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盐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 MB
- 文档页数:5
课题1常见的盐(课时二复分解反应)
作者:杏红女
学习目标:1、掌握发生复反应的条件。
2、能根据方程式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一、自主学习:仔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1——2小题
1、复分解反应(定义):。
2.复分解应的条件;、、。
三者只需具备个反应就能发生。
二、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复分解应的条件
三、对下下列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交流展示:
判断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能反应的请写出反应方程式:(可以结合109页表);不能反应的请说出理由。
(1) H
2SO
4
+ Ba(NO
3
)
2
=
(2) K
2CO
3
+ Ba(NO
3
)
2
=
(3) NaOH + Ba(NO
3)
2
=
(4) NaOH + K
2CO
3
=
(5) NaOH + H
2SO
4
=
(6) H
2SO
4
+ K
2
CO
3
=
(7) H
2SO
4
+Fe
2
O
3
=
(8) NaCl + AgNO
3
=
四、对学案进行整理。
用心爱心专心 1。
九年级化学《盐的化学性质》复习教学设计
坛城中学任莉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盐的化学性质,能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能够描述现象。
学会使用盐的性质解释一些现象;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会判断。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总结盐的化学性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盐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总结复分解反应概念,利用中考题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
关于物质溶解性,请学生背诵溶解性口诀,为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进行判
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间穿插中考题进行考点讲解,让学生对此类这种考试题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在中考题中的应用。
一、盐的化学性质
二、复分解反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复分解反应》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盐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和用途;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4.能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和用途;2.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试剂和器材;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报告本、化学试验器材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盐,并让他们回忆盐的定义和分类;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被称为盐?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第二步:学习盐的分类和常见的盐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盐的分类和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和用途;2.学生跟随课件内容进行学习,并在化学实验报告本中记录所学内容。
第三步: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2.引导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并给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第四步:实验演示1.教师进行一项与复分解反应相关的实验,例如:银氯化物的复分解反应;2.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以及所使用的试剂和器材。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和记录的结果;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应用,并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
五、教学延伸1.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并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解释其原理;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观察;2.实验报告完成度:学生是否完成了实验报告,并准确记录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3.自主研究成果展示:学生是否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解释所选择的化学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盐的定义和分类,并掌握盐的常见名称、化学式和用途。
同时,学生也能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机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1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1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主要介绍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盐的概念、分类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盐。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复分解反应,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尚有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复分解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复分解反应的过程。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复分解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4.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如试管、试剂等。
2.收集生活中的复分解反应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盐,如食盐、纯碱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复分解反应。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实验或课件,呈现复分解反应的实例,如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并提出问题:“这个反应有什么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复分解反应的过程。
初三化学盐的性质一. 本周教学内容:盐的性质1. 盐的化学性质2.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3.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4. 化学肥料二. 重点和难点1. 盐的化学性质2.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三. 教学过程1. 盐的化学性质⑴盐与金属起置换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反应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反应物中的盐一般溶于水。
例Cu + 2AgNO3 ==== Cu(NO3)2 + 2AgFe + CuSO4 ==== FeSO4 + Cu注意:①单质铁与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总是生成二价亚铁盐。
