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大学之道_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_秦国杨
- 格式:pdf
- 大小:191.33 KB
- 文档页数:4
正心修身——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反思在具体谈论“正心修身”之前,我想先谈一谈现代大学生学习《大学》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大学》是古代大学用来教育学生的有关法则。
这里的大学是针对小学而言,“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又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尽管现在的教育系统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细细分析下来,目前大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以及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与当时的大学阶段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大学》作为两千年来影响圣贤的经典传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启发意义不言而喻。
鉴于本人学疏识浅,对与《大学》的理解也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因而在此不便对《大学》进行一个全面深刻的分析,仅仅对文中的“正心修身”做一些阐释,并联系实际,针对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正心修身”选自《大学》“经文”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将人固有的美好品德彰显于世,就必须治理国家入手;要将国家治理好,就必须先整顿、治理各士大夫的家族秩序;要搞好家政,就必须提高自身品德的修养,要提高自身品德的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使无邪念;要想使心态端正,就必须使意念诚实;要做到意念诚实,就必须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本源。
”这里,圣贤主要强调了大学之道的本末顺序,而我主要截取“正心”与“修身”这两点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想说的是“正心”与“修身”的关系。
心是身体的灵魂,是主宰,只有不断的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提高品德修养。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即如果心态不端正,不安定,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东西吃到嘴巴里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倘若如此,人不过是行尸走肉,还怎么谈提高自身品德,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
《大学》对当代大学精神之启示摘要:《大学》之道渊源流长,大学精神澎湃不衰,本文通过解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从求真之道,为人之道,义利之道三个视角借鉴《大学》对现代大学教育精神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求真之道;为人之道;义利之道;启示意义《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名篇,被誉为《四书》之首,“《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写的一篇学习孔子思想的心得论文,被汉初儒家学者戴圣编辑在《小戴礼记》,即《礼记》中,宋人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成为单行本,即《大学》”。
[1]古代“大学”是相对“小学”教育而言,“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2]但此“大学”与高等教育之“大学”有所迥异,中国古代公认的高等教育发端于汉武帝时董仲舒所提倡的“太学”,而《大学》作者曾参却是春秋时代人士,从时间上考证可见二者有本质之差异,从内容上探究《大学》一文,笔者认为所讲之道贯穿于“格物致知修身的教育之说”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之说”两条主线,也正是此两条主线的思想光辉于当代大学精神有重要启示意义。
“正如梅贻琦先生当年所说:‘今日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主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范围,所患者,在体认尚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
”[3]当今大学精神所欠之处从《大学》所倡之道中有重要借鉴意义,发端于西方的高等教育风靡全球,并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的组织形态,教师教学引领甚至代替学生思维,知识的识记与掌握是教师和学生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甚至于对知识囫囵吞枣似地浅表之解也能蒙混及格,而学生悟性,灵性,感性之生成以及潜力的调动放之次要地位,加之即使拥有真知之力,也并非在社会地位上获得相应的待遇与推崇,故更加剧大学浮华肤浅的学问之风,教师作为真理的代言人与布道者可以对学生耳提面命,厉声厉色,而学生迫于群体从众氛围以及未来发展严峻现实的忧虑,只得屈从听受不得越雷池半步,特别在精神上的创新便会遭遇自我挑战,权威挑战,真理挑战,甚至于传统伦理挑战四重压力,此乃大学教育真理精神之不善。
《大学》修身之道及其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启示
《大学》以孔子的思想为主体,以礼仪、修身、忠孝、恭敬四大原则为重点,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辅仁,把“修身”作为中心内容,重点提倡“学而敬仁礼义”,将道德修养、文化陶冶作为核心任务。
首先,《大学》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既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育人立德,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给学生以崇高的理想。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关于思想道德的知识讲座,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的活动,强调仁义、孝悌、恭敬、礼仪等道德规范,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其次,《大学》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提醒教育者在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理论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以学求实”,增强其实践能力。
最后,《大学》也明确提出“勤习日新”的观点,提醒教师与学生要“勤而行之”,要不断学习,不断发掘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来指导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大学》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不仅是指导人们修身养德的著作,也提供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宝贵思想,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着极大的指导性意义。
