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新探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5
孔子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及启示摘要: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古哲先贤,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文化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为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孕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也有卓越的理论贡献,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仁”“礼”两种思想为出发点,引出孔子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孝悌之道”和“长幼有序”,进而探讨这两种思想内容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法;主要内容;启示一、孔子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我们今天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是对家庭教育最好的诠释。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将会在这张纸上描绘,就像白绢之于染缸,遇赤则红,遇墨则黑,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也就决定了孩子什么样的品性。
(一)孝悌之道孔子十分强调把孝道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孔子也保持着这种思想,将其传递下去。
在孔子看来,“孝”是“仁”的根本,也是“礼”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知道孝悌之道,就会考虑到父母兄弟以及家人的切身利益,把个人置身于个体小家庭这个生活共同体之中,不会因为个人的“犯上作乱”而造成他们的不幸;一个人有孝悌德行的素养,会把这种处理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转化为服从上司,乃至忠诚于国君。
孔子认为家庭的孝悌教育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和巩固,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安定。
(二)长幼有序“长幼有序”是一个联系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于一体的行为处世要求,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礼”字。
认为对待年长自己一倍的人,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对待年长自己十岁的,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年龄高过自己五岁左右的人,虽可并肩而行,但也要稍稍靠后一些。
五个人同处年龄最大者则还要单独就坐。
这在社会上也同样适用,在社会上的任何团体也都有主从之道和先来后到之序。
每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的位置、顺序、职责、义务和态度,这样才能理顺各种人际关系。
孔子的家庭背景和经历是怎样的导语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作为一个历史名人,孔子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却鲜为人知。
本文将从孔子的家世、童年、教育、师承、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全面解析孔子的人生经历。
1. 家世孔子的家世非常显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千世家”之一。
他的祖先,孔子的曾祖父鲤鱼先生和祖父孔悝先生,都是齐国的官员。
而孔子的父亲孔雀也是鲁国的一名高级官员。
孔子的家族清荣显赫,从父亲到伯父、叔父,甚至远房亲戚都是官员。
在当时社会封建制度下,家族的地位和身份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相当重要。
2. 童年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的鲁国曲阜市,而孔子童年的生活并没有太多记载,关于他的童年生活,主要是从一些神话传说和后人的回忆录中获知。
据传说,孔子在出生后不久,因为屋舍不够,被放置在猪圈里。
也有传说称,孔子在8岁时,就非常聪明,能够写字、阅读六艺,后来被阳育才发现后,受到了系统的教育。
但这些都属于神话和传说,实际上孔子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太多记载。
3. 教育虽然孔子的童年生活不得而知,但其家族传统是与学问、儒教紧密相关的。
孔子的家庭是非常讲究教育的。
据《论语》记载,孔子十四岁时,就开始强调学习礼仪文化和经典名著,如《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
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对汉字的刻苦钻研,对权威教育的批评,以及对学问的渴求和探究,对孔子日后的文化使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4. 师承孔子自小学习勤奋,自学成才,并早年拜了隐士老师阳育才为师。
阳育才是一名纯朴的农民,性格坚忍,曾经斩蛇和织衣服,见人就说:“福至心灵”。
孔子受到阳育才的教诲,是很有收获的。
他从阳育才处领悟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真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后来师从刻苦自勉的名儒老师洎由,和历经世界大变革的文化名家鲁国大儒老师董氏,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四部,并学习了医、卜、政治、经济等多种知识,成为一名渊博的学者。
