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神话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33
中西方神话故事对比分析心得体会作文哟,大家好呀!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对比分析,哈哈!这可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呢!俺感觉自己就是个情感王,总喜欢捋捋故事里
的细节,找找灵感。
先说说这个“中西方神话故事对比”,总体感觉中西
方的神话有点像啊,都有神仙、英雄、怪兽,但风格不同哦。
先说说中式神话,咱们中国的神话故事多是传承古代智慧和民族文化,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机智勇敢又有趣,总是敢于挑战权威。
再比
如《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义气,忠诚仁爱。
而西方神话嘛,像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宙斯、赫拉,充满了悲剧和戏剧性,有些
像电视剧呢!
对比起来,中式神话强调人与自然、家国情怀,讲究道德、伦理;而
西式神话更侧重于人性、命运、情感纠葛。
总体来说,中式神话给人一种
亲切感,像是那些常见的亲戚朋友;而西式神话有点像那些让人又爱又恨
的明星,让人难以割舍。
我觉得啊,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神话,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背
后的精神内涵,也能让我们更加容易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智慧。
不同
地域不同文化,各有千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珍惜的地方。
总之,神话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在探索其中的同时,也能
找到更多关于自己和世界的答案。
希望大家也能多多关注中西方神话,发
现其中的乐趣和启示哦!嘿嘿,小编我也是一直在探索中,有啥想法都可
以随时和小编我分享哦!加油!。
2021年第4期第37卷(总第484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4,2021Vol.37Total No.484中西方爱情神衹的差异性比对赵丹宁(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0)摘要: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进程中,“爱神”已经形成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
爱情神祇既是人类繁衍的象征,也给人类 以无限的文学艺术张力:在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土壤上生长着的爱情神袄,自然会分裂成为:中国式的神话与爱情神祇的社会化 与人文化走向、古希腊式的神话艺术化与文学化走向。
在“月老”与“小爱神厄洛斯”等爱情神衹的对比中,不仅挖掘到了两个民 族产生不同爱情观的文化背景,又可以看出虚拟的精神生活与坚挺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强烈反差,关键词:中国;古希腊;爱情神衹;中西方;月老;小爱神厄洛斯doi : 10.16083/j .cnki. 1671 -1580.2021.04.037中图分类号:G420.0 文献标识码:A神话是远古先民在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朴素 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古老故事,表达着先民们对于 神秘与未知的敬畏及崇拜。
自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 着以腓尼基文字为基础的古希腊文字的出现,欧洲 先民们口口相传的神话有了文字的媒介得以保留 于各种历史著作之中,成了人类精神文化的源头。
而中国神话也在竹简木牍的契刻之中,代代相传,以独有的东方式的幽默、深沉、欢娱的主题,成为与 希腊神话并存的两大中西方文化源头。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中西先民的 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所以中西方的神话故事也有 了显著差异性。
比如在中国民间人尽皆知的“月老”的形象是:“于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
“布囊”“台阶”“月光”这些极具东方诗意的元素,给 这位在明月之下检视婚书的老人披上动人的光彩,使之成为中华先民心中颇受尊重的“爱之神”。
其 实,关于月老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李复言的《续玄 怪录》中。
中西方文学中的人神恋爱故事比较作者:关文义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7期摘要:中西方神话文学的爱情故事中多有人神恋爱的故事,然而情节和意义因为彼此所处文化背景不同而差异显著。
在蒲松龄的名作《聊斋志异》中的恋爱故事表现的是蒲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形式的回归。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神恋爱大多围绕宙斯家族开展,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在原始欲望的驱使下的占有。
关键词:《聊斋志异》《希腊神话故事》人神恋爱爱情在各国文学中都是永恒的主题。
人神恋爱的主题,在各国文学中屡见不鲜。
钱钟书先生曾说:“神道之与人事如影之肖形,响之答声也。
”根据费尔巴哈所提出的人类宗教思想,神及其世界乃是人类在自身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所做的理想化的虚拟。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认为,在各国文学中出现的人神恋爱的故事,应该是该国文化中对于人类理想爱情的某种意义上的虚拟。
这种关于爱情的理想的虚拟,自然会因为各国文化的差异而在表现上大相径庭,此处的爱情伦理或者家庭道德在彼处或难以得到呼应,或完全不能同道。
