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 格式:ppt
- 大小:486.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学目标1.阐明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外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电信号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过程。
2.说出突触的结构及各部分特点。
3.理解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4.形成敬畏生命,远离毒品,健康生活的社会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突触的结构和特点。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指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中的内容,观看课件中短跑比赛的视频,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提示:这个过程经历了一系列反射活动,如大脑,脊髓,反射弧等结构。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需要时间,这就是从听到枪响到作出反应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大于0.1 s,而运动员在0.1 s内起跑就说明是在枪响之前开始跑的。
(建议播放视频:【情境素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知讲解】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补充:许多选择生物的学生,不一定选择物理学科,对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理都已经忘记,而本节课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多次出现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问题,因此在课前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讲解帮助学生储备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容易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我们已经知道兴奋是通过反射弧传导的,那兴奋具体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又是怎样传导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7页下面的文字和图2-6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
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变化,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2)神经左侧一段给予刺激时,靠近刺激端的电极处a处先变为负电位,紧接着恢复正电位(如图②③)。
3)紧接着,另一电极处b处变为负电位,紧接着恢复正电位(如图③④)。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一、神经冲动的基本概念在我们的身体中,神经系统就像一个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而神经冲动则是这个网络中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
神经冲动,也被称为动作电位,是指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在短时间内发生快速变化的过程。
这种电位变化能够沿着神经纤维迅速传播,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想象一下,神经细胞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电池,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膜内电位相对较低,膜外电位相对较高。
但当受到一定的刺激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引发神经冲动的产生。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冲动的产生通常始于一个刺激。
这个刺激可以是来自外界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也可以是来自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当刺激作用于神经细胞时,会导致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改变。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而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较低。
钾离子会通过离子通道不断地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从而维持细胞内的负电位。
但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会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涌入细胞内。
由于钠离子带正电荷,这就使得细胞内的电位迅速升高,从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然而,这种电位变化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很快,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会关闭,而钾离子通道会打开。
钾离子会迅速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使细胞内的电位重新下降,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最后,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将细胞外的钾离子泵入,恢复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使细胞回到静息状态。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产生后,就需要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
神经纤维可以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两种类型,它们的传导方式有所不同。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的。
当一个部位的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时,这里的电位会升高,而相邻部位的电位仍然处于静息状态。
这样,在两个部位之间就会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会刺激相邻部位的细胞膜,使其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冲动,也称为动作电位,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
它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以及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所导致的。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则是膜外高于膜内。
同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高,而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较低。
这使得钾离子有向外扩散的趋势,从而在细胞膜内外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通常约为-70mV 。
当神经细胞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会迅速增加,大量钠离子涌入细胞内,导致细胞膜内电位迅速上升,从-70mV 变为+30mV 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这个过程被称为去极化。
随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大量外流,使得细胞膜内电位又迅速下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产生后,会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
神经冲动的传导具有以下特点:1、双向传导:神经冲动可以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个方向传导。
2、绝缘性:不同的神经纤维之间相互绝缘,不会相互干扰。
3、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在结构和功能完整的情况下才能传导神经冲动。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冲动的传导相对不容易疲劳,可以长时间保持高效。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主要有两种:1、局部电流传导:在神经纤维的某一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这种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神经冲动的传导。
2、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在郎飞结处,这使得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大大加快。
三、例题分析例题 1: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细胞体传导C 兴奋部位的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向两个方向传导,即双向传导,A、B、D 选项错误;兴奋部位的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 选项正确。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一、神经冲动的概念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是以一种被称为神经冲动的方式进行的。
简单来说,神经冲动就是神经细胞(神经元)所产生和传递的电信号。
想象一下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而神经冲动则是在这个网络中飞速传递的“消息”。
这些“消息”让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思考问题、做出反应以及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要理解神经冲动的产生,首先得了解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细胞体就像是神经元的“总部”,负责处理和整合各种信息。
树突则像神经元的“耳朵”,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而轴突则像是神经元的“输出管道”,负责将神经冲动传递出去。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被称为静息电位。
通常情况下,细胞膜内的电位比膜外低,大约为-70 毫伏。
那么,神经冲动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到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使得钠离子迅速内流。
由于钠离子带正电荷,它的内流会导致细胞膜内的电位迅速升高,从原来的-70 毫伏变为+30 毫伏左右。
这个过程被称为去极化。
当膜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引发神经冲动的产生。
一旦神经冲动产生,钠离子通道会迅速关闭,而钾离子通道会打开,使得钾离子外流,从而使细胞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电位,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产生后,就需要沿着神经元进行传导。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来实现的。
当某个部位发生去极化时,该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就会出现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会使得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去极化,进而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这样,神经冲动就像波浪一样沿着神经元向前传导。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相对较慢。
而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由于髓鞘的存在,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发生了改变。
髓鞘就像是给神经纤维穿上了一层绝缘的“外衣”,在髓鞘之间有称为郎飞结的部位,离子通道比较集中。
高中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课件[目标要求]1.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过程。
2.概述兴奋在突触的产生和传递的过程。
3.描述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的分级调节。
4.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及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2)兴奋的传递过程①过程②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递质与受体(4)兴奋传递的特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2)作用机制①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速率。
②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③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1)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2)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3)突触的功能是参与信息的传递( √)(4)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6)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7)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8)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能通过胞吐分泌出细胞( √)(9)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在突触间隙处的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的身体中,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
它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协调身体的各种活动。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这个过程,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神经冲动产生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基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即膜内电位较膜外低,约为-70mV 。
这是由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不断地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将钾离子泵入细胞,从而维持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例如,当刺激使得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时,钠离子迅速内流,导致膜电位去极化。
如果去极化达到一定的阈值(约-55mV ),就会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例题 1: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约为膜外的 30 倍,而膜外的钠离子浓度约为膜内的 10 倍。
这说明了什么?答案:这表明了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神经冲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播一旦膜电位达到阈值,就会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即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就会达到最大幅度,并且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动作电位产生后,会沿着细胞膜迅速传播。
这是由于在动作电位产生的部位,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使得相邻部位的细胞膜去极化,从而引发新的动作电位。
例题 2: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同时向两个方向传播吗?为什么?答案:通常情况下,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是单向传播的。
这是因为在动作电位产生后,细胞膜会有一个短暂的不应期,在此期间细胞膜无法再次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保证了动作电位的单向传播。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主要有两种:有髓鞘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的连续传导。
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髓鞘起到了绝缘的作用,动作电位只能在郎飞结处产生和传导,从而大大提高了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