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是由吸气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7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自己总结试卷答案1、发动机的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分别是什么:(1)曲柄连杆机构;(2)配气机构;(3)燃料供给系统;(4)润滑系统;(5)冷却系统。
2、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化油器式汽油机工作时,汽油和空气先经汽缸外部的化油器初步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然后进入汽缸燃烧产生动力。
3、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1)进气冲程:进气冲程开始时,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
曲轴旋转,通过连杆带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活塞顶上部容积逐渐增大,汽缸内产生真空吸力,将可燃混合气经进气管、进气门吸入汽缸;(2)压缩冲程:进、排气门均保持关闭状态,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汽缸内的可燃混合气被压缩,当活塞到达上止点时,曲轴转过第二个半周,压缩冲程结束;(3)做功冲程:压缩冲程结束后,进排气门仍保持关闭状态,点火系统通过火花塞产生高压电火花,点燃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
混合气迅速燃烧,缸内气体温度、压力急速升高,温度可达2200-2800K,压力大3-5MPa,燃烧后的高温高压推动活塞迅速向下运动,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产生扭矩做功,完成一次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4)排气冲程:做功冲程接近完成时,排气门开启,汽缸内做功后的废气在残余压力作用下,大部分经排气门自行排出,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时,进一步将废气排出,活塞到达上止点,曲轴转过第四个半圈,排气冲程结束,汽缸内废气温度约为900-1200K,压力降至0.105-0.115MPa。
4、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数据()内为柴油机的:(1)0~180:冲程:进气;活塞运动:向下;气门状态: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压力:进气结束:0.08~0.90MPa(0.80~0.95);温度:进气结束:370~440K(320~350)。
(2)180~360:压缩;向上;关闭;关闭;压缩结束0.6~1.5MPa(3~5);压缩结束600~700K(800~1000)。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驱动汽车前进。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
首先是吸气过程。
汽车发动机通过进气门,引入空气和燃料混合物。
进气门打开时,汽缸内的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容积增大,此时会产生一个负压,使进气门自动打开,吸入空气和燃料混合物。
接着是压缩过程。
活塞开始向上运动,将进气门关闭,汽缸容积逐渐缩小。
在此过程中,汽缸内的空气和燃料混合物被压缩,使其温度和压力显著上升,形成一个高压高温的混合气体。
然后是燃烧过程。
当活塞接近上死点时,由于汽缸内的混合气体已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点火系统发出火花,引燃混合气体。
燃烧过程产生的高温和高压气体使活塞向下突进,驱动曲轴旋转,从而转化为机械能。
最后是排气过程。
随着活塞向上运动再次接近上死点,排气门打开,高温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汽缸,同时新的吸气过程开始进行。
整个工作过程中,发动机通过连续不断的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循环,实现能量的转化,产生连续的动力输出。
