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3
- 格式:pdf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5
年级历史教案: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检查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制度所起的作用。
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3、认识到汉武帝所实施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从思想上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4、“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5、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
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自学法,比较法过程:一、导课教师朗诵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导入,毛泽东这首气魄宏伟的诗篇点评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位风云人物,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来?生答。
师:谢谢,好,今天我们就重点探讨其中的一位。
板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二、自学目标(出示)(2分钟)1、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2、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3、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自学指导(8分钟)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①汉武帝推行“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物质基础条件。
②知道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原因。
③知道汉武帝为确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进,还采取了那些措施㈡阅读第二子目①明确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②“推恩令“内容及作用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㈢阅读第三子目:明确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知识点,也可同桌间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查( 8分钟)三、当堂训练课堂巩固1。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评价汉武帝。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n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n 辨别历史影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n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继续与巩固。
n 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地位,讨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n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评价汉武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 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n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n 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材分析n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新阶段,并对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n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汉武帝时期,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政治方面的“推恩令”和设置司隶校尉、刺史及建立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国势强盛。
n 汉武帝大一统1.物质基础——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恢复发展,经济繁荣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政治上——推行“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教学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等措施。
教学难点:“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三、学情分析n 在学习秦朝历史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史论结合、全面并客观分析的方法和态度。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自主学习1.公元前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史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推行“ ”政策。
3.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主张,颁布“ ”。
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 ”,并派监督地方官员。
5.时期,西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6.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 )A.大学 B.儒学C.郡国学 D.太学基础巩固7.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8.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的朝代是( )A.春秋 B.战国C.秦 D.西汉9.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10.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你将在这里学习 ( )A.天文算术之理B.法家治国之道C.《孙子兵法》D.儒家的经典1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2.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学,西汉统治者却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现实需要的变化B.农民战争的推动C.儒学自身的发展D.统治者个人的好恶13.今天我们强调要“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14.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措施中属于思想方面的是 (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1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②恩赐亲戚③巩固统一④加强中央集权A.①③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③④16.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汉武大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说课稿琊川中学黄开颜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汉武大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这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策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