②K、Na、Ca 是很活泼的金属,投入盐溶液中不置换金属,而是与水起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⑵盐与酸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
例HCl + AgNO3 ==== AgCl↓+ HNO3⑶盐与碱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
例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⑷盐与盐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盐。
例NaCl + AgNO3 ==== AgCl↓+ NaNO32.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有水生成,三种情况只要有一种情况存在就可以发生。
对于碱和盐、盐和盐的反应还要求反应物都必须是可溶的。
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经常要联系酸、碱、盐的溶解性。
通常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易溶,AgCl、BaSO4、CaCO3、BaCO3、Mg(OH)2是白色沉淀,其中AgCl、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Cu(OH)2是蓝色沉淀,Fe(OH)3是红褐色沉淀。
3. 化学肥料钾肥、氮肥、磷肥、复合肥、微量元素肥料。
【典型例题】例1. X、Y、Z三种金属,将Y、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溶解,Z不溶解;将Z放入X的盐溶液中,Z表面有X析出。
则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 XYZB. YZXC. ZYXD. XZY分析:此题是根据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起置换反应的规律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第3课时盐的化学性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盐的化学性质。
【教具准备】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gC12+Zn——⑤BaC12+g(0gS04=Na2S04+Mg(0H)2↓(白色沉淀)4. 盐+盐=新盐+新盐(两者都要可溶)AgN03+NaC1=AgC1↓+NaN03(检验C1-)BaC12+Na2S04=BaS04↓+2NaC1(检验S042-)二、物质的分类此节课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知识在整个初中化学中比较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同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爱化学,爱探究的良好情感态度。
【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盐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了解盐的化学性质.2.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不能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警察破案可以根据指纹”的相关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演示法、讲述法、归纳法教后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生活中常见的盐
盐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
(1)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酸、碱、盐三类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有气体
(1)熟记相互反应的物质或相互结合的离子:
碳酸盐能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CO2和H2O;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2)记住常见的难溶物:
AgCl、BaSO4是白色沉淀,不溶于酸;
CaCO3、BaCO3是白色沉淀,能溶于酸;
Cu(OH)2是蓝色沉淀,能溶于酸。
【例题】(2011·广东湛江中考)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NaNO3NaCl H2SO4 B.CaCO3NaOH Na2SO4
C.BaCl2NaNO3CuSO4 D.AgNO3Na2SO4NaCl
解析:A中各种物质间没有构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无沉淀生成,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B中CaCO3为白色沉淀;C中BaCl2和CuSO4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且溶液为蓝色;D中AgNO3和NaCl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
答案:A
1.制作馒头时,需加入面碱(主要含碳酸钠),如果面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会发黄,且口感不好。
为除去过多的面碱,做馒头时可加入适量的( )。
A.食醋B.食盐C.料酒D.味精
答案:A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易溶于水的是( )。
A.NaOH、Mg(OH)2、Cu(OH)2 B.K2CO3、Na2CO3、CaCO3
C.CuSO4、Fe2(SO4)3、BaSO4 D.AgNO3、(NH4)2SO4、K2CO3
答案:D
3.检验碳酸盐的正确方法是( )。
A.滴加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
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加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滴加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答案:D
4.下列试剂中,能把KOH溶液、稀硫酸、CaCl2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 )。
A.KCl溶液B.K2CO3溶液
C.NaNO3溶液D.稀盐酸
答案:B
5.(2012·吉林中考)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2NaOH+CuSO4===Cu(OH)2↓+Na2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若上述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除水之外,还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3)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比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______________。
答案:(1)复分解反应(2)Na2SO4(或硫酸钠均可)
(3)少(小、减小、减少、变小、降低均可)
6.(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向氯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见,酸、碱、盐在溶液中交换成分,如果有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生成,即可以发生____________(填写一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反应。
答案:(1)①BaCl2+Na2SO4===BaSO4↓+2NaCl
②CaCO3+2HCl===CaCl2+H2O+CO2↑③NaOH+HCl===NaCl+H2O
(2)生成白色沉淀放出气体无明显现象(有水生成)
(3)沉淀气体水复分解
7.(2011·黑龙江哈尔滨模拟)现有生活中的下列物质,请回答有关问题:
(1)纯碱属________类(填“酸”“碱”或“盐”),其水溶液的pH__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上述物质中含碳酸钙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
(4)上述四种物质(或其中的主要成分)共同的化学性质是都能跟________反应。
(5)工业上可利用上述物质中的________溶液(填溶质化学名称)与石灰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盐大于(2)③④
(3)NaHCO3(4)酸
(5)碳酸钠Na2CO3+Ca(OH)2===CaCO3↓+2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