大学之道的理解与心得体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其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自接触这句话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其中的深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对于“大学之道”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彰显、发扬;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指光明、美好的。
“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是大学之道的首要目标。
在大学里,我们接受着系统的知识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
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正、走得稳。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层出不穷。
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我们看到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违背道德和法律,最终身败名裂。
而那些坚守道德底线,秉持正义和善良的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会面临困难和挫折,但从长远来看,他们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自己积累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这里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传授,更要有道德的引领和熏陶。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作为学生,我们也要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
“亲民”,朱熹将其解释为“新民”,即革新民众的精神面貌。
我认为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关注社会,了解民众的需求和疾苦;二是要以自己的所学去帮助他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大学不是一座封闭的象牙塔,我们不能只沉浸在书本知识中,两耳不闻窗外事。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关心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的现状,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我们要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比如,学习医学的同学可以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学习环保专业的同学可以为保护环境出谋划策;学习教育专业的同学可以为培养下一代贡献自己的智慧。
《大学》的精神定位与当代意义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型,向内心去发掘自己内心的“扪心自问”,是进行心灵的反省的“致良知”,是让人拿出自己本真的知觉的精神醒悟与人格铸成。
儒家人士并不是鼓吹让人获得千千万万的财产之后才变成一个伟大的人物,相反,儒家认为,颜回的高尚在于他于清贫之中对道的追求,清贫并不意味着个体德行(道)的低矮。
因此,儒家思想还特别强调了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
设想一下,哲学家说“他人就是狼,他人就是地狱”。
如果每个现代人都变成损他利己的人,对这个社会都疯狂攫取肆意拿来,不劳而获却坐享其成,现代社会岂有安宁之日?因此,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去供奉一份公心平常心,通过对自我内在精神美德的光大发扬,去做有利于这个世界和谐发展的事情,当然有其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这些都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超越历史的不可泯灭的价值。
一、内在精神敞明(一)明德精神“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第一个纲领,主要强调的是自我启蒙。
第一个“明”是动词,是明白、彰显、弄清楚的意思。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是明亮的、光大的、高迈的意思。
这个“德”是指德性、品德和个人修养。
“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
“明明德”就是除掉一己之私欲,把被现实污染的内心本有的宁静的德行彰显出来、光大起来。
这个彰显、光大的思想在孔子以前就已经出现。
在《大学》以前,周代的文献《康诰》,还有记载商代历史的文献《大甲》,记载唐尧的《尧典》,它们里面都有这样的思想。
《大学》所引事迹,不管是周公去告诉的封(康叔名,武王胞弟),还是伊尹规劝的大甲,还是唐尧自己的政绩,这些都说明了,发扬自己的德行才可能感召他人,才可能在天下建立和谐的社会。
“明明德”所讲述的是人们自己的美德怎样得以彰显和发扬的。
“明明德”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
论“大学之道”汲取传统书院教育之精华,针砭现代大学教育的弊端论“大学之道”汲取传统书院教育之精华,针砭现代大学教育的弊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旧读太学,《大学》是古代太学教授学生之方法,体现的是先人在教育方面的理念。
今以吾之不敏,斗胆结合当下大学教育之现状,凭着一己之私见,作一些浅析。
以下文字大体上从三个方面来论说:大学教育之方法、内容以及目的。
先来谈方法,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写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借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在教育后学上是分阶段性的,八岁至十五岁入小学,十五岁后(即古人所谓的成年后)入大学学习。
这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一致的。
然则通观《大学》,不难发现其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启发式的,点拨式的,其比较多的是引用《诗经》来对学生进行开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同现今大学教育中“填鸭式”教学截然相反,它重视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而非视其为流水线上等待组装的一套套配件,且“填鸭式”教学下所灌输的知识是很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生亦很难对知识产生兴趣。
其次是教学内容上存在弊端,现在的教育总的说来可分为三类:一是义务教育,二是职业技术教育,三是人才教育。
本科级高校应该属于第三类,撇开前两类不说,在当下几乎所有一类级别的大学中,每年培养出来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些专家或文官。
大学之道,第一位便是“明明德”,朱熹认为明德是指人自身内在的清明德性,而王守仁的观点是人的良知,无论哪一者,事实上都是侧重于精神道德层面的,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正心”,亦即“诚意”。
