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1 KB
- 文档页数:2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分级,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4例。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需要和乳腺巨纤维瘤及其他乳腺肉瘤相鉴别,其肿瘤的复发率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
临床医生需将乳腺叶状肿瘤当作低度恶性或恶性病变进行处理,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根据临床统计乳腺叶状肿瘤大约占乳腺肿瘤的0.3%~1.0%,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多变难测,病理医生认识不足,给诊断以及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临床与病理常常误诊为纤维腺瘤。
为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疾病的认识,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诊断的2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1.5岁。
肿瘤位于左侧乳腺18例,右侧乳腺10例;位于外上象限10例,外下象限9例,内上象限4例,内下象限4例,乳晕区1例。
28例患者均表现乳腺无痛性肿块,近期出现肿块增大迅速就诊,其中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7年,平均病程18.5个月。
1. 2 病理检查方法1. 2. 1 巨检28例乳腺叶状肿瘤肿块大小不等,大小分别为2 cm×2 cm×2 cm~17 cm×13 cm×9 cm,其中24例包膜完整,4例包膜不完整;26例表面呈灰白色,2例血管丰富,表面为灰红色;21例肿瘤质韧,切面大部分呈灰白色,实性,呈分叶状,3例质地中等,2例分叶状,切面大部分淡黄色,部分区域呈黄色,2例切面见多个小囊腔,灰白间灰红,呈鱼肉状。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3岁。
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细胞型纤维腺瘤、幼年性纤维腺瘤、癌肉瘤及原发或转移性肉瘤等鉴别,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扩大范围局部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PT)是一种呈分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成分组成的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9%[1]。
1995年~2009年,我科共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1例,现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38~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侧6例,外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区1例,病程4个月~13年。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Pietruszka和Barnes的诊断标准[2](良性:核分裂像0~4个/10HPF,膨胀性边缘,轻~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交界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膨胀性或浸润性边缘,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恶性:核分裂像>10个/10HPF,浸润性边缘,中~高度间质异型性增生)重新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情况。
2 病理检查2.1 巨检肿瘤体积差别很大,3.5cm×2.5cm×2.5cm~12cm×10cm×8.5cm。
表面呈多结节状,其中8例包膜完整,3例包膜不完整;切面呈分叶状,外翻,质韧,色灰白或灰黄,常见大小不等的狭窄裂隙,1例切面见多个囊腔,内含血性液。
2.2 镜检 11例光镜观察均可见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相对较为罕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以提供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
一、乳腺叶状肿瘤的定义与特点乳腺叶状肿瘤是指嵌入于乳腺间质中以叶片状生长的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疾病。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表现为单发结节,质地较为硬实且有较强的可触及性。
在乳腺X线或超声联合检查中,乳腺叶状肿瘤常呈现为不规则边缘、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等特征。
二、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特点:乳腺叶状肿瘤的肿瘤细胞通常呈腺样增生,细胞排列呈腺切面排列,似乎是从腺体上皮发展而来。
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和不一致性,并具有核仁增大、核分裂和异型性等特征。
2. 间质反应:乳腺叶状肿瘤周围的间质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可表现为纤维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
这些反应是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免疫组化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可以观察到乳腺叶状肿瘤细胞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neu等的表达情况。
其中,对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而HER2/neu的表达率相对较低。
三、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的判断,但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结果也是必要的。
根据WHO乳腺病理分类标准,以下是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1. 结节形态:单发或多发肿块,硬实质地。
2. 形态结构:肿瘤细胞以腺样增生为主,核仁增大,异型性增加。
3. 免疫组化特点:ER和/或PR阳性,HER2/neu表达较低。
4. 间质反应:周围乳腺组织存在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等反应。
