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2.52 KB
- 文档页数:2
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大全五篇)第一篇: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中国范围内相继发生的禽流感、口蹄疫、药物残留等,直接影响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更是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我将从政府,养殖者与消费者角度,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并解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一,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1,明确管理机构,完善兽药管理体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兽药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还有各级地方政府等。
农业部作为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动物饲养阶段的防疫检疫和兽药生产、流通、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按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的原则,动物饲养和动物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在官方兽医体系的监控之下。
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应该由农业部具体负责,改变目前的多元化管理、多部门分割执法的模式。
由一个部门负责,责权明确,加大打击力度,以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是技术执法体系,为此,健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势在必行,争取做到省市级有畜禽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县级有畜禽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
设置专门的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添置仪器设备,完善检测体系与检验方法等,做到能够满足大批量、多项目、高精度、高速度检验的需要,并要求大型生产企业逐步完善检验设备与技术,提高检测手段。
通过对畜禽产品生产者实施有效的监控措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畜禽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行食品召回制度。
我国从几年前开始对动物源性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对于进口的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要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
正确面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消费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地进入每个家庭餐桌上。
但是,瘦肉精、三聚氰胺、红心蛋、禽流感等问题却也接踵而至,让人闻风生畏、望而却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让国人,乃至世人更为关注。
下面我将从养殖者角度谈一下如何正确面对我国频发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养殖者要充分认识动物产品安全工作是一项从料生产、动物饲养开始再到餐桌等多道环节的系统工程,要安全生产,严格把关,努力为社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畜禽产品。
1,加强动物源性食品产前环节监控。
安全的动物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并非是检出来的,检测只能发现问题。
因此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饲料、添加剂、兽药的监督管理。
深入贯彻和执行《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
加强对饲料安全卫生指标的监测在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标准中,微生物指标是安全卫生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总菌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特定病原菌等指标的监测,对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卫生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通过监测饲料产品的铅、砷、镉、铬含量,来评价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程度。
另外,要限用、少用或不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并且要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肽制品、有机酸、天然提取物等,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起到抵御某些疫病侵袭,减少发病率的作用,同时促进营养代谢,加快生长速度,提高生产性能。
2.加强饲养环节监控,切实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动物防疫管理水平,抓实动物基础免疫,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疫病的流行和发生。
二是改变传统的人畜混居、畜禽混养方式,加强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监督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发展规模经营,建立畜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强化畜禽养殖的管理,建立适应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需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思考作者摘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指动物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加强动物检疫来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因素;动物检疫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明显的提高,人们不再为餐桌上的品种数量而担忧,更多考虑的是餐桌食品的质量。
现在肉、蛋和乳品等动物源性食品占膳食的比例不断提高,品种越来越多,其来源也越来越广,随之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更高、更迫切。
食品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近年来,“瘦肉精”中毒、福寿螺、“三聚氰胺”奶粉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公共问题,引起了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正常的动物源性食品不含毒素,或含毒素少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
但在动物源性食品在养殖,屠宰,加工的一系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有毒物质,使动物源性食品受到污染,从而使其安全质量下降和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种,这些危害可能来自于食品本身,也可能来自于环境污染和加工过程污染导致的。
一、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一)兽药残留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的残留药物主要有氯霉素、链霉素、已烯雌酚、磺胺类、二甲硝咪唑/甲硝咪唑、四环素类和盐酸克伦特罗等。
其危害作用主要表现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耐药性问题,激素作用,对胃肠道微生物影响等方面。
(二)环境污染是目前影响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1致病微生物通过污染动物源性食品感染人类,造成人发病甚至死亡。
2农药化肥污染主要指在种植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促生长剂等化学合作物,致使农作物残留大量农药,制成饲料饲喂动物从而间接对动物源性产品产生污染。
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7月/29日/第009版东方畜牧周刊构筑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山东省青岛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王滨台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餐桌安全是事关老百姓身体健康的大事。
动物源性食品是食品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同样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构筑起从养殖环节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动物源性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确保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积极推进现代养殖方式,奠定全程监管的基础目前我国畜牧业最主要的问题是养殖户比较分散,不利于实施全程监管。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快现代畜牧业的进程,靠规模化转变养殖方式,靠产业化转变经营方式,靠标准化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今后,要完善健康养殖实施体系,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推进健康养殖。
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实施“退户入园(区)”发展战略,集中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完善畜禽养殖的标准、手段和体系,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
尽快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养殖行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国家和省、市制定的畜禽饲养标准,认真推广和实行以“封闭式管理”、“同舍家禽全进全出”为主的养殖模式。