同时,发动机还需要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统等辅助系统的配合,确保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和提供稳定的动力输出。
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工作原理
阿特金森循环是一种常见的内燃机工作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中。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燃油与空气的混合物在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带动曲轴旋转,最终输出动力。
具体来说,阿特金森循环包括四个过程: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在吸气阶段,活塞向下运动,气门打开,汽缸内充满混合气;在压缩阶段,活塞向上运动,气门关闭,将混合气压缩成高压状态;在燃烧阶段,火花塞点燃混合气,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在排气阶段,活塞向上运动,打开排气门,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汽缸。
阿特金森循环具有结构简单、燃烧效率高等特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内燃机工作原理之一。
- 1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电大【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册作业答案作业一一、名词解释压缩比:发动机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它表明缸内汽体被压缩的程度。
发动机排量:发动机各缸工作容积的总合发动机外特性:发动机油门位于最大供油位置时,其主要性能指标,油耗,输出功率等,随转速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发动机负荷特性:发动机转速不变时,其性能指标随负荷变化的特性叫发动机负荷特性二、填空题 1.汽油机由机体组、配气机构、曲柄连杆机构、燃油供给系、润滑系、点火系、冷却系、启动系组成。
2.活塞在上止点时,离曲轴旋转中心最远,在下止点时离曲轴旋转中心最近。
3.四冲程发动机曲轴转 2 圈完成一个循环。
4.发动机怠速运转时,输出的有效功率为 0 ,有效热效率为 0 。
5.已知某发动机输出的有效功率是 52kW,燃油消耗率是230g/。
该发动机运行 1 小时耗油 11.36 kg。
6.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是混合循环,汽油机的理论循环是定容循环。
7.一个工作循环中,进、排气门各开启 1 次。
8.根据冷却方式,发动机分水冷式和风冷式。
9.柴油机的压缩比较汽油机的,其经济性较汽油机的好。
10. 在不换档的情况下,汽油发动机汽车比柴油发动机汽车克服短期超载的能力强。
三、判断题 1.发动机每个工作循环是由吸气、压缩、爆发和排气过程组成,不管是四冲程还是二冲程发动机。
√ )( 2.热力学中的 p-v 图,又叫示功图。
(√ ) 3.定容过程中,工质对外不作功。
(√ ) 4.有效功率、转矩、转速、有效燃油消耗率都是评价发动机动力性的参数。
(╳) 5. 气体的比热越大,温度升高1℃需要的热量越少。
(╳) 6.真空度越大,绝对压力越小。
(√ ) 7.发动机在冷态下运行时,机械效率大。
(╳) 8.负荷特性曲线图中,耗油率曲线最低点越低、曲线越平坦,说明发动机的经济性越好。
发动机考试试题发动机考试试题在汽车行业中,发动机是车辆的心脏,是推动车辆运行的核心部件。
为了确保车辆的安全和性能,发动机考试成为了汽车技术人员必须经历的一道关卡。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发动机考试试题,以加深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1. 发动机的工作循环是什么?发动机的工作循环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在吸气阶段,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内形成负压,进气门打开,混合气体进入汽缸。
然后,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达到高压状态。
接下来,点火系统点燃混合气体,产生爆炸,推动活塞向下运动,产生动力。
最后,排气门打开,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汽缸。
