈡〔6—15〕叙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第6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领起下文(总说)△关键性语句:洛阳古,她有…… / 洛阳美,她有…… /洛阳绝,她有…… / 洛阳奇,更因她有……△作用:重章复沓,从四个不同侧面展示洛阳辉煌的历史画卷(分说)五、读析第1——第5自然段,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朗读设问: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⑵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的原因是什么?(特殊的况味)⑶据上下文看,这“特殊的况味”指什么味?(文化味)具体表现:璀璨明珠;历史沉积;文化遗产;文情诗意,才俊辈出△品味第2、3两节比喻句的作用和不同△找出第4、5两节关于“机遇和亲缘”的照应之处六、作业:(1)在理清字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品位文章优美流畅的语言;(2)从古、美、绝、奇的不同角度品味洛阳的诗韵。
洛阳诗韵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洛阳诗韵教案洛阳诗韵教案叶文玲一、教材分析《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本单元前两课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已对文章的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4)欣赏本文充满文情画意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
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作者作品简介:叶文玲,现代女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洛阳诗韵》是她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2、洛阳简介(课件展示)3、展示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课时展示)4、复习旧知识横向思路:指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
例:《我的空中楼阁》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
例:《提醒幸福》。
5、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①、标出自然段序号,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
②、本文属于哪种思路?③、确定思路的根据是什么?教师点拔:文章的思路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或文章中起标识作用的词语确定。
6、师生研讨确定本文思路(利用课件展示)7、重点词、句理解第一部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
问题:①为什么用”最忆”一词?②“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③“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找出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句●、如何理解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况味”指什么?●、第一部分总写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第二部分具体把握洛阳的韵味。
《洛阳诗韵》说课稿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承德信息工程技术学院张静涵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需要大家猜一下,一句诗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打一地名答案是洛阳,所以,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洛阳诗韵》。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七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洛阳诗韵》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为我国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笃诚的崇拜和偏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对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深情。
对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提炼美、表达美,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诵课文,理清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及摹写训练,培养学生把握作者先果后因的基本思路和文章总分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其中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清课文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
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选取典型素材表现洛阳诗韵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脉络。
四、说学情我所教授的是16对口的三个班级,这三个班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
但能力水平偏低。
对语文通用能力的认知也较粗浅,阅读习惯不好,语感不强,尤其不爱读美文。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其在静心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感受诗性语言的美;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借鉴作者情感表达的特点,通过模仿内化的自己表达需求,提高表达能力表达,使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更有感染力和逻辑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主要运用情景导入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师精讲重点难点,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按需整合散文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学习资源平台,使课堂教学能够基于学生障碍点自然生成,打造富有活力的“生成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
洛阳诗韵教案洛阳诗韵优秀教案优秀29篇《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1洛阳诗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内部联系,抓住文章的重点2理解作者选材和组材上的特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
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
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今天我们借助叶文铃优美的文字,游览以下洛阳。
(二)理解字词璀璨(càn)词义:形容朱玉等光彩鲜明。
笑靥(yè)词义:此处指笑脸。
贬谪(zhé)词义: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谙熟(ān)词义:非常熟悉龛(kān)词义: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棹(zhào)词义:桨(三)课文结构解剖,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1~5)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1如痴如醉的感情——“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情感。
2地理位置——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3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4、5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字面上:机遇和亲缘——抄录古句,慰勉兄长深层原因:特殊的况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第二部分:(6~15)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第六自然段:过渡段,也是第二部分的总写7~8洛阳古——白马寺学生朗读教师讲解: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官办佛寺,是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也是古代亚洲的佛教重地。
洛阳诗韵教案叶文玲一、教材分析《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本单元前两课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已对文章的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4)欣赏本文充满文情画意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
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作者作品简介:叶文玲,现代女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洛阳诗韵》是她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2、洛阳简介(课件展示)3、展示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课时展示)4、复习旧知识横向思路:指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
例:《我的空中楼阁》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
例:《提醒幸福》。
5、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①、标出自然段序号,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
②、本文属于哪种思路?③、确定思路的根据是什么?教师点拔:文章的思路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或文章中起标识作用的词语确定。
6、师生研讨确定本文思路(利用课件展示)7、重点词、句理解第一部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
问题:①为什么用”最忆”一词?②“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③“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找出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句●、如何理解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况味”指什么?●、第一部分总写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第二部分具体把握洛阳的韵味。
洛阳诗韵公开课剖析目录CONTENCT •课程背景与目标•洛阳诗韵文化内涵•公开课现场教学分析•洛阳诗韵艺术特色解读•公开课教学效果评估•总结与展望01课程背景与目标洛阳诗韵课程背景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诗词资源,为开设洛阳诗韵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诗词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诗词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日益受到关注,洛阳诗韵课程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产物。
地域特色与诗词教育的结合洛阳诗韵课程将地域特色与诗词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领略洛阳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诗词素养和审美能力。