四、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分析结果来制定。
通常情况下,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良性的乳腺肿瘤,通常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中发生。
它起源于乳腺组织中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3厘米。
肿瘤常常是单发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可以是多发的。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两个组织成分,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
腺上皮由外基膜包围,在纤维组织的支持下形成叶片状结构。
纤维组织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组成,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较为明显,但没有发现细胞异型性或恶性特征。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症状通常是乳房肿块或肿瘤触摸压痛。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有些患者可能还会有乳头溢液、乳房轻微肿胀等症状。
乳腺叶状肿瘤的症状通常较轻,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肿块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进一步提供定性诊断的线索。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可疑恶性特征,进一步进行钼靶或核磁共振检查可能是必要的。
对于可疑乳腺叶状肿瘤,常规进行钼靶或经皮穿刺活检以获得病理学确诊。
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这种肿瘤是一个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摘除肿块并确保良性病变的确定。
手术方法可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乳房腺体叶扩大切除术、乳房腺体保留手术等。
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切除的组织是否为良性。
总结而言,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
它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乳房肿块和触摸压痛。
病理学上,它的特点是腺上皮和纤维组织的增殖。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而治疗通常是手术切除。
乳腺叶状肿瘤一般预后良好,并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80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作者:郑国文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结果以及与治疗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6月-2018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坏死、瘤细胞异型等进行分级,其中良性52例,相应占比为65.0%,交界性18例,相应占比为22.5%;恶性10例,相应占比为12.5%;经随访统计表明,三种肿瘤类型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临床治疗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diagnosis, differential results and correlation with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hyllodes tumor of mammary gland. Methods: from June 2017 to February 2018, 80 patients with breast phyllodes tumor diagnos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all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80 cases of breast phyllodes tumor were painless breast mass. According to tumor growth pattern, tumor necrosis, tumor cell dysplasia and so on, 52 cases were benign, corresponding ratio was 65.0%, and borderline 18 cases. The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 was 22.5%; the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 was 12.5% in 10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s; the follow-up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three types of tumor patients, The difference of metastasis rate and mortalit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 difference of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tumo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phyllodes tumor of mammary gland is more common in women aged 40-50 years. Histologically, it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fibroadenoma, carcinosarcoma, stromal sarcoma, metaplastic carcinoma and so on. 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no matter what the histo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tumor is, It is still treated as low grade malignancy or malignant lesions.Keywords: phyllodes tumor of mammary gland;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treatment【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1叶状肿瘤(PT)属于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增生的梭形间叶细胞被良性上皮与肌上皮的衬覆裂隙而围绕,叶状的突起导致裂隙逐渐扩张[1]。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目的:探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
