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野外观察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49 MB
- 文档页数:55
一、手中鸟的识别手中鸟是指被捕获或救护的鸟,可在近距离或拿在手中仔细观察,更可以与图鉴仔细对照。
通常的识别过程是先判别到类群(如雉鸡、雁鸭、鸻鹬、鸥、燕鸥、伯劳、燕、鸫等),再与该类群内各个种的图形对照。
图鉴中的类群相当于分类学中的科。
如果能够识别到科,已经是比较有经验的人员,完全有可能依照图鉴和种类分布图查检索到种。
对于初学人员,建议利用《中国鸟类系统检索》中的检索表,结合适当的图鉴,对照识别鸟类。
例如,先看目别检索表(见《中国鸟类系统检索》),将鸟识别到目,再由目到科(相当于类群)。
比较难的是雀形目,许多描述摸棱两可,需要经常反复和试探才能找到正确的科。
最后对照图谱和文字描述,确定种类。
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将每一目所包括的类群标在括号内。
例如,检索手中的斑头雁。
最先看1,蹼是否发达?斑头雁的蹼较发达,看2。
鼻是否成管状?不清楚。
先认为鼻成管状,结果是鹱形目,指的是鹱、信天翁、海燕这类鸟,明显与手中鸟不符。
所以,继续看3,“趾间具全蹼”及“趾间不具全蹼”。
斑头雁的蹼明显与图6-17中的全蹼不同,因此,继续看检索表的4。
“嘴扁”,“先端具嘴甲”与手中鸟相符,应属雁形目。
翻看雁鸭类图鉴,可以查出斑头雁。
最后,还必须对照文字描述,核实是否相符。
图6-17 鸟蹼的各种类型1 蹼足,2 凹蹼足,3 半蹼足,4 全蹼足,5 瓣蹼足二、野外鸟的识别与观鸟对于从事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的人员,从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调查的人员,野外观鸟首先是本职工作。
对于其他行业的人员,野外观鸟是娱乐,业余兴趣或爱好。
这类高雅的爱好也可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或环境保护服务。
业余观鸟人员发现周围鸟的种类或数量减少,可向政府部门提出质疑,是否人类居住的环境受到威胁和影响。
无论何种人员,野外观鸟的根本目的是了解和认识鸟类。
人类从狩猎,采摘发展到现代文明经历漫长的年代,其中物质丰富是最重要的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形成业余观鸟人群。
鸟类的野外观察方法分享资料1.具备基本观察技巧鸟类野外观察需要一些基本观察技巧。
首先,保持安静和耐心,因为鸟类往往会被嘈杂的声音和突然的动作吓跑。
保持较低的嗓音和慢速移动,以能更靠近鸟类而不被它们察觉。
2.获得正确的装备一些基本的装备将有助于您更好地观察鸟类。
例如,您应该配备一双舒适的鞋子,让您在观察过程中能够行动自如。
此外,一把好的双筒望远镜将帮助您更清晰地观察鸟类的特征和行为。
还可以带上相机以记录您观察到的鸟类和它们的行为。
3.找到适合观察的地点选择适合观察的地点是成功观察鸟类的关键。
寻找鸟类常出没的自然保护区、湿地、河流、树林和公园等。
这些地方通常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并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4.掌握鸟类的特征在观察鸟类时,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将帮助您更好地识别它们。
鸟类的特征包括体型、羽毛颜色、喙形状、翅膀和尾部的特征等。
在观察过程中,注意记录鸟类的大小、颜色和特征,以帮助识别和分类它们。
5.注意观察鸟类的行为鸟类的行为也可以提供有关它们的信息。
观察鸟类的飞行模式、歌唱、觅食、互动和栖息地使用等行为,有助于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生活方式。
请特别注意不同季节鸟类的行为变化,以及它们的迁徙模式和迁徙路径。
6.学习鸟类的叫声鸟类的鸣叫声在鸟类的辨识和观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鸟类的叫声将帮助您更准确地识别它们,尤其是在观察时鸟类未落地或在树冠上。
可以通过听录音资料和参加与鸟类声音有关的课程来学习鸟类的叫声。
7.加入鸟类观察社区加入鸟类观察社区和组织可以为您提供与其他鸟类观察者分享经验和知识的机会。
与其他观察者一起探索新的观察地点、交流观察技巧、共同参与鸟类保护和研究等,将使您的观察体验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8.记录观察结果在进行鸟类观察时,及时记录您的观察结果是很重要的。
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行为、栖息地和观察时间等信息,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鸟类的分布和生态习性。
您可以使用笔记本、手机应用或观察表格等工具来记录和整理您的观察数据。