孔子对家庭和社会伦理的观念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和社会伦理。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个人成长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
因此,孔子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的义务与责任,也对社会伦理做了深入的阐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家庭伦理观念孔子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本。
家庭里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和影响能够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孔子倡导了父母的最高责任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和道德良知。
在他的《论语》中,曾经有一段这样的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八一)这是说,孔子把家庭和教育联系在了一起,并强调了家庭对他人道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孔子还推崇了家庭中的一些重要品德,比如孝顺和敬老。
他认为,孝顺是家庭的基石,孝顺父母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和最大的美德。
他曾经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二十)这说明,孔子认为儒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是在七十岁的高龄仍然能够按照正道行事。
在孔子的家庭伦理观念中,敬老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尊老爱幼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之上,孩子应该敬老爱幼,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
同时,他认为老者的智慧和经验应该得到尊重和借鉴。
在他的《大学》和《中庸》中,都有这样的话:“故君子不得不有亲,不得不有弟,不得不有友,不得不有师。
”(《大学》:五)这说明孔子认为,家庭、师生、朋友之间应该有一种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理念。
二、社会伦理观念除了家庭伦理,孔子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外部社会伦理观念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个人的成长没有局限于家庭,人们同样会在社会中交织,所以应该秉持着几个重要的原则。
1、忠诚:孔子认为忠诚是一个人的一生应该秉持的品质,也是一个人赢得信任、尊重他人的基础。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忠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他常常鼓励学生要忠于天子、忠于国家,不背叛自己的信仰、朋友和家庭。
孔子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哪有人好奇孔子的父亲是谁,叫什么名字。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孔子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希望对你有帮助!至圣孔子的父亲是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前622年—前54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
宋国的贵族,后来流亡,来到了鲁国昌平陬。
叔梁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人才和品德非常的出众,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身怀武艺。
大家称赞叔梁纥、孟氏秦堇父、鲁国将军狄虒弥为“鲁国三虎将”。
叔梁纥逃亡到鲁国之后,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其夫人施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小妾为他生了一个男孩。
这位男长子,名为孟皮,字伯尼。
但是伯尼在童年时期遭遇不幸,身体留下缺陷,不能继任叔梁纥的后位。
于是,叔梁纥将邹曼父过继到自己的门下,让他与伯尼生活在一起。
虽然过继来了个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亲骨肉。
自古男儿传宗接代是最重要的事,这让叔梁纥沉浸在无子嗣的苦虑中。
告老怀乡之后,温柔贤惠的原配夫人就劝他再纳妾。
感于夫人的真心和对后继之人的期盼,于是向颜家求婚娶得了美娇娘颜三小姐,并成功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儿。
因为这个男孩是在尼山怀上的,所以取名为孔丘,也就是对后世做出极大贡献的孔子。
生下孔丘时,叔梁纥已经70高龄了。
三年后,叔梁纥重病,离别之际,把孔丘交托给颜征,期盼日后能够成才。
终于,望着妻子和孔丘,便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死后葬在了防山。
孔子也不负父亲的期望,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叔梁纥因此受到历任皇帝的赞赏,封谥启圣王。
孔子的生平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号曰
仲尼。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关于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个常见的版本:
据传说,孔子的父亲叫孔雀东子,是一个贫穷但品德卓越的人。