2. 什么是发动机的排量?发动机的排量是指发动机每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在汽缸内运动的总体积。
它通常以升为单位表示,例如1.6升、2.0升等。
排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输出,一般来说,排量越大,发动机的输出性能越强。
3. 什么是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发动机的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发动机产生的功率,通常以马力或千瓦表示。
功率直接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和最高速度。
而扭矩则是发动机输出的转矩力矩,它决定了车辆的爬坡能力和牵引力。
4. 请解释一下发动机的点火系统。
发动机的点火系统是将点火能量传递到火花塞,引发混合气体的燃烧。
它主要由点火线圈、点火开关和火花塞组成。
当点火开关接通时,点火线圈产生高压电流,通过点火线圈的高压线传递到火花塞,产生火花点燃混合气体。
5. 请简要介绍一下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区别。
汽油发动机使用汽油作为燃料,它通过点火系统将混合气体点燃。
柴油发动机则使用柴油作为燃料,它通过高压喷射系统将柴油喷入汽缸,利用高温高压使柴油自燃。
相比之下,柴油发动机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和扭矩输出,而汽油发动机则更适合高转速运行和提供高功率输出。
6. 请解释一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主要用于减少发动机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
它由机油泵、机油滤清器和润滑油道组成。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总结5篇第1篇示例:汽车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汽车的心脏,是驱动汽车行驶的动力源。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燃油与空气在气缸内的混合燃烧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四冲程循环来完成的。
四冲程循环是指气缸在工作时,活塞上下往复运动共经历四个过程,包括进气、压缩、爆燃和排气四个过程。
这四个过程依次进行,将燃油燃烧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
在进气冲程中,汽缸进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汽缸内部空气因此而被吸入。
在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气缸的气门全部关闭,汽缸内的空气被压缩,温度和压力提高。
在压缩末端阶段,点火塞发出高压电火花,点燃气体混合物,完成爆燃工作。
在爆燃冲程中,点火塞点燃空气和燃油混合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下行。
在排气冲程中,活塞再次向上运动,推出燃烧产物,气缸内部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与性能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点火正时、燃油混合比、气缸压缩比、气缸结构等。
油气混合比的偏差会导致燃烧不充分和排放增加;点火正时的不准确会降低燃烧效率;气缸的压缩比不合理会影响动力输出等。
汽车发动机需要精准的控制和优化设计才能实现最高效的工作。
现代汽车发动机逐渐向高速、高效、低排放的方向发展。
为了提高发动机功率和燃油效率,汽车制造商在工作原理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等,使得发动机工作更加高效。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油与空气混合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
人们对发动机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汽车工程技术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汽车发动机将会更加高效、环保和安全。