《湿地鸟类野外调查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制(修)订标准的目的和意义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等功能。
根据《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规定,湿地水鸟是指在生态上依存于湿地的鸟。
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来说,水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监测湿地环境质量重要的生物指标。
通过水鸟同步调查,了解各类群水鸟的基本活动和迁徙规律,有利于保护甘肃省湿地珍稀濒危的水鸟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候鸟的保护做出贡献。
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在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对甘肃省湿地鸟类的种群、优势种、居留情况、迁徙规律、多样性水平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湿地鸟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与成功经验。
目前,甘肃省在湿地水鸟同步调查技术规范中,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基于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联合甘肃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甘肃省山丹县湿地保护站、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局等湿地保护和管理单位,共同研究制订起草了《湿地鸟类野外调查技术规范》,为甘肃省开展湿地水鸟同步调查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以填补我省湿地水鸟同步调查工作地方标准的缺失。
本文件规定了湿地鸟类野外调查的原则、目的、范围、因子、器材及工具、时间频次、方式方法、区域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报告编制、技术档案等技术要求。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及依托项目简况2013年8月,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在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并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综合实验站1处,在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6县(区)建立动物(鸟类)监测样线24个、样点18个,购置观测设施设备50多台(件),按照《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方案》要求,开展了大量的湿地鸟类野外调查与监测工作,为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野外捕黄腰柳莺的方法
野外捕黄腰柳莺的技巧有:
1. 利用爆竹声或磨木发出的声音吸引黄腰柳莺,可以将爆竹点燃或磨木敲击,引出黄腰柳莺;
2. 在捕鸟场所设置绳包、小箱子或其它鸟窝,配合呱呱叫声和零食引出黄腰柳莺,以及在捕鸟场所设置罗网、画网等捕鸟装置;
3. 从山谷追踪游鸟歌唱,寻找它们的栖息地,并仔细用手抓取;
4. 可以根据黄腰柳莺的日常活动路线,建立有效的捕鸟网,并准备一些食物,这样就可以把它们惯性的吸引进去;
5. 在捕鸟场所可以利用水池等设施吸引湿地鸟类,进而捕捉黄腰柳莺;
6. 如果想要捕捉杂鸟中的黄腰柳莺,则可以编制网框结构,用柔软的绳子或经纱把鸟笼装好,罩上菊花蒙布或其他颜色黑色布料,以模拟真实的鸟笼效果;
7. 开展专门的聚会活动,有意利用鸟类搭建、秀山林或者大自然的环境吸引黄腰柳莺,用投放的磨木器材来发出声响,以此吸引它的注意。
鸟类的野外观察方法鸟类野外观察方法是鸟类学和鸟类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栖息地利用、迁徙等,不仅可以了解鸟类的习性与生态特征,还可以为鸟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鸟类野外观察方法。
1.鸟类观察区的选择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区是鸟类野外观察的第一步。
观察区通常包括山地、湖泊、草原等。
其次,还需要注意观察区的方位和观察面积,以确保观察的有效性。
2.使用合适的观察设备观察设备对于鸟类野外观察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以下设备是必要的:-双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帮助观察者更清晰地观察远处的鸟类,辨别它们的特征。