有一天,孔子的母亲梅氏在梦中见到了一个神仙,神仙告诉她将有一个贵子出世,会成为伟大的人物。
梦醒后,梅氏便怀孕了。
几个月后,孔子出生了。
据说,当孩子刚刚出生的那一刹那,天空中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祥云,而且天空传来了一阵庄严的音乐。
这让人们相信孔子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孔子从小聪慧过人,精通经文,对礼仪也非常注重。
他的养父养母非常慢他,给予他良好的教育。
孔子在上学时久久不回家,非常用功。
因此,人们说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这个传说故事,象征着孔子本身的非凡才智和出生的高贵。
无论真伪如何,孔子的故事都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孔子的母亲简介
孔子的母亲,名叫颜氏,出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属于黔家的宗族。
颜氏是一位母亲的典范,她了不起的为孔子的成长提供了养育和爱,为他塑造了良好的人格并赋予他坚强的教养。
颜氏是一位虔诚、勤勉、忠实、勇敢、无畏的母亲。
她曾经面对了晋国太多动荡不安的局面,但她仍然守护着孔子,尽可能抚养他精神和物质所需,给他家里的物质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颜氏的智慧也有助于孔子的思想体系的形成。
当颜氏离开时,孔子才刚刚三岁,但他的思想却大有不同。
他很快发展出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这就是今天的“儒家思想”。
颜氏的积极影响,使孔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使儒家学说得以流传至今。
颜氏毕其功至此,使孔子之大名光芒四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精神寄托。
在颜氏和孔子的关系中,最明显的是,颜氏在孔子的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几乎是想象不到的。
颜氏的爱护和关心,以及她那智慧的指导,使孔子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颜氏是个非凡的母亲,她给了孔子很多,为这位伟大思想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卓越的母亲。
颜氏不仅是孔子母亲,而且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母亲之一,她曾经赋予孔子智慧和勇气,以及笃信自己的坚定信念,使孔子能够在艰苦险阻的环境和文化中生存和发展,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总之,颜氏对孔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她曾给孔子教导、鼓励、爱护和指导,使他能够成功地走出自己的路,做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贡献。
这样,颜氏被赋予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母亲”的美誉。
孔氏家族的繁衍和发展在孔子身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家族绵延不断,子孙已传至八十多代,形成谱系有序,辈分分明,有史可据的规模庞大的家族。
就这一点而言,不仅国内其他家族望尘莫及,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
在孔子后裔繁衍的漫长过程中,因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条件的不同发展时快时慢。
自孔子至四十二代孙孔光嗣的一千多年间,人丁不旺,人口增长缓慢,单传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自孔子开始,连续七代单传,即孔子生鲤,鲤生汲,汲生白,白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生谦。
至第八代孔谦时生三子。
长子孔鲋,也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儒家经典藏于故宅夹壁的那一位,孔鲋传八世然后绝传。
三子孔树,子孙传六代亦血竭脉枯。
只有次子孔腾人丁旺盛。
加之孔子后裔官居外地,举家迁徙。
有的躲灾避难也移居他乡,居住在曲阜的孔氏正宗仍时有单传。
东汉章帝刘妲到曲阜祭孔时,会见孔氏二十岁以上的男丁,也只有六十三人。
至唐代末年,定居曲阜的孔子后裔也只有十户左右。
在此阶段圣脉繁衍不旺,且有断嗣之虞。
只有到五代后期以后,经过几次繁衍高潮,后裔才大幅增长起来,到了波澜壮谰的强盛阶段。
不仅曲阜正统人丁大增,外迁人口也日渐增多。
中兴祖孔仁玉(孔子四十三代孙)是孔子后裔繁衍发展的关键一代。
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其父孔光嗣被孔府洒扫户孔末所杀,年仅九岁的孔仁玉劫后余生,成人后生四子,即孔宜、孔宪、孔冕、孔勖。
他挽救了孔氏家族,自此孔氏家族再度兴盛繁衍。
为纪念他振兴祖业之功德,后世尊称他为中兴祖,并在孔府专建的报本堂和孔庙的崇圣祠里历代享受祭祀。
孔仁玉次子、三子孔宪、孔冕两支失传,现有孔氏皆为孔宜、孔勖两支的后裔。
这两支经不断繁衍,到四十六代时,发展为六支,除一支绝嗣外,另五支依其职衔,后人称为孔氏五位。
!?+ z#}: 到元朝前期,传至五十三代时,裔孙已达八十四人,连同上下几代共有三百三十四人,除流寓外地外,留居曲阜的只有二十家,孔仁玉长子孔宜之后六家:浣、沂、膦、治、澄、济;孔仁玉四子之后十四家:淙、位、演、淑、泗、滨、滋、浩、淋、瀚、洵、枘、注、赣。
孔子世家解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孔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出生地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的家族起源于宋国,他的祖先在夏商时期是殷商的诸侯国之一。
到了周朝,孔子的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孔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士,他在鲁国的地位很高。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鲁国度过,他在鲁国担任过管理仓库的官员,也曾在卫国、陈国和蔡国等地游历。
