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10.49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登泰山记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登泰山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苏轼2. 《登泰山记》中,作者登泰山的原因是什么?A. 为了欣赏泰山的美景B. 为了寻求灵感C. 为了完成一项任务D. 为了挑战自我3.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泰山的自然景观?A. 泰山日出B. 泰山云海C. 泰山松涛D. 所有选项4. 作者在《登泰山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敬畏B. 激动C. 感慨D. 淡然5. 《登泰山记》中,作者对泰山的描述有哪些特点?A. 详细具体B. 抽象概括C. 情感丰富D. 语言华丽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登泰山记》中,作者描述泰山的山势时用了“________”一词。
7.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用以形容泰山的高耸入云。
8.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泰山的“________”,表达了对泰山的敬畏之情。
9. 文中提到了“________”,这是作者在泰山上所见的自然现象。
10.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泰山的“________”,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尊重。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请简述《登泰山记》中作者登泰山的过程。
12. 作者在《登泰山记》中是如何描述泰山的自然景观的?13. 请分析《登泰山记》中作者对泰山的情感态度。
14. 《登泰山记》中,作者通过登泰山体验到了哪些人生感悟?四、阅读理解题(每题10分,共20分)15. 阅读以下《登泰山记》中的段落,回答问题:“余于戊戌年秋,携友登泰山。
初至山下,仰望泰山,巍峨壮丽,心为之动。
沿途石阶蜿蜒,松柏参天,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至半山腰,云雾缭绕,如入仙境。
”(1)请描述作者登泰山的时间和心情。
(2)文中提到的“沿途石阶蜿蜒,松柏参天”,这些描述体现了泰山的哪些特点?五、作文题(30分)16. 请以“我眼中的泰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描述你想象中的泰山之旅,可以结合《登泰山记》的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力,表达你对泰山的感受和思考。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3.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两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二、字词4.正字音①汶水(_____)②济水(______)③蹬(_____)④几不可登(______)⑤徂徕(_____)⑥戊申(______)⑦樗蒱(_____)⑧绛皓(______)⑨若偻(_____)⑩石罅(______)5.通假字(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采”同“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平方,少圜“圜”同“_________”,____________6.—词多义(写出下列词语有句中的意思)(1)当①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②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③安步当车_____________(2)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_____________②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③回视日观以西峰_____________(3)道①道皆砌石为磴_____________②道少半_____________③得道多助_____________④以咨诹善道_____________⑤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4)及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_____________②及既上_____________③皆不及往_____________(5)云①世皆谓之天门云_____________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__(6)乘①自京师乘风雪_____________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7)或①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②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8)极①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②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____③南极潇湘_____________(9)视①回视日观以西峰_____________②下视其辙_____________③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10)坐①与子颖坐日观亭_____________②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7.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泰山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谓之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⑤⑥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
”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C.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D.石苍黑色,多平方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D.(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始循以入(开始)B.遂至其巅(因此)C.崖限当道者(阻挡)D.及既上(等到)10.下列句中“是”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是月丁未B.是吾剑之所从坠C.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D.吾祖死于是二)理解性默写:1、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
登泰山记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穿泰山西北..谷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答案:A解析:A项,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均为方位名词。
2.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极.天云一线异色( )A.尽头B.尽力C.至多D.非常(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A.驳运B.辨误C.不允其议D.杂(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A.不正B.偏僻C.论辩D.僻静(4)望.晚日照城郭( )A.看,远看B.探望,看望C.盼望D.声望(5)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A.看B.看待C.比较D.目光参考答案:(1)A (2)D (3)B (4)A (5)A3.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D解析:D项,为省略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B.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指城市。
D.《惜抱轩诗文集》中“惜抱轩”是室名,“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作者所属的文学流派。
答案:D解析:D项,“桐城”是姚鼐的籍贯。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序[清]姚鼐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
其仕任官有名绩矣。
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
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
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
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
及试,报罢①。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登泰山记》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B项,“膝”读作:xī。
故选B。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D项,“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错误,本句中“桐城”为籍贯。
关于桐城派,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故选D。
3.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
登泰山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登泰山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汶(wén)水济(jǐ)水南麓(lù)B.摴(chū)蒱山巅(diān) 若偻(lóu)C.瀑(pù)水石磴(dèng) 石罅(xià)D.徂(zǔ)徕岱(dài)祠须臾(yú)2.下列短语中加线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极天云一线异色僻不当道者A.尽力偏僻B.尽偏僻C.尽力不在D.尽不在3.对下列句中的“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回视日观以西峰A.①②③用法都相同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世皆谓之天门云D.或曰:此东海也5.阅读并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晦( ) 须臾( )绛皓( ) 偻(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多处侧面烘托了日观峰的高峻,请用标出。
(4)用“∥”标出本文写日出之景的层次。
【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登泰山记》课内习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自:自己B.穿泰山西北谷穿:穿过C.余始循以入循:沿着D.磴几不可登几:几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买五人之脰而函之C.其阴,济水东流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泰山的景象在雨季最为壮观,云深雾重,霎时翻云覆雨,须臾波涛汹涌,如浓墨泼洒,似淡墨轻抹,山隐水现,变化万千。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有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 我与朋友历尽艰辛,登上泰山极顶,放眼望去,“天无涯兮地无边”,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D.在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中,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要求学生“通五经贯六艺”,“六艺”即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B.迁,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右迁”“迁谪”。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封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大典。