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
另外,叶状肿瘤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与病理特征,手术治疗方式等有着一定的联系。
结论:良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交界性、恶性肿瘤早,恶性程度低,侵袭性弱,肿瘤复发的情况与肿瘤类型、肿瘤病理特征以及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中并不常见,该病是由乳腺间质和上皮组织两种成分组成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乳腺肿瘤中占的比例为0.3%~1%,在乳腺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混合性肿瘤中占的比例为2%~3%[1-2]。
因该病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诊断以及病理判断均有差异[3]。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32例,分析了该病的病理诊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年龄24~55岁,平均(38.5±2.7)岁。
其中有16例为良性肿瘤,13例为交界性肿瘤,3例为恶性肿瘤。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均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病理组织行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细胞核异型性、核分裂情况、肿瘤坏死情况以及间质生长情况,所有患者行彩超检查,将肿瘤的血流阻力指数记录在册。
行乳腺钼靶检查的有13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有10例,行术前空心针穿刺活检的有9例。
1.2.2 治疗方法均对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肿物切除术的患者有9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的患者有15例,切缘在肿瘤边界的1 cm处或>1 cm处;行乳房切除术的有8例,其中有3例为单纯乳房切除术,有5例为改良根治术。
乳腺叶状肿瘤5例病理分析【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纤维腺瘤上皮化生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过去称为叶状囊肉瘤,WHO乳腺肿瘤分类中称之为叶状肿瘤,根据肿瘤的密度、异型性、核分裂及肿瘤的边缘等情况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低度恶性)和恶性3个级别。
现将我科1995年1月~2005年1月间收治的5例乳腺叶状肿瘤结合文献及其组织学特征、预后及治疗方法作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5例均为女性,年龄25~48岁,平均42岁。
右侧2例,左侧3例。
肿瘤直径2~8cm,境界清楚,无明显包膜,1例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
病程2个月~2年,肿块切除1年后复发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行乳腺单纯切除3例,随访10年健在2例,失访1例。
行肿瘤清扫术1例,随访8年健在。
病检结果本组5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肿瘤1例,恶性乳腺叶状瘤1例。
(1)巨检:送检组织×~×,平均×,肿块表面呈结节状,大多境界清楚,但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质韧有裂隙,其中3例有囊性变区,囊内有清液或出血。
最大的1例可见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而致境界不清;(2)镜检:5例肿瘤均见导管及间质2种成分,导管呈裂隙样或腺样,上皮分化良好,细胞异型性小,导管基底膜清楚。
有1例导管上皮增生,但无异型。
大部分肿瘤间质过度增生呈编织状结构,靠近上皮成分的部位细胞密度增生明显,可见灶性粘液变。
在5例中核分裂较少,其中2例核分裂<2个/10HP,肿块直径最大1例肿瘤细胞密集增生,轻度异型,核分裂3~4个/10HP,并有脂肪及软骨组织,肿瘤成分向周围乳腺组织浸润。
2 讨论叶状肿瘤的很多形态都和纤维腺瘤一样,但它更可能复发,有的可有局部浸润性甚至可能转移。
虽有局部复发,但大多是良性病变。
故用“叶状肿瘤”这一新名称。
乳腺叶状肿瘤好发于40~50岁的女性,常有肿瘤短期内迅速增大病史。
肿瘤可>30cm,也有<5cm,甚至仅为1cm。
4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
结果患者共计46例,其中良性35例(76.09%),交界性8例(17.39%),恶性3例(6.52%)。
临床治疗25例为单纯肿块切除,17例扩大肿块切除,2例为单纯乳腺切除,2例为改良根治乳腺切除。
所有患者随访至今,除3例局部复发及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属于潜在恶性肿瘤,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以及最佳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点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组纤维上皮性肿瘤,在西方国家,PT占所有原发性乳腺肿瘤的0.3%~1%,占所有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主要见于中年妇女;在亚洲国家,其发病较早,且在原发性乳腺肿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1,2]。
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所有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计46例。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63岁,平均36.17岁。
其中17例病变位于左侧,27例病变位于右侧,2例为双侧乳腺病变。
所有患者病程为2 d至10年不等,平均病程21.3个月。
患者均以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最大径为1~12 cm,平均直径为4.36 cm,除1例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外,其余肿块均镜界清楚,边界光滑,活动度好。