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一书中,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尊称为“至圣”,是“圣人”中的第一位。
他的生日,即农历的9月6日,被定为“教师节”。
孔子的后裔被称为“孔氏”,他们在汉朝时被汉武帝封为“奉圣君”,在唐朝时被唐太宗封为“崇圣公”,在宋朝时被宋真宗封为“衍圣公”。
孔子的后裔一直延续至今,他们的家族被称为“孔氏家族”。
关于孔子的家庭资料简介孔子是儒家创始人,那孔子的家庭情况是怎样的,你知道哪些资料?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孔子的家庭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父母简介关于孔子,我们对他的称赞肯定是络绎不绝的,就会好奇是谁能够生下如此人物。
而历史上孔子的父母,其实很有意思,因为他们的年龄真的是相差甚远,孔子的父亲已经是72岁高龄的时候,跟一个16岁的女子生下了孔子,两者就相差了56岁,可谓是相差甚远。
孔子的父亲,其名叫叔梁纥,是一名鲁国的贵族,并且博学多识,身高约有9尺,换算成现在的话,大概有1.9米多了,算是高个子。
身材高大的很,体格也较为雄壮,有着八块腹肌,可见他的力气非常的大,武功在那时候可称得上绝。
而他的母亲,叫颜征在,好像是当时他父亲家的一个侍女。
而身为贵族的叔梁纥怎么会跟自己门下的侍女结合呢,错了,是苟合。
在《史记》中就有所记载,提到二人是在野外结合而生下孔子。
而有人说是叔梁纥强奸了自己的侍女,而颜征在没办法,只好嫁给叔梁纥。
叔梁纥都这么一把年纪了,却还老不正经,可以说孔子的出生是一次偶然,就是这次偶然才能够造就一个伟人。
在孔子生下没多久,才3岁的时候,他那高龄的父亲就因年老而去世,而由他的母亲一个人将其抚养长大,可谓是艰辛。
关于他父母的结合,很多人报以评论,但是尊孔的占据绝大部分,为了美化孔子,都避讳说是野外,而认为是明媒正娶。
到底是如何,我们也无从而知,只知道他们的结合生下了伟人孔子,他们也做出的贡献,受到了后人的纪念,这就足够了。
孔子世系“文圣”孔子,在他人生的前半年,郁郁不得志,等到他晚年的时候,孔子的理想抱负,才被世人逐渐的接受。
孔子死后,他的学说,被其后世子孙和弟子发扬光大,他的思想被后面很多朝代的国君所接受,并且大力推崇。
后世,孔子虽然出了很多杰出的弟子,例如“亚圣”孟子,但是他的子孙之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治学人才。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儒家学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
孔子的童年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曲阜市泗水村,是一个贫穷但有学问的家庭。
孔子的童年时期伴随着家庭的贫困。
据传,他的父亲名叫康父,是一个不起眼的武术家。
康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只能靠教授武术赚取微薄的收入。
由于家境拮据,孔子在小时候就寄人篱下,明显地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照料。
然而,即使在贫穷的环境下,孔子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学习能力。
他非常勤奋好学,天赋聪明,对于学问和道德的追求充满了渴望。
孔子年幼时就很早起床,表示“朝乾夕惕,戒急戒慢”,这种努力的态度让他不断进步。
孔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的母亲单亲照料着他,尽一切努力提供他更好的教育机会。
通过母亲的引导,孔子从小就读过了许多古代经典和文学作品,如《诗经》、《尚书》、《礼记》等。
这些古代书籍中所传授的智慧和道德思想对孔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后来儒家学说的基石。
同时,孔子还通过拜访各种各样的老师获取知识。
他虚心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希望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孔子所求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他经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老师,从中学习到新的东西。
孔子的童年经历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克服了贫困和困苦的家庭环境,培养了自己的智慧和品德。
他的童年时充满了求知欲和对道德正义的追求,这些品质让他在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总结起来,孔子的童年经历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努力的过程。
虽然他出生于贫困的家庭,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
同时,他在儿童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寻求师长指导,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孔子的童年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和品质,也成为他日后发展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
孔子出生的传说
孔子(551-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
据传说,孔子出生时有很多神迹。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亲孔鲤是鲁国的一位贵族,他的母亲名叫顺治。
传说孔子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做了一个梦,梦到她
身体里有一个金色的圆球,这个圆球升上天空,变成了一颗恒星。
这
个梦被认为是吉兆,预示着孔子将来会有非凡的成就。
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和传说与孔子的出生有关。