此外,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神的世界理所当然地在随之进步。
今日的神的世界,当然不同于人类历史初期的神的世界。
那么,彼时的人神爱情故事理所当然地不能与此时的人神爱情故事同日而语。
正是世易时移,神话故事的爱情故事的主体和主旨在经历时间和空间的旅程中,面目差异甚巨。
在中国文学中,《聊斋志异》毫无疑问堪称人神恋爱故事的集大成者,全书491篇故事,涉及人与鬼神恋爱的篇章近300篇。
其中大多为儒生与女性鬼神的恋爱,这个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欢喜姻缘,如《婴宁》、《聂小倩》等;第二种是男子贪色而遭女鬼荼毒的,如《黎氏》、《画皮》等。
偶有男性鬼神与凡俗女子的恋爱,不过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所谓的爱情,只是情欲故事而已,结局当然也不大好,如《胡氏》、《贾儿》等。
西方文学中的人神恋爱故事以《希腊神话故事》为代表。
此前并没有集中的关于人神爱情的作品或者作品集,而此后西方文明进入基督教时代,神祇只有三位一体的上帝,他以人类的父亲姿态出现,当然也不可能有人神恋爱的可能。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
两人的爱情虽面临层层的阻碍,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
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去跨越这些障碍,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当爱情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情之所起是一往而深。
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完全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活动,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交叉点。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和罗密欧拥抱着爱情一起升入天国。
古今中外爱情故事比较研究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穿越时空,横跨文化和国界,给人们带来梦幻和温暖。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古今中外爱情故事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下的爱情表达和审美观念。
一、古代爱情故事在古代,爱情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和悲情色彩。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爱情故事之一是《红楼梦》。
这部小说以巧妙的叙事手法展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深深触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与之相比,在古希腊,奥德修斯和彼得拉克勒斯的爱情故事《奥德修斯归来》则展现了忠诚与坚守的爱情。
二、现代爱情故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爱情故事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现代爱情故事中,普遍呈现出积极进取、追求个人自由与独立的特质。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最为著名的戏剧之一,通过描绘这对年轻情侣的悲剧爱情,反映了社会与道德制约下的个人意志的挣扎。
而在近年来的电影中,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则讲述了杰克和罗丝在“沉船之夜”中的一段跨越社会阶级的爱情故事,展现了追求爱情到底的勇气和坚持。
三、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东方和西方的爱情观念有着一定的差异,这源于各自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传统。
在东方文化中,婚姻通常比爱情更加重要,强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和谐。
而在西方文化中,爱情常被看作是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更加强调个人的追求和自由。
因此,在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故事中,情感和家庭纠葛的描写往往更多见于东方作品,《红楼梦》等作品便是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各具特色,表达了各个时代和文化下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审美观念。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爱情故事都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爱情故事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之美。
爱情不分国界,它是世界共通的语言,通过爱情故事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独特性,丰富我们的视野和心灵。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探讨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这两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角色塑造以及悲剧结局。