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中国帝王便有资格到泰山答谢。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即五岳之一——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
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
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
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完整版)登泰山记练习《登泰山记》练习一、填空题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是月丁未”其中“丁未”是天干地支记时法,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____、____、____、____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____、____、____、____、申、酉、戌、亥。
4.“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记年的______,农历称初一为“____”,称十五为“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A.腰白玉之环B.孔子师郯子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阴,济水东流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登泰山记(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句: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理解:1、课文选自,作者,朝人,派散文家。
2、上述语段总写。
(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句:1、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3、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4、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理解:1、上述语段写了,先叙述,接着写,再写。
2、在写由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详细记述了、、、,以及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3、描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时,按照由到,由到的顺序,写出了。
4、“乘风雪”明写气候之恶劣,旅途之劳顿,暗写。
5、最能体现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的句子是。
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是。
(三)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句: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4、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理解:1、上述语段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和的不同景色。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劝.学劝:鼓励①驽马十驾.驾:驾车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①圣人无常.师常:平常、普通①击空明..临江酾酒:斟酒..兮溯流光空明:空阔明亮①酾酒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表假设①洗盏更.酌更:再①而皆若偻.偻:佝偻①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罅:罅隙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2.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其次关.木索同“贯”,这里指戴上若望.仆不相师怨恨,抱怨越长城之限.门槛,这里指城墙而皆若偻.迅速B.则仆偿前辱之责.同“债”,指下狱受腐刑厥.有《国语》才举酒属.客同“嘱” 嘱托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C.请略陈固陋固执鄙陋的意见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抒发其远古刻皆漫.失弥漫道皆砌石为磴.石级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法度、法规婴.金铁受辱缠绕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山川相缪.盘绕、围绕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匏樽以.相属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凌.万顷之茫然(越过)①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①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①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登泰山记
(-)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句: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理解:
1、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 , _______ 朝人, _____ 派散文家。
2、上述语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淸,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籬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英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而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彳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句:1.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3、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
4、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写由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详细记述了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以及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3、描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时,按照由______ 到 _____ ,由_______ 到_____ 的顺序,写出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乘风雪”明写气候之恶劣,旅途之劳顿,暗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最能体现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运用了______ 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11斤,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句: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4、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理解:
1、上述语段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2、本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不同景色。
3、日出的过程是从________ 和___________ 两个方而加以描绘的。
)
4、"而皆若偻”运用了 ____ 修辞手法,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而",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岀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絲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 的日
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岀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 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6.依据文意,下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大风扬积雪击而。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岀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
B.〃稍见云中白若捋荊数十立者,山也J由近景拉成远景。
拔地参天的山山侖竟然小'得像
捋荊,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反衬出作者站得高,望得远。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Jg段文字按〃日岀前一一日出时一一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a
(四)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译句:
1、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理解:
1 X上述语段介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
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译句:
1、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2、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1 上述语段写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泰山上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多、__________ . ______ o
《登泰山记》练习卷答案
(一)2、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1.登泰山的经过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登山过程到达山顶时所见景色
2、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
3、远近上下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4、登山之艰难游兴之浓厚
5、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6、拟人赋予积雪覆盖的泰山以动态和生气
(三) 1.观日岀的情景热爱祖国河山
2、日出前日岀时日出后
3、颜色气象
4、比喻突出日观峰的雄峻。
5、C
6、 B
(四)泰山的人文景观(或泰山的古迹)泰山的古老风貌
(五)1、泰山的自然景观(或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2、三少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