只有“本”内化了,“末”在外方能得到良好发展。
由此来看当下大学教育里边,实是缺少对学生道德层面的关怀。
钱穆先生在其《四书释义》里曾说到“朱熹的《大学章句序》揭示一种教育理念,以示别其所谓‘记诵词章之习,虚无寂灭之教’,亦即一切权谋术数,百家众技之所以就功名而惑世诬民者”。
当代中国大学之道作者:王冀生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20年第2期王冀生摘要: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
“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
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大学之道;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人;精神家园;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40;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2-0039-07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我国先秦时期的“大学之道”和西方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共同开创了人类古典人文主义大学教育时代,是我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是大学和大学教育发展、变革的“根”。
我国近现代大学是个舶来品,它植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中,产生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难时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政权更迭和错综复杂的文化冲突过程,发展于中华民族重新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以经济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崭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世界范围和我国日益明显地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内涵的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实质是道德信仰危机。
“大学之道”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义作者:乔兴燕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07期[摘要] “大学之道”内涵丰富,其精髓在于为世人确立了一种内外兼修的价值取向,是一部“大人”修身之学。
当今一部分大学生面临价值缺失、精神滑坡、责任意识薄弱等道德素质问题,从现代视角阐明大学之道的内涵,对于大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 “大学之道”;内涵;大学生;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157-03《大学》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孔子学生曾子所著,它原本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儒家学者及世人的关注。
到了宋代,“二程”将其重新整理编排,学者朱熹为其修改作注,从而形成传世的《大学》,且位居“四书”之首,确立了它在儒家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中的“大学”与今天所谓的“大学”意思有很大的差异。
朱熹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可见这里的“大学”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较高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
二是指大学问,博学,为政之学。
所以,《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教育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大学问者,成为一个怎样的大学问者。
正如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微言大义,对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科举考试)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是古代哲人先贤修身、为学、为政思想的重要源头,虽然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追求高尚品德的精神却一脉相承,因此它对现代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之道”的丰富内涵阐释(一)《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大学》思想的总纲领“大学之道”的“道”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精神、本质、核心、原则、规律等意思,与具体的外在形式是相对而言的。
《大学》对当代大学精神之启示摘要:《大学》之道渊源流长,大学精神澎湃不衰,本文通过解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从求真之道,为人之道,义利之道三个视角借鉴《大学》对现代大学教育精神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求真之道;为人之道;义利之道;启示意义《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名篇,被誉为《四书》之首,“《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写的一篇学习孔子思想的心得论文,被汉初儒家学者戴圣编辑在《小戴礼记》,即《礼记》中,宋人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成为单行本,即《大学》”。
[1]古代“大学”是相对“小学”教育而言,“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2]但此“大学”与高等教育之“大学”有所迥异,中国古代公认的高等教育发端于汉武帝时董仲舒所提倡的“太学”,而《大学》作者曾参却是春秋时代人士,从时间上考证可见二者有本质之差异,从内容上探究《大学》一文,笔者认为所讲之道贯穿于“格物致知修身的教育之说”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之说”两条主线,也正是此两条主线的思想光辉于当代大学精神有重要启示意义。
“正如梅贻琦先生当年所说:‘今日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主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范围,所患者,在体认尚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
”[3]当今大学精神所欠之处从《大学》所倡之道中有重要借鉴意义,发端于西方的高等教育风靡全球,并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的组织形态,教师教学引领甚至代替学生思维,知识的识记与掌握是教师和学生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甚至于对知识囫囵吞枣似地浅表之解也能蒙混及格,而学生悟性,灵性,感性之生成以及潜力的调动放之次要地位,加之即使拥有真知之力,也并非在社会地位上获得相应的待遇与推崇,故更加剧大学浮华肤浅的学问之风,教师作为真理的代言人与布道者可以对学生耳提面命,厉声厉色,而学生迫于群体从众氛围以及未来发展严峻现实的忧虑,只得屈从听受不得越雷池半步,特别在精神上的创新便会遭遇自我挑战,权威挑战,真理挑战,甚至于传统伦理挑战四重压力,此乃大学教育真理精神之不善。