-相机:用于拍摄鸟类的照片,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以及栖息地利用的细节。
-录音设备:用于记录鸟类的叫声,以便后续的声音分析和鸟类种类的确认。
-笔记本和记录表:用于记录观察到的鸟类种类、数量、行为、栖息地等信息。
3.观察鸟类的栖息地利用了解鸟类的栖息地利用情况对于了解其生态适应性非常重要。
观察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观察:-巡逻观察法:观察者根据一定的路线依次巡逻观察,记录鸟类在不同栖息地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点计数法:在选定的若干观察点上,在一定时间内记录通过该观察点的鸟类数量和种类。
-随机样方法:将观察区域分为若干小格子,随机挑选部分格子进行观察,以了解鸟类在不同栖息地中的分布情况。
4.观察鸟类的行为观察鸟类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常见的观察鸟类行为的方法包括:-定点观察法:选择观察区域中适宜的位置,对观察范围内的鸟类行为进行连续观察。
通过观察鸟类的飞行、觅食、争斗等行为,了解其活动规律。
-追踪观察法:选择一个个体鸟类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其行为习惯及与其他鸟类的互动。
5.观察鸟类的迁徙鸟类的迁徙现象是鸟类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观察鸟类的迁徙行为,我们可以了解鸟类的迁徙路线、途径、时间等。
常见的观察鸟类迁徙的方法包括:-定点观察法:选择一个开阔的观察点,通过望远镜或相机记录经过鸟类的数量、种类、迁徙高度等信息。
浙江农林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2012—2013—2)鸟类分类与校园鸟类识别姓名学号学院专业一、实验目的鸟类种类众多,形态多样,是动物中数量较多的一类,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室外调查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环境分布的不同鸟类类群,结合标本室内鸟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识别不同类群的鸟类种类,了解植物园鸟类多样性的分布;同时通过室外鸟类调查来学习基本的观鸟方法和鸟类识别技巧,达到锻炼实验操作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仪器设备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相机、投影仪、笔记本电脑,不同型号规格解剖器材、标本瓶、硼酸、明矾、铁丝、脱脂棉、标签纸、野外记录本等。
2、材料标本室各种类群鸟类拨制标本;各种类群鸟类分类、生态、识别、图片资料和观鸟手册等;各种校园野生鸟类。
三、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一)鸟类的形态特征1、鸟类外形:鸟类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
头端具角质的喙,是啄食器官。
喙的形状与食性有密切关系。
颈长而灵活,尾骨退化、躯干紧密坚实、后肢强大,这些都是与飞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躯干坚实和尾骨退化有利于飞行的稳定;颈部发达可弥补前时变成翅膀后的不便;眼大,具眼睑及瞬膜可保护眼球。
瞬膜是一种近于透明的膜,能在飞翔时遮覆眼球,以避免干燥气流和灰尘对眼球的伤害。
鸟类瞬膜内缘具有一种羽状上皮,在地栖性的鸟类(如鸽与雉鸡)尤为发达,能借以刷洗灰尘;水禽及猛禽则很少。
耳孔略凹陷,周围着生耳羽,有助于收集声波。
夜行性鸟类(如猫头鹰)的耳孔极为发达。
前肢变成翼,后肢具4趾,这是鸟类外形上与其它脊椎动物不同的显著标志。
拇指通常向后,适于树栖握枝。
鸟类足型的形态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尾段着生有扇状的正羽,称为尾羽,在飞翔中起着舵的作用。
尾羽的形状与飞翔特点有关。
2、皮肤: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干、软,缺乏腺体。
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是一对或单个的尾脂腺,由导管开口于尾背方的乳头状突起上,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
