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4
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
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本专业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拥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高等理科教育加强通识教育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加强通识教育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3———武汉大学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做法吴平陈学敏()武汉大学教务部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文章通过对武汉大学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总结提出加强通专并,重搭建通识课程平台提高选修课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等是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通识课程自主学习创新学分中图分类号1文献标识码G6420A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武汉大学于年初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这次培养方案,2006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一流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在继续发扬武汉大学重视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系列修订和审定工作。
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专并重搭建通识课程平台加强通识教育,,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全球化发展的社会任何一类社会问题都不可能孤立地用某一方,面、某一技术、某一学科手段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种方法的联合攻关因而,,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比专业知识能力更加重要。
进入世纪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是网络互通、21,信息共享、地球村的概念人的综合素质相较专业知识显示出全方位发展的潜能。
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技巧、不断进取的品质的优秀人才会被企业所青睐更是企业发展的“绩,优股”。
因而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从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入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调通专并重,,,,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类别。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程、指导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再分别;,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武汉大学文学院简介文学院中文学科发端于1893年建校之初的自强学堂。
起初开设“华文”课,后改称“汉文”。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期,于1917年设立国文史地部。
1922年正式成立国文系,中文学科从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
1927年改称中国文学系。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设置文学院,闻一多先生出任首任院长。
1953年,兄弟学校中文系并入武汉大学组建了新的中国语言文学系。
1997年改建文学院。
1999年与其他学院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
2003年7月恢复文学院建制至今。
文学院暨中文学科创建以来,名流云集,代有传人。
在1928 年以前的初创时期,著名学者王葆心、黄福、黄侃、廖立勋、郁达夫、杨振声等等,筚路蓝缕,开启先路,奠定了文学院的坚实基础。
其中,黄侃先生与章太炎先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对文学院的学风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8年之后的数十年是文学院的发展壮大时期。
杨树达、闻一多、刘博平、刘永济、刘异、游国恩、苏雪林、叶圣陶、沈从文、朱东润、高亨、冯沅君、袁昌英、陈西滢、徐天闵、朱光潜、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等先辈,鞠躬尽瘁,不断开拓,使文学院的中文学科迅速发展壮大、走向辉煌,跃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尤其是五十年代,以“五老八中”为代表的学术中坚声名远播。
改革开放以来,是文学院奋发图强、蓬勃向上的时期。
这一时期,刘禹昌、吴林伯、王启兴、陆耀东、王文生、吴志达、何国瑞、蔡守湘、易竹贤、罗立乾、陈美兰、李希贤、夏渌、郑远汉、宗福邦、杨合鸣、龙泉明等学者,励精图治,奋起直追,为文学院再铸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等常设机构,还与“国家汉办”合作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建有海外孔子学院。
共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
教师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0人,副教授26人。
图书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能从事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修养,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刻苦学习,学风端正,能够遵守科学研究标准;能够坚实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图书馆科学管理主要内容有:图书馆学原理、知识及知识增长、读者调查分析、读者阅读研究、比较图书馆学、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科学管理、图书馆公关实务、社区图书馆等。
2、现代目录学研究主要内容有: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史、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互联网目录学,未来目录学发展等。
3、知识组织研究主要内容有: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检索语言电脑化、自然语言检索、文献编目标准化、电脑编目、DC元数据、网络信息组织、知识组织前沿问题等。
4、信息管理自动化研究主要内容有: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原理与方法、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信息管理自动系统的设计、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等。
5、信息咨询研究主要内容有:信息咨询业管理模式研究、信息市场与服务模式研究、信息用户研究、信息咨询与信息源研究、涉外信息咨询研究等。
6、文献与出版研究主要内容有:文献理论、文献史、文献整理、文献编辑、文献出版、文献传播等。
7、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原理、国家信息政策、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等。
图书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也能承担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健全的体魄,积极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具有图书馆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
3、全面系统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动态,并能独立在本专业领域内作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熟练掌握第一外国语,要求达到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本方向主要包括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事业建设、读者研究、网络建设、图书馆历史与现状、图书馆比较研究等。
2、目录学研究本方向包括古典目录学、现代目录学、专科目录学、书目情报理论与方法、书目控制、目录学比较研究等。
3、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本方向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组织与管理、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电子出版物、网络资源管理研究等。
4、分类法与主题法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分类主题一体化发展、检索语言计算机化、自然语言检索、分类法主题法前沿问题研究。
5、信息咨询管理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咨询业的现状与发展、信息咨询系统的建设、情报信息的搜集、选择与分析、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
6、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本方向重点研究政府等公共部门、公司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产权管理的政府策略,以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
7、文献学本方向主要研究文献学理论、文献史、文献开发与利用、古籍版本学等。
哲学学院国学试验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国学试验班二、专业培养目标世界上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人类必须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量齐观,我们必须从我国固有文明中吸取营养,造就一批学习和研究国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级专门人才。
秉此宗旨,本试验班志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既精通传统国学,同时熟悉世界人文科学的走向,又掌握外国语及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的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国学试验班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高级研究中心联办,旨在培养一批对我国传统经学、史学、文学、小学的基本知识、基础典籍和治学门径有较深刻理解,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和外文,且熟悉当今世界人文学科的大致走向,并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的复合型人才。