传说孔子的婴儿
出生时无声无息,没有哭声。
当他被放在地上时,他立刻爬了起来,
走向了南方。
这被认为是一个神迹,预示着孔子将来会在南方执掌一方。
据说孔子的出生地是山东省曲阜市南村镇,他的家族生活在这个
地方数百年,他的祖先被祭祀和崇拜。
到了后来,孔子的思想影响逐
渐扩散,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孔子出生前后的传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原名孔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出生前后,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流传下来,这些传说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孔子的崇敬和推崇,也体现了人们对孔子血统和身世的好奇和想象。
传说孔子的父亲孔鲤在孔子出生前,曾梦见一只凤凰飞入怀中,预示着孩子将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而孔子的母亲也梦见一只神龙入怀,怀孕期间食欲大增,行为举止也异常端庄,人们都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预示着这个孩子将有不凡的命运。
当孔子出生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颗明亮的星,照耀着整个村庄,村民们都认为这是上天的征兆,这个孩子将会成就非凡。
据传,孔子出生时,房屋内外充满着祥瑞的气息,蒙古族的部落长老们也纷纷前来祝贺,他们将孔子视为一个神圣的存在,预示着他将会对蒙古族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的童年也是传说中的传奇,据说他非常聪慧和机敏,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被人们誉为“神童”。
在孔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真理和道德。
人们传颂着孔子的故事,他的思想和智慧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成为代代传颂的经典。
在孔子的传说中,他被视为一个神圣的存在,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无论是孔子的出生前还是出生后,都有许多令人敬畏和神往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孔子的崇敬和尊重,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伟大思想家的理解和感悟。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代宗师,他的思想和智慧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传承孔子的思想精神,让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第二篇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声誉。
关于孔子的传说数不胜数,其中包括他出生前后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孔子的形象,也体现出人们对他崇高的敬仰和深厚的尊重。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然而,关于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神话元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据传说,孔子的父亲名叫孔鲤,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他曾经在鲁国的朝廷中担任过要职,但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最终选择离开朝廷,回到家乡隐居。
孔鲤的妻子名叫颜徵在,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的女子。
她和丈夫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但却没有生育子女。
一天晚上,颜徵在做梦梦见一只神龟从天而降,钻进了她的肚子里。
第二天早上,颜徵在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告诉了丈夫孔鲤。
孔鲤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决定给这个孩子取名为“丘”,意为"高地二
几个月后,丘出生了。
他出生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预示着他将来会有非凡的成就。
丘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很快就学会了读书写字。
他的父亲孔鲤非常爱他,经常带他去外面游玩和学习。
丘长大后,开始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和他的父亲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由于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丘很快成为了当地人的领袖和名人。
后来,丘离开了家乡前往其他城市学习和旅行。
他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哲学、政治和文化等问题。
最终,丘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创立了自己的学派一一儒家学派,并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总之,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神话元素。
孔子的身世之谜关于历史上有众多说法:有说他是生于屠夫家的,也有人说他是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个小官吏;更有些说他是没有父亲的,是他母亲在经过巨人的脚时,感应而孕才生出了他。
之后有大数人的猜测再加以神化,使他的身份变得高贵神秘了起来。