濒危难以捕获的野生鸟类监测方法的研究一、引言野生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野生鸟类的数量已经急速下降,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因此,加强对野生鸟类的监测及保护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由于野生鸟类的行动范围广泛、活动时间不定、数量分布不均等特点,使得采集有效数据及对野生鸟类的监测和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从野生鸟类监测的研究方法入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野生鸟类监测及其现有的主流方案以及优缺点分析,以期为野生鸟类保护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野生鸟类监测的研究方法1. 科学调查方法科学调查是指在野外对野生鸟类进行科学调查、记录和统计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如人工记录、声音识别、地面观察等方法收集野生鸟类的信息,计算数量、分布范围、栖息地、生存环境、行为习性、繁殖等生态学信息。
科学调查是野生鸟类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野生动物研究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轨道摄影技术轨道摄影技术是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作为记录野生鸟类信息的基础,通过对卫星影像的分析来获取高精度的野生鸟类分布及数量估计信息。
该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分布区域信息,对于研究野生鸟类的脆弱及敏感生境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3. 生物声学技术生物声学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动物声音的分析和识别来获取动物信息的技术。
野生鸟类往往是通过叫声来进行交流和行为协调的,因此生物声学技术可以对野生鸟类的数量和分布进行精细的估计。
该技术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较高,在野外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设备获取远距离的、非接触式的人工信息的技术。
野生鸟类监测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获取野生鸟类的栖息地空间信息,可以获取野生鸟类活动时候的地理位置和活动范围,以及与野生鸟类相关的环境特征信息。
三、主流方案及其优缺点分析1. 传统的野外观察法传统的野外观察法是指通过野外人员观察和记录野生鸟类信息的方法。
鸟类观察方法鸟类观察方法:1、按类识鸟鸟可以划分成六大生态类群:游禽:嘴宽而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善于游泳,通常生活在水上,食鱼、虾、贝或水生植物,如雁、鸳鸯。
涉禽:最细长而直,颈、脚和趾都很长,适于在浅水中涉行,如鹤。
陆禽:翅短圆,后肢强劲,善奔走,喙弓形,如鸽子。
猛禽:嘴强大呈钩状,翼大而善飞,趾有锐利的钩爪,性凶猛,捕食鼠、蛇等或食腐肉,如苍鹰。
攀禽: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脚短健,善于攀援,如啄木鸟、杜鹃。
鸣禽:种类繁多,善鸣叫,如百灵、翠鸟。
刚开始观鸟,不要操之过急。
初学者不妨先从认清对面鸟是哪种生态类群开始。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鸟类知识越来越丰富,再去区分鸟的目和科,最后区分种和属。
认识鸟的生态类群可以说是识鸟的基本功。
2、看体识鸟观鸟首先看到的是体型大小。
鸟的体型分成大、中、小三等或大、较大、中等、较小和小五等。
鸟的体型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比较产生。
如在非雀形目中,与池鹭、白鹭相近的为中型鸟类,而在雀形目中,乌鸦就算大型鸟类了。
看鸟类图鉴,鸟的说明里常提到该鸟是大型涉禽之类的话,对型体大小的说明我们不能过于拘泥。
3、看形识鸟嘴形:鸟的嘴型丰富多变,根据鸟嘴的长短、鸟嘴的形状,我们可以对鸟有一个初步印象。
鹤、鹭等鹳形目的鸟都具有嘴长的特征,苍鹰、黑鸢等隼形目的鸟嘴下宛如钩,并有齿,齿是用来帮助撕咬鼠蛇等小动物的。
有些鸟嘴特殊而醒目,如黑脸琵鹭,它的嘴比其它鸟嘴细长的多,像一把利剑,粗糙但不光滑。
犀鸟的嘴形象犀牛的嘴,有黑黄相间的斑纹。
尾形:通过野外观察,我们可以辨识鸟尾的长短、平尾、叉尾及特殊尾形、鹌鹑、鹪鹩的为短,环颈雉、白鹇、寿带的尾长,雨燕、燕鸥的尾是叉尾,虹雉的尾是平尾。
4、看色识鸟观察鸟类的羽毛颜色、需顺光观察。
除注意整体的主要颜色之外,还要在短时间内看清头、背、尾、熊等主要部位并抓住一二个最醒目的颜色特征,如头顶、眉纹、翅斑及尾斑等处的鲜艳或异样色彩。
有些颜色斑块需要在鸟飞行的过程中才能看清。
鸟类调查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鸟类的调查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实施鸟类调查监测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调查监测目的。