第2篇示例: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是汽车最重要的动力装置。
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驱动汽车前进。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发动机,即通过四个冲程来完成一次工作循环的发动机。
工作原理如下:1. 进气冲程(吸气冲程):活塞从上往下运动,进气门打开,废气门关闭。
汽缸内的气缸进行吸气,燃油混合气通过进气道进入气缸。
此时活塞下行,将缸内空气压缩。
2. 压缩冲程:活塞在气缸内向上运动,同步关闭进气门和废气门。
此时,活塞将混合气压缩,使其达到更高的压力和温度。
活塞上行时,发动机的曲轴也会顺时针旋转。
3. 点火冲程(爆燃冲程):活塞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时,火花塞点火,点燃混合气。
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同时,气缸底部的曲轴也会顺时针旋转,各个连杆的轴心形成同步运动。
4. 排气冲程:活塞向上运动,此时点火冲程结束,废气门打开,进气门关闭。
活塞上行时,废气被排出气缸外,气缸被清空。
曲轴继续顺时针旋转,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循环。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冲程分离:四冲程发动机通过将进气、压缩、点火和排气工作分开进行,使每个工作冲程的任务互不干扰,有序进行。
这样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增加发动机的效率。
2. 曲轴传动:通过连杆连接活塞和曲轴,使发动机的工作冲程可以转化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曲轴的旋转运动能够提供动力给机械设备,如车辆的轮胎、船只的螺旋桨等。
3. 点火系统:点火系统是四冲程发动机实现点火的关键部件。
通过点火塞的高压电火花点燃混合气,从而引燃燃料产生爆燃。
点火的时机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最佳的燃烧效果。
4. 进气和排气系统:通过进气道将混合气引入气缸,同时通过废气门将废气排出。
进气和排气系统的设计可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如提高进气效率,减少排气阻力等。
4冲程发动机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船舶等交通工具中,是目前最常见的发动机类型之一。
其工作原理清晰简单,易于掌握和维修。
同时,它的燃料利用率相对较高,排放污染相对较低。
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四冲程发动机依然会是主流的动力选择之一。
简答题(高级工)1。
什么是发动机的工作循环?答:①在往复式发动机中,发动机依次完成进气、压缩、燃烧做功和排气四个连续的过程,构成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
②发动机这种连续重复的工作过程就是发动机的工作循环.2.简述四行程柴油发动机的排气行程。
答:①四行程柴油发动机的排气行程是指从汽缸中排出废气的过程。
②当做功行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靠废气压力自由排气;③活塞向上止点移动,进行强制排气;④活塞到达上止点后,排气门逐渐关闭,排气行程结束。
3.发动机爆燃的危害有哪些?答:①机件过载;②发动机过热;③高温下燃烧产物分解;④促使积炭增加;⑤容易引起表面点火。
4.简述点火提前角对汽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答:①点火提前角过小,燃烧过程在汽缸容积不断增大的膨胀过程中进行,使炽热的气体与汽缸壁的接触面积增大,传给冷却水的热量增多,散热损失增加,同时,最高燃烧压力降低,气体的膨胀功减少,导致发动机过热,功率下降,耗油量增加。
②点火提前角过大,汽缸压力升高过快,消耗的压缩功增加,同样会使发动机过热,功率下降,并使产生爆燃的可能性增加。
③对应—定工况,都有一发动机功率最大,油耗率最低的点火提前角,称为最佳点火提前角,在此点火提前脚下,发动机燃烧过程最理想。
5。
简述整体式动力转向器(与分体式比较)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答:①整体式动力转向器与分体式比较,其动力缸、控制器、转向器合为一体,结构紧凑,管路少,质量轻。
②缺点是传递动力较小。