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养殖档案,准确填报生产信息,为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是提高环境控制水平。
养殖场要按照防疫部门推荐的免疫程序,切实做好免疫接种,提高畜禽特异性免疫保护能力,坚持做到对粪便、垫料等废弃物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科学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建全防控法律体系动物疫病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法律体系。
要注重从防控规划、疫情监测、综合防治、应急预案等方面,制定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法规制度,把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纳入法制轨道,避免立法上的短期性、临时性。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
全面推行官方兽医监管制度。
当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正从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安全转变。
近几年发生的“瘦肉精”、“红心蛋”、“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触目惊心,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是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需要,也是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
当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1、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1.1.1 饲料原料受到化学性污染饲料饲草中的农药残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
农药残毒是指在环境和食品中、饲料中残留的农药对人和动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包括农药本身以及它的衍生物、代谢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它在环境、食品、饲料中的其它反应产物的毒性。
食品、饲料中如果存在农药残留物,可随食品、饲料进入人、畜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降低家畜的生产性能。
1.1.2 饲料发生霉变或受到微生物污染饲料霉变或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安全。
引起饲料霉变的霉菌主要有黄曲霉菌、赭曲霉菌、禾谷镰刀菌、扩展青霉菌等,它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毒素,危害动物正常的繁殖与健康。
人通过食用残留霉菌毒素的肉乳蛋等畜产品而引发霉菌病。
黄曲霉素B1对人类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食入极少量即可致癌。
饲料污染还可能有其它致病性细菌(如链球菌、沙门氏菌)及病毒和寄生虫等。
很多病源微生物可以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饲料,这些污染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后通过其产品转移给人类。
1.1.3 微量元素添加过量引起重金属污染和中毒饲料中添加一定量铜、有机砷制剂有助于动物的生长。
但在现实饲料生产销售过程中,一些不法生产及经销商,为达到快速生长效果,谋求市场空间及高额利润,大剂量使用这些微量元素。
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动物源性食品是指来源于猪、牛、羊、禽、马属动物、犬、兔、蜜蜂及水产类动物的可供人食用的肉、乳、蛋及制品和副产品。
我国是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不断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面临重大挑战。
近几年,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市场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
2001年以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人“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7年,河北、山东两省又分别发生“红心鸭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暴露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肉、蛋、奶、水产品及动物制品已成为国民饮食结构的主要食品,但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国家对此也十分重视。
本文就如何解决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归纳如下。
目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药残留问题目前,我国存在的残留药物主要有氯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已烯雌酚、磺胺类、二甲硝咪唑/甲硝咪唑、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和盐酸克伦特罗等。
其危害作用主要有:1.是毒性作用。
人若长期摄入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将造成体内药物蓄积,可产生急性、慢性毒性作用,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残留引起的群体急性中毒事件。
2.是过敏反应。
许多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具有抗原性,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过敏性休克并危机生命。
3.是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三致”作用),药超标,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如苯丙咪唑抗蠕虫药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甾体激素(如已烯雌酚)能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人女性化特征;氯霉素能阻碍血细胞形成,从而导致人类的白血病;硝基呋喃类、砷制剂以及喹已醇的同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
浅谈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动物源性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动物源性食品因为涉及到动物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控等多种关键因素,因此其安全监管也必须高度重视。
为了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强化生猪业、禽业等动物卫生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动物疫病监控。
动物疫病是造成动物死亡和传染人类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因此,在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严格的监控。
对于生产和销售环节,必须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并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确保疫病的追溯和排查。
例如在生猪屠宰企业和市场,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联网监管、电子标识等手段,追溯生猪的来源、养殖情况和接触史,对疫苗接种、检疫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测,及时确认和隔离患病和疑似动物,并进行处理。
其次,完善动物卫生检验体系。
为了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检验体系,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动物卫生检验体系包括从进厂原料、生产过程、成品和销售环节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测,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点和风险因素分析,提高质量监管效率,严格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在生猪屠宰企业和市场,对于生产和销售环节,应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检验措施的执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强食品安全真实性和可追溯性的监测。
最后,加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
宣传和教育对于消费者的认知和态度的调整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媒体宣传、举办安全饮食讲座、加强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等多种途径,提升公众对于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饲料添加剂、药物残留及其他污染物在生猪屠宰企业和市场的监测,及时发布相关安全警示信息,并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综上所述,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无疑是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浅谈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们可能存在着各种致病微生物、农药、化学物质和激素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动物卫生监管至关重要,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首先,加强动物防疫管理,保障动物健康。
疫病是导致动物生产受损和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管理,确保动物健康和产品质量。
各地监管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检测标准和准确的检测技术,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隔离和消灭疫病,确保动物卫生无隐患。
其次,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可追溯。
