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3):专题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8.97 MB
- 文档页数:27
《GIS 专题地图制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 GIS 专题地图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 GIS 软件中专题地图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制作出准确、美观的专题地图。
4、激发学生对 GIS 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GIS 专题地图的类型和特点。
(2)专题地图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地图符号、色彩的设计与运用。
2、教学难点(1)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选择合适的地图表现形式。
(2)地图的布局与整饰,使其达到美观、易读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 GIS 专题地图的相关理论知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
3、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专题地图,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 GIS 专题地图,如人口分布地图、土地利用地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图所表达的信息,提问学生这些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GIS 专题地图制作。
2、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1)介绍 GIS 专题地图的概念、类型(如点状、线状、面状专题地图)和用途(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
(2)讲解专题地图数据的来源,包括实地测量、遥感影像、统计数据等,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筛选。
(3)重点阐述地图符号和色彩的设计原则,如符号的形状、大小、颜色应与地图的主题和内容相匹配,色彩的对比度和协调性要适中。
3、操作演示(约 30 分钟)选择一款常用的 GIS 软件(如 ArcGIS),以一个简单的专题地图制作为例,进行详细的操作演示。
(1)打开软件,导入数据。
(2)选择合适的地图投影方式。
(3)根据数据特征和专题需求,创建专题图层,如分类符号图、分级符号图、饼图等。
(4)设计地图符号和色彩。
(5)添加地图标题、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等元素。
第2讲地图与地理图像初中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初中教材·对应内容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世界地理]上册—2.常见地理图像: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等。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初高中地理各册山东卷22幅图;北京卷20幅图;天津卷28幅图;海南卷12幅图;浙江卷35幅图;上海卷14幅图一、地图基本要素1.比例尺(1)比例尺的基本含义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表示方法数字式1∶7 000 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7 000 000厘米,即70千米线段式(2)利用比例尺量算两点间的距离第一步:量算两点间的图上距离,单位一般为厘米;第二步:找出图中的比例尺;第三步:统一单位后再套用公式,计算两点间的实地距离,单位一般为米或千米。
[易误辨析]绘制地图时,比例尺是否可以随意选取?提示不可以。
绘制地图时,比例尺大小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地图所表达内容的详略、所表示地区实际面积的大小以及所绘图的图幅大小等。
2.方向判读图示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四个方向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与箭头相反的方向为南方,垂直于箭头方向左侧是西方,右侧是东方3.图例和注记(1)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2)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来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
二、地图的选择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2.根据需要选择地图三、常见地理图像1.区域分布图区域分布图突出“知地明理”,是提供地理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以涉及不同的区域。
这类图用各种图例、文字、数字等来记载和传递地理信息。
主要类型如下:联分布图地理事物分布内在联系 区域地理环境或地理事物演变分布图区域地理环境演变 区域地理事物的演变2.地理示意图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显示地理事物的结构或相互之间的联系。
专题02 地图(讲义)解析版【课程标准|思维导图|考点梳理|重难点突破|典例解析】●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1.比例尺(1)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只是表示缩小的程度,所以没有单位。
(2)计算公式: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统一) ②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距离×比例尺 ③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距离/比例尺(3)表示方法:①线段式:;②数字式:1∶500 000;③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 000厘米,即5千米(4)大小比较:①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越小; 分母越小→比值越大→比例尺越大; ②图幅相同: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粗略;(5)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如果查询地区的范围较大,应选择比例尺小的地图;❖如果查询地区范围较小,应选择比例尺大的地图,大比例尺的地图地理信息较详细,便于查询。
2.方向(1)一般地图: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四个方向。
(2)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与箭头相反的方向为南方,垂直于箭头方向左侧是西方,右侧是东方。
(3)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图例: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易错点: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范围的关系【误区】图幅或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简略。
专题三地图的判读〖基础巩固〗1.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内容越;比例尺越,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2.判断地图的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箭头指向为,相反的方向为;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方向;既无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地图,就按照一般方法上北下南,。
3.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等高线的地方,坡缓。
4.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是;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两山峰之间的部位是;等高线重叠处是;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的是山峰。
5.海拔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很大,顶尖坡陡的是山地;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顶圆坡缓的是;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的是。
〖精讲点拨〗1.(2018中考)关于图中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村落的海拔高度位于100—200米之间B.较长中虚线AB是一条山谷线C.若赵庄、周村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是1.5千米D.图中A、B两地的气温差应为3℃2.(2013中考)有一地理兴趣小组判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时得出以下结论,请你找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图中①、②、③处都有可能发育成河流B.村庄甲及附近地区若有大片农田,最有可能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C.B处、C处地形部位的名称分别为鞍部、陡崖D.村庄甲位于水电站乙的东北方向3.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在如图区域开展了一次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A、B、C、D四地区中的A地,可以进行攀岩活动B.图示区域是丘陵,张庄所在地形部位为山谷,王庄所在地形部位为鞍部C.图中所示的4个村庄中,看不到水库景区的村庄是李庄;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庄是刘庄D. B、C两条引水线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B线路〖有效训练〗1.八年级1班的同学准备从学校出发,去公园参加秋游活动。
出发前,他们在比例尺为1:100 000的地图上测量出两地距离是5厘米,那么他们的实际路程是()A.500千米B.50千米C.5千米D.0.5千米房县的小明非常喜欢地理。
《地图制图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地图制图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地图制作和表达的能力。
本课程在地理、测绘、地质、环境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包括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地图色彩等方面的知识。