所有患者皮肤未见破溃及浅表静脉扩张,不伴有乳头溢液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1.2 病理诊断所有组织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完全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WHO 2012年第四版乳腺肿瘤分类明确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诊断同时包括其他合并的乳腺疾病。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分析与研究【摘要】目的揭示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点。
方法对18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恶性3例,良性6例,交界性9例,患者都为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1岁。
肿瘤的体积不同,切面呈现分叶状。
结论41-49岁女性是乳腺叶状肿瘤高危人群,乳腺叶状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低,转移可通过血行。
组织学上应注意其同乳腺肉瘤、巨大纤维腺瘤等的鉴别。
治疗方法首选是外科手术切除。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组织学;病理特点乳腺叶状肿瘤是2003年由who肿瘤组织学命名并分类的。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见得少,它是由乳腺上皮与间质两种成分组成的一类肿瘤。
分为恶性、良性、交界性三类。
本文收集2003年2月——200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1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增加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44岁。
患病时间4个月到9年不等,其中患病时间在2年以上的患者有8例。
患者都以乳腺肿块就诊,在2个月-11月乳腺肿块迅速增大的患者有5例。
肿块直径由3.0cm到10cm不等,其中直径大于6cm的有3例。
肿块的特征是边界清晰、活动度高、硬度大、呈现分叶状。
乳头未出现不明液体、皮肤未橘皮样变、胸壁静脉未怒张的患者有7例。
1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未出现病理转移,也没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的。
1.2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情况,通过与患者交流制定出9例行单纯切除乳房,6例行包块切除,3例行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方法。
以上18例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属于叶状肿瘤。
手术后只对9例单纯切除乳房的患者进行放化疗。
2结果3讨论有资料显示乳腺叶状肿瘤的曾用名超过60多个,最早由德国muller[1]提出,对其命名是乳腺叶状囊肉瘤,随后又有多种不同命名,鉴于命名不统一,影响联合治疗,1981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乳腺叶状肿瘤。
乳腺叶状肿瘤分类由sunderland与treves提出,即恶性、临界性、良性三类。
乳腺叶状肿瘤2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结果本组乳腺叶状肿瘤发病年龄22~52岁,均以乳腺局部肿块就诊,肿块切面分叶状,组织学见由双层上皮细胞及纤维间质两种成分构成,可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类型。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双相分化的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及术后易引起误诊,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199-02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双相分化的肿瘤,由双层上皮细胞及富于细胞的间叶成分构成,临床表现类似于乳腺纤维腺瘤,术前极易误诊。
本文收集21例病,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方案加以分析探讨。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52岁,平均38.9岁,发生于左乳13例,右乳8例。
21例均以乳腺局部肿块就诊,6例患者短期内肿块迅速增大,病程5天~8年不等,其中3例患者曾有乳腺纤维腺瘤切除史。
5例伴有轻微的触痛,其余16例不伴其他症状。
术前仅5例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
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组织全部送病理检查。
1.2病理资料:肿块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5~12c m,表面结节状,无明显包膜,质韧,切面分叶状,灰白色,有裂隙,其中8例有囊腔形成,囊内含清亮或血性液体。
镜下:21例均由双层上皮细胞及纤维间质两种成分构成,上皮细胞为腺上皮细胞及肌上皮细胞,呈腺管样排列或衬覆于裂隙或囊肿表面,上皮细胞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5例上皮细胞呈普通型增生,3例伴大汗腺样化生。
肿瘤间质梭形细胞过度增生呈编织状结构,部分突入管腔将腺管挤压成裂隙状,7例可见粘液变性。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 PT)是乳腺的一种双相分化的肿瘤,由良性的上皮成分和间质成分组成,较少见,占乳腺肿瘤的 %~ %,占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 %[1]。
它既往被称作叶状囊肉瘤,于1938年由Muller首先报道,1982年WHO依据组织分类原则改为乳腺叶状肿瘤[2],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类。
它具有局部复发高的特点,现将我们近6年收治的4例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例1,女性,4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8月”入院,体格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肿物,约5 cm,境界清,活动度好。
B超显示: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内回声欠均匀,钼靶X线片见右乳椭圆形肿物,边缘光滑,无钙化。
术前诊断:右乳纤维腺瘤,行“肿物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与患者做了病情沟通,建议再次手术。