80%80%100%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洛阳诗词名篇,了解洛阳历史文化背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通过讲解、诵读、赏析、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洛阳历史文化和诗词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01020304洛阳历史文化概述洛阳诗词名篇选读诗词创作实践课堂活动与互动课程内容及安排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精选历代咏洛阳的诗词名篇,通过讲解、诵读和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领略洛阳诗词的艺术魅力。
简要介绍洛阳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名胜古迹等,为学生理解洛阳诗词提供背景知识。
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互动环节,如诗词朗诵、知识竞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02洛阳诗韵文化内涵洛阳历史文化简介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洛阳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010203古代洛阳的诗词歌赋创作十分繁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洛阳诗韵教学实施报告洛阳诗韵教学实施报告摘要:本文是对洛阳诗韵教学的实施报告,主要介绍了该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反馈以及教师评价。
通过对教学实施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该教学实践具有优越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字:洛阳诗韵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反馈,教师评价引言:洛阳诗韵是我国古代诗歌韵律的代表之一,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本文旨在对洛阳诗韵教学实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类似教学提供参考。
课程设计:洛阳诗韵教学的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时分配:该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十二个课时,其中头六个课时主要用于教学理论知识和韵律基础,后六个课时用于韵律实践和诗歌鉴赏。
2.教材选取:该教学模式所选用的教材一般是《洛阳诗韵谱》和《古汉语韵律入门》,教材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
3.考核方式:该教学模式采用成绩考核的方式,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作业等,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鉴赏和韵律运用的能力。
教学方法:洛阳诗韵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理论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韵律基础,强调字音的节奏和音调,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韵律规律。
2.实践课: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实践韵律运用和诗歌鉴赏,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3.文学欣赏:教师通过选取相关诗歌,让学生表演或背诵,并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探讨,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学生反馈:洛阳诗韵教学模式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学生反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韵律基础学习情况:学生表示,该教学模式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韵律基础知识。
2.诗歌鉴赏学习情况:学生表示,该教学模式的诗歌选取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育部参赛_《洛阳诗韵》教案_朱颖听君翻唱“洛阳情”——链接多元网络资源成就师生平等对话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朱颖一、教学课题:《洛阳诗韵》二、教案背景:《洛阳诗韵》是《上海市中职语文试用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供职一年级学生在第二学期的使用。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乡土之恋,家国情怀”为主题,共收录了《乡土情结》、《洛阳诗韵》、《乡愁》、《清明上河图》四篇作品。
其中,《乡土情结》和《洛阳诗韵》除了主题相近外,文体也相同(同为散文),且在语言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二者整体表达均有诗性语言的特征,并都运用化诗入文的手法,将古典雅言与现代语汇交融使用,富有诗情画意。
学生细读这两篇散文,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可以整合零散的新、旧阅读技巧和语言知识点,建构阅读诗性散文的图式,再迁移到拓展阅读及日后学习中。
此外,作者的故乡虽不是洛阳,但“特殊的机遇和亲缘”及古城特有的华夏文明韵味,使她对洛阳产生强烈的偏爱之情。
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现代语境下解读“故乡”——故乡不仅是生我育我之地,也可以是精神家园——是个与我彼此理解、彼此欣赏的地方,这就使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更贴近学生的内心需求。
初读本文,仅感觉作者抓住了洛阳的特点,且工于描写,读来腴厚浓丽;细读文本,感受整篇作品的气韵,便发现本文的动人之处决不仅限于修辞巧妙或词句典雅,而在于作者乐山爱水,更爱华夏文明的内在情感冲动,以及作者的古雅的气质和丰厚的学养,而这正是本文诗性语言奔涌而出的源头。
综上所述,在确立本文的教学点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既要细品局部的精妙语言,又要着眼于作品整体气韵的把握;2.“由言及意”,既要品味优美而精准的语言,又要体会其中蕴含的独特体悟和深挚情感;3.既要引导学生分享作者的情感观点,又要帮助其“关照自我”,努力运用作者的运思方式去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模仿作者的表达技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 朗读全文,感知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理解洛阳的特殊况味;2. 把握关键词句,梳理“先果后因”的行文思路,了解本文横向结构的特点;3. 分析选材视角,感悟作者并非纯粹写景记游,而是对华夏民族文化的礼赞。
《洛阳诗韵》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洛阳诗韵》的教学。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洛阳诗韵》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笃诚的崇拜和偏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对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深情。
2、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理清文章内部先果后因的逻辑顺序。
(2)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深情。
(3)欣赏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3、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围绕中心多侧面多角度叙写的横向思路.4、教学难点欣赏本课优美精炼的语言。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情况,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为了突出祖国历史文化的灿烂悠久,充分表现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欣赏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姹紫嫣红的洛阳牡丹,栩栩如生的唐三彩,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2、情景导入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情景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讲授法教师精讲重点难点,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说学法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结构清晰,按照教师的引导,学生讨论自学,整体感知课文,抓关键句段,把握文章思路,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1、以情景导入法引入新课.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情景氛围中.2、检查提问。
3、欣赏课文.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情景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兴趣。
4、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讨论问题.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教师精讲突破重点难点.采用形象直观法,多媒体显示课件,让学生理解。
6、小结,对照教学目标。
《诗韵》说课稿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工程技术学院静涵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需要大家猜一下,一句诗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打一地名答案是,所以,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诗韵》。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七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诗韵》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为我国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笃诚的崇拜和偏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对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深情。
对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提炼美、表达美,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诵课文,理清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及摹写训练,培养学生把握作者先果后因的基本思路和文章总分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其中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清课文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的偏爱和崇拜之情。
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选取典型素材表现诗韵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脉络。
四、说学情我所教授的是16对口的三个班级,这三个班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
但能力水平偏低。
对语文通用能力的认知也较粗浅,阅读习惯不好,语感不强,尤其不爱读美文。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其在静心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感受诗性语言的美;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借鉴作者情感表达的特点,通过模仿化的自己表达需求,提高表达能力表达,使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更有感染力和逻辑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主要运用情景导入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师精讲重点难点,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按需整合散文教学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学习资源平台,使课堂教学能够基于学生障碍点自然生成,打造富有活力的“生成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