2. 掌握地图制图的基本方法,包括地图编绘、地图扫描、地图数字化等方面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具备地图制作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地图制作任务。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地图投影:介绍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包括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比较不同投影方法的优缺点,并要求学生掌握其中一种投影方法的应用。
2. 地图符号:讲解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表示方法及分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主题和内容设计合适的地图符号。
3. 地图色彩:介绍色彩在地图中的作用和运用原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4. 地图编绘:讲解地图编绘的流程和方法,包括地图扫描、数据采集、地图数字化、地图编辑等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地图编绘任务。
5. 综合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图制作和表达的综合应用,包括地形图、专题图等制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地图制图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平时成绩。
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测绘类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使学员充分认识地图在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中的作用,掌握地理信息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理解常规地图和数字地图的生产方式,了解地图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地图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基本具备熟练读图识图用图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理解并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内容表示、地图生产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图设计和生产的基本环节,了解地图印制的原理和方法。
熟练阅读分析各类地图并写出读图报告;深刻认识空间信息在地图上符号化表示的全过程;掌握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在地图编制中的作用;掌握地图常用的分析方法;了解数字地图制图原理与过程。
重视将地图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专业作风,鼓励学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第一章地图与地图学第1节: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的功能和作用第2节:地图阅读第3节:地图的内容和分类、地图的一般制作过程、地图学及其发展趋势教学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深刻理解地图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地图的概念,在对地图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及地图分类等知识点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地图的功能与作用,了解地图测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达到从总体上对地图与地图学有一个比较全面认识的目的。
通过明确地图是测绘过程的最终成果,认清测绘各专业在地图测制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联系,从而理清专业关系,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并为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认识基础和框架。
教学方法:本模块共安排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2学时。
采用课堂讲授、实例示范和参观实践的方法实施教学。
课堂讲授:通过准确解释各个基本概念,清晰阐明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相互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大量地图实物和多媒体电子课件,力求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以加深学员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7423056 课程名称: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英文名称:Map compile and design 总学时:32学分:2 开课单位:地理信息系统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前置课程:地图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地图设计与编绘》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课。
本课程从地图的基本概念开始,研究地图的内容及表示方法;地图的数学基础; 地图设计:包括地图设计的理论基础,图幅设计,内容设计以及表示方法的设计、成图工艺方案设计等;地图编绘:包括编绘地图的技术方法,制图综合基本理论,制图综合的实施等。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图与地图学(一)理解地图的定义、特性(二)了解地图的类型与用途(三)了解地图的历史(四)理解地图学(五)掌握地图的分幅与编号第二章地图符号和地图表示(一)了解地图符号、分类(二)理解视觉基本规律(三)掌握基本图形变量(四)掌握地图符号设计(五)掌握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第三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一)掌握坐标系与高程系(二)掌握比例尺(三)掌握高斯投影(四)掌握地图定向第四章地图的制作过程(一)了解传统技术编制地图(二)掌握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过程第五章地理变量与图形表达(一)了解地理变量(二)了解地理数据的图形表达(三)理解统计数据(四)掌握图形设计(五)理解地图色彩第六章制图综合(一)理解制图综合的基本定义(二)理解制图综合的方法(二)理解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四)掌握制图综合的基本规律(五)掌握海洋要素的制图综合(六)掌握陆地水下的制图综合(七)掌握居民地的制图综合(八)掌握交通网的制图综合(九)掌握地貌的制图综合(十)掌握植被要素的制图综合(十一)掌握境界及其他要素的制图综合第七章地图设计文件(一)了解地图设计与编辑(二)掌握编绘规范、细则、土式(三)掌握编辑大纲(四)掌握编图大纲第八章地图的图面设计(一)掌握地图的分幅设计(二)掌握地图的图面配置(三)掌握地图拼接制图区域和制图资料(四)理解制图区域研究的目的(五)掌握制图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六)掌握制图资料分析和评价的标准(七)掌握制图资料的加工(八)了解遥感资料的应用第十章地图的原图编绘和出版准备(一)了解传统制图方法的原图编绘和出版准备(二)掌握计算机制图的编绘与出版准备一体化第十一章地图集的设计与生产(一)了解地图集的特点(二)掌握地图集的设计(三)理解地图集的编辑特点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在学习地图定义的基础上,主要讲述制图综合的方法,以及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编辑和设计方法。
《地图编制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专题地图编制/Thematic Map Compiling课程编码:12024015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使用范围:06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2.5 先修课程:《地图学》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课外学时:考核方式:考查制定日期:2006年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冯艳芬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该课程是GIS专业一门专业课,专题地图的制作是学生了解了地形图的编绘后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技能,专题地图的相关理论及应用对学生地理信息系统的最终成果的表达上提供了一门利器。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对《地图编制与设计》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专题地图的构成、可以熟悉专题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掌握专题地图设计的十余种方法、专题地图数据的处理以及专题地图的整饰与设计。
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训练,最后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让他们基本掌握设计与制作专题地图的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课内实践以及习题,讨论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通过习题、讨论加深印象,最后实践性内容通过课内实践来传授。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地图制作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基础,所以需要同学们学习过《地图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另外学生最好修过相关平面设计的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本课程教材:黄仁涛.《专题地图编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参考教材:祝国瑞《地图设计与编绘》.测绘出版社.2002姚兴海.《CorelDraw地图制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专题地图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专题地图的构成第三节专题地图的分类第四节专题地图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重点:专题地图基本特征;专题地图的构成;专题地图按内容分类;专题地图按概括程度分类难点:专题地图的构成第二章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及其表示方法第一节专题内容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定点符号法第三节线状符号法第四节布满整个制图区域面状现象的表示方法第五节范围法第六节点数法第七节适用于多种分布现象的表示方法第八节运动线法第九节表示方法的变种及其功能扩充第十节各种表示方法的比较和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