由于患者乳房较小,故行“右乳房切除术”。
至今无复发。
例2,女性,20岁,右乳肿物4年,初约花生米大小,近半年明显长大,现约4 cm。
查体:肿物位于上象限,活动度好,境界清,似有分叶感,质韧。
B超显示肿物边界清。
术前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可能,但不排除外分叶状肿瘤。
故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将肿物及周围>1 cm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冰冻切片报告:纤维腺瘤;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未再手术。
患者目前已术后2年,无转移。
例3,女性,41岁,因“左乳复发肿物半年”入院。
2年前左乳外上象限肿物切除,回报“纤维腺瘤”。
半年前该处又出现肿物,生长迅速,约5 cm。
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切缘大于肿瘤边界1 cm。
术后病例提示:叶状肿瘤,不能定级;术后病理示:交界性叶状肿瘤。
向患者交待病情,建议进一步行“左乳单纯性乳房切除术”,患者拒绝。
现术后1年余,未见转移复发。
例4,女性,19岁,因发现“右乳肿物3月”就诊,查体见肿物约3 cm,活动度好,境界清,诊断“纤维腺瘤”,于门诊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纤维腺瘤。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42岁,因发现“右乳肿物8月”入院,体格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肿物,约5 cm,境界清,活动度好。
b超显示: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内回声欠均匀,钼靶x线片见右乳椭圆形肿物,边缘光滑,无钙化。
术前诊断:右乳纤维腺瘤,行“肿物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与患者做了病情沟通,建议再次手术。
由于患者乳房较小,故行“右乳房切除术”。
至今无复发。
例2,女性,20岁,右乳肿物4年,初约花生米大小,近半年明显长大,现约4 cm。
查体:肿物位于上象限,活动度好,境界清,似有分叶感,质韧。
b超显示肿物边界清。
术前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可能,但不排除外分叶状肿瘤。
故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将肿物及周围>1 cm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
术中冰冻切片报告:纤维腺瘤;术后病理回报:叶状肿瘤,良性。
未再手术。
患者目前已术后2年,无转移。
例3,女性,41岁,因“左乳复发肿物半年”入院。
2年前左乳外上象限肿物切除,回报“纤维腺瘤”。
半年前该处又出现肿物,生长迅速,约 5 cm。
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切缘大于肿瘤边界1 cm。
术后病例提示:叶状肿瘤,不能定级;术后病理示:交界性叶状肿瘤。
向患者交待病情,建议进一步行“左乳单纯性乳房切除术”,患者拒绝。
现术后1年余,未见转移复发。
例4,女性,19岁,因发现“右乳肿物3月”就诊,查体见肿物约3 cm,活动度好,境界清,诊断“纤维腺瘤”,于门诊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纤维腺瘤。
1年后肿物复发,生长迅速。
回查既往病理切片,不除外叶状肿瘤,故二次手术行“肿物扩大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报:乳腺叶状肿瘤,倾向良性。
患者拒绝再行“乳房切除术”。
考虑患者虽为复发肿瘤,但病理仍倾向良性,故术后随访观察,目前正常。
2. 结果
回顾这4例病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即乳腺叶状肿瘤。
术前都有“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
根据病理提示的良性、交界性、恶性分类,良性者、交界性者均行“乳腺肿物扩大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至今无复发、转移。
3.讨论
3.1 乳腺叶状肿瘤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雌激素分泌和代谢紊乱有关,发病年龄以青春期女性和中年妇女多见,可能与此两个阶段女性体内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
体内雌激素升高,孕激素降低,或者二者比例失调,导致器官乳腺组织增生,复旧不全,最终致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基质及上皮成分增生、瘤变、甚至癌变。
3.2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1)病史一般较长,但常有近期快速增长史。
(2)临床表现主要是乳房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位于外上象限。
(3)肿块多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活动度好,很少侵及皮肤及胸肌筋膜。
(4)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石蜡切片的报告。
术前的x线钼靶摄片及b超均对定性诊断帮助不大,确诊要靠病理检查,仅有10%~20 %的病人术前诊断正确[4]。
术中快速冰冻方法及针吸细胞学检查,均较难准确诊断。
可靠的诊断仍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
(5)良性叶状肿瘤与乳腺纤维腺瘤病理诊断也不易区别。
最大特点是叶状肿瘤的间质细胞增生明显,有的形成叶状结构[5]。
(6)该病的复发率高,肿瘤复发率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84.6 %的肿瘤局部复发发生在肿瘤单纯切除术后[6]。
(7)该病淋巴转移较少。
3.3 乳腺叶状肿瘤被看作是一系列发展的肿瘤疾病,即使良性叶状肿瘤也是潜在的恶性肿瘤,处理原则不能与纤维腺瘤一样。
它表现为从良性有局部复发的危险到恶性有远处转移
的风险,如果治疗不充分,会有迅速生长和转移扩散的倾向。
叶状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7]。
不主张作单纯的肿物切除,往往由于切除较近而导致较高的复发率。
首次术式的选择与复发率、病死率密切相关[6]。
术式的选择与病理性质有关,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同。
良性叶状肿瘤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即可,切缘距肿瘤>1 cm。
对于交界性或恶性,则需行乳房切除术。
如果术前触及肿大淋巴结,可以加做腋窝淋巴结清扫,否则不必。
3.4 术前误诊的原因:(1)叶状肿瘤的发病率低,人们对该病存在认识不足。
(2)小的叶状肿瘤多呈实性,边界清,活动度好,分叶,易误诊为纤维腺瘤,尤其对于年轻女性。
(3)b 超,钳靶x线摄片等术前检查均与纤维腺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