质量追溯体系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基础上,是确保产品来源、生产流程、检验检测等环节均得到有效管控的一种手段。
建立起完善的动物源性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有助于提高监管的反应能力,及时追溯危害来源,加强处置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通过实现质量全程追溯、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的建立,还能加强对相关企业的警示和约束作用。
再次,加强检测和监督力度,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符合规定标准。
由于食品来源复杂、生产加工流程多样,所以监管部门必须对动物源性食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测和监督。
食品检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行,如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抽样检测等。
同时,还要加强相关企业产品的监察、检查和处罚措施,确保已实行好相关的食品安全法规及标准。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相应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认同和执行。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十分必要。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递食品安全知识,启动公众食品安全的警示机制,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从而增强对商品产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综上所述,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涉及到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方法,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及严格的监管体系、提高检测力度等措施,应该能够有效消除动物源性食品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人民健康,构建安全可靠的食品卫生体系。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动物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
动物食品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动物食品安全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动物食品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动物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因此,加强动物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2.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动物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引发社会恐慌,损害消费者信心,影响社会秩序。
因此,保障动物食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动物食品安全与农业产业息息相关。
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动物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动物食品安全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食品安全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动物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部分养殖企业违规使用禁用药物和添加剂一些养殖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动物食品安全,违规使用禁用药物和添加剂,导致动物产品中含有有害物质,危害消费者健康。
2. 动物产品溯源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动物产品溯源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动物产品来源不明,给监管和消费者带来很大困扰。
3. 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虽然我国政府加大了动物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但部分地区监管仍存在漏洞,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加强动物食品安全工作的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动物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动物食品安全有法可依。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思考一般来说,动物源性的食品多指来自于牛、羊、猪、鸡鸭等家禽,兔、马属动物以及水产动物所提供的能够满足人们饮食需求的肉、蛋、奶及其制成品和相关的副产品等。
动物源性的食品在我国国民的饮食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人们对于动物源性食品需求量的迅速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动物源性食品质量问题频发,这一问题在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不完善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监管机制的不健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动物源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且系统化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一个监督管理整体环节的体系,也就是相应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体制建设上仍然存在欠缺,监管机制体系不完善。
(二)监管方式落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监督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必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然而我国当前虽然有很多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但是有不少存在着监管技术落后的现象,对于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更是有所欠缺,甚至是有明确的规定却不执行的现象。
不仅如此,多头监管,执法效率低下也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监管人才队伍的缺乏说到底,任何一件事做的好不好归根结底是在办事的人身上,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监管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监管的人才队伍缺乏,监管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如何从监管方面入手,实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一)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所涉及到的部门有很多,像是农业、质检、卫生、工商以及商务等等,因此,就目前来说如果要加强对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清不同部门之间各自的职能,建立有效地协调机制,使不同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发挥出最大的效率,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不会在任何一个环节因为职能交叉的问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
关于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动物源食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然而,在众多营养成分有益健康的动物源食品中,安全食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下我将对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思考。
首先,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取决于动物的生长和加工条件。
尤其是工业化养殖,容易出现动物污染现象,如使用农药、重金属污染等。
因此,动物源食品的安全取决于动物的养殖环境,所以消费者应该加强关注,仔细检查食品厂家的生产管理和动物养殖条件。
其次,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也受到加工工艺的影响。
现代生活中,很多动物源食品都经过复杂的加工工艺,如烹饪、灭菌、冷冻等。
其中,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是高温加工,如烹饪和烧烤。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动物源食品时,应注意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包装情况,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再次,动物源食品安全性还受到储存条件的影响。
由于动物源食品容易受潮、变质,因此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都是影响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应注意产品的储存信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最后,动物源食品也因不同性质而存在风险。
由于不同类型的动物源食品具有不同的营养特征,有些动物源食品可能会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查看产品的质量标准,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总之,动物源食品安全性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动物源食品的安全取决于养殖、加工、储存和性质等多种因素。
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产品的生产管理、加工工艺、储存条件和质量标准,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