T ouching youth 国学瑰宝国学瑰宝《大学》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儒者的特别注意和关注。
从韩愈、李翱推崇《大学》《中庸》以来,它才不断被一些儒者所重视,在儒家经学史中地位开始逐步上升。
迨至朱熹将其编入“四书”,便与《论语》《孟子》《中庸》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居“四书”之首,地位空前。
同时,确立了其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
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郑玄认为,“大学”是一门教人为政的大学问。
朱熹则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可见,此处“大学”又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古代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
如《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
”二是指“大人之学”,即“为政的大学问”以及“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那么,无论是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制,其核心都是指向儒家所说的“修己安人”“修齐治平”的大学问,与朱熹所说的“大人之学”这一做人的学问可谓别无二致。
一定意义上说,朱熹对“大学”的这一定义还是很契合其主旨思想的。
《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不仅与孔子所讲的“为己之学”“修己安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对儒家所追求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予以形而上的概括和总结,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人生目标以“大学”给予理论化和系统化。
同时,全面阐释了儒家“修己治人”之道,即儒家所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之道自律自强成就卓越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律和自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必备的品质。
本文将探讨大学之道自律自强成就卓越的重要性,并提供几点具体的建议。
一、自律,塑造优秀品质自律是指一个人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各种诱惑和课业压力,只有具备自律的品质,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自律让大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坚持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的行为。
其次,自律让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按时作息、合理饮食和规律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
最后,自律让大学生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追求梦想,并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自强,开拓潜力自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潜能,提升个人能力。
首先,自强意味着大学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自强意味着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自强意味着大学生要拥抱挑战,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积极改正并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
三、自律和自强助力成就卓越自律和自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助力大学生取得卓越成就。
首先,自律的态度使得大学生能够坚持自身的目标和计划,不被外界干扰。
而自强的精神则为大学生提供了前进的力量,激发内在的动力。
其次,自律让大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自我要求和严格的自我约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而自强则让大学生勇于挑战自己,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
最后,自律和自强共同塑造了大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使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四、实践与建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使自律和自强成为自己的真正品质,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加以实践。
首先,培养每日的自律习惯,可以制定自己每天的计划和目标,并严格遵守。
其次,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社团和实践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浅谈《大学之道》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怎么读大学?大学怎么读?三纲:明、明德、清明。
子曰:至善。
最。
有人读信仰,我觉得亲更合理,使老百姓之间相互亲近,这个社会就和谐。
止于至善,止就是目标。
这是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怎么读?七个步骤:知止定、静安虑德。
首先要知,然后要知道目标。
知道目标就会定,就有定力。
有了定力就能静下来。
有了静下来就会安,安以后就会虑。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它不是讲始终看到的结果,一定是有原因推导的。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要近道,这个道就是把握规律。
反过来讲,调过去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一成心正。
国之行。
齐国治天下平。
再顺着讲一遍,物格是什么?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获取知识。
获取了知识的意就诚,一诚心就正,心一正身就修,身一休而就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天子到庶人都是这样的。
大学之道内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义
文章名称:真正的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是追求知识,学习贯彻和传播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人才,这也是真正
大学之道的内涵。
不论是学科研究,还是布道教诲,都要把科学的挑战和社会的新需求作为基本的依据,以科学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集聚各学科之力,进行综合性的拓展和研究,以此引领学术前沿,加速社会科技发展,实行原则及目的的三重效果,这就是真正大学之道。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真正大学之道在于志存高远,勇闯知识疆界。
