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26.50 KB
- 文档页数:12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学前沿问题探讨》,第九届全球金融年会(GFC2002)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文章运用了3种方法: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基础上的计量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高的相关程度;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因果关系,但其中经济增长引致金融发展的程度要大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计量分析的结果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发现。
文章结论与我国正处于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相吻合,对供给主导假说及需求遵从假说均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济发展历史包含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许多范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涵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实证研究也已经证明了上述看法。
近年来,许多学者(如,宾国强,1999;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我国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完全考查,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出尝试和探索。
文章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有关理论与经验文献作一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的货币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第三部分给出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有关结论,第四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计量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并给出政策建议。
一、历史文献的简单回顾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如Goldsmith,1966,1969;Gurley & Shaw,1955,1960;Patrick,1966;Porter,1966;Khatkhate,1972;Mckinnon,1973以及Bhatia & Khatkhate,1975)都作了广泛研究。
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这便是Patri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
中国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内容提要】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虽然有的流派没有直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述,但其思想的背后却隐含着对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某种确定。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中国经济究范式的转型,以供求原理分析国内地价与房价的因果关系,解释农业发展的需求和供给现象。
通过实例分析经济中的问题,展望宏观调控下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学供求关系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的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
结合经济理论和经验数据,从消费者、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等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式进行分析,调查研究中国经济供求关系的变化,并根据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工资利润等相关经济情况,评论中国长期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给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
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可见供求理论在经济学体系中就如人体的大动脉和大静脉一样,它们俩之间不但有相互辅佐和制约的关系,并且如大动脉和大静脉对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意义一样。
它是经济学本身的根,是经济学发展与否的关键。
通常,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都是短暂的,一旦供给量增加,价格很快下跌,引起需求量增加,产生新的供求平衡;一旦供给量减少,价格很快上涨,引起需求量减少,也能产生新的供求关系。
不过,这两种新的供求平衡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价格时所说的供求平衡。
例如,当各行各业都取得了社会平均的资本利润率时,各种产品的供求平衡才是经济学研究价格时所说的供求平衡。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经济从原始的农业经济转型到现代化大国,经历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浅谈关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20世纪初,中国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业国,东亚列强的入侵和战争的叠加让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处于落后地位。
1949年后,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采取了计划经济模式来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该模式下,政府对工农业生产资源进行调控,并依据计划制定各个部门的指标,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是颇为先进的经济模式。
然而,计划经济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
随着中国经济自我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经济模式已经被逐步摒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9%的速度逐渐崛起。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以年平均8%的速度发展,从稳步增长到了“高速增长”转型。
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益完善。