③适用于中、小型汽车。
6。
液压式动力转向系统有哪些优点?按其液流形式可分为哪两种?答:①液压式动力转向系统与气压式比较,由于工作压力较高(一般在10 MPa),外壳尺寸较小.工作灵敏度也较高,故目前应用较为广泛;②按液流形式可分为常流式和常压式两种。
7.真空助力器与真空增压器相比有哪些特点?答:①真空助力器与真空增压器相比,结构简单,重量轻,故障少。
②但其增力效果较小,一般多用于小型汽车.8。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试卷专业姓名学号一、名词解释(任选4题,每题5分,共20分)1、发动机2、有效转矩3、发动机负荷特性4、理想空燃比5、喷油提前角6、压缩比二选择填空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入括弧内,每小题1分,共15分)1、2004年全世界各国家汽车产量排名,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A 日本B 德国C中国 D 美国2、下止点是指活塞离曲轴回转中心()处。
A 最远B 最近C 较高D 较低3、爆震发生时,应使点火提前角()。
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无关4、柴油机在进气行程中,通过进气门进入气缸的是()。
A 新鲜空气B 纯燃油C 氧气D 可燃混合气5、汽油机在经济负荷时,α值应为()。
A 0.6-0.8B 0.95-1.05C 0.85-0.95D 1.05-1.156、通常情况下,汽油机的压缩比()柴油机的压缩比。
A 小于B 大于C 等于 D不可比7、进、排气门在排气上止点时()。
A 进开、排关,B 进关、排开C 全关D 全开8、发动机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压力一定()。
A 大于大气压B 小于大气压C 等于大气压力D 与大气压力无关9、汽油的自燃温度比柴油(),故汽油机靠强制点燃做功。
A 高B 低C 相等D 无法判定10 柴油机从柴油开始着火到气体压力达到最大值的时期称为()。
A 着火延迟期B 速燃期C 缓燃期D 补燃期11 以下哪项不是发动机降低消耗的措施()。
A 降低压缩比B 减少发动机内部摩擦损失C 提高充气效率D 减少排气阻力12 当发动机配气相位一定时,充气效率随转速变化的关系为()。
A 随转速增大而增大B 随转速减小而减少C 在某一中间转速时最大 C 恒定不变13 最佳点火提前角随负荷的增大应()A 增大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减小14 评价发动机经济性指标的是()。
排放量 D气缸有效平均压力A 有效功率B 燃油消耗率C NOX15 硅油风扇离合器转速变化的依据是()A冷却液温度B发动机机油温度C散热器后面的气流温度D继电器控制二、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空白处,每空0.5分,共15分)1、汽油机主要由()、()、()、点火系统、起动系统、()、冷却系统组成。
第三章点火系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是由吸气、压缩、做工与排气四个冲程组成。
柴油发动机压缩冲程末期,气缸内压缩空气的温度已经超过柴油的燃点,从喷油嘴喷出的雾状柴遇到热空气即可立即燃烧,因此无需设置点火装置。
汽油的燃点较高,气缸内的汽油混合气用高压电火花点着而燃烧。
电火花由点火系统产生,点火系统的功用就是把汽车电源系统低压电转变成15-20 kV的高压电,并按发动机气缸工作顺序适时地引入气缸形电火花点着混合气,从而使发动机正常工作。
第一节概述一、对点火系的要求1.能产生足以击穿火花塞电极间隙的高电压在火花塞电极间能产生火花时所需要的电压,称为击穿电压或称为跳火电压。
击穿电压的影响因素包括:火花塞电极间隙和形状;气缸内混合气的压力与温度;电极的温度和极性,以及发动机的工作情况等。
为了保证点火工作可靠,且在困难条件下点火,作用于火花塞两电极间的电压通常在20~30kV。
2.火花产生足够的点火能量要使混合气可靠点燃,火花塞必须具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在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电火花只要有0.01~0.03J的能量即可。
但是在起动时,为保证可靠点火,火花塞的点火能量可达到0.1J。
3.点火时刻应适应发动机的各种工况发动机的点火时刻用点火提前角表示。
点火提前角是指火花塞跳火时的曲柄位置与活塞上止点时曲柄位置的夹角。
发动机不同转速和负荷所要求的最佳点火提前角不同。
点火系必须能自动调节点火提前角,使点火时间能适应发动机的各种工况。
二、发动机点火系的分类1.按点火系统电源不同分(1)磁电机点火系最早出现的点火系。