在大多数观点中较为统一的是孔子是“野合而生”。
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说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从这里面我们就能得出孔子的父母是: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
这样的话就完全符合了“野合而生”的说法,至于是否是“野合”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他的父亲,据《史记》上了解到,在孔子出生没多久的时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埋葬在鲁国东部的一个地方。
让人不解的是孔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在了哪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原因让一位母亲连自己孩子的父亲埋葬在哪里都不愿意告诉?也许是他的母亲根本不愿提起他的父亲,或者也有可能是他的母亲被逐出家门后,不愿意承认孔子是他父亲叔梁纥的骨肉。
总之不管怎样,不管孔子的身世怎样曲折迷离,但至少然我们有一点是明白的,孔子是一个被家族遗弃的孤儿。
他是由颜氏含辛茹苦一手带大的,他的成长与孔氏了无瓜葛。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为我国文化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他的故居也成为山东一大著名景点,令不少游客争相前往,只为欣赏和感受故居中依旧存留的文化气息。
孔子故居位于山东曲阜市,孔子故居分为孔庙、孔府、孔林,无一不是令人称赞的建筑。
迄今为止,孔庙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物群之一。
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千多米,是众人供奉祭祀孔子的庙宇,令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衍圣公府,俗称“孔府”,是我国现在唯一一座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据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
而衍圣公是孔子嫡裔子孙、世袭爵位,其职责是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务。
初期,孔府只有三间宅子,只是后来伴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才逐渐扩大形成的。
孔府中每一处建筑都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游览其中都会感受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孔府中内存中国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文书档案近30万件。
孔子的出生及其家世背景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前551年,卒于前479年,享年73岁,死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儒学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相传有弟子三千余人,孔子在世时即被誉为“天之纵圣”,“天之木铎”,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宋国王室后裔,其六世祖名叫孔父嘉。
孔父嘉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他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孙,宋国国君宋闵公的五世孙。
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之父。
孔子之父名纥,字叔梁。
古人名字并言者,皆先字而后名。
故《史记·孔子世家》称为“叔梁纥”也。
---《春秋左传正义·襄公十年》叔梁纥曾任鲁国陬邑大夫,武力绝伦,曾力举城门,是当时著名的大力士,故孟献子称赞说:“《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即像老虎般有力气的人。
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左传·襄公十年》叔梁纥的正妻施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但是没有儿子。
他的妾虽为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孟皮,然而孟皮有足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叔梁纥又向颜氏求婚。
颜氏有三个女儿,颜父问三个女儿说:“陬邑大夫叔梁纥是宋国先王的后裔,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我很喜欢他。
虽然他年纪很大且性格严厉,但不必为此犹豫。
你们三个谁愿意嫁给他呢?”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说话,唯独小女儿颜徵在说:“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颜徵在嫁给了叔梁纥。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
”父曰:“即尔能矣。
”遂以妻之。
---《孔子家语》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叔梁纥已逾古稀(其生年不详,有文献称当时叔梁纥已72岁),而颜徵在尚在妙龄(18虚岁),颜徵在主动提出嫁给大自已五十多岁的叔梁纥不合情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存疑。
孔子出生时父母年龄是多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那么你知道这位著名人物在他出生时,父母的岁数分别是多少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你就更加不能错过了这篇文章了!答:父亲67岁,母亲15岁。
