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碳的多样性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33.48 KB
- 文档页数:7
1 碳的多样性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知识回顾:初中已讲过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两种单质,氧元素有O2、O3两种单质,磷元素有白磷、红磷两种单质。一种元素组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叫同素异形现象。
1、同素异形体
(1)概念: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2)与同位素的比较:
2、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正四面体结构。每个碳原子与另外4个C原子形成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都以这种方式一直排列,形成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该方式决定了金刚石的硬度相当大。
(2)石墨:层状结构。石墨中的碳原子呈片层结构,每一层内碳原子都形成正六边形结构,每个C原子能形成 3个正六边形,碳原子一直以这种方式排列,决定了石墨的熔点、沸点相当高,但层与层之间的作用较弱,易被破坏,故石墨的硬度不大。
(3)C60:球形结构,每60个C原子构成一个C60分子,C60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或“富勒烯”。60个 C原子位于球的表面,呈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排列,C60的式量为720。
总结: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不同,晶体类型也不同,前两个为原子晶体(石墨结构又稍特殊,有时又叫混合晶体),C60为分子晶体。可知,它们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形成了三种性质不同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碳元素之所以在自然界有稳定存在的碳单质,主要是因为C原子最外层4个电子,得失电子都不容易,在自然界中能稳定存在,不过,碳元素在自然界中还主要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含碳元素的矿石
大理石或石灰石或方解石(CaCO3)、菱锌矿(ZnCO3)、菱镁矿(MgCO3)、菱铁矿(FeCO3)、白云石(CaMg(CO3)2)
等,这些矿石是自然界中的典型无机物。自然界中的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以后再专门分析有机物。下面主要以Na2 CO3、NaHCO3为代表物,分析含碳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2、Na2CO3、NaHCO3性质
预测一:CaCO3与 HCl反应放出CO2,Na2CO3、NaHCO3也应与HCl反应,生成CO2气体。
验证:Na2CO3、NaHCO3分别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各取少许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两试管均能产生无色无味气体,把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都变浑浊。
结论:Na2CO3、NaHC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CO32-+2H+=H2O+CO2↑,HCO3-+H+=H2O+CO2↑
故用该法可检验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利用上述预测及验证得到Na2CO3、NaHCO3的性质:
(1)Na2CO3、NaHCO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由上述方程可知,1molNa2CO3消耗2molHCl,1molNaHCO3消耗1molHCl。1molNa2CO3消耗2molHCl,可以理解为 1molNa2CO3先消耗1molHCl生成1molNaHCO3,1molNaHCO3再消耗1molHCl生成CO2。
2 预测二:Na2CO3滴加少量盐酸放不出CO2
实验验证:在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现象为:开始无气泡生成,后来产生气泡,在盐酸中逐滴滴入Na2CO3 溶液,立即产生气泡。
现象分析: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入少量盐酸,开始无气泡,说明先生成NaHCO3,反应为:CO32-+H+=HCO3-,后来产生气泡,反应为:HCO3-+H+=H2O+CO2↑;盐酸中滴入Na2CO3溶液,立即产生气泡,是因为酸的量多,反应为:CO32-+2H+=H2O+CO2↑
结论:①Na2CO3与少量盐酸反应不放出CO2,生成NaHCO3。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少量)=NaCl+NaHCO3
②利用Na2CO3与盐酸相互滴加产生的现象不同,可鉴别二者。
预测三:根据CaCO3难溶而Ca(HCO3)2可溶,推测Na2CO3应能与可溶性钙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而NaHCO3不反应。
实验验证:Na2CO3、NaHCO3 溶液中分别滴加 CaCl2溶液,Na2CO3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NaHCO3溶液中无现象。
结论:Na2CO3与CaCl2生成CaCO3沉淀,NaHCO3与CaCl2不反应。
利用上述预测及验证得到Na2CO3、NaHCO3的性质:
(2)Na2CO3、NaHCO3与可溶性盐的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NO3)2=BaCO3↓+2NaNO3
利用该性质可鉴别Na2CO3、NaHCO3。
预测四:NaHCO3为酸式盐,NaHCO3应能与碱反应生成正盐。
实验验证:在上述 NaHCO3、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NaOH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分析:产生的白色沉淀应为CaCO3,反应原理是HCO3-与 OH-结合生成CO32-、H2O,