现在应用于部分摩托车上(2)蓄电池点火系点火系电源是蓄电池或发电机,在汽车和摩托车上都有广泛应用。
2.按点火系储存点火能量的方式分类(1)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点火系产生高压前从电源获取能量是电感线圈以磁场能的方式储存,即以点火线圈建立磁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目前使用的绝大部分点火系为电感储能式。
(2)电容储能式点火系点火系产生高压前从电源获取的能量以蓄能电容建立电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
应用于赛车上。
3.按点火信号产生的方式分类(1)磁感应式由分电器轴驱动的导磁转子转动,改变磁路磁阻,使感应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生点火电压信号。
(2)光电式由分电器轴驱动的这光转子转动,通过阻挡和穿过发光二极管光线的变化,使光敏三极管产生点火信号。
(3)振荡式由分电器轴驱动的耦合转子转动,通过振荡电路起振和不起振的变化,再经滤波电路滤波后而得到点火信号。
(4)霍尔效应式 由分电器轴驱动的导磁转子转动,通过霍尔元件所通过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产生点火信号。
第二节 传统点火系的工作特性与传统点火系的工作特性一、传统点火系的工作特性点火系统发出的最大电压随发动机转速或分电器转速而变化的关系称为点火系统的工作特性。
二次电压的最大值与一次侧断开电流I k 成正比。
但发动机在不同转速工作时,I k 不同,当蓄电池电压和点火线圈一定时,它与触点的闭合时间t b 有关。
而触点闭合时间又与发动机的转速、气缸数等有关。
二次电压的最大值将随发动机转速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在断电器触点闭合后,一次电流需经一定的时间方能由零增长到最大稳定值。
控制触点开闭的断电器凸轮与发动机凸轮轴有着固定的转速比。
当发动机转速升高时,断电器触点闭合时间所对应的凸轮旋转角度虽然不变,但凸轮转过同样的角度时,触点闭合所经历的时间却减少了,一次电流不能增长到最大稳定值(一次电流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而使一次侧断开电流I k 减小,二次电压最大值便随之降低。
发动机的转速越高,触点闭合时间亦越短,二次电压也就越低。
图3-1所示为传统点火系统的工作特性。
必须指出,发动机转速低,触点闭合时间长,固然有利开于二次侧电压的提高,但转速过低时触点打开得慢,使一次侧电流断开时的变化速率下降;同时触点间的火花也不能迅速消失,一部分能量损失于触点火花的形成,结果反而使二次侧电压降低。
二次电压随转速升高而降低的现象,是发动机高速时容易断火的原因。
如果在图3-1中做一条相当于发动机最不利情况下所需击穿电压的水平虚线,由此虚线与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发动机的极限转速n MAX ,超过此转速将不能保证可靠点火。
二、传统点火系的工作特性1.发动机的气缸数对二次电压的影响二次电压的最大值将随发动机气缸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这是因为凸轮的凸起数与气缸数相同,发动机的气缸数越多,凸轮每转一周触点闭合与打开的次数就越多,于是触点的闭合时间缩短,一次侧断开电流减小,因而使二次电压降低。
2.火花塞积炭对二次电压的影响发动机工作时,若化油器调整不当或润滑油过多,在火花塞缘体上会产生积炭,因此相当于在火花塞电极间并联一个分路电阻,使二次侧电路形成闭合回路。
当触点打开,二次电压增长时,在二次侧电路内会产生泄漏电流,消耗了一部分电磁能,从而使U 2MAX 降低,当积炭严重时,由于泄漏严重,会使U 2MAX 低于火花塞跳火电压,迫使发动机停止工作。
火花塞积炭越严重,则U 2MAX 就降得越低,甚至在火花塞间隙处根本不能形成电火花。
3.电容对二次电压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分电器上的电容器C 1的容量越小越好,但实际上,C 1容量太小就不能很好地起吸收点火线因初级绕组自感电动势的作用,触点断开时的触点火花就会加大而使U2MAX降低;电容值过大则会使触点断开时电容的充放电时间延长,导致初级电流的下降速率减小而使降低U2MAX。
电容器C1的容量一般为0.15~0.35μF。
就提高U2MAX而言,次级分布电容C2越小越好,但它是由点火系统次级回路结构所确定。
4.断电器触点的间隙断电器触点的间隙是指断电器凸轮将动触点顶开至最大位置时触点间的气隙,正常间隙应为0.35~0.45mm。
触点间隙过大,凸轮顶开触点早,触点关闭迟,触点闭合段所占的角度(称闭合角)小,相同转速下的触点闭合时间短,初级电流小,次级电压低;触点间隙过小,则会使触点断开时的火花加大,也会使U2MAX下降。