特别的,专业化生产、市场化销售、自由竞争等市场机制的完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市场机制使中国经济有了稳步的增长,同时还推动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2. 持续加大对外开放:自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已经逐渐扩大,国际地位、国际经济关系逐渐增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代表着中国构建了更加完整的国际贸易体系,与世界各国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
此外,中国还加快了旅游业开发和发展,这也加快了国内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的互动,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3. 投资市场加大:在一方面,中国逐渐扩大对外投资;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的对外投资空前的增加。
对外投资的加大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4. 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研究,为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聚焦“北移现象”:中国区域增长重⼼划出新轨迹■半⽉谈记者张涛崔军强吕福明发⼒9⽉的北⽅,秋意正浓。
⾛进天津,这个定位北⽅经济中⼼的城市,⼯地上脚⼿架林⽴,⽴交桥四通⼋达,快速路不断向天际线延伸;青岛,这座依⼭傍海的海滨城市,⼀座座正在兴建的⾼楼⼚房显⽰出青春⽣机;⼀个翻天覆地的新内蒙古,每年吸引着上百个省部级以上的考察队伍,“内蒙古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出现了⼀些明显的变化。
与“中国经济领头雁”的珠三⾓、长三⾓地区近年来遭遇整体经济增速回调、经济增长趋于理性回归相⽐,以环渤海为中⼼的中国北⽅区域突然发⼒,区域增长重⼼持续向北转移。
在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速上,环渤海地区的各省市排名前列,超过长三⾓和珠三⾓地区的许多省市。
“环渤海区域有京津冀、辽东半岛、⼭东半岛,⼴义范围还包括⼭西和内蒙古。
环渤海区域经济正在崛起!”在最近召开的国际⾦融论坛年会上,天津市市长戴相龙说。
国家发改委国⼟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成研究员认为,改⾰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直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是由该区域所具备的各种因素决定的。
观察未来10年甚⾄更长远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以环渤海为中⼼的北部区域有⾜够的理由成为经济增长核⼼区。
“前年5⽉我从外地出差回来,有⼈问到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这个概念,现在区域增长重⼼持续向北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冯杰博⼠说,作出这种有⼒判断的依据是经济⼏何重⼼的变化。
经济⼏何重⼼是指区域经济空间⾥的某⼀点,在该点上各个⽅向上的经济⼒量能够维持均衡,其变化轨迹能够综合反映出经济活动重⼼在空间上的变化。
决定经济⼏何重⼼的因素分别为各地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总量。
冯杰博⼠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何重⼼整体表现为由起点向南偏西⽅向快速移动,移动⽅向明显指向珠三⾓地区。
1991年起,经济⼏何重⼼在继续快速南移的同时,⽅向发⽣明显的变化,即由之前的南偏西拐向南偏东,这⼀⽅向上的变化主要是由长江三⾓洲地区发展明显加速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导致。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摘要: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此同时GDP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同比增长12.6%降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再次正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研究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改革中加快发展,机构数量、从业人员略有增加,资产规模增长加快,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中国金融在改革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我国金融发展也便面临着巨大压力。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制国家,在制定金融政策时,不能实施“一刀切”的金融政策,要有的放矢的发展金融。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维持在10%左右,然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前十个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减缓,GDP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同比增长12.6%降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世界银行预期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为7.5%,预期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目标至1%,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来为研究金融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金融发展理论历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麦金农(Mckinnon)和E•肖(Shaw)关于金融自由化为主要手段的金融深化理论一问世,立即引起了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问题,从而把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严格地说,金融发展理论所要研究的是一切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几种发展历程:1.货币增长论美国经济学家Tobin(1955)的贡献在于他首次将货币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为现代货币增长理论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这一理论旨在研究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弥补了实物增长模型忽略货币因素的缺陷。
尽管Tobin模型的政策结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其关键价值在于充分强调了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并将货币收入列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进而对人们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产生影响。