CO32-与Ca2+生成CaCO3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HCO3-+OH-+Ca2+=CaCO3↓+H2O,该反应相当于在NaHCO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
结论:NaHCO3能与碱反应
利用上述预测及验证得到Na2CO3、NaHCO3的性质:
(3)NaHCO3与可溶性碱的反应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NaHCO3足量)
或NaHCO3+Ca(OH)2=CaCO3↓+NaOH+H2O(NaHCO3少量)
利用NaOH可实现NaHCO3与Na2CO3的转化,即NaHCO3和NaOH反应生成Na3CO3和水。
预测五:Ca(HCO3)2受热可分解为CaCO3;NaHCO3受热也应能分解。
实验验证:取NaHCO3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导气管通入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CO2,试管壁上有水滴出现,证明生成了H2O,反应后的固体溶于水,滴加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NaHCO3变成为Na2CO3。
结论:NaHCO3固体受热可分解。
利用上述预测及验证得到Na2CO3、NaHCO3的性质:
(4)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该反应可把 NaHCO3固体变为 Na2CO3固体,而且该反应在差量计算中经常用到,反应前后用固体质量的差值为 NaHCO3生成的H2O、CO2的质量和。
总结:Na2CO3与 NaHCO3 的相互转化:
二者的相互转化常用于除杂,如除去Na2CO3中的少量 NaHCO3,若为固体,可加热,若为溶液,可加入适
3 量的NaOH,除去 NaHCO3 中的少量Na2CO3,可往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除了在实验室能进行Na2CO3、NaHCO3的相互转化外,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含碳物质间的转化。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自然中的上述转化使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破坏了上述平衡,出现“温室效应”等问题。
[活动·探究]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
问题:Na2CO3、NaHCO3能相互转化,自然界中也在进行着CaCO3、Ca(HCO3)2之间的相互转化。
实验:澄清石灰水中先通入适量的CO2,观察现象,然后再通入过量CO2,再观察现象,最后加热,再观察。
现象分析:适量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为:Ca(OH)2+CO2=CaCO3↓+H2O。CO2过量时,浑浊又变澄清,难溶的CaCO3转变为可溶的Ca(HCO3)2,反应为:CaCO3+CO2+H2O=Ca(HCO3)2。加热后又变浑浊,反应为: Ca(HCO3)2CaCO3↓+CO2↑+H2O
应用:自然界正是因为发生了上述转化,才形成了溶洞、石笋、石柱等。岩石中的CaCO3长时间受CO2、H2O的作用转化为可溶性的Ca(HCO3)2,岩石被侵蚀形成溶洞。溶洞中溶有 Ca(HCO3)2的水下滴的过程中,受条件的影响,有些Ca(HCO3)2可分解出CaCO3形成钟乳石等。
CaCO3、Ca(HCO3)2的转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体现,如自来水中含Ca2+、Mg2+,其中Ca2+主要以Ca(HCO3)2的形成存在。Ca2+、Mg2+含量高的水为硬水,需对硬水进行软化(即降低水中Ca2+、Mg2+的含量),其中一种简易有效的转化方法是把水加热煮沸,即在烧水的过程中Ca(HCO3)2分解得到CaCO3沉淀,故水垢的成分中含CaCO3,这是生活中含碳物质间转化的典型实例,下面再看其他转化。
2、生产和生活中的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交流研讨]: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
原理:碳的化合物还原铁矿石得到Fe单质。
原料:焦炭、铁矿石(Fe2O3或Fe3O4)、石灰石。
反应:
①还原剂的生成: C+O2CO2,CO2+C2CO 。
②Fe2O3被还原:
3Fe2O3+CO2Fe3O4+CO2 Fe3O4+CO3FeO+CO2, FeO+COFe+CO2
三个反应合并得总反应:Fe2O3+3CO2Fe+3CO2
平时写Fe2O3被还原的方程式就是该总反应方程式。
4 ③辅助反应:SiO2+CaCO3CaSiO3+CO2↑。该反应可以除去矿石中的SiO2杂质,因SiO2的熔点很高,转化为CaSiO3后熔点降低,从而使SiO2变为CaSiO3炉渣而除去。
总结:C、CO2、CO之间的相互转化
上述转化中涉及到的典型反应有:
(1)C→CO:
2C+O22CO C+H2O(气)CO+H2(工业制水煤气) 2C+SiO2Si+2CO(工业制硅)
(2)C→CO2: C+O2CO2 C+2CuO2Cu+CO2
(3)CO2→C:CO2+2Mg2MgO+C(镁条在CO2中燃烧的反应)
(4)CO→CO2:2CO+O22CO2 3CO+Fe2O32Fe+3CO2
(5)CO2→CO:CO2+C2CO
【知识展望】
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合物氰酸铵(NH4CNO)合成出了有机化合物尿素(CO(NH2)2),打破了有机化合物是有生命的不能被人工合成的神话,开创了有机合成的先例,以后学习有机化合物,再分析有机化合物这些含碳元素物质的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
1、A;2、C;3、D;4、D;5、C;6、C;7、C;
8、A中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石灰水变浑浊;2NaHCO3Na2CO3+H2O+CO2↑;
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稳定性比Na2CO3强。
9、NaH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10、(1)加热,2NaHCO3Na2CO3+H2O+CO2↑
(2)加适量NaOH 溶液:HCO3-+OH-=CO3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