在追求知
识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不仅要精益求精,而且要宽容包容,要用积极、持久的努力,求真务实前行,勇于把握未来,努力建立根基,以备日后奋斗,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精神。
此外,真正的大学之道还要求大学生们担当卓越的社会责任,让每一个人都能
够找到自我价值,并像花朵那样开花结果,把大学的精神融入到社会中,争取“大
学为社会潮流余音醉人”的景象。
综上所述,真正的大学之道需要大学生时刻谨记高尚的理想,修炼文化素养,
具备多重文凭,担当卓越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过人之处”激发社会发展的步伐。
大学生更应该牢记真正的大学之道每一个细节,将它贯彻到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每周一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春秋】曾子著《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作者介绍】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
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大学》十二条经典名句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大学·第二章》【释义】如果每天都能把身上的污垢洗干净,以后便应该天天把污垢洗干净,新而又新,持续不断,新之不已。
【赏析】这是《大学》中引述的商汤王一个沐浴盆上的一段铭文。
商汤王在其用青铜铸成的洗面盆上刻上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九个字的铭文,以便天天洗脸时能看见它,自我勉励。
第26卷第1期(2012)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o.1Vol.27(2012)“大学之道”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秦 国 杨*(内江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四川 内江 641100) 摘 要:《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
“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
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
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关键词:《大学》;大学之道;当代大学精神中图分类号:B222,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2)01-0070-04 奥尔特加·加塞特曾说:“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有伟大的学校;同样没有伟大的学校,也就成不了伟大的国家。
”[1]47-48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教育更是关乎国家、民族兴衰的重中之重。
霍尔丹勋爵有句名言:“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
”[2]2“一个真正能担负起世界责任的大国,仅仅有经济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够的,而只有在文化、精神气度上的原创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才会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世界’。
”[3]但是,今天的大学在不同程度上正在逐渐丧失“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
张大庆在《一个人的大学评估》中曾提到:“弗莱克斯勒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应当成为知识创新的领袖,他强调:‘大学必须给予社会的不是社会想要的,而是社会必须要的东西。
’”[4]换句话说,“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
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2]3。
弗莱克斯勒的批评揭示了今天多数大学大学精神的沦丧:大学丧失了应有的品格,不但放弃了对社会的引领责任,反而逢迎社会,不断满足甚至进一步刺激社会的欲望。
在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大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虽然可能会有跳跃前进,但是绝对离不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
“现代世界无论有多新,总是扎根于过去。
过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正是过去,诗人、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民族积累了社会的、政治的以及其他方面的真、美、知识与经验的宝藏。
只有蠢人才会忽视过去。
”[2]2而对于致力于建设有中国气派的大学的我们,尤其需要珍视优良的传统文化资源。
《大学》作为影响深远的“四书”中的一篇,对于我们今天培育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大学》之“大学”与大学精神诚然,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不是我们今天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
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具有可沟通性和可借鉴性。
用“大学”来翻译“Univer-sity”也彰显了译者对两个词内在关联的把握。
《大学》开篇提出了“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戴礼记·保传》中说:“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收稿日期:2011-09-13 作者简介:秦国杨(1978-),男,山东莒县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哲学硕士。
总第148期秦国杨:“大学之道”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之道。
”[5]1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所学内容也由“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变为了“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注中朱熹更是直接点明“大学者,大人之学也”[5]3。
简而言之,“大学”是成就一个人为“大人”、“君子”而不是的“小人”的“学问”。
一般而言“大人”、“君子”在传统典籍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道德品格高尚的人;一是作为在位的施政者。
以“大学问”培养的“大人”、“君子”理应具备此两层含义。
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也应该既具备崇高品格又胸怀抱负、勇于担当的品质。
作为“学问”的“大学”和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诚然不同,但是二者却有密切的关联性:“大学之道”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并非是并列关系。