中国经济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比较研究2013年02月28日09:51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6期作者:张成虎胡啸兵王铁山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内容提要】经济重心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本文借鉴物理学重心分析方法,重点研究经济与金融增长动力空间分布格局动态演化。
通过刻画和比较分析2004-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重心和金融增长重心空间变动轨迹发现,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增长动力空间分布不平衡,且我国经济、金融总体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恶化,因此,有必要加大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力度,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重心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2010年末GDP达5878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及其金融改革的推动下,中国金融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由于中国各地自然禀赋、社会条件和经济政策千差万别,整体经济和金融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在经济增长中,总有些地区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其他地区,经济活动增量区域分布不均匀成为研究表征经济增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经济增长重心”的现实基础。
本文将物理学重心理论引入经济与金融增长比较研究中,以探寻中国经济和金融业增长动力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格局变动规律,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研究与决策参考。
二、经济重心及其研究述评重心(Center of Gravity,COG),属力学概念,是指在重力场中物体各质点所受重力的合力均通过的那一点。
物体重力与质量线性函数关系如下:Z=Mg①其中,Z为物体重力,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由①式可见,重力与其质量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根据线性转换原理,借助物理重心可表示物体质量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所谓“经济重心”,是指在经济空间中各方向经济力量交相融合并处于平衡状态的一个点,其位置与空间内经济活动分布状况有关。
经济重心变动轨迹能够反映出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变化,可以借此说明空间经济发展变化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
经济重心研究主要测度目标区域经济重心位置、位移方向及距离。
假设某个区域由N个次级区域i构成,则该区域经济重心可表示为:由于位移是方向矢量,不同时期区域经济重心位移一般包括位移距离和方向旋转角度两个方面,具体算法如下:移动距离:其中,S、K为两个不同时期,X、Y表示经济重心经纬度,D为这两个时期经济重心位移距离,为相对于K期的S期经济重心位移方向旋转角度,C为将地理经纬度距离转化为平面距离的常数系数,其值一般为111.111。
[1]一般取正东方向为零度,角度单位取欧氏几何度。
1874年,美国学者Franics Amasa Walker首次将重心理论引入人口分布等社会问题的研究中。
[2]我国运用重心理论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李义俊(1983)对我国人口重心做了刻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规律。
[3]将重心理论引入经济学研究,始于樊杰等(1996)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和省际发展水平重心的考察;[4]周民良(2000)就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做了研究,展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图景;[5]徐建华等(2001)分析了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演化,揭示了二者间的相互关联;[6]陈希华(2001)通过对山东产业重心转移特点分析后提出了山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7]乔家君等(2005)刻画并合理解释了近50年间中国经济重心变迁路径和经济格局演化;[8]冯宗宪等(2006)运用经济重心理论从移动方向、距离、速度、原因等方面分析了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变化特点;[9]廉莹(2007)对我国经济重心、就业重心与人口重心轨迹和影响因素比较后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10]孙丽娜(2008)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FDI重心变动轨迹间关联关系,对FDI发展规律做了总结;[11]黄建山等(2008)利用重心理论刻画并阐明了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FDI)重心演进路径及二者间的互补关系;[12]孙婷等(2010)比较分析了44国GDP、FDI、人口与技术重心空间分布和移动路径,刻画出了各重心间的相互关系。
[13]纵观既有研究文献可见,重心分析方法为刻画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和发现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但利用重心理论考察经济与产业增长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
经济重心只能静态描述经济及产业总量空间布局,而不能反映经济及产业增长的动态变动及其趋势。
因此,本文从经济增量角度,运用重心理论构筑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并对增长重心变动轨迹进行比较研究,以弥补静态经济总量重心研究的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抛砖引玉。
三、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及其测度方法鉴于经济增长量或金融增长量与重力(或质量)、经济总量等具有类似力学重心空间分布特点和数值可加性等共同性质,而且经济增长量或金融增长量属增量概念,对基于经济或金融增量之上的增长动力空间格局进行刻画,能更好地反映整体经济或金融业格局动态演化与发展走势。
因此,本文借鉴经济重心理论,提出“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概念。
与经济重心类似,经济增长重心可以认为是区域经济空间中各方向经济增长动力交相聚合并处于平衡状态的一个点,其位置与空间内经济活动增量分布状况有关。
同样,金融增长重心可以认为是区域金融空间中各方向金融增长动力交相聚合并处于平衡状态的一个点,其位置与空间内金融活动增量分布状况有关。