我们将深入分析两个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包括爱情、家庭、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以揭示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并导致最终的悲剧结局。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对爱情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待和处理爱情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冲突。
这种比较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爱情观念,也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和婚姻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之一,展现了东方爱情悲剧的独特魅力。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和再创作,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熟知的版本。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于书院,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等级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来自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
祝英台被迫嫁给马文才,而梁山伯则因情所困,最终忧郁而终。
在得知梁山伯的死讯后,祝英台选择了追随他而去,选择爱情而非生命,最终两人在墓中化作了蝴蝶,双飞双宿,永不分离。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和文化的悲剧。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对爱情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于忠贞、执着和牺牲的崇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超越了生死,成为了永恒的象征。
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然而,它们所揭示的爱情真谛和对人性的探索却是相通的。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情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东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女色女俘英雄女性潘金莲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大都不好女色,而西方的古典英雄却颇有好色者。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大多与女色无缘,与女色有缘的几个主要英雄则都有拒绝女色的光荣业绩英雄好色乎?──中西爱情观比较之一米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大都不好女色,而西方的古典英雄却颇有好色者。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大多与女色无缘,与女色有缘的几个主要英雄则都有拒绝女色的光荣业绩,头号英雄宋江被形容为“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出于怜悯,宋江娶了婆惜,但因其“好汉胸襟,不以女色为念”,冷落了婆惜,至使后者发生婚外情,可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英雄好汉的本色之一是不恋女色,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英雄气概与对女性的情爱似乎是矛盾的。
打虎英雄武松初遇潘金莲时,但见其“脸如二月桃花,暗藏风情月意”。
可是他毫不动心,潘金莲百般勾引,武松“不凭么理会”,石秀对于“暗里教君骨髓枯的”的巧云也不理会其“风话”,并且后来还替杨雄杀了巧云的情人,那潘金莲,巧云都是别人的妻子,英雄好汉自然不可动丝毫念头,最经得起考验的要数浪子燕青,李师师并非他人之妻,只是名妓,且与燕青才艺相当,情趣相投,在燕青眼中,李师师色胜“桂宫仙姐”,然他毫不动情,李师师用话“嘲惹”燕青,燕青却是“好汉胸襟”不敢承惹,李师师一再也“言语来调他”,他逐心生一计,拜李师师为姐姐,作者在此处评论道:“因此上单是燕青,心如铁石,端的是好男子!”燕青亦言道:“大丈夫处世,若为酒色而忘其本,此与禽兽何异!”似乎对女性动情者便称不上是好男子,若为此情忘了大丈夫应作的根本大事则与禽兽相同,由此可见男女之情的地位是如何之低。
其它古典文学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也都类同,正面英雄好汉都不近女色,非英雄特别是反面人物则都是好色之徒,如孙悟空对女色毫无兴趣,而又馋又懒的八戒却十分好色。
《三国》里正面英雄好汉都无恋情,刘备虽然有“乐不思蜀”的念女色记录,但他视结拜兄弟为手足,妻子为衣服,此等英雄对女性的态度可见一斑。
中西爱情悲剧观的审美差异爱情是美的,同时带着原欲的、激情的,因此爱情既有创造性,又有破坏性。
爱情悲剧,无非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爱,或者爱了不能在一起。
古老的中国人面对爱情悲剧,通常是将爱情埋在心里,自己去承受那不得的悲哀,西方则宁愿和爱人一同死去,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
我们要探究的,是那些东西阻碍了人们的爱情的发展。
古希腊人认为最高贵的爱情是有德行的年长者和一个有美貌的少年之间的,他们之间的爱一般不会长久,少年的年龄一般在12-17岁,少年长大成人,还会娶妻生子。
因为古希腊城邦歧视女性,追求爱情除了满足肉欲之外美的的功能。
悲剧作家阿伽通获奖,邀请朋友来庆祝。
赫西俄德:著有《神谱》。
希腊神话体系:原始神:卡俄斯大地之神:盖亚地狱深渊神:塔尔塔罗斯爱神:厄罗斯卡俄斯独自生下了幽冥神厄斐琉斯和夜神倪克斯,他们两个通婚,生下光明神埃特耳和昼神赫墨拉。
盖亚单独生下天空神乌拉诺斯,海洋神蓬托斯和丛山神乌瑞亚。
斐德罗:话题的提出者爱神是最古老的神,给了我们最多的好处。
好处:给人类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让人为善感到自豪为恶感到羞愧,从而使社会井井有条。
因为在爱人面前,人们都想做好事,不愿意做恶事。