1. 了解当地鸟类种类和数量分布情况;2. 监测鸟类的数量和分布变化趋势;3. 评估鸟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
三、调查监测内容。
1. 鸟类种类调查,对当地鸟类种类进行全面调查,记录各种鸟类的数量和分布情况;2. 鸟类数量监测,通过定点观测和抽样调查等方法,对鸟类的数量进行监测和统计;3. 鸟类栖息地调查,对鸟类的栖息地进行调查,包括栖息地类型、面积、质量等情况;4. 鸟类行为观察,观察记录鸟类的活动范围、觅食习性、繁殖行为等情况;5. 鸟类生态环境评估,评估鸟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包括对植被、水体等的影响。
四、调查监测方法。
1. 野外调查,采用现场观察、摄影记录等方法进行野外调查;2. 现场调查,对鸟类栖息地进行现场调查,包括栖息地类型、面积、质量等情况;3. 数据统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鸟类种类、数量、分布等相关信息;4.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调查监测结果进行评估,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五、调查监测工作流程。
1. 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区域和调查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2. 调查准备,准备必要的调查工具和设备,包括望远镜、摄影设备、地图等;3. 野外调查,按照调查计划,进行野外调查工作,采集相关数据和样本;4. 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调查监测报告;5. 结果评估,邀请专家对调查监测结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6. 结果应用,将调查监测结果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中,为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六、调查监测工作要求。
1. 严格按照调查计划和方法进行调查监测工作;2. 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3. 保护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禁造假和篡改;4. 积极应用调查监测结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鸟类调查方法实用手册Methods for Bird Surveys – a practical handbook编者: 马嘉慧、刘阳、雷进宇出版: 香港观鸟会有限公司香港邮政总局信箱12460号电话: (852) 2377 4387传真: (852) 2314 3687电邮: hkbws@.hk(一般)info@(中国项目)网站: .hk赞助: Darwin Initiative(达尔文基金)支持机构: 国际鸟盟/香港观鸟会中国项目、北京观鸟会(筹)资料及图片提供: 国际鸟盟、香港观鸟会、北京观鸟会、厦门观鸟会、陈承彦、张洁、张浩辉、周家礼、何万邦、吕德恒、李海涛、苏毅雄、黄伦昌、余日东、GeoffCarey、Mike Crosby、John Holmes、Richard Lewthwaite、W.J.Sutherland、印刷: 4M Studio2006年3月出版国际参考书号(ISBN):962-7508-07-1本手册所载的所有文字及照片,一律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复印、储存于可存取系统或传送。
根据香港现行“版权条例”允许之私人研究、研习、评赏或评鉴等合法用途,则属例外。
书中照片及文字的知识产权均属于提供照片的摄影师和文字作者所有。
封面和封底图片: 张浩辉、江明亮、方健华、何文辉、洪家耀、马嘉慧鸟类调查方法实用手册 Methods for Bird Surveys – a practical handbook赞助出版支持机构引言生物研究工作依赖于高质量的野外工作,以及对种类的准确鉴别技术,而鸟类由于大多具有艳丽的色彩、容易被观察到、并具有高声鸣叫的特点,成为了最容易调查的动物类群之一;因此鸟类研究也是众多野生生物研究中,被较多人所认识的。
自鸟类学发展至今,因为研究的广泛参与性,鸟类无疑成为了被调查最频繁的生物。
许多研究计划广泛吸收了许多的观鸟者参与其中的鸟类调查和监测工作,使得鸟类调查在所有环境监测中是最经济有效的。
野外动物调查方案篇一:动物调查方法鸟类种类与数量1.调查地点在生物、气象、水文和土壤要素长期观测的主要观测场内或其附近相似群落内进行。
2.时间和频度一年中在鸟类活动高峰其内选择数月进行观测,在每个观察月份中,确定数天进行观察,观察时段在鸟类活动高峰期(早晨6:00~9:00,傍晚4:00~7:00)3.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路线统计法、样点统计法、样方法。
观测工具包括标记木桩或PVC管、带玲绳子、计步器、望远镜和记录表等。
