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如梦令重要知识点归纳
- 格式:pdf
- 大小:79.34 KB
- 文档页数:1
如梦令的知识点总结一、如梦令的定义如梦令是一种汉乐府诗韵,具体的定义可以参考《诗品》中的解释:“如梦令,其正爱意之词……意尤滞者为美”。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梦令的核心特点是表达爱意,同时其意境在诗中应呈现如梦如幻的状态。
因此,如梦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视为表达爱情之情的诗体。
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如梦令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据说是由乐府诗的一种变体发展而来。
乐府诗起源于汉代,是一种民间诗歌形式,形式自由,内容多以民间故事和情感为主题。
在汉代后期,乐府诗逐渐发展出多种韵律和体裁,其中就包括了如梦令。
据史料记载,如梦令在魏晋时期已经比较成熟,被当时的文人雅士广泛接纳并发扬光大。
到了唐代,如梦令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模仿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如梦令是在汉唐时期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发展。
三、如梦令的特点1.简洁明快:如梦令的句式和韵脚都相对简练,表达直接,语言生动。
这是与乐府诗的特点有关,乐府诗注重民间性和通俗性,因此在句式和语言上都非常简洁明快。
2.意境如梦:如梦令强调意境的造景,希望通过文字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表达爱意:如梦令是一种表达爱情之情的诗歌形式,因此在情感表达方面往往较为浓烈,强调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4.题材广泛:如梦令的题材并不局限于爱情,也可以包括其他的主题,比如田园风光、社会现实等。
这一点与乐府诗的多样性有关,乐府诗不拘一格,可以表达各种主题。
四、如梦令的创作技巧1.抒情性:如梦令作为一种表达爱情之情的诗体,强调情感的抒发,因此在创作时需要注意将自己深处的真情融入诗中,赋予诗歌更多的情感色彩。
2.感官描写:如梦令强调意境的造景,因此感官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技巧。
作者可以通过描写景物、描绘情感,来创造出如梦如幻的意境。
3.仿效古人:如梦令的传统非常悠久,许多古代文人雅士都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因此,在创作如梦令时,可以适当借鉴古人的创作技巧和思路,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充实和丰富。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归纳初一语文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外古诗词知识点的积累也是有必要的。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②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③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④ 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⑥《如梦令》中写一群少女为急寻归路,争执之声惊飞夜栖飞鸟的诗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⑦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构成一个很有点吃惊却情趣横生的意境的句子是:争渡,争渡,激起一滩鸥鹭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①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课外古诗词知识点:《观书有感》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外古诗词知识点:《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七年级如梦令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词这一文学体裁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其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更是经典之作。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七年级《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咱们得知道《如梦令》是个词牌名。
词牌呢,就像是一首歌的曲调,规定了词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不同的词牌,有着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而李清照的《如梦令》通常指的是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咱们来看看这首词的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先说说词的大意。
作者常常回忆起那次在溪边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因为喝酒喝得太沉醉,以至于找不到回家的路。
玩尽兴了才乘舟返回,却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
怎么划出去呀,怎么划出去呀,惊得一群水鸟都飞起来了。
从语言风格上看,整首词用语简洁明快,生动自然,把作者游玩的情景和心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咱们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词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其一,关于词的押韵。
在这首词中,“暮”“路”“处”“渡”“鹭”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二,词中的意象。
“溪亭”“藕花”“鸥鹭”等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夏日游玩图。
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词的画面感,还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比如“藕花”的美丽与宁静,“鸥鹭”被惊起时的动态,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其三,作者的情感表达。
从词中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游玩时的快乐和沉醉,以及迷路时的焦急和惊喜。
这种情感的变化,让整首词充满了生活情趣。
其四,词的表现手法。
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复杂的情景。
比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人仿佛能看到那幅画面。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学习《如梦令》还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比如,通过对词的欣赏,能够培养我们对语言美的感受。
李清照用词精准,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让我们懂得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同时,也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如梦令》知识清单《如梦令》是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
以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最为经典。
一、词牌格律1、字数与句数《如梦令》一般为 33 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2、平仄格律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其平仄格律大致为: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韵),中仄(叠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需要注意的是,“中”表示可平可仄,但在实际创作中,要注意平仄的协调,以保证音律的和谐。
二、写作特点1、意境营造《如梦令》篇幅短小,要在有限的字数内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或清新自然,或婉约细腻,或豪放洒脱,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2、叙事抒情往往通过简短的叙事,引出作者的情感。
叙事简洁明了,不拖沓;抒情真挚自然,不做作。
3、语言精炼用词精准,不啰嗦,以一当十。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巧用叠词如李清照“争渡,争渡”,通过叠词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迫切和强烈。
三、创作技巧1、选好主题可以是一次游玩的经历、一段难忘的回忆、一种细腻的情感等。
主题要明确,集中,避免过于宽泛。
2、精心构思在动笔之前,先在脑海中构思好大致的框架,包括开头、中间的叙事和结尾的抒情。