包塞尼亚:阿伽通的爱人,他们的爱情维持了一生。
普通之爱,神圣之爱。
限制普通之爱,敦促人们追求神圣的之爱。
厄律克西马可斯:医生。
爱不止是人类现象,还是整个世界的现象。
爱具有普遍性,如医药学,音乐学,神与人的交流。
指出爱是一种神秘力量,推动宇宙万物繁衍发展。
爱是需要克制的。
阿里托斯芬:喜剧作家。
归一说爱情就是对神灵的虔诚与尊敬,这个过程中可以回归自我。
最初的快乐和幸福。
阿伽通:悲剧作家。
爱神具有什么特质,能够给我们那些好处。
因爱神不是最古老的神灵,而是最年轻的。
因为爱情常在年轻人之间发生。
古老时期的冲突也是因为没有爱。
爱神是美的,流动灵活的。
因为能打动他的只有柔软的心灵,他会在不同人和美丑之间做平衡。
爱神公正,节制,智慧,勇敢。
希腊、中国爱情神话对比神话和传说是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是文化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
那些千古流传的故事已经浓缩成生动的比喻和成语,广泛融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中国和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及其深刻,发人深省,成为后世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包孕着不朽的现代性内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和希腊神话中当然也不例外。
有人认为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性情感的美的境界。
而中国神话中的爱情故事我认为,在极度束缚压抑的古代,是一种真实,是一种叛逆,是一种自由,是敢于冲破樊篱的不顾一切。
在此,我想讨论的就是希腊和中国的爱情神话对比。
首先我想先谈谈我对希腊神话的了解,其实包括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动画片,曾经CCTV少儿频道播出过《奥林匹斯星传》这部动画片,它描述的奥林匹斯众神的故事生动有趣,其中我最最喜欢的就是奥林匹斯众神的爱情故事,如Cupid和Psyche的故事、Apollo和Daphne的故事等。
在我眼中,这些故事都是非常浪漫和唯美的。
但这只是我对希腊神话的浅薄的了解,接下来第二个阶段就是,自从看了这部动画片后,我对希腊神话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我自己找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如《希腊神话故事》进行观看。
我对希腊神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起码我知道了一些主要的故事情节,我发现希腊故事中不仅仅只是爱情和英雄的故事,它也包含了战争和计谋。
然后,第三阶段,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我必须对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希腊神话就是欧洲文化起源,它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的研读,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纪录片,我对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目的,以及他们可能的内心的潜意识的想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希腊神话为我们奉献了一出出经典、感人而又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希腊神话中被抒发得淋漓尽致。
希腊人崇尚个性自由,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是如此,从不回避爱情这一神圣的生命情感。
相反,希腊神话运用了大量诗性的语言感染和撼动了读者的心灵,是两性结合的自然欲望在美学意义上演化出种种丰富灿烂的人生图景和生命价值感觉。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神话爱情观之异同探析摘要:从古至今,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心灵的归宿与灵魂的共鸣。
在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下,人们对理想中的爱情充满了向往,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与价值。
早在人类起源之时,先辈们就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将自我的情感意识赋予在神话人物之中。
本文主要探析古希腊和中国古神话中的人物情感,总结出其时代所在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并分析不同爱情观的原因,这对当代学者研究爱情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爱情观;中西方神话;爱神;女性1.中国与希腊神话的爱情观发展历程爱情,隐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充溢着梦幻而神秘的色彩,笼罩着朦胧的面纱,为了揭开这一谜题,学术界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神话故事伏羲女娲成亲说,古文中曾描述到:在宇宙之初,天地间只有女娲和伏羲在昆仑山,而人们议论其关系,最后在神的启示下结为夫妻,可见他们的爱情受世俗制约和神的启示。
论及牛郎织女说,天神之女与凡人牛郎结发为夫妻,天神大怒,使其分离,只允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
《古诗十九首》中曾提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描绘了一幅脉脉情深,相见而又无法触碰的悲情画面。
他们的爱情超越人神距离,跨越天地阻隔,为世人所称赞。
从中得知,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人神之间的限制,又局限于世俗的制约,以悲剧收场。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封闭保守,无法接受跨越天地间的爱恋,可能会破坏人类繁衍的自然规律。
