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儿科学绪论和生长发育及障碍本科学生
- 格式:ppt
- 大小:439.50 KB
- 文档页数:1
《儿科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第一章绪论第1节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与范围1.研究对象: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服务对象:初生至满14周岁。
第2节儿童年龄分期1.年龄分期:①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出生为胎儿期,正常胎儿期的为40周。
②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
(死亡率最高。
)③婴儿期:从出生后满一周岁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的第1个高峰期)④幼儿期:从满1周岁到三3岁为幼儿期。
(最容易发生意外的阶段)⑤学龄前期:从3周岁至6~7岁入小学之前为学龄前期。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始增多)⑥学龄期:从小学开始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智能发育更趋成熟。
)⑦青春期:第2个生长高峰(女性比男性早两年)第3节儿科护理的特点1.免疫特点: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抗体IgG;不能通过胎盘获取lgM。
SlgA从母乳获得。
婴幼儿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第1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生长发育的规律:①连续性,阶段性。
②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③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④个体差异性。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第2节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1.体重最能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指标。
①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公斤;三个月为2倍(6kg);一岁为3倍(9kg);两岁为4倍(12kg)。
②生理性体重:一般下降幅度不超过10%,常于生后第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③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两岁到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①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生长为50厘米;一岁约为75厘米。
;两岁到86~87厘米。
儿科学一、课程简介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是研究这个阶段有关疾病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综合学科。
医学上,儿童与成人的相异之处很多,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大。
研究对象包括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每个阶段都是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
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
儿科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疾病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发生开展规律和诊治及预防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及保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教学内容1.儿科学绪论掌握内容: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了解内容:儿科学的特点:基础医学方面(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和心理等)和临床方面(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
2.儿童生长发育掌握内容: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骨骼及牙齿的发育:颅骨,、脊柱,腕骨骨化中心、乳牙、恒牙;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感知的发育、运动的发育和语言的发育;儿童神经精神发育的规律。
了解内容: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常见心理行为异常。
3.儿童保健掌握内容:儿童的计划免疫。
各年龄期保健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4.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掌握内容: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儿童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儿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儿科疾病诊治原那么。
了解内容: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5.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和喂养掌握内容:婴儿喂养方法:母乳喂养,局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儿科学》教案-绪论、生长发育※绪论、生长发育教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对象授课主题儿科学概论、生长发育授课老师职称内容备注(包括分配时间、具体举例等)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儿科学的学习。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
它的服务对象是体格和智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其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具有动态的特点。
第一节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一儿科学的任务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儿科学的范围凡是涉及小儿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学的范围。
按其工作性质,可分为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即儿科诊疗学。
预防儿科学突出“预防为主”在小儿时期的重要性。
除了对传染病的预防外,它的范围还包括其它器质性和精神情绪疾病的预防;对象包括自胎儿至青少年各年龄阶段的小儿;内容包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机能,加强心理卫生,预防行为偏离和精神疾病,防止意外,先天遗传代谢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处理等。
发育儿科学是研究和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心理性疾病的预防、儿童的学习困难、社交障碍、智能发育迟缓等。
临床儿科学即儿科诊疗学,已派生出各种专业分支如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神经病学、肾脏病学、内分泌学和遗传病学等。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科学又发展形成了以年龄划分为特征的新专业,如围产医学、新生儿学以及青春期医学等。
,除了在专业上愈分愈细、愈来愈深入以外,实践证明儿童的许多健康问题还需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护理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等学科密切合作才能得以解决,因此,今后多学科的协作势在必行。
此外要实现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普及科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一环。
第二节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