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及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25 KB
- 文档页数:5
《敕勒歌》优秀教案《敕勒歌》优秀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敕勒歌》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敕勒歌》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教学过程: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
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还有谁想读?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敕勒歌》知识清单《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北方草原壮丽的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景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首经典之作。
一、原文及译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四面与大地相连,笼罩着整个原野。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二、创作背景《敕勒歌》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加深。
这首民歌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豪放的性格,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生动体现。
敕勒族作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认知。
这首歌曲很可能是在劳动、聚会或者祭祀等场合中传唱开来的。
三、诗歌意境1、广袤的空间诗的前两句“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展现出了辽阔的空间感。
阴山巍峨耸立,敕勒川广袤无垠,给人一种宏大而开阔的视觉冲击。
2、独特的天空视角“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把天空比作巨大的毡帐,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辽阔和包容。
仿佛整个天地都被这巨大的“穹庐”所笼罩,让人感受到天地的苍茫与雄浑。
3、生机勃勃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苍莽的草原画卷。
蓝天高远,原野辽阔,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一群群牛羊时隐时现。
这种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大自然的丰饶和游牧民族的富足。
四、艺术特色1、语言简洁明快全诗用语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游牧生活的特点。
用最简单的词汇,传递出最强烈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印象。
2、比喻巧妙“天似穹庐”这一比喻,将天空形象化,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天空的广阔和包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天苍苍,野茫茫”,展现了草原的广阔和宁静;又有动态的描写,如“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风的吹动,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敕勒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勒”、“笼”、“苍”“茫”“见”5个字。
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生立刻翻书93页)二、初读古诗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5、师:谁来评一评?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背诵《敕勒歌》这首古代名篇。
2. 了解《敕勒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敕勒歌》的诗意和情感,领悟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 背诵并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敕勒歌》中的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2. 理解《敕勒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或背景介绍来引起学生对《敕勒歌》的兴趣。
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敕勒歌》吗?对它了解多少?2. 学习课文(40分钟)- 第一遍阅读:让学生先默读整首诗,了解大致内容和诗的韵律。
- 第二遍阅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 第三遍阅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跟读整首《敕勒歌》。
- 诗歌分析:教师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思考与讨论(20分钟)针对《敕勒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敕勒歌》中的诗意和情感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你认为《敕勒歌》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何意义?4. 扩展活动(30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展示其诗意和文化内涵。
- 邀请一位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解读《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尝试运用《敕勒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敕勒歌》的文化内涵和诗歌语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扩展活动,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作业:1. 背诵《敕勒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敕勒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敕勒歌》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敕勒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解析3.诗歌韵律分析4.诗歌意境欣赏5.课堂互动环节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敕勒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向学生介绍《敕勒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背景介绍详细讲解《敕勒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民族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敕勒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
同时,注重词语的解析,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
4.诗歌韵律分析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节奏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
5.诗歌意境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敕勒歌》的意境美,如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
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6.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一些课堂互动环节,如分组讨论、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敕勒歌》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诗歌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诵水平,检验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掌握。
4.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敕勒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敕勒歌教案篇1:敕勒歌教案一、文本解读《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全诗风格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二、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三、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想象并体会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体会敕勒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学课件六、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歌”入题,介绍诗歌朝代及民族特点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在什么情况下唱歌?2、板书课题,讲解,齐读课题。
敕勒,指敕勒人;敕勒歌,就是敕勒人所唱的歌。
3、介绍敕勒族,了解其民族、地域特点,板书课题。
敕勒人,生活在15前的中国北方,历史上称为北朝。
敕勒人饲养牛羊,逐草而居——哪里有水草,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就把自己的家安在哪里,一个个圆顶大帐篷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语言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二、播放音乐范读视频,欣赏诗歌他们唱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讲解:野的读音,古音读ya ,现在统一读ye三、学生练习朗读,初步识字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识字指导。
出示生字词认读(6个生字——似、庐、笼、盖、苍、茫)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认读词语3、指名朗读诗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1、同桌互助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推荐读,读正确,读流利。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和民歌的韵味。
4、看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练习朗读。
五、学习诗歌,理解感受诗歌意境1、紧扣“歌”的特点,借助图片,学习第一句“川”平地;敕勒川,就是敕勒人居住的大草原,在我国北方,今天的内蒙古、阴山一带。
古诗二首之《敕勒歌》教案1一、教材分析《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其次首。
本组教材都布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体面,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故乡的热爱。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
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校生很喜爱?古诗,由于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悟。
这首《敕勒歌》我在一班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举同学课外堆积过。
教学时,重点就应当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触草原的苍茫与漂亮。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触意境,激发情感。
八、教学预备:ppt课件。
九、课时支配: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漂亮体面。
(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2.回忆我们一班级堆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颜色鲜亮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同学的感官,回忆以前堆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洁介绍相关学问,有利于同学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诞生字,练习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沟通识字办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
(按照状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6.观看田字格中本课要求写的五个生字,指名说说需要留意的地方。
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及教案
(*)
原文:
敕勒歌①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
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
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
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词语解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并配乐)
2、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老师:诗中哪句是描写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
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教师评价: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
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