该班的创办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在教学模式上参酌中国古代书院和牛津、剑桥导师指导阅读及讨论的方法;在教材选用上力求直接采用原典原著;在考核方法上采用闭卷与课程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形式;在师资来源上尽量扩大范围,邀请校内外、国内外名家作专题演讲。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学分要求:151学分五、学位授予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国学通论、四书、诗经(附楚辞)、史记、汉书、老子、庄子、左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及目录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七、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学生毕业时必须符合德、志、体、美、劳诸方面的基本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数,毕业时,学生能流畅地读懂中国古典文献和英文原著、论文,借助工具书能阅读二外。
国学试验班教学计划表。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203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1、会计学(Accounting)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八、专业主要实验1、计算机基础、foxpro数据库应用、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安排上机练习和实习;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20501)一、专业介绍图书馆学专业创建于1984年,是河北省最早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拥有河北省唯一的图书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图书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该专业目前有十余名专业师资。
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将学科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与事业管理、资源组织技术、信息服务等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技术理论的完整理论研究体系,使学生具备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更为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更强的业务工作技能。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与知识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信息收集、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开发与传递的方法;3.具有从事信息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4.熟悉我国图书馆事业及信息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图书情报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行业发展动态;6.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具有一定的中外文献检索、阅读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人际交流能力。
四、核心课程信息管理基础、图书馆学概论、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课程。
五、标准学制:四年。
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
六、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七、毕业学分学时要求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一)通识教育课程1.通识通修课(共修读40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6学分)2.通识通选课(最低修读18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最低修读6学分)(二)学科基础课程1.学科基础必修课(共修读18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1学分)2.学科(跨学科)选修课(最低修读22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最低修读3学分)(三)专业发展课程1.专业发展核心课(共修读45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修读18学分)2.专业发展拓展课(最低修读15学分,其中实验/实践环节最低修读2学分)(四)集中实践课程(共修读11学分)。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曦曦老师对2024年武汉大学120501图书馆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
主要有以下板块:专业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分数线、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学院简介图书馆学系的前身为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图专,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源地。
2001年以来,图书馆学先后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图书情报核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和特色学术领域建设项目。
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列全国第一。
图书馆学专业现有在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6人,各类高层次人才16人。
近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与青年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各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及面上项目以及南方电网等横向项目近100项,荣获国家与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该系主要在图书馆学理论、目录学、文献学、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信息检索与服务、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等领域开拓创新,保持其优势与鲜明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00 不区分研究方向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攻读博士学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企业。
二、专业目录招生年份:2023年所属院系:信息管理学院拟招生人数:全日制:3推免上限:9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20信息管理与传播④813信息组织与检索备注: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复试要求:复试考生须签订《诚信复试承诺书》,持本人身份证,通过网上抽签方式,决定复试顺序。
不按时参加复试的,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
1.综合面试每位复试考生一般不少于20分钟,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考生自我报告(须配套提供PPT格式的文档)。
内容包括:个人简况;本科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单或成绩排名证明等)和社会实践情况以及相关成果(毕业论文、科研成果等);对所报考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拟从事的研究方向及构想。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501
专业名称: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图书馆学专业创办于1920年,为国内最早的同类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组织、检索、开发、利用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我国关于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事业和信息化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收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计划表
四、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样表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学生培养方案武大编出的学生培养,课程选修,学分等各种官方细则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50304专业名称:编辑出版学 Editing _amp; Publishing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高,能力强,拥有扎实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能力,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文化教育和网站经营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或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编辑出版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国内最早的同类专业,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学生市场意识和出版营销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要求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编辑出版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出版发行业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以及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4年学分要求:140学分五、学位授予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本专业主干课程:出版学基础、书业营销学、出版经济学、书业企业管理学、编辑学原理、文献编纂实务、网络编辑、数字出版导论、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书业法律基础、知识产权法、期刊编辑与制作、世界书业导论、中国出版史等。