3、注重细节通过描写细节来丰富词的内容,比如景物的颜色、形状、声音,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锤炼语言多推敲用词,力求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经典作品赏析1、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年轻时在溪亭游玩的情景,展现了她自由欢快的心境。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开篇直接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作者沉醉的状态。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叙述了游玩结束后回程时的意外。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秦观(宋代)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译文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
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注释遥夜:长夜。
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侵被:透进被窝。
无寐:睡不着。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抒发谴谪之恨的词。
宋绍圣三年丙子(公元1096年),作者自处州再贬,深秋至郴阳道中,他有诗记其事,其中有一首题古寺壁的诗中云:“饥鼠相迫坏壁中”,与此词所写之境颇为近似。
又,词人在郴州旅舍有《踏莎行》词,亦与此词心态相似。
赏析这首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远离故乡亲人,置身陌生之处,独宿驿亭之中,其内心不平自不待言。
词以“遥夜”开头,即表现出流放之人身虽憩而心未稳,一夜辗转无眠觉得夜色太深、夜程太久的特有感受。
“沉沉如水”的比喻,别有深意。
时当深秋,水已寒凉,以夜沉如水为喻,透出词人内心的寒凉疲惫之感。
接下一句,交待夜里凉意来源:原来的阵阵秋风借着夜色不断袭来,虽然驿亭的门已经紧闭,却仍然挡不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寒意。
欧阳修有著名的《秋声赋》其状秋声云:“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遭受贬谪,远离故土的作者,对深秋夜风的感受,当然比欧阳修更加敏感,其悲感也必然更加深重。
欧阳修在夜读之时,闻声而惊心,继而起赏玩之兴,而作者却对这透骨寒冷的秋风,躲之惟恐不及,将驿亭的门闭了又闭,层层阻障,无非是想少受寒凉,暂时获得心灵的安宁与乎静。
这两句写景,看似平实,实际上是字字含情,句句见意,真个是羁愁满纸。
接下两句,写梦醒之后的所见所感。
一人在外,当然免不了乡思人梦,而且看来词人还是做了一个好梦,所以从梦中惊醒之后,他觉得那份美好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给击破了。
《如梦令》文章解析《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豪放词,通过独特的意境和婉约的表达方式,描述了主人公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首词的主题、意象和艺术手法,并对词的背景和李清照的创作意图进行探讨。
一、主题《如梦令》以爱情回忆为主题,通过描绘主人公内心的思绪和情感,表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尽思念之情。
词中的伤痛和哀怨情感使词与众不同,展现出诗人才情的真挚感受。
二、意象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以营造一种独特的情境。
词中出现的“辘轳”、“弦索”和“醉花阴”等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动荡和思绪纷飞。
同时,词中的“绿肥红瘦”、“梁燕频来去”等形象描绘,凸显出主人公对爱情的追忆和思念之情。
三、艺术手法1. 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比如“寻梦?撩红雪”中的“红雪”可以视作对爱情的意象化描写,而“寻梦”则象征着主人公不断追寻过去的美好回忆。
2. 运用音韵和节奏词中的“青琐”、“漏声”等音韵的运用,使整首词拥有了一种优美的节奏感。
同时,词中使用了抑扬顿挫的手法,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对爱情思念的情感表达。
四、背景和创作意图《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据史书记载,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北宋末年政治家,而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对于李清照而言,爱情并非只有甜蜜和幸福,也有着诸多的矛盾和痛苦。
因此,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借助自己的真实经历,表现了自己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过去爱情的回忆,直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通过深情的抒发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她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同时,她的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如梦令》这首词通过诗人的真挚情感和独特艺术手法,直接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音韵和节奏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宋词鉴赏:李清照《如梦令》解析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她的众多经典作品中,《如梦令》可谓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对李清照《如梦令》进行详细解析,揭示其艺术特点、意境表达及文化内涵。
1. 词曲背景1.1 宋代词曲发展概述简要介绍宋代文化环境下词曲的兴盛与发展,包括社会背景、时代氛围等。
1.2 李清照简介对李清照进行简要介绍,包括生平事迹、创作风格等。
1.3 《如梦令》简要介绍对《如梦令》的内容进行简述,包括主题、情感表达等方面。
2. 艺术特点分析2.1 技巧运用探讨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运用的词牌、修辞手法、对仗等艺术技巧。
2.2 感情表达解读李清照通过词曲所表达的情感,如爱情、离别、哀伤等。
2.3 音乐性与节奏感分析《如梦令》以及李清照其他作品中体现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包括韵律、调子等方面。
3. 意境揭示3.1 自然意象与心灵寄托分析《如梦令》中运用的自然意象,并探讨其对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启发。
3.2 情思与时代背景探究《如梦令》对于宋代社会背景下的情思反映,以及对当时妇女地位的观察与思考。
4. 文化内涵剖析4.1 儒释道三教融合分析《如梦令》中体现出来的儒家、佛教和道家三教融合特点,并探讨其文化内涵。
4.2 花间派艳词之美介绍《如梦令》作为花间派代表作品的地位,探究其中体现的艳丽、绮丽之美,并对其影响进行概述。
结论总结全文,并强调《如梦令》在艺术特点、意境揭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重要性。
展望李清照对宋词鉴赏乃至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如梦令
一、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三、译文
我常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喝得大醉而不知道回家的路。
尽情地游乐过后,天黑往回划船,却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的从水面飞起。
四、赏析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①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作者所创造的词境。
②“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③“沉醉”二字却显露了作者的心底的欢愉,
④“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有“惊起一滩鸥鹭”,把栖息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五、主旨
这首词写女词人追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
反映了女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要知识点归纳
【知识卡片】炼字
古人写诗作词,字斟句酌,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这就是炼字。
炼字的目的是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个“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春风的气势,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气勃勃的美感。
在“宋词集粹(上)”这个单元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以狂风席卷比喻出猎阵势,极言压倒一切的气概;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字,以物拟人,对比强烈,极富情趣,写出了作者对红颜易老的感慨。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1084——
约1155年。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