根据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观点,决定历史性变迁的因素终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在原始文明中人们的爱情观很大程度是基于对生命和繁殖的期许,不是真正建立在纯洁爱情之上。
作为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古希腊,是西方众多文明诞生的摇篮,西方最早对于爱情的观念就产生于此。
邓敏华主编的《希腊神话故事》承载着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浅析中西爱情神话差异浅析中西爱情神话差异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的作品,是人类发展初期的产物,也是文学的先河,是人类祖先留给后世人们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所谓神话故事就是指跟神有关的故事.讲述的内容一般都跟神的世界相关联,包括神的诞生,神之间的纠葛,神的爱情等等。
人人都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在神话故事中也不例外。
古代神话中内容涵盖方方面面,爱情神话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各类神话传说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神话故事都保留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让人回味悠长,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故事。
它们反映出人民的美好愿望,传达着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姿态。
中西方爱情神话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差异更大。
首先,中西方爱情神话中反映出不同的爱情观。
中西方神话人物形象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两者在爱情方面的巨大差异。
西方神话中,比如希腊神话中的神话人物和人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强调的是人性,即是神也具有人的特征,人的缺点,人的七情六欲。
所以希腊神话中的神对爱情的追求和人一样。
对他们来说爱情是神圣的,也是自由的,众神对爱情都有无限的向往。
天神宙斯的风流韵事数不胜数,从而让自己的妻子赫拉极为不满,嫉妒成性,宙斯对婚姻的背叛使得赫拉成为了家庭的守护神。
虽然宙斯被认为是婚姻的背叛者,但他的这些风流韵事却被西方文学中许多诗人,作家描写的唯美之极,并无半点讽刺与指责。
所以西方人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可以没有不在乎婚姻,不在乎家庭的。
而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中国的神强调的是神性。
神就要有神性,不要人性,如果具备了人性,也就不能称之为神了。
中国所谓的神是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仙要是谈情说爱的话就是动了凡心,就会触犯天条而受到严惩。
从大家所熟知的牛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三圣母与刘彦昌,白娘子和许仙,这些古老的爱情神话中不难看出,这之中哪一个不是惊天动地的爱情悲剧。
比较东西方七夕故事跨文化理解训练七夕节是一个在中国和日本被广泛庆祝的传统节日,它的由来和传统故事也是两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日本的七夕故事,并通过对比分析来增进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一、东方七夕故事:牛郎织女的爱情在中国,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
据说,天帝的七个女儿下凡与人间的牛郎织女相遇,并且相爱。
然而,由于天帝不满意这样的婚姻,将他们分开并且在天河中画了一条河让他们难以相见。
每年的七夕之夜,只有一群善良的乌鹊才会帮助牛郎织女构成一道银河桥,让他们能够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真爱的坚持和勇气,并且强调了乌鹊的帮助与牛郎织女团聚的重要性。
这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团聚和爱情坚守的价值观。
二、西方七夕故事:维纳斯与卢卡斯的爱情在西方,七夕节也有一个独特的故事,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与卢卡斯的爱情故事。
维纳斯是美神,而卢卡斯是一位年轻而英俊的牧羊人。
一天,维纳斯被卢卡斯的美貌吸引,并与他陷入了深深的爱恋。
然而,由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段伤感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西方人对于浪漫爱情和悲剧情结的偏好。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跨越障碍并追求真爱的渴望。
三、东西方七夕故事的异同点1. 故事背景:中国的故事背景是天河,而西方的故事背景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世界。
2. 主要人物:中国的故事拥有牛郎、织女和乌鹊;而西方的故事则是由维纳斯和卢卡斯构成。
3. 故事情节:在中国故事中,牛郎织女经过乌鹊的帮助得以团聚,而在西方故事中,维纳斯和卢卡斯由于来自不同的世界无法在一起。
4. 价值观:中国故事强调家庭团聚和爱情的坚守,而西方故事则突出了对浪漫爱情和悲剧情节的偏好。
四、通过比较七夕故事加深跨文化理解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七夕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中国的故事强调了家庭和爱情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真爱的坚持与勇气。
而西方的故事则侧重于浪漫爱情和对于悲剧情节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