本专业特色课程:书业财务管理、编校软件应用、出版物市场管理、书业物流管理、对外图书贸易、期刊广告与发行。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本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三级实践性教学体系。
教学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就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实习;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出版发行单位实习;毕业实习是指第7学期在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实习。
本科生现设有图书馆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档案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计1078人。
目前,这些专业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60人左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图书馆学专业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电子商务专业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档案学专业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编辑出版学专业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图书馆学专业本专业设立于1920年,是国内最早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
该专业研究知识信息及其网络化管理的专业学科,解决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进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培养具备系统的知识信息管理理论与技能,能熟练利用计算机与网络从事知识信息的搜集、组织、检索、评价、开发、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字时代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用户与服务、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咨询与决策、信息计量学、知识产权法、网络系统评价、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原理与技术、知识管理概论、和政府信息管理等。
本专业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国内许多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系)主任为该专业毕业生。
随着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就业面更广,毕业生已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的景象。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各个省(市)公共图书馆、国家信息化管理机构(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等)和地方信息化管理与规划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信息中心、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信息部门、电子信息资源的生产与营销机构以及大型网站从事信息资源的处理、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业务与管理工作,如担任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 er, CIO)、首席知识官(Chief Knowledge Offic er,CKO)、信息部主任、信息分析师、信息咨询员等。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2005年简介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
1893年武汉大学前自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术门”。
1913年组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一年成立了数学物理部。
1922年由当时的四部改为八系时定名为数学系。
1898年3月改名为数学科研学院,1999年4月改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01年元月,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将原四校数学相关学科合并重组成立了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该院现设基础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与统计科学系、数学公共课部及数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
现有3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并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地班。
该院拥有国家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6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数学、概率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现有教师131人,其中教授38人(博导19人),副教授61人,现有各类学生1791人。
一百多年来,陈建功、肖君绛、李华宗、汤澡真、吴大任等一批著名数学家曾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曾昭安、李国平、张远达、余家荣、路见可、齐民友等著名数学家为我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该院教师在函数论、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非线性科学、应用数学、代数几何、信息与计算科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共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0余部,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基地班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1专业名称:数学基地班(Mathematics)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加强通识教育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武汉大学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做法
吴平;陈学敏
【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文章通过对武汉大学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总结,提出加强通专并重,搭建通识课程平台,提高选修课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等是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总页数】3页(P73-74,114)
【作者】吴平;陈学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务部,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教务部,湖北,武
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42.0
【相关文献】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泰州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J], ;
2.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实施全面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 [J], 侯文华;丁维平;王志林
3.以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商洛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探索与实
践 [J], 张冷夫;刘建林;李军庄;王怡;杨军
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探索[J], 汪敏;雷蕾
5.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J], 刘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501
专业名称: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图书馆学专业创办于1920年,为国内最早的同类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组织、检索、开发、利用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我国关于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事业和信息化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网站建设和网络系统评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中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修满140学分,其中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为31学分,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必修学分为28学分;专业课必修学分为15学分;毕业实习为6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描述、目录学概论、信息检索、信息用户与服务、参考咨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管理、图书馆与信息研究方法。
双语课程:政府信息管理(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特色课程:中国古籍版本学、文史工具书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主要实验课程: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站设计与开发。
本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等三级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就与课程相关内容在校内进行实习;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实习或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是指三年级下学期(以暑期为主)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符合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计划表
四、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样表
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