比照经济重心,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相关计算方法可以定义为,假设某个区域由N个次级区域i 构成,则经济增长重心坐标:金融增长重心坐标:四、中国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实证分析1.数据准备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故选取中国大陆地区为重心研究总体空间,选取中国大陆地区所有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共计31个子区域为求解重心的微元单位,按经济重心分析一般做法,各省地理坐标取其省会城市地理经纬度,数据来源自。
同时,取各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加量代表各省(市、自治区)年度经济增长情况,取各省(市、自治区)金融服务业产值年增加量代表各省(市、自治区)金融增长情况,具体数据中国期刊网数据挖掘平台()整理而成。
2.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实证刻画(1)增长重心变动轨迹总体刻画按第三部分相关定义与计算方法,得出2004-2009年间历年经济增长重心和金融增长重心经度、纬度以及逐年位移方向旋转角度和移动距离,具体数值详见表1。
图12004-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重心变动轨迹图22004-2009年中国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据表1描绘出中国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如图1、图2所示。
由图可见,2004-2009年经济增长重心变动轨迹基本呈现M型变动路径,基本在河南项城、安徽亳州以及安徽淮北之间方圆半径约50千米范围内移动。
而2004-2009年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基本呈现不规则Z型变动路径,集中在安徽亳州、淮南、淮北等方圆半径约30米范围内迁移。
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历年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但旋转角度差异较大,同时在移动距离具体数值上,经济增长重心明显要大于金融增长重心。
而且,两个增长重心基本都是在河南与安徽交界地带活动,河南项城-安徽亳州-安徽淮南-安徽淮北等地及其周边半径100千米范围共同构成两个增长重心的变动地域空间,两条轨迹局部相互交叉重合,经济增长重心更偏向该区域的西北部,而金融增长重心则较多处在东南部。
此外,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在从2007年向2008年运动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的逆动变化。
(2)增长重心经、纬度变动轨迹比较就经度变动而言,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高度相似,具体见图3、图4。
两条经度变动轨迹以极为相似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分别由初始点逐年递增,两条轨迹在2008年时同时下转入波谷,而后又继续上扬。
虽然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总体变动趋势相似,但是在经度坐标具体数值上.金融增长重心显然要高于相应年份的经济增长重心。
图3经济增长重心经度变动轨迹图4金融增长重心经度变动轨迹就纬度变动而言,经济增长重心和金融增长重心变动方向基本一致,旋转角度和变动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见图5、图6。
2005年,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纬度同时达到波峰;2007年,二者又同时进入波谷;2008年,两条轨迹同时达到另一个波峰;随之开始另一轮下降走势。
但是,旋转角度和变动幅度上差异较大。
虽然纬度变动轨迹走向大致一样,但是经济增长重心较金融增长重心变动幅度具体数值显然更大,而且经济增长重心历年纬度除个别年份与金融增长重心接近重合外,总体高于经济增长重心。
图5经济增长重心纬度变动轨迹图图6金融增长重心纬度变动轨迹五、经济增长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轨迹解释由上述分析可见,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总体变动轨迹呈以下特征:1.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变动的地理区位高度重合,表明金融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全国总的增长动力空间分布上与国民经济格局基本一致,也说明金融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产业,其增长幅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幅度贡献率较高,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也表明我国经济转型已初见成效。
2.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均严重偏离我国大地原点(东经105°55',北纬34°32'),说明就动态发展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在改善,而是在加速恶化。
这种状况是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举措大力推进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应反思这些战略举措具体实施效力问题。
3.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均在2008年处出现逆动,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增长冲击作用明显,说明我国无论总体经济还是金融业,其发展均已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重要影响,我国经济在动态发展中已与世界经济发生紧密联系;同时,就增长重心位移距离看,经济增长重心位移距离55.56千米远大于金融增长重心位移距离14.82千米,说明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冲击更大,这可能与工业等严重依赖进出口和外部市场而非内需拉动有关;同时也说明我国金融业在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条件下,虽然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构成部分,但其在区域增长动力上受全球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支持了我国金融服务业走循序渐进改革道路的观点。
从具体经、纬度变动轨迹比较看:第一,经济增长重心与金融增长重心经度变动方向高度趋同,均由低向高运动,相较大地原点经度严重偏东,同时在2008年处出现波谷,说明东部地区经济与金融增长强劲,西部地区相对乏力,东西横向不平衡加剧。
2008年出现向西反向移动,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依赖外部环境程度比西部高,东部及整个国家应大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型,以减小外部环境变化引致的经济波动;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弥合横向区域增长动力鸿沟,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