就如《礼记·学记》中开篇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明明德”和“亲民”并非截然两段,并不是说先“明明德”再“亲民”。
当然在理论上“明明德”具有优先性,但在具体的实际中“明明德”和“亲民”互相交叉、齐头并进。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在子贡与夫子的对话中,夫子称赞“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不仅仅是“仁”,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暗责子贡言之过高,但是“近”在哪里?《周易·系辞传》中说:“近取诸身”,从自身体认德性,发明自身的明德即“明明德”。
联系大学精神,我们可以说:《大学》之“明明德”,启示今天中国的大学应该继续接续优良的道德传统,在教学和科研中追求崇高:追求道德的崇高、追求知识的崇高;《大学》之“亲民”,启示我们今天的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
大学应该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知识转化、促进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职能。
二、《大学》之“明明德”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大学》之“明明德”,在大学精神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大学师生对“崇高”的追求。
既包括追求道德的崇高也包括追求知识的崇高。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虚化浮躁的社会,但是“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在哪里能够传授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和探究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2]10。
大学作为一方净土当然不是远离社会,但是大学应该与社会保持距离。
大学应当引领社会而不是随波逐流、推波助澜。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这种崇高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坚守。
今天的功利时代大学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金钱的、名利的等等。
1789年,在歌德的推荐下,席勒出任耶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无薪)。
这一举动在当今功利时代近乎难以想象。
但是席勒做到了。
在就职演说中,席勒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一组概念:“利禄之徒”(Brotgelehrter)与“哲学之士”(philosophischer Kopf)[3]。
(今天的每一位大学教师,作为一名学者都应该向自己提出这道选择题:我是“利禄之徒”(Brotgelehrter)还是“哲学之士”(phi-losophischer Kopf)?什么是学者?什么是“学者的使命”?费希特说:“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养员。
”[6]332学者不但要“在一切文化方面都应当比其他阶层走在前面”,而且“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6]333-334。
“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学者在社会中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
学者的职责就是永远树立这个最终目标,当他在社会上做一切事情时都要首选想到这个目标。
”[6]333我们作为教师的学者和以学者为标的的学生,都应时时反省:我是否符合一个学者的标准?我是否履行了我的使命?在回答了什么是学者,什么是“学者的使命”的问题后,费希特斩钉截铁地表态说:“我的本分就是把我这个时代和后代的教化工作担当起来:从我的工作中产生出未来各代人的道路,产生出各民族的世界史。
这些民族将来还会变化。
我的使命就是论证真理;我的生命和我的命运都微不足道;但我的生命的影响却无限伟大。
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担一切,敢说敢做,忍受痛苦。
要是我为真理而受到迫害,遭到仇视,要是我为真理而死于职守,我这样做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所做的不是我完全应当做的吗?”[6]334费希特的表态理应成为所有大学教师、学者的表态。
急功近利成就不了伟大的国家,成就不了伟大的民族,成就不了伟大的大学,培养不出有教养的学生。
·17·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对于学生追求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二十世纪前期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入法学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7]163此为追求知识之崇高。
学习知识自可谋生,但不仅仅只是为谋生,知识不是手段,知识即是目的。
至少在大学中当有此信念。
蔡元培又说:“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
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
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
故必有卓绝之士,力矫颓俗。
”所以“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此责任,责无旁贷。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7]164此为蔡元培先生,倡导北大学子追求道德高尚的号召。
然而如何成就大学生为道德高尚的人,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蔡元培先生给出的药方是,学习实践中国伦理学[8];罗伯特·M·赫钦斯给出的药方是读经典名著,以防止有学问无教养的大学生的产生[9]。
但是二者同时把目光投向了优良传统却是毋庸置疑的,也为我们今天的探索提供了导向。
就追求道德和知识的崇高而言,真正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包括大学教师和毕业的大学生,他应该是道德高尚、思维严密、知识丰富,具有批判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听任其自行其是,因为他的意志自由、思想独立,他会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负责,此即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成人”。
三、《大学》之“亲民”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大学》之“亲民”,在大学精神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
大学应该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知识转化、促进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职能。
大学虽然要与社会保持距离,但是不能脱离社会。
大学需要服务社会。
我们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都应当要有这种自觉的意识。
《大学》之“亲民”,一作“亲民”,程颐、朱熹等主张;一作“新民”,王守仁等的主张。
但是无论是“亲民”还是“新民”,都意味着大学需要与社会、与民众发生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