5.触点接触电阻理想情况下触点接触后是无电阻的,但当触点的接触表面有烧蚀、氧化、脏污等情况后,接触后的触点就会有一定的电阻。
触点接触电阻增大,点火线圈初级电路的电阻增大,从而使初级电流减小,U2MAX降低。
6.点火线圈的温度点火线圈的温度升高时,初级绕组的电阻会增大,从而使初级电流减小,U2MAX下降。
第三节传统点火系的主要元件一、点火线圈点火线圈的作用是将电源的低压转变为高压,以使火花塞电极产生点燃混合气的电火花。
点火线圈按磁路的结构形式不同,分为开磁路和闭磁路两种。
传统触点式点火系统基本上都使用开磁路的点火线圈,闭磁路点火线圈多应用于电子点火系统。
1.开磁路点火线圈图3-2是开磁路点火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由硅钢片叠成的铁心外套有绝缘套管,套管上分层绕有次级绕组和初级绕组。
初级绕组通过的电流大,产生的热量多,其绕在次级绕组的外面有利于散热。
在绕组与外壳之间,装有导磁用钢套,当初级电阻通电时,铁心被磁化,形成磁路。
由于开式线圈漏磁损失较多,因此这种开磁路的点火线圈初级、次级能量转换效率不高(60%左右)。
为加强绝缘、防止潮气侵入和有利于散热,点火线圈外壳内充满沥青或变压器油。
两接线柱式点火线圈的低压接线柱上分别标有“+”、“—”的标记。
三接线柱点火线圈与两接线柱式的主要区别是外壳上装有一个附加电阻,为固定该电阻,又增加了一个接线柱11。
附加电阻就接在标有“开关”和“+开关”的两接线柱10和11上.附加电阻可由低碳钢丝、镍铬丝或纯镍丝制成。
具有受热时电阻迅速增大,而冷却时电阻迅速降低的特性。
因此,在发动机工作时,可利用附加电阻这一特性自动调节一次电流,改善高速时的点火特性。
在安装时,应将附加电阻的两端标有“+开关”和“开关”的两接线柱接至起动机开关的辅助触点上,以便起动时将其短路,提高起动时的一次电流和二次电压,使起动容易。
2.磁路点火线圈闭磁路点火线圈(也称干式点火线圈)的结构和磁路的形成如图3—3所示。
这种点火线圈的铁心采用日字形结构,磁路均由导磁率极高的铁心构成,因此漏磁少,点火线圈的能量转换效率高。
铁心中留一小空隙是为了减少铁心磁滞现象。
二、分电器分电器总成由断电器、配电器、电容器和点火提前机构构成,其结构如图3—4所示。
分电器壳体一般由铸铁制成,下部压有石墨青铜衬套,分电器轴在衬套内旋转,靠油杯中的润滑油润滑。
分电器各部的结构原理分述如下。
1.断电器断电器的作用是周期性地通断点火线圈初级回路,它由触点和凸轮组成。
触点安装在能相对分电器外壳转动的活动底板上,其中固定触点搭铁,固定触点支架用紧固螺钉固定在活动板上。
活动触点与壳体之间是绝缘的,它通过触点臂经触点弹簧片与分电器低压接线柱相通。
活动触点臂有孔端松套在活动底板的销轴上,通过触点臂弹簧片的弹力使顶块紧压在凸轮上。
断电器凸轮由分电器轴经离心点火提前调节机构带动旋转,就使断电器触点周期性的开闭。
;。
转动分电器轴,凸轮将触点项开至最大位置时,松开固定触点支架上的紧固螺钉,旋动偏心螺钉即可通过改变固定触点的位置来调整断电器触点的间隙。
2.配电器配电器的作用是将点火线圈次级产生的高压按点火顺序送至各缸火花塞。
配电器由套在断电器凸轮上的分火头和分电器盖组成。
分电器盖的中央插孔内有弹簧和接触电刷(小炭柱),接触电刷靠其小弹簧压在分火头的导电片上。
分电器盖中央插孔的周围均布有与气缸数相同的旁插孔,通过插入高压分线与各缸火花塞相连。
旁插孔内连接着旁电极,工作时,分火头和断电器凸轮一起旋转,当断电器触点刚刚张开时,点火线圈次级产生的高压电经分火头导电片跳至与其相对的旁电极,再经高压分线送至火花塞电极。
3.电容器电容器的作用是:当触点分开时可减小触点间的火花,防止触点烧蚀;同时,由于电容器能吸收触点分开时的电能,使初级电流迅速切断,提高了磁场变化的速率,从而提高次级电压。
电容器容量一般为0.15~0.35μF。
当电容器容量过小时,触点间的电弧放电增强,点火能量损失增大,触点烧蚀加重;当电容器容量过大时,触点火花减小,但电容器充放电的周期较长,磁通变化的速率降低,使次级电压下降。
由于电容器工作时要承受触点打开瞬间初级绕组产生的200~300V的自感电动势,因此要求其耐压为500V,电容器在20ºC时,绝缘电阻应不低于50MΩ。
4.点火提前调节装置(1)离心点火提前调节机构离心点火提前调节机构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自动调节点火提前角装置,发动机转速越高,最佳点火提前角越大。
这是因为发动机转速升高时,在单位时间内,活塞将移动较大距离,曲轴也相应地转过较大的角度,如果混合气燃烧速率不变,则最佳点火提前角应按线性规律增长。
但当转速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的提高,使燃烧速度也随之加快,因此最佳点火提前角随发动机转速的升高呈非线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