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经典语录1、小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摘孔子《论语》(小人的气量气度坦荡爽朗,小人的气量气度则狭窄忧虑。
)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摘孔子《论语》(鸟将近死的时分,啼声是悲切的,人将近死的时分,措辞是仁慈的。
)3、士弗成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认为已任,不亦重乎?死然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念书人不克不及不气量气度广大意志坚强,由于肩负重担并且征途悠远。
他把完成仁的幻想作为本人的任务,担子岂非不重吗?他为这种幻想而斗争,直到死去为止,路途岂非不远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摘孔子《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缺点:客观臆断,相对一定,顽固已见,自认为是。
)4、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摘孔子《论语》(向前看好象在后面,突然间又好象在前面。
教师擅长一步一步地引诱我,用现代的文明典籍坦荡我的视野,又用礼制来束缚我的行动。
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新探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新探孙景坛[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理论界都认为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不妥。
孔子的家庭出身三代以上都是士,如果确定家庭出身原则上只上溯三代,那么孔子的家庭出身就并非“没落”;士在春秋以前属平民,所以孔子的家庭出身也不是“贵族”。
孔子的家庭出身虽是士,但他是在农的家庭中长大,所以孔子的家庭出身又具有二重性。
孔子的家庭出身是士,本人成分也是士,但二者有质的区别:其父的士是武士,孔子的士是儒士,儒士头衔是孔子自己努力得来的。
[关键词] 家庭出身;贵族;大夫;士;武士;儒士;农孔子的家庭出身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上,理论界较一致的看法是: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
不同的是:有人如蔡尚思先生认为是奴隶主“没落贵族”[1],有人如匡亚明先生认为是封建领主“没落贵族”[2],二说长期相持不下。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孔子的家庭出身“没落”吗?理论界认为:孔子的先祖是大贵族,父亲是小贵族,故而家庭出身“没落”。
如蔡尚思先生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先世,那是很显赫的。
他的祖先,原来是春秋时宋国的贵族。
宋国是周初大分封时,封给殷纣庶兄微子启的领地,让他继承被周王朝所灭的商王朝的‘绝世’。
微子启有个嫡传后代弗父何,本当继承其父宋闵公做宋国君主,却由于某种原因,让位给其弟宋厉公,由此赢得礼让的美名。
弗父何的曾子正考父,曾经相继在宋国三个君主之下任上卿……。
但正考父的子孙显然不象他保全禄位而那么小心谨慎,叔梁纥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贵族的内鬨中被杀,其子逃亡到鲁国,以孔为氏,传了四代,便到叔梁纥。
”[3]匡亚明先生也说:“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县)贵族。
宋的始祖是微子启。
微子启卒,由弟微仲继位。
大概微仲就是传说中可查的孔子远祖。
宋国和鲁国毗邻。
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证中被杀而从宋国避祸奔鲁。
孔子父亲叫叔梁纥,自微仲到叔梁纥共计十四代……。
”[4]应当指出,蔡、匡二先生的说法虽大致正确,但有几个问题应搞清楚。
第一,关于孔子的远祖。
应当指出,蔡先生将孔子在宋的先祖追溯至微子不确,孔子在宋的先祖应如匡先生所言,是微子之弟微仲。
但匡先生认为,微仲就是“传说中可查的孔子远祖”,也不确。
我们知道,孔子的家世是中国古代唯一有史可查(包括传说)的家族。
微仲虽是孔子在宋的先祖,但绝不是“传说中可查的”孔子的最早的远祖。
众所周知,微子启与微仲乃殷商最后一个王即被武王灭掉的纣王的庶兄弟。
就是说,纣的父亲帝乙亦是微仲的父亲。
帝乙是殷商倒数第二个王,这样孔子“传说中可查的”的远祖就不仅仅包括当年伐夏建商的汤,而应追溯至契。
因为契是汤的远祖,有《诗经•商颂•长发》为证:“濬哲维商,长发其祥。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
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
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5]这里的“玄王”就是契,跟治水的大禹在时代上差不多,是禹或夏的诸侯。
契只是孔子“传说中可查的”最早的男祖先。
契是“有娀氏”的子孙,母亲为“简狄”,父亲不知为谁。
因此,孔子的祖先,最早在母系社会时是“有娀氏”,最后一个女祖先为“简狄”;在父系社会时,主要有:契——相土(契的孙子)——商汤(包括除纣外的历届殷天子)——宋微仲(包括微仲至闵公的宋国国君)——弗父何——孔父嘉——木金父——防叔——伯夏——叔梁纥等。
第二,关于孔子家世的“兴盛”与“没落”。
蔡、匡二先生都认为孔子的先祖在宋初时“最显赫”,这种看法不妥。
从上引孔子全部家世来看,孔子“最显赫”的先祖应是汤,他伐夏建商,功业最卓著。
另外,蔡、匡二先生都认为:孔子家世的没落,始于孔父嘉被杀,木金父(一说是防叔)奔鲁,也不妥。
事实上,孔子的家世从殷纣时起就已开始没落:微仲跟纣是庶兄弟,名义上是王室子弟,但因他的亲兄微子与纣在政治上已分道扬镳,所以他并不吃香,其家族的没落之形已显。
宋初应是孔子家世的再次没落:周伐纣胜利后,最初并未分封微子兄弟做诸侯,而是分封了纣的儿子武庚,由于武庚追随管叔、蔡叔叛乱,被周公镇压了,这才封微子于宋。
宋在周初的诸侯中,只是个子爵国,在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中,位置较靠后。
而且,周的诸侯国,多为功臣及子弟、亲戚,宋是殷商遗民,作为异类,要受周人的监督。
微仲从其兄微子手中接管了宋,虽然值得庆幸,但微子将宋交与他,更多的考虑是看中他的老实,不会得罪于周。