4.鸟类鉴别方法对于数量多、比较熟悉的鸟类、通常根据鸟鸣省判断其种类,根据鸣声丰度推断其数量;或通过望远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其种类和数量。
必要的时候和数码摄像机拍摄相关过程,返回基地后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种类。
对于数量少、遇见频率少的鸟类,在上述判别方法的基础上,野外采集标本,带回走访当地长期居住,有经验的村民群众都有助于对不确定鸟类的鉴别。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1.调查地点大型兽、中型兽的调查均采用样线调查法,在所围样方的对角线上进行。
2.调查工具路线图,GPS,望远镜,木板夹,计步器,油性记号笔等。
3.调查内容与方法(1)大型兽种类调查。
根据不同兽类的活动习性,分别在黄昏、中午、傍晚沿样地线矣一定速度前进,控制在每小时2~3km,统计和记录所遇到的动物、尸体、毛发及粪便,记录其距离样线的距离及数量,连续调查3d,整理分析后得到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
根据下面的公式分种计算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小型兽种类调查。
每日傍晚沿一样线布放置木板夹50个,间隔为5米,于次日检查捕获情况。
对捕获动物解剖登记,同一样线连捕2~3d。
整理分析得到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
并按下面节的公式分种统计捕捉的动物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4.结果描述种群组成可直接记录样方中出现的所有野生动物中文名和拉丁名,而数量则可用一定面积上的动物个数来表示。
最后,将结果汇入附表中。
5.注意事项首先对大型兽类和鸟类进行调查,原因是其比较容易受其他调查的影响;其次是森林昆虫和小型兽类;调查完毕后应将不知在样方及其对角线延伸线上的所有夹板全部取回,以免发生意外;避免重复计数。
动物行为生态学中观鸟训练的教学方法探索摘要:观鸟是动物行为生态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鸟进行行为观察训练,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均有明显提高,从而证明了观鸟训练在行为生态学中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观鸟行为生态学行为观察武汉大学校园鸟类自从生态学被列入我国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以来,培养具有现代生态学理念的本科生即成为了此专业的最终目标。
生态学尤其是其中的分支之一,动物行为生态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同时熟练掌握在野外生境中观察、记录和分析野生动物行为的能力[1]。
因此,为促进高校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将野外观鸟训练引入到生态学的理论学习中,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
武汉大学校园的占地面积广阔,生态环境类型多样且原始植被状况保存较好,鸟类种群数量丰富,以观察校园分布的鸟类为主的观鸟活动已兴起有十余年,已观测并确切记录的鸟类有120余种,并出版有相关的《珞珈山观鸟手册》等工具书,鸟况和观鸟路线等条件均较成熟,十分适合初学者进行观鸟训练。
因此,笔者从培养学生鸟类行为的基础观察能力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观鸟训练,并获得了初步的探索结果。
1鸟类行为观察的训练方法1、1鸟种的辨识训练观鸟的第一步首先是认鸟,这要求学生先学会辨别武大校园内的常见鸟类,并记录下鸟种和数量。
调查前需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备齐观鸟所需的工具,如望远镜(单筒或双筒望远镜)、相机、野生鸟类图鉴、记录本等。
(2)通过查阅图鉴或照片等方式,熟悉本地常见鸟类的形态。
(3)设计便于汇总、统计的表格,供之后的行为数据整理。
1、2鸟类活动规律的观察观鸟开始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观察鸟类活动的时空规律,可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提示。
1、2、1调查生境的确定根据生境的不同类型,在整个校园范围内确定数个观察点。
应引导学生主动讨论如何选择观察点(观察点生境可根据植被种类等特征,以及不同鸟类的分布特点来选择),观察点的生境类型应多样化,覆盖到校园的各个方位;1、2、2观察时间的确定鸟类的活动能力强,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可在白天进行全天观察和特定时间点观察,记录它们的日活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