弗何父让国是孔子家世的第三次没落:弗何父虽赢得了美名,世为宋国的上卿,但毕竟失去了国君的宝座。
孔父嘉被杀,木金父(一说是防叔)奔鲁是孔子家世的第四次没落:当然,这次没落最惨、后果也最严重:孔氏家族不仅去了世卿世禄的卿大夫之爵,还失去了自己的祖国,沦为鲁国季氏门下的士。
第三,孔子的家庭出身能否用“没落”来形容?众所周知,探讨孔子的家庭出身,说白了,就是给孔子划成份。
提起划成份,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土改时期曾给所有的中国人划过成份。
不过,划成份要讲究政策,不能乱来。
我们给孔子划成份也是这样。
但是,孔子是古人,怎样给古人划成分?依通常的做法,划成份主要看其自身情况兼及追溯历史。
追溯历史,我认为上溯三代足矣。
蔡、匡二先生给孔子划成份,一下子上溯十几代,追溯到宋初的微子、微仲,显然不对。
如果只上溯三代,我们知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爷爷伯夏,都是季氏的士。
所以,其家世不存在“没落”问题。
尽管从孔父嘉被杀起,孔子的家世确已相当“没落”,但这一“没落”对木金父、防叔而言是恰当的,对孔子已不合适。
因为木金父、防叔与孔父嘉的关系属三代以内,而孔子已属三代以外。
由此可见,说孔子家庭出身“没落”,根据不充分。
二、孔子的家庭出身是“贵族”吗?理论界认为孔子出身于贵族,主要根据有二: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士,而士在春秋时期是贵族。
如匡亚明先生说:“孔子的父亲是一个武士身份(贵族中最低级的身份)。
”[6]二孔子的父亲已被晋升为大夫。
如蔡尚思先生说:“叔梁纥,在鲁襄公时充当鲁国大贵族孟献子属下的武士,立过战功,被封为陬邑的大夫,因此又称为陬人纥。
”[7]士在中国古代春秋以前属不属贵族?现在理论界普遍认为属于贵族,如中国理论界影响较大的工具书《辞海》,“士”条释7说:“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8]此说很值得商榷。
第一,与其“士”条释1有矛盾。
《辞海》“士”条释1说:“男子能任事之称。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男子能任事之称”,就是说,士是能胜任一定工作的男子的通称,而这个“能任事”的男子,不专指贵族,也包括平民男子。
从“士不可以不弘毅”看,这个包括大量“能任事”的平民男子在内的“士”,其历史时代当在春秋。
因为《论语•泰伯》中的话为孔子之言,孔子乃春秋后期人。
由此可见,士在春秋时期就包括平民。
第二,与现存的史料有出入。
研究历史上某类人物的身份或地位,史料至关重要,如果漏掉了某些关键史料,这种研究很难具有科学性。
关于士在春秋以前的身份或地位,《国语·齐语》有一段较经典地记载:“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
’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10]这里就明确提出了士是平民,也就是“四民之一”。
管仲是东周初期人,他这里所谓的“昔圣王”之“昔”,当指东周以前,至少是西周时期。
可见,士在西周时期亦有平民的内涵。
应当指出,士在古代为“四民之一”,《辞海》是有说明的。
如《辞海》“士”条释3说:“古为四民之一。
《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11]又《辞海》“士民”条说:“古代四民之一。
《毂梁传•成公二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12]但《辞海》所引的史料在时间上较迟,一为东汉初期的《汉书》,另一为战国后期的《毂梁传》,漏掉了时间较早的《国语》,这才将士为“四民之一”的历史局限在了战国及秦、汉,忽视了春秋以前。
第三、与其“贵族”条释义不符。
《辞海》“贵族”条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
……在封建社会……贵族是具有世袭爵位和领地的各级封建主的统称。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13]等。
可以肯定,《辞海》对贵族的释义基本正确,但它对中国古代贵族的举例未提到士。
可能有人会说,《辞海》“贵族”条没有举称士,不等于士不是贵族,关键要看士是否具有贵族的本质特征。
笔者对此极为赞成。
《辞海》“士”条释7在证明士为贵族时说:“《书•多士》:‘用告商王士。
’又《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
’春秋时,士每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14]等。
应当指出,这里的周王或周公“用告商王士”、“厥诰毖庶邦庶士”,就像赵太爷叫阿Q“滚开”——不能说明就是赵太爷认阿Q为同宗一样,不能说明士在商、西周时是贵族,因为它未涉及贵族的本质特征。
“士每多为卿大夫的家臣”,说明只是个别的士是卿大夫的“家臣”,而“家臣”只是一种与贵族关系较亲近的“臣仆”,不是贵族爵位。
“有的有食田”,说明只是少数士“有食田”;士“有食田”又是春秋后期晋国改革以后的情况,如《国语·晋语四》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15];又《左传》哀公二年载:赵简子在打仗前的誓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16]但“食田”不是“贵族领地”:贵族领地是“授民授疆土”,既包括可耕地,也包括山川河流,还包括土地上的民人,而“食田”仅是可耕地。
过去,金景芳先生认为:在古代,“无论诸侯或卿大夫士,受封的土地都是成片的。
”[17]提出了“士的封地”问题,但金先生没有给出史料来证明。
我们知道,西周、春秋时,统治者都给农民“授田”,如《周礼·地官·遂人》说:“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
……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
……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
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余夫亦如之。
”[18]除农民外,士、贾等也都有“授田”,如《周礼·地官·载师》说:“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
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疆地。
”[19]可见,“食田”即属“士田”,性质与农民的“授田”相当。